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三聚氰胺是一种以尿素为原料生产的氮杂环有机化合物,常温下为白色单斜棱晶体,没有显著异味。目前主要用于木柴加工、塑料、涂料、造纸、粘合剂、纺织、皮革、电器、医药、阻燃剂等生产过程中。由于国内尿素生产成本较低,目前我国是世界上三聚氰胺生产工艺技术种类最多的国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三聚氰胺生产基地和出口国。
2007年3月后的一段时间里,美国发生4000多起猫、狗等宠物的死亡事件。美国食物药品管理局(FDA)在调查中首次发现,数个知名品牌宠物饲料的主要原料——小麦蛋白粉和大米蛋白粉中,都含有化学物质三聚氰胺。
三聚氰胺是否可以加入食物和饲料?此前相关部门没有进行过专门论证。在中国,三聚氰胺没有进入饲料添加剂名录,但也没有法律法规明令禁止。在美国,FDA此前也未对该物质有特别的规定。法律的空隙让一些不法厂商有可乘之机。
评价动物饲料质量的指标,最重要的一点是其蛋白质含量。由于人们经常以氮含量来推想蛋白质含量,三聚氰胺含有大量的氮元素,不法厂商就在动物饲料中添加三聚氰胺,提高饲料的氮含量,让人误以为该饲料的蛋白质含量丰富,这样,他们不仅可以让劣质产品蒙混过关,而且还提高了产品的竞争力。
美国FDA通过对宠物死亡事件的调查已最终确认,造成大多数宠物死亡的罪魁祸首正是小麦蛋白粉和大米蛋白粉浓缩物里含有的三聚氰胺。这种物质对人体和动物的危害尚未完全明了,人们比较一致的结论是,如长期和重复接触该物质,可能对泌尿系统产生危害。当人们在担忧,人食用了曾接触过三聚氰胺的动物产品后,会不会发生次生危害时,我国部分婴幼儿直接食用含三聚氰胺奶粉的危害问题,已经摆在人们的面前。
于是一家实验室以连续加有三聚氰胺的饲料喂养大鼠,进行亚慢性毒性试验。结果表明,大鼠只有在长时间服用大剂量三聚氰胺后才会引发膀胱癌,而且这种作用是间接的。具体说,过量的三聚氰胺会在大鼠膀胱内形成结晶,这种结晶可以作为“种子”,让大鼠产生膀胱结石,继而诱发癌症。既然只有长时间大剂量服用三聚氰胺才会导致大鼠产生结石,那么三聚氰胺是不是造成那些宠物死亡的唯一原因呢?目前尚未明了。
依据以往的动物毒理学实验和当前摄入被三聚氰胺污染的奶粉的婴幼儿临床表现,已确认三聚氰胺造成患儿泌尿系统结石的危害性是存在的。经检查发现,患儿结石绝大部分累积在双侧集合系统及双侧输尿管,这与成人泌尿系统结石临床表现有所不同。目前还没有三聚氰胺造成其余组织系统损害的直接凭证。在医疗方面,尚无针对三聚氰胺毒性作用的特效解毒剂,家长应及时发现,及时治疗。
三聚氰胺之谜,还远未解开。
6.下边是对“三聚氰胺”的说明,正确的一项是
A.三聚氰胺是生产尿素时的副产品,常温下没有显著异味,为白色单斜棱晶体的有机化合物。
B.三聚氰胺含有大量的氮元素,将它添加到饲料和食品中,能提高饲料和食品中的蛋白质含量。
C.正是饲料添加剂中所含有的三聚氰胺,导致美国发生了4000多起猫、狗等宠物的死亡事件。
D.三聚氰胺能够在人体和动物体的泌尿系统中逐渐积累,形成结石,损害人体和动物体的健康。
7.下边是对文中末句“三聚氰胺之谜,还远未解开”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聚氰胺是否能添加到食物和饲料中,到目前为止,中国和美国的相关部门并没有进行过专门的论证。
B.长期大剂量食用三聚氰胺会在动物体内形成结石,但三聚氰胺是不是宠物死亡的唯一原因,目前还不太明了。
C.在对食用过含有三聚氰胺的食物的婴幼儿进行医疗救治时,目前还没有针对三聚氰胺的特效解毒剂。
