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3题
司马相如者,蜀郡成都人也,字长卿。少时好读书,学击剑,故其亲名之曰犬子。相如既学,慕蔺相如之为人,更名相如。以赀为郎,事孝景帝,为武骑常侍,非其好也。会景帝不好辞赋,是时梁孝王来朝,从游说之士齐人邹阳、淮阴枚乘、吴庄忌夫子之徒,相如见而说之,因病免,客游梁。梁孝王令与诸生同舍,相如得与诸生游士居数岁,乃著《子虚》之赋。
会梁孝王卒,相如归,而家贫,无以自业。素与临邛令王吉相善,吉曰:“长卿久宦游不遂,而来过我。”于是相如往,舍都亭。临邛令缪为恭敬,日往朝相如。相如初尚见之,后称病,使从者谢吉,吉愈益谨肃。
临邛中多富人,而卓王孙家僮八百人,程郑亦数百人,二人乃相谓曰:“令有贵客,为具召之。”并召令。令既至,卓氏客以百数。至日中,谒司马长卿,长卿谢病不能往。临邛令不敢尝食,自往迎相如。相如不得已,强往,一坐尽倾。酒酣,临邛令前奏琴曰:“窃闻长卿好之,愿以自娱。”相如辞谢,为鼓一再行。是时,卓王孙有女文君新寡,好音,故相如缪与令相重,而以琴心挑之。相如之临邛,从车骑,雍容闲雅甚都;及饮卓氏,弄琴,文君窃从户窥之,心悦而好之,恐不得当也。既罢,相如乃使人重赐文君侍者通殷勤。文君夜亡奔相如,相如乃与驰归成都。家居徒四壁立。卓王孙大怒曰:“女至不材,我不忍杀,不分一钱也!”人或谓王孙,王孙终不听。文君久之不乐,曰:“长卿第俱如临邛,从昆弟假贷犹足为生,何至自苦如此!”相如与俱之临邛,尽卖其车骑,买一酒舍酤酒,而令文君当垆。相如身自著犊鼻裈①,与保庸杂作,涤器于市中。卓王孙闻而耻之,为杜门不出。昆弟诸公更谓王孙曰:“有一男两女,所不足者非财也。今文君已失身于司马长卿,长卿故倦游,虽贫,其人材足依也。且又令客,独奈何相辱如此!”卓王孙不得已,分予文君僮百人,钱百万,及其嫁时衣被财物。文君乃与相如归成都,买田宅,为富人。(节选自《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注:①犊鼻裈(kūn):形似犊鼻的短裤。古时之裤,无裆谓袴,有裆谓裈,统称裤。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使从者谢吉 谢:拒绝 |
B.临邛令前奏琴曰 奏:弹奏 |
C.长卿第俱如临邛 第:只要 |
D.昆弟诸公更谓王孙曰 更:轮番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以赀为郎②敛资财以送其行 |
B.①因病免,客游梁②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 |
C.①相如与俱之临邛②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
D.①卓王孙闻而耻之②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司马相如在朝廷做武骑常侍期间,孝景帝不喜欢辞赋,批评他爱好文学,于是司马相如就借口有病而辞了官职,旅居梁国。 |
B.卓家的宴会司马相如本不愿去,后由于临邛县令的殷勤,不得已而勉强前往,而这次宴会恰恰促成了他和卓文君的爱情。 |
C.卓文君私奔司马相如,卓王孙十分生气,不愿在经济上给以资助,后两人买了一间酒店来维持生计,生活倒也平静。 |
D.卓王孙听说司马相如和卓文君开酒店谋生,感到耻辱,后由于兄弟及长者们的劝说,还是资助了他们,使女儿女婿成了富人。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淝水之战司马光
是时,秦兵既盛,都下震恐。谢玄入,问计于谢安,安夷然,答曰:“已别有旨。”既而寂然。安遂命驾出游山墅,亲朋毕集,与围棋赌墅。安棋常劣于玄,是日,玄惧,便为敌手而又不胜。桓冲深以根本为忧,遣精锐三千入卫京师;谢安固却之。冲对佐吏叹曰:“谢安有庙堂之量,不闲将略。今大敌垂至,方游谈不暇,遣诸不经事少年拒之,众又寡弱,天下事已可知,吾其左衽矣!”……
