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传略
亮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气。身长八尺①,容貌甚伟,时人异焉。遭汉末扰乱②,随叔父玄避难荆州。躬耕于野,不求闻达。时左将军刘备以亮有殊量,乃三顾亮于草庐之中。亮深谓备雄姿杰出,遂厚相结纳。及魏武帝③南征,荆州刘琮④举州委质⑤而备失势,众寡而无立锥之地。亮时年二十七,乃建奇策,身使孙权,求援吴会⑥。权既宿服仰备,又睹亮奇雅,甚敬重之,即遣兵三万人以助备。备得用与武帝交战大破其军,乘胜克捷,江南⑦悉平。后备又西取益州。章州既足,以亮为军师。将军备称帝号,拜亮为丞相。
(选自晋•陈寿《进(诸葛亮集)表》)
[注释]①八尺:汉时1尺约合今7寸。②扰乱:动乱。③魏武帝:曹丕称帝后追赠父亲曹操为魏武帝。④刘琮:刘表之子。⑤举州委质:意为把整个荆州送给曹操而自己投降曹操。⑥吴会:吴国。⑦江南:指长江以南广大地区。
【思考与练习】
1. 解释:①少________②逸________③殊量________④纳________⑤既_________⑥
拜________
2.翻译:①时人异焉___________________;②众寡而无立锥之地___________________:③权既宿服仰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理解:“与武帝交战”其中“交战”是指__________之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12分,每小题3分)
讳辩
韩愈
愈与李贺书,劝贺举进士。贺举进士有名,与贺争名者毁之曰:“贺父名晋肃,贺不举进士为是,劝之举者为非。”听者不察也,和而倡之,同然一辞。皇甫湜曰:“若不明白,子与贺且得罪。”愈曰:“然。”律曰:“二名不偏讳①。”释之者曰:“谓若言‘征’不称‘在’,言‘在’不称‘征’是也。”律曰:“不讳嫌名。②”释之者曰:“谓若‘禹’与‘雨’之类是也。”今贺父名晋肃,贺举进士,为犯二名律乎?为犯嫌名律乎?父名晋肃,子不得举进士,若父名“仁”,子不得为人乎?
夫讳始于何时?作法制以教天下者,非周公孔子欤?周公作诗不讳,孔子不偏讳二名,《春秋》不讥不讳嫌名。康王钊之孙,谥为昭王;曾参之父名晳,曾子不讳“昔”。周之时有骐期,汉之时有杜度,此其子宜如何讳?将讳其嫌,遂讳其姓乎?将不讳其嫌者乎?汉讳武帝名“彻”为“通”,不闻又讳“车辙”之“辙”为某字也;讳吕后名“雉”为“野鸡”,不闻又讳“治天下”之“治”为某字也。今上章及诏,不闻讳“浒”、“势”、“秉”、“机”也。惟宦官宫妾,乃不敢言“谕”及“机”,以为触犯。士君子立言行事,宜何所法守也?今考之于经,质之于律,稽之以国家之典,贺举进士为可邪?为不可邪?
凡事父母,得如曾参,可以无讥矣。作人得如周公、孔子,亦可以止矣。今世之士,不务行曾参、周公、孔子之行,而讳亲之名务胜于曾参、周公、孔子,亦见其惑也。夫周公、孔子、曾参卒不可胜。胜周公、孔子、曾参,乃比于宦官宫妾,则是宦官宫妾之孝之于其亲,贤于周公、孔子、曾参者邪?