D.三聚氰胺对泌尿系统以外的其他组织系统会不会造成损害,目前科学家们还没有找到这方面的直接证据。
8.下边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三聚氰胺因其生产成本低、生产工艺简单,目前被我国应用于许多工业产品的生产过程中。
B.三聚氰胺最早是在2007年由美国食物药品管理局在对宠物的饲料进行化验时发现的。
C.人们食用了体内含有三聚氰胺的动物的加工品以后,会不会发生次生危害,目前尚存疑虑。
D.三聚氰胺只会在婴幼儿的泌尿系统中形成结石,不会在成年人的泌尿系统中形成结石。
9.下边是根据原文的信息作出的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量婴幼儿因食用受三聚氰胺污染的奶粉而发生泌尿系统结石,可见三聚氰胺是导致婴幼儿结石的一大元凶。
B.只要注意做到不长时间大剂量地食用含有三聚氰胺的食物,人们就没有必要担心泌尿系统会产生结石。
C.因为法律的空隙,一些不法厂商为利益铤而走险,所以加强立法、加强监管是有关部门的当务之急。
D.由于目前还没有针对三聚氰胺毒性的特效解毒剂,所以,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使患儿早日康复的的关键。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冬日的阳光
伊北
①北方的冬天是泾渭分明的。这泾渭分明里有点敢爱敢恨的意思,是清晰明括的痛,是大刀阔斧的冷,用凛冽一词形容绝不为过。北方的冬天总会给人措手不及的突袭感,一夜之间,风云突变,漫天的树叶飘落。早晨走到大街上,人们也毅然放弃秋天的时尚,套上臃肿的冬衣。行色匆匆的上班族把手举到嘴边,去寻找一口白气散发出来的微热,年纪稍大的人,则把头脸包得严严实实,正式进入了与冬的搏斗状态。
②北方的冬天干、冷,空气仿佛也被凝结了,这反而让它显得透明,呈现出一种冻白的表象,这空气凝结成风,也是一大片一大片吹过来,肆虐在城市的各个角落,好似从天而降的玻璃片那么有杀伤力,吹到脸上,是刮拉拉地响。
③北方的冬天让城市失去了色彩,那摇落了满身华衣的道旁树,瑟缩地露出黑冷的形象,休克似的静静等待下一个春天的到来。即便是偶尔有些不落叶的植物,也多半被灰尘蒙住了原有的光彩,显示出一种苍老的绿,那是它抵御冬的外衣。明蓝色的天空下,这城市多半是灰黑一片,色彩的单一使得人们似乎冻住了,城市逐渐放缓了步调,那早前烦扰的车水马龙也少了许多吵嚷的喧嚣,原本的热闹变成了起不了多大作用的热身运动,转瞬即逝,变成更巨大的冷意。于是,人们多半无心在户外徘徊,见了暖气房就往里面钻的。
④北方的冬天唯一让人感念的就是那明黄的阳光。也可能是因为这冷气的过滤,那阳光格外给人一种清新的感触,是渴望身处其中的愉悦。冬日的阳光不似夏日的阳光那样张狂、那样横冲直撞。它只是悄悄的,猫一样的,一点一点爬上这个城市大大小小的墙,阴暗在减少,光明一点点为这个城市披上盛装。这冬日的阳光有点温文尔雅的气质,是抚慰我们心灵的手掌。许多人隔着玻璃坐在阳光下,仿佛饥渴太久的植物,尽情吮吸着冬天难得的养分,静静地享受它带给人间的浅白、鹅黄。冬日的阳光可贵之处在于它的停留,它从不转瞬即逝慌慌忙忙,在冬的压迫下,它学会机巧地躲藏,这躲藏使它有点细水长流的气质,香薰一般缓缓释放。它悄悄的负载在每一个可供它休息的地方,温暖的空气里,晒过的被子上,冬日的阳光带着烘糊的芬芳,给身处严寒中的人们带来祈盼和希望。
