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章侯蔑视显贵者
陈章侯性诞僻①,好游于酒。人所致金钱随手尽。尤喜为贫不得志人作画,周其乏。凡贫士藉其生,数十百家。若豪贵有势力者索之,虽千金不为搦②笔也。一龌龊显者,诱之入舟,方将鉴定宋元人笔墨。舟既发,乃出绢强之画。章侯科头③****,谩骂不绝。显者不听。遂欲自沉于水。显者拂然④,乃自先去。托他人代求之,终一笔不施。
(选自清?周亮工《读画录》)
[注释]①诞僻:怪僻。②搦(n uò):握。③科头:不戴帽子。④拂然:甩动(袖子)的样子。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藉②索③虽④既⑤施
2.翻译:
①好游于酒
②周其乏
③一龌龊显者
3.上文“笔墨”是指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贞观十年,魏征上疏曰:
臣闻为国之基,必资于德礼,君之所保,惟在于诚信。夫君能尽礼,臣得竭忠,必在于内外无私,上下相信。上不信,则无以使下,下不信,则无以事上,信之为道大矣。
昔齐桓公问于管仲曰:“吾欲使酒腐于爵,肉腐于俎,得无害霸乎?”管仲曰:“此极非其善者,然亦无害于霸也。”桓公曰:“如何而害霸乎?”管仲曰:“不能知人,害霸也;知而不能任,害霸也;任而不能信,害霸也;既信而又使小人参之,害霸也。”晋中行穆伯攻鼓①,经年而弗能下,馈间伦曰:“鼓之啬夫②,间伦知之。请无疲士大夫,而鼓可得。”
穆伯不应,左右曰:“不折一戟,不伤一卒,而鼓可得,君奚为不取?”穆伯曰:“间伦之为人也,佞而不仁,若使间伦下之,吾可以不赏之乎?若赏之,是赏佞人也。佞人得志,是使晋国之士舍仁而为佞。虽得鼓,将何用之?”
夫穆伯,列国之大夫,管仲,霸者之良佐,犹能慎于信任、远避佞人也如此,况乎为四海之大君,应千龄之上圣,而可使巍巍至德之盛,将有所间乎?若欲令君子小人是非不杂,必怀之以德,待之以信,厉之以义,节之以礼,然后善善而恶恶,审罚而明赏。则小人绝其私佞,君子自强不息,无为之治,何远之有?善善而不能进恶恶而不能去罚不及于有罪赏不加于有功则危亡之期或未可保永锡祚胤③将何望哉!
太宗览疏叹曰:“若不遇公,何由得闻此语!”
(节选自《贞观政要·诚信》,有删节)
【注】①鼓:城邑名。②啬夫:秦汉时的乡官,这里指掌管鼓城的官员。③永锡祚胤:锡,赐福;祚,读zuò,赐福、保佑;胤,读yìn,子孙后代。祚胤:福运及于后代子孙。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请无疲士大夫疲:疲惫 |
B.此极非其善者极:极端,过分 |
C.厉之以义厉:通“励”,勉励 |
D.审罚而明赏审:清楚地 |
下列各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昔齐桓公问于管仲曰 | B.而可使巍巍至德之盛 而君幸于赵王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
C.然后善善而恶恶 | D.必怀之以德 |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作《师说》以贻之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善善而不能进恶/恶而不能去/罚不及/于有罪赏/不加于有功/则危亡之期或未可保/永锡祚胤/将何望哉! |
B.善善而不能进恶/恶而不能去罚/不及于有罪赏/不加于有功/则危亡之期/或未可保永锡/祚胤将何望哉! |
C.善善而不能进/恶恶而不能去/罚不及于有罪/赏不加于有功/则危亡之期/或未可保/永锡祚胤/将何望哉! |
D.善善而不能进/恶恶而不能去/罚不及于有罪/赏不加于有功/则危亡之期/或未可保永锡/祚胤将何望哉! |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是魏征给唐太宗的谏言,他认为君臣之间惟有诚信,才能君尽其礼,臣尽其忠。 | |
B.小人有功也应赏,但赏小人则会助长奸佞之风,这是穆伯不采纳馈间伦的建议的原因。 | |
C.管仲![]() ![]() |
D.穆伯认为,一个大国之君对待臣下只有讲求德信义礼,才能让“君子小人是非不杂”,君子更能尽忠。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
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晋中行穆伯攻鼓,经年而弗能下。
译文:
(2)佞人得志,是使晋国之士舍仁而为佞。虽得鼓,将何用之?
