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三聚氰胺是一种以尿素为原料生产的氮杂环有机化合物,常温下为白色单斜棱晶体,没有显著异味。目前主要用于木柴加工、塑料、涂料、造纸、粘合剂、纺织、皮革、电器、医药、阻燃剂等生产过程中。由于国内尿素生产成本较低,目前我国是世界上三聚氰胺生产工艺技术种类最多的国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三聚氰胺生产基地和出口国。
2007年3月后的一段时间里,美国发生4000多起猫、狗等宠物的死亡事件。美国食物药品管理局(FDA)在调查中首次发现,数个知名品牌宠物饲料的主要原料——小麦蛋白粉和大米蛋白粉中,都含有化学物质三聚氰胺。
三聚氰胺是否可以加入食物和饲料?此前相关部门没有进行过专门论证。在中国,三聚氰胺没有进入饲料添加剂名录,但也没有法律法规明令禁止。在美国,FDA此前也未对该物质有特别的规定。法律的空隙让一些不法厂商有可乘之机。
评价动物饲料质量的指标,最重要的一点是其蛋白质含量。由于人们经常以氮含量来推想蛋白质含量,三聚氰胺含有大量的氮元素,不法厂商就在动物饲料中添加三聚氰胺,提高饲料的氮含量,让人误以为该饲料的蛋白质含量丰富,这样,他们不仅可以让劣质产品蒙混过关,而且还提高了产品的竞争力。
美国FDA通过对宠物死亡事件的调查已最终确认,造成大多数宠物死亡的罪魁祸首正是小麦蛋白粉和大米蛋白粉浓缩物里含有的三聚氰胺。这种物质对人体和动物的危害尚未完全明了,人们比较一致的结论是,如长期和重复接触该物质,可能对泌尿系统产生危害。当人们在担忧,人食用了曾接触过三聚氰胺的动物产品后,会不会发生次生危害时,我国部分婴幼儿直接食用含三聚氰胺奶粉的危害问题,已经摆在人们的面前。
于是一家实验室以连续加有三聚氰胺的饲料喂养大鼠,进行亚慢性毒性试验。结果表明,大鼠只有在长时间服用大剂量三聚氰胺后才会引发膀胱癌,而且这种作用是间接的。具体说,过量的三聚氰胺会在大鼠膀胱内形成结晶,这种结晶可以作为“种子”,让大鼠产生膀胱结石,继而诱发癌症。既然只有长时间大剂量服用三聚氰胺才会导致大鼠产生结石,那么三聚氰胺是不是造成那些宠物死亡的唯一原因呢?目前尚未明了。
依据以往的动物毒理学实验和当前摄入被三聚氰胺污染的奶粉的婴幼儿临床表现,已确认三聚氰胺造成患儿泌尿系统结石的危害性是存在的。经检查发现,患儿结石绝大部分累积在双侧集合系统及双侧输尿管,这与成人泌尿系统结石临床表现有所不同。目前还没有三聚氰胺造成其余组织系统损害的直接凭证。在医疗方面,尚无针对三聚氰胺毒性作用的特效解毒剂,家长应及时发现,及时治疗。
三聚氰胺之谜,还远未解开。
6.下边是对“三聚氰胺”的说明,正确的一项是
A.三聚氰胺是生产尿素时的副产品,常温下没有显著异味,为白色单斜棱晶体的有机化合物。
B.三聚氰胺含有大量的氮元素,将它添加到饲料和食品中,能提高饲料和食品中的蛋白质含量。
C.正是饲料添加剂中所含有的三聚氰胺,导致美国发生了4000多起猫、狗等宠物的死亡事件。
D.三聚氰胺能够在人体和动物体的泌尿系统中逐渐积累,形成结石,损害人体和动物体的健康。
7.下边是对文中末句“三聚氰胺之谜,还远未解开”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聚氰胺是否能添加到食物和饲料中,到目前为止,中国和美国的相关部门并没有进行过专门的论证。