⑤偶尔出外走走,掬一段冬日的阳光,那细细的粒子悄悄地温暖着我们的皮肤。它仿佛一朵敏锐的含羞草,树影或云朵一碰,它就迅速地退却。我们走在冬日的阳光里,自己也仿佛是一尾鱼,哪里有光我们便往那里游,在这个城市里晃荡。若是心情舒畅,我会独自坐在家中,有意无意地翻几页闲书,品几口香茶,累了,便合上书页,静静地遐想。“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品味着诗的悠长,我微微睁开眼,却看见那冬日的阳光,正在缓缓地移出朝南的门窗。
(选自《散文》2009年第2期)
14.文章标题为“冬日的阳光”,开头却花了大量笔墨写北方冬天的干、冷天气。请问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
15.根据上下文,解释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及表达效果。
⑴是抚慰我们心灵的手掌
答:
⑵自己也仿佛是一尾鱼
答:
⑶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
答:
16.在作者笔下,北方冬日的阳光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回答。
答:
17.第④段写冬日的阳光,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赏析。
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18分)
云在青天水在瓶
林清玄
①春日清晨,到山上去。大树下的酢(cu)浆草长得格外的肥美,草茎有两尺长,淡紫色的花竞相盛开,我轻轻地把草和花拈起,摘一大束,带回家洗净,放在白瓷盘中当早餐吃。
②当我把这一盘浆草短道窗户前,看到温和的春日朝阳斜斜落下,我深深地吸了一口气。仿佛闻到山间凄凉流动的露气,然后我慢慢的咀嚼酢桨草,品味它的小小的酸楚,感觉到能娴逸无事地吃着如此特别的早餐,是一种不可言说的幸福。
③我看着用来盛装酢桨草的白瓷盘,它的造型和颜色都很特别,是平底的椭园形,滚着一圈极细的蓝线;它不是纯白色的,而是带着古l玉一样的质感。我一直对陶瓷有一种偏爱,最精致的瓷与最粗糙的陶,都能使我感动。最好是像我手中的白瓷盘,不是高级到需要供奉,而是可以拿到生活里来用;但它一点不粗俗,只是放着观赏,也觉得它超越了实用的范围。
④如果要装一些有颜色的东西,我也喜欢用瓷器,因为瓷器会把颜色反射出来,使我
感受到人问的颜色是多么的可贵。
⑤白色的瓷盘不仅仅是用来装食物,放上几个雀河边小溪捡到的石头。那原本毫不起眼的石头,洗净了自有动人之美,那种美,使我觉得随手捡来的石头也可以像宝石一样,以庄严之姿来供养。从手里'的。白、瓷盘,我觉得我们生在这个世界,应该学习更多更深刻的谦卑与感恩。我们住的这个地方,不管任何季节走进树林去,就会发现到处充满了勃勃生机草木吸收露珠、承受阳光,努力地生长;花朵握紧拳头,在风中奋斗,然后伸展开放;蝉在地底长期的蛰伏,用几年漫长的爬行,才能有枝头短暂悠扬的歌。不管是什么生命,它们都有动人的颜色,即使是有毒的蛇、蜘蛛,如过我们懂得去欣赏,就会看见它们的颜色是多幺活泼。使我们感到生命的伟大力量。
⑥抬起头来,看到云天浩淼,才感到我们住的地球是多么的渺小,地球上的每一个生命是多么的渺若微尘,在白色、红色、兰色的星星的照耀下,我们行过的原野是何其卑微。幸而,这世界有这么丰富的颜色,有如此繁茂的生命,使我们虽渺小也是可以具足,、虽卑微而不失庄严。我们之所以无畏,是因为我们可以把生命带进我们的心窗,让阳光进入我们的心灵,洗涤我们身心的尘埃;让雨水落入杂乱的思绪,使我们澄明如云。