冬,十月,秦阳平公融等攻寿阳。谢石闻坚在寿阳,甚惧,欲不战以老秦师。十一月,谢玄遣广陵相刘牢之帅精兵五千人趣洛涧,未至十里,梁成阻涧为陈以待之。牢之直前渡水,击成,大破之。执秦扬州刺史王显等,尽收其器械军实。于是谢石等诸军,水陆继进。秦王坚与阳平公融登寿阳城望之。见晋兵部阵严整,又望八公山上草木,皆以为晋兵,顾谓融曰:“此亦勍敌,何谓弱也!”怃然始有惧色。
秦兵逼淝水而陈,晋兵不得渡。秦诸将皆曰:“我众彼寡,不如遏之,使不得上,可以万全。”坚曰:“但引兵少却,使之半渡,我以铁骑蹙而杀之,蔑不胜矣!”融亦以为然,遂麾兵使却。秦兵遂退,不可复止,谢玄、谢琰、桓伊等引兵渡水击之。融驰骑略陈,欲以帅退者,马倒,为晋兵所杀,秦兵遂溃。玄等乘胜追击,至于青冈。秦兵大败,自相蹈藉而死者,蔽野塞川。其走者闻风声鹤唳,皆以为晋兵且至,昼夜不敢息,草行露宿,重以饥冻,死者什七、八。初,秦兵少却,朱序在陈后呼曰:“秦兵败矣!”众遂大奔……
谢安得驿书,知秦兵已败,时方与客围棋,摄书置床上,了无喜色,围棋如故。客问之,徐答曰:“小儿辈遂已破贼。”既罢,还内,过户限,不觉屐齿之折。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闲将略闲:熟悉 |
B.精兵五千人趣洛涧趣:急促 |
C.融驰骑略陈略:夺取 |
D.摄书置床上摄:收取 |
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表现谢安镇定自若、成竹在胸一组是
①答曰:“已别有旨。” ②遂命驾出游山墅
③谢安有庙堂之量 ④谢安得驿书,知秦兵已败
⑤了无喜色,围棋如故 ⑥过户限,不觉屐齿之折
A.①②⑤ | B.①③⑥ | C.②③⑤ | D.②④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淝水之战,是我国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之一。本文重在详细描写战争的经过,情节曲折动人。 |
B.本文成功地运用对比手法,从作战的内部和作战双方等多方面进行对比,突出了前秦失败,而弱小的东晋之胜利的原因。 |
C.本文语言描写极有特色。语言描写不仅很好地表现了人物不同的心理状态,还表现了人物的不同身份和性格特点。 |
D.苻坚的失败,与其说是东晋战败了前秦,不如说前秦自己败给了自己。朱序在队伍中趁机离散军心,也使前秦兵败如山倒。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大敌垂至,方游谈不暇,遣诸不经事少年拒之。
(2)“此亦勍敌,何谓弱也!”怃然始有惧色。
(3)其走者闻风声鹤唳,皆以为晋兵且至,昼夜不敢息,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查道字湛然,歙州休宁人。道幼沉嶷不群,罕言笑,喜亲笔砚,文徽特爱之。未冠,以词业称。侍母渡江,奉养以孝闻。母尝病,思鳜羹,方冬苦寒,市之不获。道泣祷于河,凿冰取之,得鳜尺许以馈,母疾寻愈。
端拱初,举进士高第。寇准荐其才,授著作佐郎。淳化中,蜀寇叛,命道通判遂州。有使两川者,得道公正清洁之状以闻,优诏嘉奖。迁秘书丞,俄徙知果州。时寇党尚有伏岩彀依险为栅者,其酋何彦忠集其徒二百余,止西充之大木槽,彀弓露刃。诏书招谕之,未下,咸请发兵殄之。道曰:“彼愚人也,以惧罪,欲延命须臾尔。其党岂无诖误邪?”遂微服单马数仆,不持尺刃,间关①林壑百里许,直趋贼所。初悉惊畏,持满外向。道神色自若,踞胡床而坐,谕以诏意。或识之曰:“郡守也,尝闻其仁,是宁害我者?”即相率投兵罗拜,号呼请罪,悉给券归农。
天禧元年,知虢州。秋,蝗灾民歉,道不候报,出官廪米赈之,又设粥糜以救饥者,给州麦四千斛为种于民,民赖以济,所全活万余人。二年五月,卒,讣闻,真宗轸惜之,诏其子奉礼郎循之乘传往治丧事。