B.长期大剂量食用三聚氰胺会在动物体内形成结石,但三聚氰胺是不是宠物死亡的唯一原因,目前还不太明了。
C.在对食用过含有三聚氰胺的食物的婴幼儿进行医疗救治时,目前还没有针对三聚氰胺的特效解毒剂。
D.三聚氰胺对泌尿系统以外的其他组织系统会不会造成损害,目前科学家们还没有找到这方面的直接证据。
8.下边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三聚氰胺因其生产成本低、生产工艺简单,目前被我国应用于许多工业产品的生产过程中。
B.三聚氰胺最早是在2007年由美国食物药品管理局在对宠物的饲料进行化验时发现的。
C.人们食用了体内含有三聚氰胺的动物的加工品以后,会不会发生次生危害,目前尚存疑虑。
D.三聚氰胺只会在婴幼儿的泌尿系统中形成结石,不会在成年人的泌尿系统中形成结石。
9.下边是根据原文的信息作出的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量婴幼儿因食用受三聚氰胺污染的奶粉而发生泌尿系统结石,可见三聚氰胺是导致婴幼儿结石的一大元凶。
B.只要注意做到不长时间大剂量地食用含有三聚氰胺的食物,人们就没有必要担心泌尿系统会产生结石。
C.因为法律的空隙,一些不法厂商为利益铤而走险,所以加强立法、加强监管是有关部门的当务之急。
D.由于目前还没有针对三聚氰胺毒性的特效解毒剂,所以,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使患儿早日康复的的关键。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各题。
树影下的家族(有删改)
朱以撒
①生前寂寞身后名,可以作为众多贤人的注解。孔子也不例外,他的行踪,实在是很可以给后人一些警策的。尽管他的身影已意象化,如一道遥远的风景。
②他活着的时候,美风良俗“礼崩乐坏”,物欲横流,生灵涂炭。在严酷的现实面前,孔子不是躲在他的三间故宅里,作高头讲章,而是坚决地干预现实生活。如任鲁国大司寇时,见鲁定公喜爱淫歌妖舞,迷恋于齐国送来的八十名美女歌妓,便心急如焚。当劝谏无效时,他的文人脾性就上来了,辞去大司寇的职务,开始他颠沛流离的生活。
③他的漂泊,是以自己的身体语言在奋力抗争,阳光普照也罢,风寒霜雪也罢。只是在过于雄大磅礴的苍凉空间下,他觉得自己有些力不从心了。尤其是周游卫、陈、蔡、楚后,他的主张“终无任用”,这是多么大的打击啊。他的心一定在疲惫中触及到寂寞的苍凉了。夜间听漏,漏尽更残,失意仿佛没有尽头,氤氲迷雾中不见曙色。他的出行,在后人看来是一种象征,在当时却是怎样一种痛苦——他那摇摇晃晃却执着朝前的身影,成了思想史长廊里不朽的雕像。
④孔子是很讲“正名”的,讲究雍容之礼乐。但他却面对着扇自己耳光的窘境;周游列国时,那段“累累如丧家之犬”的日子;置身星空下,那种孤独而凄冷的仰望;逃离险境时,生命河床中无数的坎坷不平……此情此境,该如何为这种非雍容的狼狈“正名”?换了人,恐怕只有仰天长叹。孔子却是自由的,他从精神层面,消解了诸多污泥,包括浸入身边的冷落和嘲笑。用精神武器,孔子给我们展现了世间最绚烂的美丽、雍容和华贵,高洁和清贫就这么融洽地得以正名!
