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春运自1月25日至3月5日40天,全国道路运输完成客运量18.01亿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3.7%;水路运输完成客运量2760万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1.8%;民航旅客运输总量增至1248万人,比去年增长11.3%。全国有19亿多人次完成了东西南北大流动。根据材料完成下面试题。
春运期间的多种运输线路中,运输旅客最多的是( )
| A.铁路 | B.公路 | C.航空 | D.水路 |
有关春运旅客流动的说法错误的是( )
| A.春节前主要是从江西、贵州、四川、湖南、河南、安徽等民工输出大省前往珠三角,长三角和京津地区 |
| B.春运客流构成主要是学生流、民工流和探亲流 |
| C.春节后学生流向北京、上海、广州、西安、杭州等高校集中地 |
| D.农民工外出务工客流仍是春节客流的主要构成部分 |
1. 关于天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待发射的人造卫星也是天体 | B.陨石和陨铁都是属自然天体 |
| C.恒星和行星都是发光的天体 | D.“神舟七号”航天员留在太空的航天服 |
日出时,太阳所在方位与正东方向的夹角称为日出方位角(如图6中的角 ),当日出方位为东北方时,
,当日出方位为东南方时,回答10—11题。
如果一年中
始终小于等于23°26′,则关于该地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一年中,该地太阳均正东升起,正西落下 |
| B.一年中,该地昼长最长约13时13分 |
| C.该地一定在热带雨林气候区 |
| D.该地正午太阳高度最小值为66°34′ |
某日,同一半球(南或北半球)的甲、乙两地日出方位角分别是
、
,正确的说法是()
| A.如果 则甲的正午太阳高度小于乙 |
| B.如果 ,则甲地此日一定出现极夜现象 |
| C.如果 则此日甲的昼长比乙长 |
| D.如果 ,则甲的纬度比乙低 |
图5为某地级市的市城城镇体系规划示意图。该市沿海有N、D、W三个县城。东邻海岸为沙质岸线,沙软潮平,水质清流,附近有海岛;中部主要为礁石海岸,距海岸500m处水深可达20—25m;西部沿海有大面积的盐田。读后完成7—9题。
该市地形特点为()
| A.北部山地,中部平原,南部滨海平原 |
| B.地形以山地平原为主,地势北低南高 |
| C.地势起伏较小,地形平坦开阔 |
| D.地形复杂多样,地势由北向南倾斜 |
该区域规划中正确的是()
| A.规划拟在W城布局大型区域电厂和焦化厂 |
| B.进口铁矿石,结合当地的煤炭资源,建大型钢铁基地及发展相关的产业 |
| C.N城拟建为盐化工基地 |
| D.F处建污水处理厂 |
该市道路规划不合的是()
| A.拟分别从Z城、G城建高等级公路与W连接 |
| B.两条国道呈十字交叉 |
| C.在D城可建深水码头 |
| D.D城与W城之间拟建高等级公路 |
读图4甲、乙两区域图,回答5—6题。
图中M、N是世界著名的湖泊,关于两湖泊的描述正确的是()
| A.两湖分别是所在地区面积最大的湖泊 |
| B.M湖是内力作用形成的,N湖是外力作用形成的 |
| C.M湖周围的植被为热带雨林,N湖周围的植被为温带草原 |
| D.两湖均为内流湖 |
两湖泊所在地区区域的人文地理特征为()
| A.甲、乙区域经济发达,农业分别为大牧场放牧业和乳畜业 |
| B.甲、乙区域资源丰富,资源分别为铁矿、铀矿和煤炭、石油 |
| C.甲、乙区域地区人口稠密,人口自然增长率低 |
| D.甲区域环境问题以生态破坏为主,乙地区环境问题以环境污染为主 |
读我国某地气温变化图,完成3—4题。
该地可能位于()
| A.东北地区 | B.华北地区 | C.长江中下游 | D.海南岛 |
下列关于该地气温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乙、丙三图的气温变化主导因素均为太阳辐射 |
| B.甲图7月高温主要因为7月伏旱季节降水少光照强 |
| C.乙图7日气温低主要是因为受冷空气影响 |
| D.丙图气温变化小是因为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