⑦我觉得人可以勇迈雄健,那是因为人并不独立生活在世芥的生命之外。每一个人是一个自足的世界,而世界是一个人的圆满。自性的开启,不是走离世界,而是进入宇宙之
⑧我愿学习白瓷盘,收敛自已的美来衬托一切放在盘上的颜色,并在这些颜色过后再
恢复自己的洁白。就好像生命的历程里,一切生活经验都使它趋向美好,但不沉溺这种美好。我要学习一种介于精致与朴素的风格,虽精致_而不离开生活,不要住在有玻璃框的房
子亘;虽朴素但使自己无瑕,使摆放的地方都焕发光辉。我要学习一种光耀色容的态度;
来承受喜乐或痛苦的撞击,使最平凡的东西,一放在白瓷盘上,都成为宝贵的珍品。
⑨佛教经典常常把人喻成一个“宝瓶”,在我们的宝瓶里装着最珍贵的宝物,可惜的是人哿不能看见自己瓶里的宝物,反而去追逐外在的事物。我们的宝瓶里有着最清明的空性与最柔软的菩提,只可惜被妄想和执着的瓶塞盖住了。我们的宝瓶本是珍贵无比,可惜苌久以来都装了一些污浊的东西,使我们早已忘记了宝瓶的本来面目。不知道当我们回到清净的面貌,一切事物放进来都会显得珍贵无比。打开我们妄想和执着的瓶盖,这是悟!使生活的一切都珍贵无比,这是悟暑的世界!试着把瓶里的东西放下,体验一下瓶里瓶外的空气。原来是相同的!
④因此,我不只要学习做白瓷盘来村靶人向事物的颜色,我更要学习做宝瓶,即使空无一物,也能在虚空中流动香气,并释放出内在的音采。我要在人群里有独处的心,在独处莳有人群的爱,我要云在青天水在瓶,那样的自由自在并保有永久的清明。
19.文章⑤⑥两段写了“草木、花朵、蝉、蛇、蜘蛛、云天:等景物,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分)
20.云在青天水在瓶”的含义是什么?说说以此为题的好处。
21.从全文来看作者写了哪人生感悟?请分条概述。
22.本文在构思上有哪些突出特点?这对你的写作有什么启示?(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8题。
用什么报答母爱
周国平
母亲八十三岁了,依然一头乌发,身板挺直,步伐健稳,人都说看上去也就七十来岁。父亲去世已满十年,自那以后,她时常离开上海的家,到北京居住一些日子。不过,不是住在我这里,而是住在我妹妹那里。住在我这里,她一定会觉得寂寞,因为她只能看见这个儿子整天坐在书本或电脑前,难得有一点别的动静。母亲也是安静的性格,但终归需要有人跟她唠唠家常,我偏是最不善此道,每每大而化之,不能使她满足。母亲节即将来临,《家庭博览》杂志向我约稿,我便想到为她写一点文字,假如她读到了,就算是我痛改前非,认真地跟她唠了一回家常罢。
在我的印象里,母亲的一生平平淡淡,做了一辈子家庭主妇。当然,这个印象不完全准确,在家务中老去的她也曾有过如花的少女时代。很久以前,我在一本家庭相册里看见过她早年的照片,秀发玉容,一派清纯。她出生在上海一个职员的家里,家景小康,住在钱家塘,即后来的陕西路一带,是旧上海一个比较富裕的街区。现在回想起来,那时母亲还年轻,喜欢对我们追忆钱家塘的日子。她当年与同街区的一些女友结为姐妹,姐妹中有一人日后成了电影明星,相册里有好几张这位周曼华小姐亲笔签名的明星照。看着照片上的这个漂亮女人,少年的我暗自激动,仿佛隐约感觉到了母亲从前的青春梦想。
曾几何时,那本家庭相册失落了,母亲也不再提起钱家塘的日子。在我眼里,母亲作为家庭主妇的定位习惯成自然,无可置疑。她也许是一个有些偏心的母亲,喜欢带我上街,买某一样小食品让我单独享用,叮嘱我不要告诉别的子女。可是,渐渐长大的儿子身上忽然发生了一种变化,不肯和她一同上街了,即使上街也偏要离她一小截距离,不让人看出母子关系。那大约是青春期的心理逆反现象,但当时却惹得她十分伤心,多次责备我看不起她。再往后,这些小插曲也在岁月中淡漠了,唯一不变的是一个围着锅台和孩子转的母亲形象。后来,我到北京上大学,然后去广西工作,然后考研究生重返北京,远离了上海的家,与母亲见面少了,在我脑中定格的始终是这个形象。