译文:
(3)则小人绝其私佞,君子自强不息,无为之治,何远之有?
译文: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左忠毅公逸事
方苞
先君子尝言,乡先辈左忠毅公视学京畿,一日,风雪严寒,从数骑出,微行入古寺。庑下一生伏案卧,文方成草。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掩户。叩之寺僧,则史公可法也。及试,吏呼名至史公,公瞿然注视,呈卷,即面署第一。召入,使拜夫人,曰:“吾诸儿碌碌,他日继吾志事,惟此生耳。”
及左公下厂狱,史朝夕狱门外。逆阉防伺甚严,虽家仆不得近。久之,闻左公被炮烙,旦夕且死,持五十金,涕泣谋于禁卒,卒感焉。一日,使史更敝衣,草屦,背筐,手长镵,为除不洁者,引入。微指左公处,则席地倚墙而坐,面额焦烂不可辨,左膝以下筋骨尽脱矣。史前跪抱公膝而呜咽。公辨其声,而目不可开,乃奋臂以指拨眦,目光如炬,怒曰:“庸奴!此何地也,而汝来前!国家之事糜烂至此,老夫已矣,汝复轻身而昧大义,天下事谁可支拄者?不速去,无俟奸人构陷,吾今即扑杀汝!”因摸地上刑械作投击势。史噤不敢发声,趋而出。后常流涕述其事以语人,曰:“吾师肺肝,皆铁石所铸造也。”
崇祯末,流贼张献忠出没蕲、黄、潜、桐间,史公以凤庐道奉檄守御。每有警,辄数月不就寝,使将士更休,而自坐幄幕外。择健卒十人,令二人蹲踞而背倚之,漏鼓移则番代。每寒夜起立,振衣裳,甲上冰霜迸落,铿然有声。或劝以少休,公曰:“吾上恐负朝廷,下恐愧吾师也。”
史公治兵往来桐城必躬造左公第候太公、太母起居拜夫人于堂上余宗老涂山左公甥也与先君子善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云。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微指左公处![]() |
B.及左公下厂狱及:等到 |
C.或劝以少休少:稍微 |
D.史公治兵往来桐城必躬造左公第造:建造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久之,闻左公被炮烙②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
B.①则席地倚墙而坐②吾尝终日而思矣 |
C.①乃奋臂以指拨眦②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
D.①皆铁石所铸造也②某所而母立于兹 |
下面各组内容,都能直接表现左光斗“刚毅爱才”的是
①即解貂覆生,为掩户②吏呼名至史公,公瞿然注视③及左公下厂狱,史朝夕狱门外④公辨其声,而目不可开,乃奋臂以指拨眦⑤不速去,无俟奸人构陷,吾今即扑杀汝⑥每有警,辄数月不就寝
A.①④⑤ | B.②③⑤ | C.②④⑥ | D.①③⑤ |
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记叙以左光斗与史可法的关系为线索,循序渐进,脉络分明,标题为《左忠毅公逸事》,表明了作者对左光斗是怀有敬意的。 |
B.文中写左、史相见,史遭怒斥的情况,更能突出左光斗忠贞气节,反衬了史可法的胆小怕事。 |
C.末段点明所叙“逸事”的来源,既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也使全文首尾相顾,圆活自如。 |
D.文中提到史可法为讨“流贼张献忠”而刻苦治军的事例,是作者尊崇封建正统,反对农民起义观点的反映。 |
断句和翻译。
(1)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史公治兵往来桐城必躬造左公第候太公、太母起居拜夫人于堂上余宗老涂山左公甥也与先君子善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云。