⑤怀想着几千年的事迹,我花了大半天的时间在幽深的孔府里穿行。我在孔府的树影下变得那般弱小。古老的树影使我的呼吸变得滞重,树影上布满了时光的符号和思念的语言。尽管我和孔府相处是如此的短暂,寒冷却一直扑击着我
⑥孔子生前的执着和忧郁,他的后人没有体验,不能细品,却享用了名噪古今的荣华。一顶顶光焰四射的桂冠飞临,使孔府光芒万丈。声名的显赫对于前人来说,是一种肯定,一种精神上的追补,而对于后人来说,荣耀的同时也万般沉重。他们不能过普通人那般轻轻松松的寻常日子了,动不动就被称为多少代“衍圣公”,一举手一投足必然要有衍圣公那架式。除了给予孔子后人优渥的生活条件外,又增加了多少文化品位、美学价值于其中呢?就是那些封给孔子一顶顶桂冠的帝王们,好像尊孔得很,卫道得很,对儒家学说膜拜之至,可结果呢,看看宫廷内演出的一幕幕丑剧,尊孔只不过是骗人的幌子罢了。
⑦孔家的人早已不在高墙内树影下生活了,进入树影下的反倒是那些怀着各种各样心理的旅行者、朝拜者,和孔氏毫无瓜葛。我好几次抬起头,试图透过树影窥见头顶的青天,可是孔府接收阳光是那么的有限。这在我后来匆匆穿过孔庙的神秘和森严、孔林的枯寂和荒芜,目击那十万余树影下密集的坟茔时,我终于明白过来,是什么汇聚在树影之下。我还看见了那些风雨中面容残沥的翁仲,或蹲或倒的石兽,岿然不动,它们是在回望过去的鼎盛吧?
第①段写到“他的行踪,实在是很可以给后人一些警策的”,联系全文来看,孔子的行踪,可以给后人哪些警策?
第⑤段写到“寒冷却一直扑击着我”,除了孔府幽深的环境让人感到寒冷之外,还有哪些原因使作者产生这种感觉?
怎样理解题目“树影下的家族”中的“树影”的含义?
文章最后写了孔林的“翁仲”和“石兽”,其作用是什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中国诗歌自身的调节功能
中国诗歌之所以能历久而不衰,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它本身有一种调节功能,其语言形式处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之中。从四言到五言到七言,随着汉语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形成新的节奏。二二节奏的四言诗是诗歌的早期形式,随着《诗经》时代的结束而趋于僵化。此后的四言诗,如曹操《短歌行》那样的佳作实在不多。中国诗歌主要的形式是二三节奏的五言和四三节奏的七言。四言诗一句分成均等的两半,节奏呆板。五七言前后相差一个音节,寓变化于整齐之中,节奏活泼。所以五七言取代了四言而成为中国诗歌的主要形式。为什么七言没有继续加长,发展为九言呢?我想这是因为一句诗七个音节已经达到读起来不至于呼吸急促的最大限度,加长到九言读起来呼吸急促。这样的诗行不容易建立起来。
在音节变化的同时,格律也在逐渐严密化。中国诗歌是从自由体(古诗)走向格律体(近体诗),但格律体确立之后自由体仍不衰退,而是和格律体并存着,各有其特长。就一个诗人来说固然有的擅长自由体,有的擅长格律体,但两方面的训练都是具备的。在自由体与格律体之间始终没有分成派别。它们互相补充又各擅其能,共同促使中国诗歌的繁荣发展。