最近十年来,因为母亲时常来北京居住,我与她见面又多了。当然,已入耄耋之年的她早就无须围着锅台转了,她的孩子们也都已经有了一把年纪。望着她皱纹密布的面庞,有时候我会心中一惊,吃惊她一生的行状过于简单。她结婚前是有职业的,自从有了第一个孩子,便退职回家,把五个孩子拉扯大成了她一生的全部事业。我自己有了孩子,才明白把五个孩子拉扯大哪里是简单的事情。但是,我很少听见她谈论其中的辛苦,她一定以为这种辛苦是人生的天经地义,不值得称道也不需要抱怨。作为由她拉扯大的儿子,我很想做一些能够使他欣慰的事,也算是一种报答。她知道我写书,有点小名气,但从未对此表现出特别的兴趣。直到不久前,我有了一个健康可爱的女儿,当我的女儿在她面前活泼地戏耍时,我才看见她笑得格外欢。自那以后,她的心情一直很好。我知道,她不只是喜欢小生命,也是庆幸她的儿子终于获得了天伦之乐。在她看来,这是比写书和出名重要得多的。母亲毕竟是母亲,她当然是对的。在事关儿子幸福的问题上,母亲往往比儿子自己更有正确的认识。倘若普天下的儿子们都记住母亲真正的心愿,不是用野心和荣华,而是用爱心和平凡的家庭乐趣报答母爱,世界和平就有了保障。
15、文中第二段作者说“仿佛隐约感觉到了母亲从前的青春梦想”,请说说“母亲”的青春梦想是什么。
16、文中第三段说“在我脑中定格的始终是这个形象”,请说说这个形象具体指什么。
17、请简要分析“母亲”的形象。
18、作者在最后写道:“倘若普天下的儿子们都记住母亲真正的心愿,不是用野心和荣华,而是用爱心和平凡的家庭乐趣报答母爱,世界和平就有了保障。”说说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1-14题。
与庄子和屈原一起飞翔
朱以撒
①深秋,在商丘的土地上走动,抬眼便可望见脱光绿叶的枝条。这时便可以看到挂在树杈上的一个个空巢。巢的主人都往南方过冬去了,它们有着矫健的翅膀,随着时节的转凉,毅然起飞,抛弃当时辛劳筑就的巢。巢无法跟着飞翔,随着黄叶落尽而暴露无遗,秋风秋雨扑击着它,空巢就日渐一日地残破了。
②这时我想起商丘的一个古人———庄子。庄子和远行的鸟一样,善于飞翔。
③我接触庄子的文字是在读大学的时候。当时把他的作品和老子、孔子、孟子、韩非子的作品比较起来读。老子的文字词约义丰,简练过了头,就让人恍兮惚兮一时摸不着头脑;孔子的文字要比前者生动一些,有的形象性足以令读者倾倒;孟子学说虽说是孔学的发展,但在描述上走向更精美细腻的刻画;至于韩非子的文字,善以寓言出手,挥洒轻松里,笑后颇寻思。我一直觉得这些文字如与庄子的文采相比,毫无疑问是素了些。在这里,我们可以知道这只大鸟如何地飞翔。
④飞翔的庄子是因为他极少牵绊,以至于他的思绪上九天下九渊无所不达。他的笔墨华章,我一直以为是梦境行程中的记录,那么窈兮冥兮,总是染上一层梦幻般的色彩,创造出超现实的幻觉氛围来。读他的《逍遥游》,首句突兀而起:“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啧啧,真让人叫绝。那时候的人,自然属性那么浓郁,科学的利器离他们那么遥远,却居然生出这样的浪漫情调。
⑤像庄子这般心灵善飞的人,是那个善于表现的时代的硕果。那个时代是“百家争鸣”、思想之花竞相绽放的时代。庄子是那时的一首诗,一首自由磅礴灵气冲天的长诗。庄子异于常人,他的笔墨里,不时就出现一系列怪状错落的意象,姑射山神人、浑沌、水、镜,都成了超时空的象征,这是常人难以理喻的。