注释: ①二名不偏讳:两个字的名字,单用其中一个字时,不避讳。如孔子的母亲名叫“征在”,孔子说“征”的时候不说“在”,说“在”的时候不说“征”。②不讳嫌名:与人姓名音相近的字不避讳。下文“浒”、“势”、“秉”、“机”、“谕”均与唐代皇帝名音同音近。下列各项中加点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贺不举进士为是举:推荐 |
B.稽之以国家之典稽:查核 |
C.作人得如周公孔子,亦可以止矣止:到达顶点 |
D.周公、孔子、曾参卒不可胜胜:超过 |
下列各项中加点虚词用法和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为犯二名律乎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 |
B.若父名仁,子不得为人乎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
C.与贺争名者毁之曰 微斯人,吾谁与归 |
D.乃比于宦官宫妾 家祭无忘告乃翁 |
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驳斥毁谤者观点的一组是
① 律曰:“二名不偏讳”。 ② 若父名仁,子不得为人乎。
③ 作法制以教天下者,非周公孔子欤。④ 康王钊之孙,实为昭王。
⑤ 不闻又讳“治天下”之“治”为某字也。
⑥ 惟宦官宫妾,乃不敢言“谕”及“机”。
A.①③⑤ | B.②④⑥ | C.①②⑤ | D.③④⑥ |
对本文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李贺参加进士考试,有人为打击竞争对手,借口他父亲名晋肃,如果他参加进士考试,就犯嫌名讳,企图让他放弃考试。 |
B.韩愈曾经鼓励李贺参加进士考试,在李贺遭到恶意毁谤,他本人也因鼓励李贺应考而受到指责的情况下,写下本文进行辩驳。 |
C.韩愈认为,李贺参加进士考试,既不违犯“二名律”,也不违反“嫌名律”,毁谤者和附和者的言论,在法理上是没有依据的。 |
D.韩愈认为,周公、孔子、曾参都不避父母的名讳,而毁谤者和附和者却想超越这些古圣先贤,过分强调避讳,实在荒谬可笑。 |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听者不察也,和而倡之
②若不明白,子与贺且得罪
③不务行曾参、周公、孔子之行,而讳亲之名务胜于曾参、周公、孔子,亦见其惑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贞观初,太宗与黄门侍郎王珪宴语,时有美人侍侧,本庐江王瑗之姬也,瑗败,籍没入宫。太宗指示珪曰:“庐江不道,贼杀其夫而纳其室。暴虐之甚,何有不亡者乎!”珪避席曰:“陛下以庐江取之为是邪,为非邪?”太宗曰:“安有杀人而取其妻,卿乃问朕是非,何也?”珪对曰:“臣闻于《管子》曰:‘齐桓公之郭国,问其父老曰:“郭何故亡?”父老曰:“以其善善而恶恶也。”桓公曰:“若子之言,乃贤君也,何至于亡?”父老曰:“不然,郭君善善而不能用,恶恶而不能去,所以亡也。”’今此妇人尚在左右,臣窃以为圣心是之,陛下若以为非,所谓知恶而不去也。”太宗大悦,称为至善,遽令以美人还其亲族。
太宗有一骏马,特爱之,恒于宫中养饲,无病而暴死。太宗怒养马宫人,将杀之。皇后谏曰:“昔齐景公以马死杀人,晏子请数其罪云:‘尔养马而死,尔罪一也。使公以马杀人,百姓闻之,必怨吾君,尔罪二也。诸侯闻之,必轻吾国,尔罪三也。’公乃释罪。陛下尝读书见此事,岂忘之邪?”太宗意乃解。又谓房玄龄曰,皇后庶事相启沃,极有利益尔。
贞观十五年,遣使诣西域立叶护可汗,未还,又令人多赍金帛,历诸国市马。魏徵谏曰:“今发使以立可汗为名,可汗未定立,即诣诸国市马,彼必以为意在市马,不为专立可汗。可汗得立,则不甚怀恩,不得立,则生深怨。诸蕃闻之,且不重中国。但使彼国安宁,则诸国之马,不求自至。昔汉文帝有献千里马者曰吾吉行日三十凶行日五十鸾舆在前属车在后吾独乘千里马将安之乎?’乃偿其道里所费而返之。又光武有献千里马及宝剑者,马以驾鼓车,剑以赐骑士。今陛下凡所施为,皆邈过三王之上,奈何至此欲为孝文、光武之下乎?又魏文帝求市西域大珠,苏则曰:‘若陛下惠及四海,则不求自至,求而得之,不足贵也。’陛下纵不能慕汉文之高行,可不畏苏则之正言耶?”太宗遽令止之。
(选自《贞观政要·纳谏》,有删节)对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晏子请数其罪云数:屡次 | B.又令人多赍金帛赍:送东西给人 |
C.诸蕃闻之,且不重中国重:敬重 | D.皆邈过三王之上邈:远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安有杀人而取其妻,卿乃问朕是非无乃尔是过与 |
B.齐桓公之郭国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
C.但使彼国安宁,则诸国之马,不求自至用之则行,舍之则藏 |
D.太宗大悦,称为至善,遽令以美人还其亲族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
下列全能体现唐太宗从谏如流的一组是()
①安有杀人而取其妻,卿乃问朕是非②遽令以美人还其亲族
③太宗意乃解④皇后庶事相启沃,极有利益尔
⑤又令人多赍金帛⑥太宗遽令止之
A.①③⑥ | B.②③④ | C.②④⑤ | D.①⑤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珪认为李世民收留庐江王抢来的女人是知错犯错,就引用齐国父老的话对他进行讽谏。 |
B.李世民的妻子针对他因骏马死了而要杀养马人,引用齐景公的例子对他进行了谏止。 |
C.魏征认为派人去买千里马是不正确的,因为买千里马会花费很多金钱,还会让各少数民族生怨。 |
D.汉文帝认为要了千里马也没什么用,就补偿送千里马的人来回的路费,打发他走了。 |
断句和翻译。(9分)
(1) 用“/”给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曲线处断句。(3分)
昔汉文帝有献千里马者曰吾吉行日三十凶行日五十鸾舆在前属车在后吾独乘千里马将安之乎