从深层考察,诗歌的发展乃是性情与声色两种因素的交互作用。从重性情到重声色,是中国诗歌史的第一个转变,这个转变发生在晋宋之际,具体地说是在陶谢之间。这恰好也正是近体诗的各种技巧被自觉加以运用的时候。明代的陆时雍说:“诗至于宋,古之终而律之始也。体制一变,便觉声色俱开。谢灵运鬼斧默运,其梓庆之鑢乎?”具体地说,这个转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从重写意转到重摹象,从启示性的语言转向写实性的语言。《文心雕龙·明诗篇》说:“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指出了转变后的状况。从陶到谢的转变,反映了两代诗风的嬗迭。正如沈德潜《说诗晬语》所说:“诗至于宋,性情渐隐,声色大开,诗运转关也。”重声色的阶段从南朝的宋延续到初唐,一方面丰富了表现技巧,另一方面也建立起严密的格律,到盛唐,性情与声色完美地统一起来,遂达到了诗歌的高潮。
但是性情与声色的统一毕竟不能维持多久。盛唐半个世纪一过,二者便又开始分离。重性情的,声色不足;求声色的,性情不完。此后二者统一的诗作虽然不少,但能以二者的统一维持一个时代的再也没有了。中国诗歌史总的看来是绚丽多彩的,但其最引人瞩目的顶峰也不过只有这么一个盛唐,半个世纪而已。
下列对中国诗歌自身“调节功能”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语言形式的调节功能还体现在格律的逐渐严密化:格律体取代了自由体。
B.其语言形式的调节功能体现在不断形成新的诗句节奏:五七言取代了四言成为主流。
C.“调节功能”是指历久不衰的中国诗歌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求变的一种特性。
D.调节功能还体现在性情与声色的交互作用,从而使中国诗歌呈现出不同的风貌。

下列表述完全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随着人们对《诗经》兴趣的降低,《诗经》的时代结束了,人们由此感觉到二二节奏的四言诗越来越僵化。
B.中国诗歌没有从五言七言发展成九言,是因为五言七言寓变化于整齐之中,节奏更为活泼的缘故。
C.明代的陆时雍和《文心雕龙·明诗篇》都指出了两代诗风的嬗迭发生在陶渊明和谢灵运之间。
D.晋宋之间,诗歌转变主要表现在从重写意到重摹象,从启示性语言转向写实性语言两个方面。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诗歌能历久不衰,是因为人们在诗歌创作中总是保持探索求新的自身调节的状态。
B.中国诗歌的发展是从自由体走向格律体,后来出现各种技巧被自觉运用的重声色的特点也就不足为奇了。
C.古诗与近体诗的长期并存,说明在中国诗歌史上对诗歌语言形式层面的追求意义不大。
D.从诗歌的发展来看,性情与声色两者只有完美统一起来,才能真正成就诗歌的灿烂辉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在 柏 林
美国 奥莱尔
  一列火车缓慢地驶出柏林,车厢里尽是妇女和孩子,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在一节车厢里,坐着一位头发灰白的战时后备役老兵,坐在他身旁的是个身体虚弱而多病的老妇人。显然她在独自沉思,旅客们听到她在数着:“一,二,三。”声音盖过了车轮的“咔嚓切嚓”声。停顿了一会儿,她又不时重复数起来。两个小姑娘看到这种奇特的举动,指手画脚,不加思考地嗤笑起来。一个老头狠狠扫了她们一眼,随即车厢里平静了。
  “一,二,三。”这个神志不清的老妇人重复数着。两个小姑娘再次傻笑起来。这时,那位灰白头发的后备役老兵挺了挺身板,开口了。
