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分析资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黄河源出巴颜喀拉山,于山东垦利县境入海。其干流全长5464千米,流域面积75平方千米。黄河养育着中华民族,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材料一
黄河是中国历史上决口、改道最多的河流。春秋以前,黄河下游流经河北平原入海,河道无所约束,漫流改徙无定,时常多股河道并存。战国时期,黄河下游两岸筑堤,河道逐渐固定。由于中游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河水浊重,号为一石水而六斗泥”。汉文帝时黄河下游出现大规模决口。东汉初年,王景治河,随地势高低,截弯取直,修筑堤防,开辟了一条新的河道。其后,北方游牧民族人居黄河中游,大片土地由耕转牧,水土流失相对减缓。至唐末,800年间黄河下游河道相对稳定。
北宋初年,随着黄河下游河道逐渐淤高,出现悬河,“高民屋殆逾丈”。1128年,宋东京留守杜充为阻止金兵南下,于李固渡扒开河堤。黄河决口,东经豫东北、鲁西南地区,汇为入淮。此后七百多年间,黄河不再进入河北平原,夺淮入海,多次决口、改道,改变了黄淮平原的原有水系。水患遍及黄淮平原,洪水吞没大片土地,夺去千百万人的生命和财产。洪水过后形成的许多沙丘和沙坡,吞噬大量农田、房屋,淤没城市,淤塞运河,阻塞交通。明清时期,黄淮平原“农业生产日趋衰落,成为全国贫困地区之一”。
——摘编自邹逸磷《中国历史地理概论》
(1)为什么明清时期黄淮平原“农业生产日趋衰落,成为全国贫困地区之一”?
(2)据《河防一览》记载,黄河平时“沙居其六”,伏汛时“水居其二”,试说明原因。
(3)自开封以下的黄河河段向东北流入渤海,与南下夺淮入海相比会新增一种水患。指出该水患的名称并说明其发生的季节与原因。
读西亚部分国家位置图(如下图所示),回答各题。卡塔尔气候干旱,年降水量不足150毫米,其主要原因是()
A.受来自阿拉伯半岛的盛行西风的影响,空气比较干燥 |
B.沿岸高山环绕,湿润气流难以进入内陆 |
C.近岸海域水温较低,海水蒸发量较小 |
D.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气流下沉 |
卡塔尔是全球第15大原油出口国,若将该国的石油通过海轮运往德国最大港口汉堡港,沿途经过海峡的顺序是()
A.①②④③ | B.④②③① |
C.③①②④ | D.①②③④ |
该地在世界文化圈中属于( )
A.非洲文化圈 | B.南亚文化圈 |
C.东南亚文化圈 | D.伊斯兰文化圈 |
2006年7月11日北京时问18时43分,阿拉山口输油站员工轻轻开启中哈石油管道阀门,哈萨克斯坦的石油正式进入中国。读中哈石油管道建设示意图和中亚局部图,回答各题。中哈输油管线经过地区的主要生态问题是()
A.水土流失 | B.土壤次生盐渍化 |
C.土地荒漠化 | D.气候变暖 |
目前,我国进口的石油基本来自中东。为了建立多元化的石油进口渠道,从位置方面考虑除了中东外,较为理想的进口石油的地区是()
①东南亚②中亚③俄罗斯 ④北非⑤加勒比海地区
A.①②③ | B.①③⑤ |
C.②③④ | D.③④⑤ |
右图代号所示地理事物名称正确的是()
①乌拉尔山脉②乌拉尔河③伏尔加河④勒拿河⑥阿姆河⑧里海⑩咸海
A.①③⑧ | B.①③⑥⑧ |
C.③⑧ | D.①②③⑧ |
下图为亚洲某国年降水量分布图。读图回答各题。据图示信息推断,甲、乙、丙、丁四城市中,人口数量最多的应是()
A.甲城市 | B.乙城市 |
C.丙城市 | D.丁城市 |
针对该国面临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应采取的主要防治措施是()
A.实施林草结合的防风固沙工程 |
B.大面积营造水土保持林 |
C.广泛建设人工水域 |
D.调整农作物熟制 |
下列结论的依据,所用图示信息正确的是()
A.降水稀少且呈条带状分布,使该国植被景观东西延伸南北更替。 |
B.中、东部城市分布较多,故该国中、东部为平原 |
C.位于温带地区,导致该国1月平均气温在0℃以下 |
D.河流稀少,有内流河,所以该国为内陆国 |
丝绸之路东起中国西安,西至埃及亚历山大。
(1)说明图中甲地的主要农作物及其分布。
(2)简述甲地农业发展的自然地理条件。
赞比亚是非洲中部一个传统内陆农业国。该国有1300万人口,6亿公顷土地,4200万公顷可耕地,670万公顷已使用耕地,其中170万公顷用于粮食种植。坦赞铁路是该国通往海外重要交通线路。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1)简析影响坦赞铁路修建的不利的地形条件。
(2)描述该国农场集中区的分布特征,并从社会经济角度指出该国实施大规模商品化农场的有利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