(2)翻译下面语句
①吾诸儿碌碌,他日继吾志事,惟此生耳。
②逆阉防伺甚严,虽家仆不得近。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李靖,本名药师,雍州三原人也。少有文武材略,每谓所亲曰:“大丈夫若遇主逢时,必当立功立事,以取富贵。”其舅韩擒虎,号为名将,每与论兵,未尝不称善,抚之曰:“可与论孙、吴之术者,惟斯人矣。”初仕隋为长安县功曹。左仆射杨素、吏部尚书牛弘皆善之。素尝拊其床谓靖曰:“卿终当坐此。”
大业末,累除马邑郡丞。会高祖击突厥于塞外,靖察高祖,知有四方之志,因自锁上变,将诣江都,至长安,道塞不通而止。高祖克京城,执靖将斩之,靖大呼曰:“公起义兵,本为天下除暴乱,不欲就大事,而以私怨斩壮士乎!”高祖壮其言,太宗又固请,遂舍之。
四年,靖又陈十策以图萧铣,高祖从之。铣集兵于夔州。铣以时属秋潦,江水泛涨,三峡路险,必谓靖不能进,遂休兵不设备。九月,靖乃率师而进,将下峡,诸将皆请停兵以待水退,靖曰:“兵贵神速,机不可失。”进兵至夷陵。铣将文士弘率精兵数万屯清江,靖见其军乱,纵兵击破之。
时诸将咸云铣之将帅与官军拒战死者,罪状既重,请籍没其家,以赏将士。靖曰:“王者之师,义存吊伐。降而籍之,恐非救焚拯溺之义。但恐自此已南城镇,各坚守不下,非计之善。”于是遂止。江、汉之域,闻之莫不争下。以功授上柱国,封永康县公。乃度岭至桂州,遣人分道招抚,其大首领冯盎、李光度、宁真长等皆遣子弟来谒,靖承制授其官爵。
突厥诸部离叛,朝廷将图进取,以靖为代州道行军总管,率骁骑三千,自马邑出其不意,直趋恶阳岭以逼之。突利可汗不虞于靖,见官军奄至,于是大惧,相谓曰:“唐兵若不倾国而来,靖岂敢孤军而至?”一日数惊。靖候知之,潜令间谍离其心腹,其所亲康苏密来降。四年,靖进击定襄,破之,可汗仅以身遁。太宗尝谓曰:“昔李陵提步卒五千,不免身降匈奴,尚得书名竹帛。卿以三千轻骑深入虏庭,克复定襄,威振北狄,古今所未有。”(节选自《旧唐书.李靖传》,有删节)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累除马邑郡丞除:担任 |
B.执靖将斩之执:捉住 |
C.王者之师,义存吊伐吊:慰问,安抚 |
D.突利可汗不虞于靖虞:欺骗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而以私怨斩壮士乎②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 |
B.①请籍没其家,以赏将士②不赂者以赂者丧 |
C.①乃度岭至桂州②乃谓秦王曰:“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
D.①潜令间谍离其心腹②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 |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成四组,全部直接体现李靖军事才能的一组是()
①可与论孙、吴之术者,惟斯人矣②左仆射杨素、吏部尚书牛弘皆善之。
③靖察高祖,知有四方之志④靖曰:“兵贵神速,机不可失。”
⑤靖见其军乱,纵兵击破之⑥靖候知之,潜令间谍离其心腹。
A.①②⑥ | B.③④⑤ | C.①③⑥ | D.④⑤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靖年轻时就有文才武略,左仆射杨素认为他将来做官一定能做到自己现在的位置。 | |
B.李靖在攻打萧铣的战斗中,看重行军的速度,抓住了先机,最终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 |