“小姐,”他说,“当我告诉你们这位可怜的夫人就是我的妻子时,你们大概不会再笑了。我们刚刚失去了三个儿子,他们是在战争中死去的。现在轮到我自己上前线了。在我走之前,我总得把他们的母亲送进疯人院啊。”
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
请探究这篇小说谋篇布局的妙处。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岁朝清供
汪曾祺
“岁朝清供”是中国画家爱画的画题。明清以后画这个题目的尤其多。任伯年就画过不少幅。画里画的、实际生活里供的,无非是这几样:天竹果、腊梅花、水仙。有时为了填补空白,画里加两个香橼。“橼”谐音圆,取其吉利。水仙、腊梅、天竹,是取其颜色鲜丽。隆冬风厉,百卉凋残,晴窗坐对,眼目增明,是岁朝乐事。
我家旧园有腊梅四株,主干如汤碗,近春节时,繁花满树。这几棵腊梅磬口檀心,本来是名贵的,但是我们那里重白心而轻檀心,称白者为“冰心”,而给檀心的起一个不好听的名字,“狗心”。我觉得狗心腊梅也很好看。初一一早,我就爬上树去,选择一大枝——要枝子好看,花蕾多的,拗折下来—腊梅枝脆,极易折,插在大胆瓶里。这枝腊梅高可三尺,很壮观。天竹我们家也有一棵,在园西墙角。不知道为什么总是长不大,细弱伶仃,结果也少。我不忍心多折,只是剪两三穗,插进胆瓶,为腊梅增色而已。
我走过很多地方,像我们家那样粗壮的腊梅还没有见过
在安徽黟县参观古民居,几乎家家都有两三丛天竹。有一家有一棵天竹,结了那么多果子,简直是岂有此理!而且颜色是正红——一般天竹果都偏一点紫。我驻足看了半天,已经走出门了,又回去看了一会。大概黟县土壤气候特宜天竹。
在杭州茶叶博物馆,看见一个山坡上种了一大片天竹。我去时不是结果的时候,不能断定果子是什么颜色的,但看梗干枝叶都作深紫色,料想果子也是偏紫的。
任伯年画天竹,果极繁密。齐白石画天竹,果较疏;粒大,而色近朱红;叶亦不作羽状。或云此别是一种,湖南人谓之草天竹,未知是否。
养水仙得会“刻”,否则叶子长得很高,花弱而小,甚至花未放蕾即枯瘪。但是画水仙都还是画完整的球茎,极少画刻过的,即福建画家郑乃珖就不画刻过的水仙。刻过的水仙花美,而形态不入画。
北京人家春节供腊梅、天竹者少,因不易得。富贵人家常在大厅里摆两盆梅花(北京谓之“干枝梅”,很不好听),在泥盆外加开光风彩或景泰蓝套盆,很俗气。
穷家过年,也要有一点颜色。很多人家养一盆青蒜。这也算代替了水仙了吧。或用大萝卜一个,削去尾,挖去肉,空壳内种蒜,铁丝为箍,以线挂在朝阳的窗下,蒜叶碧绿,萝卜皮通红,萝卜缨翻卷上来,也颇悦目。
广州春节有花市,四时鲜花皆有。曾见刘旦宅画“广州春节花市所见”,画的是一个少妇的背影,背兜里背着一个娃娃,少妇著白上衣,银灰色长裤,身材很苗条。穿浅黄色拖鞋。轻轻两笔,勾出小巧的脚跟。很美。这幅画最动人之处,正在脚跟两笔。
这样鲜艳的繁花,很难说是“清供”了。
曾见一幅旧画:一间茅屋,一个老者手捧一个瓦罐,内插梅花一枝,正要放到案上,题目:“山家除夕无他事,插了梅花便过年。”这才是“岁朝清供”!
  一九九二年十二月三十一日
结合文章内容,回答下面的问题。
(1)“养水仙得会‘刻’”的“刻”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
(2) “很难说是‘清供’了”的“清”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
简析“我走过很多地方,像我们家那样粗壮的腊梅还没有见过”一句在文中的作用。
试举例分析本文的语言风格?
