伴随着工业化的进程,我国面临着资源缺乏和环境恶化的双重压力。在探索解决这一问题的过程中,某企业利用当地丰富的小麦资源生产味精,形成了四次增值和生态循环,构建起粮食加工和养殖产业链,实现了生态农业产业化。这四次增值和生态循环是:①生产味精带动小麦种植,小麦加工成味精、氨基酸、面粉等;②对生产废水、副产品进行生物技术加工,变成优质饲料和肥料;③用加工处理后的饲料养牛;④将牛肉、牛奶和皮革制品销往国内外。
运用普遍联系的观点,分析材料中实现资源循环与价值增值的哲学依据。
中国青年的最高荣誉——“中国青年五四奖章”的获得者、中科院院士贺福初在和首都大学生座谈人生时讲到,我已年届不惑,我最大的不惑是四个字——“输入”“输出”。人在步入社会前,需要社会对个人的“输入”;但当掌握了一定的技术和知识后,走出校园,就应该对社会“输出”,就必须对社会“输出”,为国家的繁荣昌盛和人民幸福而“输出”。
运用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有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中“输入”“输出”的含义是什么?
(2)怎样理解“应该对社会输出”和“必须对社会输出”?
(3)在实践中,我们应如何正确对待“输入”和“输出”?
城市公共交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社会公益事业。等车时间长、班次不合理、车内过于拥挤、路堵屡见不鲜……出行难已严重影响到城市百姓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为解决这一难题,很多地方的决策部门适时提出了“公交优先”政策。
“公交优先”不仅指多增加公交车的数量,还要在政府投入、设施用地、道路设置、优先通行权等各方面向公共交通工具倾斜,还实行低票价政策,从而实现公共交通的快捷、方便、优惠,达到为民服务的目的,增强市民的满意度和幸福感。
阅读材料,请回答:
(1)城市价值评价标准的变化体现了哪些辩证法道理?
(2)请运用人生观、价值观道理,谈谈你对“公交优先就是百姓优先”的理解。
材料: 纸币的发行量是世界各国宏观调控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于纸币量的调控能力是国家宏观调控能力的最重要方面之一。人民币的流通,是我国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赖以维持与发展的血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流通中的纸币量与实际需要的数量不协调,会出现什么现象?
材料一:十月革命胜利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着严峻的形势。被推翻的地主和资产阶级不断发动叛乱。英、法、美、日等国敌视新生的无产阶级政权,不满苏维埃俄国单独与德国媾和,又惧怕苏维埃政权会威胁到本国资产阶级的统治,于是对苏俄进行武装干涉,要把苏维埃政权扼杀在摇篮里。
在内忧外患的情况下,为了集中力量保卫祖国,苏维埃政权实行义务兵役制,组建工农红军。同时,苏维埃政府陆续实行了一系列被称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非常措施。
材料二:四年的世界大战和三年内战使苏俄的经济濒于崩溃,加上1921年的天灾造成的饥荒,人们生活极端困苦。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继续实施也加剧了国内经济的进一步恶化。有些地区发生了农民暴动。1921年二、三月间,离彼得格勒不远的喀琅施塔得海军基地的水兵暴动,表明苏俄国内的经济危机发展成为政治危机。
为了解决国内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根据列宁的提议,俄共(布)召开第十次代表大会,于1921年通过了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决定。从此,苏俄开始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过渡。
结合上述材料和相关知识回答:
(1)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在内容上有哪些变化?
(2)引发这些变化的原因是什么?结果怎样?
苏联理论界有人认为,由于历史赋予了苏维埃国家特殊的作用,它的领导人能够依靠政权的力量废除现存的政治经济学规律,制定、创造新的规律。
针对上述观点,斯大林指出,这是完全不对的,不能把我们的年度计划和五年计划跟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客观经济规律混为一谈。
前一种观点的实质是什么?国家制订经济计划与客观经济规律之间有什么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