(2) 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①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论语·学而》)(3分)
答:
②臣窃以为圣心是之,陛下若以为非,所谓知恶而不去也。(3分)
答:
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下面小题(共18分)
谏太宗十思疏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守之难乎?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下列各句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则思三驱以为度(限度) | B.则思正身以黜恶(斥退) |
C.简能而任之(精简) | D.宏兹九德(此) |
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无以怒而滥刑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
B.臣闻求木之长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
C.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最先为昌黎韩愈所知 |
D.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
下列文句全属于十思内容的一组是()
①德不厚而思国之安②不念居安思危③怨不在大,可畏惟人
④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⑤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⑥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A.①⑥ | B.②④ | C.③⑤ | D.④⑥ |
对《谏太宗十思疏》文意的理解,不相符合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段以“固木”、“浚泉”为喻,提出全文主旨:“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接着,在原来比喻的基础上从反面设喻,一正一反,对比鲜明。 |
B.第二段指出历代帝王能有好的开始却不能坚持到底的原因是“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劝说唐太宗要竭诚以待下。这给当时骄奢忘本的唐太宗当头棒喝。 |
C.文章第三段提出“十思”的内容,是“积其德义”的具体化。并诚挚地指出,若照其行事就可以不必“劳神苦思”了。 |
D.进谏的方法有两种,一种就是直言不讳,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效果强烈,而有时是最冒险的;另一种就是婉转进谏,更像是在讲故事,却不乏趣味,魏征用的正是第二种。 |
翻译下列句子 (6分)
(1)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2)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课内文言文阅读(每小题2分,共8分)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璧有瑕,请指示王(指给……看) | B.非抗于九国之师(匹敌,相当) 宜有人物文采愈此世者 (更加)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制止,约束) |
C.击剑为任侠,轻财好施,更客任城(客居) | D.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制服) |
待之如炊五斗黍许时,长吉竟死(竟然)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知道,懂得)与例句活用相同的一项是()
以先国家之急后私仇也
A.大王必欲急臣 |
B.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
C.恒从小奚奴 |
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
以下选项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母梦长庚星,因以命之 | B.今君乃亡赵走燕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前谢罪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
C.均之二策 | D.拜送书于庭 |
不知将军宽之至此而君幸于赵王以下选项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A.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 B.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洎牧以谗诛 |
C.求人可使报秦者 | D.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大王见臣列观
用斜线(/)给下面短文画横线的部分断句。
范仲淹等意欲复古劝学,数言兴学校,本行实,诏近臣议。于是宋祁、王拱辰、张方平、欧阳修等八人合奏曰:“教 不 本 于 学 校 士 不 察 于 乡 里 则 不 能 核 名 实 有 司 束 以声 病 学 者 专 于 记 诵 则 不 足 尽 人 材 谨 参 考 众 说 择 其 便 于 今 者 莫 若 使士 皆 土 著 而 教 之 于 学 校 然 后 州 县 察 其 履 行 学 者 自 皆 修 饬 矣。”
(取材于《续资治通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