从“岁朝”之“供”入手,探究本文所表现出的民族风俗与人文精神。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①近日,两个与富人捐助有关的排行榜的消息让慈善再次成为热门话题。一个是《中国慈善报告》,另一个是由民政部指导、中国各公益机构参与编排的、即将出炉的《中国大陆慈善家》。公众关注这两个排行榜,不如说是关注富人们的精神和道德品格。短短20来年,在我们这个一度是“大锅饭”占主导地位的社会里,迅速地出现了一批身价上亿的大富翁,他们的收入已经远远地超越了普通百姓。这些改革开放的最大受益者自然也负有更多的社会责任。他们的精神和道德品格受到民众的关注,没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
②要想靠两个排行榜来鼓励富人们多捐助显然还不够,而要让慈善完全依靠富人的捐助更不大现实。在建立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更需要的是一种社会风气,是一种慈善的精神。这种精神不是可以用金钱来衡量的。捐多少钱才算慈善?富人捐几千万是慈善,穷人捐1毛钱也是慈善。在词典中,慈善这个词本身就有两个含义,一是指为提高人类福利而做的事情;二是表示一种博爱之心。对我们正在创建的和谐社会来说,精神层面的慈善也许更重要。  
③许多国家的经验都告诉我们,完善的遗产税和慈善基金管理制度会有利于慈善事业的发展,但离开了慈善精神,慈善事业也会失去根基。无论是美国选择慈善作为社会支柱之一,还是西欧更多地依靠全民社会福利,都有着一定的历史和文化传统原因。但两者的共同之处在于,慈善事业的发展既要有一定的规范与制度,但更离不开全社会以慈善为荣的社会风气。  
④一些国家的慈善业比较发达,就是因为形成了全民慈善的良好风气,慈善在这些国家更像是一项全民事业。在美国,贫困家庭的捐款比例远远高于富有家庭,最慷慨的捐赠人是家庭年收入在10万美元以下的家庭,他们的捐款额占美国所有捐款的59%。美国最贫困家庭每年平均要捐出自己6%的年收入。普通民众的慈善捐助有时是很难统计的。在美国和西欧的许多饭店、商店等公共场所里,都设有捐助箱,让大家把找回的零钱捐给慈善机构。在瑞典,大部分社区都设有旧衣物捐助箱,各社区还经常组织募捐活动;在比利时,中小学的孩子们也常常自发组织募捐活动。许多家长把养成慈善捐助习惯做为教育孩子的一项重要内容。近年来,国内有许多年轻人也过起了洋节,圣诞节就是其中之一。每逢圣诞来临,许多商店就会借机装点一番,营造出颇有洋味的节日气氛。殊不知,圣诞节并不只是商家赚钱的好时机,更是开展慈善捐助和救济活动的好时机,没有了慈善内容,圣诞节也就变了味。  
⑤在一些国家,民间慈善风气的形成受到了一定的文化传统的影响,且大多与宗教有关。这从一个侧面表明,慈善更是一种精神。慈善精神需要经过一定历史过程才会成为促进社会平衡发展的积极力量。从这个角度看,两个排行榜都有着相当的积极意义。重要的并不在于排行榜给富人的道德指数排了个队,而在于它提倡了一种我们迫切需要的精神。在我们为现代化的实现而努力奋斗的过程中,慈善理应成为文化重建的一项重要内容,成为提倡关爱之心、追求共同富裕的一种社会风气。对富人们来说,这种风气一旦形成,也就具有了道德约束和精神引导的力量。而整个社会形成了以慈善来表达关爱之心的风气,最终也会演化出共同的行为准则,催生出一种新的道德理念,从而为建立一个更为和谐的社会奠定基础。
(选自《人民时评》,有删改。作者:丁刚)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关于“慈善精神”阐述不当的一项是

A.它不可以用金钱多少来衡量,是慈善事业的根基。
B.它是指社会成员积极投身慈善事业、表示博爱之心的一种精神。
C.一定的规范和制度是社会培养慈善精神的根本保障。
D.它需要经过一定历史过程才会成为促进社会平衡发展的积极力量。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在一些国家,因为已经形成了全民慈善的良好风气,所以慈善事业比较发达,更像是一项全民事业。
B.在美国,贫困家庭的捐款比例远远高于富有家庭,这说明,在美国贫困者比富有者更具有慈善精神。
C.在一些国家,民间慈善良好风气的形成大多与宗教有关,所以,我国要形成民间慈善的良好风气,也得发展宗教事业。
D.两个排行榜的积极意义就在于它提倡了我们迫切需要的慈善精神,并不在于给富人的道德指数排队。

结合全文,谈谈我国该如何发展慈善事业。(6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