C.李靖认为战争的目的是吊民伐罪,对待俘虏不该太苛刻,结果使很多敌人主动归降。 | D.唐太宗认为,李靖在平定突厥各部的叛乱中,战功卓著,可以和汉代的李陵相媲美。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丈夫若遇主逢时,必当立功立事,以取富贵。
答:
②降而籍之,恐非救焚拯溺之义。
答:
③卿以三千轻骑深入虏庭,克复定襄。
答: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曹仁字子孝,太祖从弟也。豪杰并起,仁亦阴结少年,得千余人,周旋淮、泗之间,遂从太祖为别部司马,行厉锋校尉。仁数有功,拜广阳太守。太祖器其勇略,不使之郡,以议郎督骑。
太祖与袁绍久相持于官渡,绍遣刘备徇隐强诸县,多举众应之。自许以南,吏民不安,太祖以为忧。仁曰:“南方以大军方有目前急,其势不能相救,刘备以强兵临之,其背叛固宜也。备新将绍兵,未能得其用,击之可破也。”太祖善其言,遂使将骑击备,破走之。绍遣别将韩荀抄断西道,仁击荀于鸡洛山,大破之。复与史涣等抄绍运车,烧其粮谷。
河北既定,从围壶关。太祖令曰:“城拔,皆坑之。”连月不下。仁言于太祖曰:“围城必示之活门,所以开其生路也。今公告之必死,将人自为守。且城固而粮多,攻之则士卒伤,守之则引日久。今顿兵坚城之下,以攻必死之虏,非良计也。”太祖从之,城降。于是录仁前后功,封都亭侯。
从平荆州,以仁行征南将军,留屯江陵,拒吴将周瑜。瑜将数万众来攻,前锋数千人始至,仁登城望之,乃募得三百人,遣部曲将牛金逆与挑战。贼多,金众少,遂为所围。长史陈矫俱在城上,望见金等垂没,左右皆失色。仁意气奋怒甚,谓左右:“取马来!”矫等共援持之。谓仁曰:“贼众盛,不可当也。假使弃数百人何苦,而将军以身赴之!”仁不应,遂被甲上马,将其麾下壮士数十骑出城。去贼百余步,迫沟。矫等以为仁当住沟上,为金形势也,仁径渡沟直前,冲入贼围,金等乃得解。余众未尽出,仁复直还突之,拔出金兵,亡其数人,贼众乃退。矫等初见仁出,皆惧。及见仁还,乃叹曰:“将军真天人也!”三军服其勇。太祖益壮之,转封安平亭侯。
仁少时不修行检,及长为将,严整奉法令,常置科于左右,案以从事。鄢陵侯彰北征乌丸,文帝在东宫,为书戒彰曰:“为将奉法,不当如征南邪!”及即王位,拜仁车骑将军。孙权遣将陈邵据襄阳,诏仁讨之。仁与徐晃攻破邵,遂入襄阳,文帝遣使即拜仁大将军。黄初四年薨,谥曰忠侯。(选自《三国志 曹仁传》,有删改)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祖器其勇略器:器重 |
B.绍遣刘备徇隐强诸县徇:示众 |
C.城拔,皆坑之坑:活埋 |
D.遂被甲上马被:同“披” |
下列句子中,直接表现曹仁“勇略”的一组是()
①阴结少年,得千余人,周旋淮、泗之间 ②围城必示之活门,所以开其生路也
③望见金等垂没,左右皆失色④仁径渡沟直前,冲入贼围 ⑤常置科于左右,案以从事⑥孙权遣将陈邵据襄阳,诏仁讨之
A.①②④ | B.①②⑥ | C.③④⑤ | D.③⑤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曹仁自年轻时代起就跟随曹操征战,屡立战功,忠心耿耿,所以死后被曹操赠谥号“忠侯”。 |
B.在官渡之战的相持阶段,曹仁为曹操献计献策,并多次带兵出击取胜,解除了曹操的忧虑。 |
C.曹仁任征南将军时,驻守江陵,抵挡吴将周瑜,有一次魏军将士被围,曹仁两进两出,救出被围的将士。 |
D.曹仁年轻的时候任性而为,行为不检,等到后来成为将军后,严格按法令办事,成为守法的榜样。 |
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太祖善其言,遂使将骑击备,破走之。