⑥在我记住庄子的这个深秋,也记起了屈原。从生命的状态上说,屈原也算是一个能够飞翔的人。由于这个相似之处,放在一起比较才更有兴味。
⑦不同的是屈原不象庄子飞翔得那般轻松自如,他的牵挂太沉重了,他的心灵带着镣铐在飞,短暂的忘忧之后,又是深深的痛苦。后人看得比较痛心的是他对昏聩的楚怀王的痴迷和幻想,在他眼里,楚怀王、楚山楚水楚民都是连为一体的。屈原不惜以自己的血肉之躯肩住那已经走向衰败的楚国车轮子。可是谁来顾念他那逝水流年呢?
⑧屈原是在远离朝廷后开始心灵飞翔的,洞庭、沅水、辰阳、溆浦、湘水还有汨罗江,那时是这么地水天相接或地广人稀,他的心境变得阔大起来。朝廷是回不去的,思路却异常发达和奇诡,他的腕下涌现出许多神灵仙人、虬龙鸾凤、香草美人。他让自己也生活在这个由自己想象编织成的意象世界里,自己也能饮朝露、食落英,浑身佩带着江蓠、辟芷、芰荷、芙蓉,散发着清香,宛若神仙一般。这个时候,应该是屈原最快乐的时候,他远离了龌龊,亲近了美好,可以自由自在地飞翔。
⑨如果说庄子的处世有一种怡然自得和自由不羁的平民气味,那么屈原的处世则很有几分英雄主义的色彩。
⑩庄子和屈原是那个时节令人瞩目的人物,又是耐得住今人慢慢咀嚼的。而今人翅膀上牵绊越来越多了,浪漫地飞翔真有些为难。因为,那种岁月深处的古典浪漫已经被现代的潮水浸湿了翅羽,成了一道遥远的梦影。有时候会不由自主地打开书本,随便一瞥就能望得见《逍遥游》和《离骚》,不由自主地,心回到那久远的神秘里,和他们一道飞翔。
(摘自《庄子文化》)
11.文章第一段中的“空巢”具有怎样的含义?并请具体说明其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
12.文章前部分内容意在写庄子,可文章第三节为什么用大量篇幅写老子、孔子、孟子等人的作品?
13.请概括庄子和屈原在创作上的不同点,并分析其中的原因。
14.文章末段划线句子包含着作者深沉的感慨,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9-22题。
高原与民歌
刘志成
①没有葱葱茏茏的山,没有清清澈澈的河,也没有啁啾的鸟鸣和自由自在的牧马,只有那荒原,茫茫苍苍,散漫而无度。唯一有生机的是那些点缀在苍凉中零星的枯柳、疏落的人家,还有经年少水的内流河了。
②这就是我的陕北高原,赋予我坚强、痴气、真性情与灵泉涌动的生命厚土。那座座光秃而苦焦的丘梁,那令人心酸眼涩的苦难的生存环境,激起了高原人发自心底的吼喊,那宛若军帐中的巾帼花木兰般美且刚烈的酒曲和荡人心魂的野不溜溜的山曲,构成了陕北人精神的根基和陕北的浩瀚史诗。如果没有这些质朴无华的“音乐文学”,陕北高原浑厚的生命况味就会顿失光色,陕北人在精神田园里的耕耘就会付出更多的眼泪和心血。
③陕北民歌用它们史诗般的思索和记忆,在高亢而又飘逸的乐音中化作高原风,世世代代、年年月月、时时刻刻,搂抱着陕北破碎的山梁,梳理着陕北的沟沟岔岔,把陕北的叹惜与陕北的雄沉,刻在了陕北人的额头和心里。
④但当我又一次走向陕北的山山峁峁,我发现陕北人的苦难在商品经济的炽热气焰中已走向了冷落。历经了大艰难与大悲凉的陕北民歌最自由的飘弋和最响亮的吼唱也同这个世界越来越格格不入。面对现实的物欲横流,它作着最后的挣扎,它当初随苦难滋生,现在也正悲哀无奈地随苦难远去,渐渐荒落。
⑤面对陕北民歌里的爱情和理想风一样的远逝,我在疼痛中作出决定——抢救那些已临消逝的音符。在三年多痴迷的搜集中,那望不到头的山梁,时常令我热泪盈眶地看不够。但是而今疲于捞钱的人群中,还有谁向陕北民歌这朵艺术之花做最后的瞩望和持守呢?