⑵今顿兵坚城之下,以攻必死之虏,非良计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乐恢字伯奇,京兆长陵人也。其父,为县吏,得罪于令,收将杀之。恢年十一,常俯伏寺门,昼夜号泣。令闻而矜之,即解出亲。恢长好经学,事博士焦永。永为河东太守,恢随之官,闭庐精诵,不交人物。后永以事被考,诸弟子皆以通关被系,恢独曒然
不污于法,遂笃志为名儒。性廉直介立,行不合己者,虽贵不与交。信阳侯阴就,数致礼请恢,恢绝不答。
后仕本郡吏,太守坐法诛,故人莫敢往,恢独奔丧行服。归,复为功曹,选举不阿,请托无所容。同郡杨政数众毁恢,后举政子为孝廉,由是乡里归之。辟司空牟融府,会蜀郡太守第五伦代融为司空,恢以与伦同郡,不肯留,荐颍川杜安而退。诸公多其行,连辟之,遂皆不应。
后征拜议郎。会车骑将军窦宪出征匈奴,恢数上书谏争,朝廷称其忠。入为尚书仆射。是时河南尹王调、洛阳令李阜与窦宪厚善,纵舍自由。恢劾奏调、阜,并及司隶校尉。诸所刺举,无所回避,贵戚恶之。宪弟夏阳侯瑰欲往候恢,恢谢不与通。宪兄弟放纵,而忿其不附己。妻每谏恢曰:“昔人有容身避害,何必以言取怨?”恢叹曰:“吾何忍素餐立人之朝乎?”遂上疏谏曰:“臣闻百王之失,皆由权移于下。诸舅不宜干政王室,以示天下之私。政失不救,其极不测。方今之宜,上以义自割,下以谦自引。”书奏不省。
时窦太后临朝,和帝未亲万机,恢以意不得行,乃称疾乞骸骨。窦宪因是风厉州郡,迫胁恢遂饮药死。弟子縗絰挽者数百人,庶众痛伤之。后窦氏诛,帝始亲事,恢门生何融等上书陈恢忠节,除子己为郎中。(节选自《后汉书·乐恢传》)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恢谢不与通谢:谢绝 |
B.令闻而矜之,即解出亲矜:敬重 |
C.诸公多其行,连辟之多:称赞 |
D.得罪于令,收将杀之收:拘禁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请托无所容鱼,我所欲也 |
B.恢以与伦同郡,不肯留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
C.窦宪因是风厉州郡迫胁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 |
D.后永以事被考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
下列句子分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乐恢“耿介”性格的一组()
①后永以事被考,诸弟子皆以通关被系,恢独曒然不污于法
②故人莫敢往,恢独奔丧行服
③吾何忍素餐立人之朝乎
④宪兄弟放纵,而忿其不附己
⑤诸舅不宜干政王室,以示天下之私
⑥恢以意不得行,乃称疾乞骸骨
A.①④⑤ | B.②④⑥ |
C.②③⑥ | D.①②⑤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乐恢为人至孝。父亲因得罪了县令而被关押,年幼的乐恢昼夜痛哭不已,他的行为让县令动了恻隐之心,最后父亲得以释放。 |
B.蜀郡太守第五伦与乐恢是同郡,所以当第五伦取代牟融为司空时,乐恢在推荐了杜安之后,坚决请退,表现了他为人正直的一面。 |
C.老师焦永“以事被考”后,乐恢“不污于法”,拒绝为他托关系找门路;窦宪兄弟放纵,乐恢恨他们不依附自己,故不与他们交往。 |
D.河南尹、洛阳令与权贵窦宪相互勾结,为非作歹,乐恢不畏权贵,上书弹劾。乐恢还上书弹劾窦宪兄弟,因窦太后的庇护,劝谏不但没有成效,自己反而被迫害而死。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永为河东太守,恢随之官,闭庐精诵,不交人物。
②会车骑将军窦宪出征匈奴,恢数上书谏争,朝廷称其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