⑥几年后的一个春天,我去了陕北红碱淖湖。我的目光和那静静地躺在毛乌素沙漠怀抱里的幽蓝的湖水,和那湖畔沙梁上鸡蛋清一样嫩的绿相遇的一瞬间,我的灵魂里涌起了一股难言的感动。风中一缕激情悠远的歌声也袅袅飘来,事前毫无准备的我一下子陷入了那种好久找不到的激动:“郎在丘上放牛羊,姐在河边洗衣裳。郎望姐,姐望郎,牛羊跑上打麦场,搓板打在脸盆上。”
⑦歌声是沙丘中植树造林的人唱的,在明净的天底下,显得那样地悠远,明快,那样地深情、激越。我的心波动在歌声里,眼前的湖水也在宁静中悠然颤动起来。
⑧我一下子拔开了一直困扰着我的陕北民歌在历史与现实里的迷雾:在陕北的民族交融中,在陕北的驻军移民中,为了生存的陕北人,贪婪的眼睛对准了这块远古时期曾是“气候温和湿润、森林茂密、河流湖泊星罗棋布”的土地,肆意盲目地伐林、开荒。在远古疼痛的信息里,山荒秃了,河流干涸了,气候也干燥少雨了。恶劣的环境渗进了陕北民歌的骨骼,它凝重、悲怆、荒凉的基因,从此在压抑、贫困的陕北人心头扎下了根,顺着时间的甬道,在陕北人的悲欢离合里蔓延、荡漾了下来。而今,当陕北人挺起腰杆,告别了“苦难”时,陕北的土窑洞逐渐成为历史的经典,搬进了宽畅明亮高楼的他们心情舒畅,流淌着凄美、哀怨、痛楚的陕北民歌随风远逝又有什么奇怪的呢?认识到祖先破坏了生存环境的同时也为自己酿制了充满血色的荒凉人生的陕北后辈们,把一株株树带进了春天,开始营造一个绿色的梦。梦在民歌中飞翔。我们不难想到,当陕北在子息们的手中还原了远古时的林密草茂、水沛土肥时,陕北定会成为世界的一个经济腾飞的窗口,陕北民歌也定会发生质的变化。尽管内容我们猜测不出,但调子准像“江南可采莲”那种走进历史的经典一样明朗起来。
⑨眺望着目力所及的地方,大地与蓝天融汇成绿意茫茫的一片,行走在高原的我,幸福在一束明净辽远的光芒里……
(节选自2007年第2期《散文选刊》,有删改)
19.解释下列语句在文中的含义。
①浑厚的生命况味
②梦在民歌中飞翔
20.文章中的陕北高原和陕北民歌有着怎样的关系?请简要分析。
21.最后一段中,作者感到“幸福”的原因有哪些?
22.近年来许多人呼吁抢救传统民间艺术并付诸行动,本文作者就曾抢救过陕北民歌。你认为这种行动有必要吗?请简述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