道性淳厚,有犯不较,所至务宽恕,胥吏有过未尝笞罚,民讼逋负②者,或出己钱偿之,以是颇不治。尝出按部,路侧有佳枣,从者摘以献,道即计直挂钱于树而去。儿时尝戏画地为大第,曰:“此 当分赡孤遗。”及居京师,家甚贫,多聚亲族之茕独者,禄赐所得,散施随尽,不以屑意。与人交,情分切至,废弃孤露者,待之愈厚,多所周给。
初,赴举,贫不能上,亲族裒钱三万遗之。道出滑台,过父友吕翁家。翁丧,贫窭无以葬,其母兄将鬻女以襄事。道倾褚中钱与之,且为其女择婿,别加资遣。又故人卒,贫甚,质女婢于人。道为赎之,嫁士族。搢绅服其履行。好学,嗜弈棋。平居多茹蔬,或止一食,默坐终日,服玩极于卑俭。享年六十四。
[注]①间关:辗转。 ②逋负:拖欠税赋。 (节选自《宋史•查道传》)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得鳜尺许以馈 馈:进献 |
B.或出己钱偿之,以是颇不治 治:追究 |
C.儿时尝戏画地为大第 第:住宅 |
D.贫甚,质女婢于人 质:人质 |
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现查道对亲友“孝义”与对老百姓“仁厚”的
一组是道泣祷于河,凿冰取之禄赐所得,散施随尽,不以屑意
A.得道公正清洁之状以闻 | B.道不候报,出官廪米赈之![]() ![]() |
C.道倾褚中钱与之,且为其女择婿 | D.道即计直挂钱于树而去 |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查道小时候性格沉稳,不苟言笑,喜欢写字作文,后来以词业著称。好学,喜欢弈棋。因奉养母亲竭尽孝道而闻名当世。 |
B.查道举进士高第,得道寇准的赏识。知果州时候,尚有以何彦忠为首的贼党伏岩谷依险为寇,查道以仁德感化,使他们归顺为农。知虢州时,遇蝗灾,查道千方百计赈灾,救活了一万多人。 |
C.查道性格淳厚,即使有人犯法也能宽恕,胥吏有过失的,他不笞罚;老百姓拖欠税赋的,他自己出钱偿还;仆从摘枣以献,他挂钱于树;待废弃孤露者,尤其优厚。 |
D.查道对亲族朋友有情有义。居京师时,家里贫穷,也要供养亲族之茕独者;倾其所有为友人办丧事、择婿嫁女,自己生活却极为节俭。 |
将以上两段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未少有得而止矣,不亦待其身者已廉乎
▲▲
②母尝病,思鳜羹,方冬苦寒,市之不获。
▲▲
②遂微服单马数仆,不持尺刃,间关林壑百里许,直趋贼所。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8题。
今之君子则不然,其责人也详,其待己也廉。详,故人难于为善;廉,故自取也少。己未有善,曰:“我善是,是亦足矣。”己未有能,曰:“我能是,是亦足矣。”外以欺于人,内以欺于心,未少有得而止矣,不亦待其身者已廉乎?其于人也,曰:“彼虽能是,其人不足称也;彼虽善是,其用不足称也。”举其一不计其十,究其旧不图其新,恐恐然惟懼其人之有闻也。是不亦责于人者已详乎?夫是之谓不以众人待其身,而以圣人望于人,吾未见其尊己也。
虽然,为是者有本有原,怠与忌之谓也。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吾尝试之矣,尝试语于众曰:“某良士,某良士。”其应者,必其人之与也;不然,则其所疏远不与同其利者也;不然,则其畏也。不若是,强者必怒于言,懦者必怒于色矣。又尝试语于众曰:“某非良士,某非良士。”其不应者,必其人之与也;不然,则其所疏远不与其同利者也;不然,则其畏也。不若是,强者必说于言,懦者必说于色矣。是故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呜呼!士之处此世,而望名誉之光、道德之行,难已!
将有作于上者,得吾说而存之,其国家可几而理欤!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应者,必其人之与也 与:朋友,同伙 |
B.恐恐然惟懼其人之不得为善之利善:好事。 |
C.为是者有本有原 原:探求根源,推究 |
D.得吾说而存之存:留心,牢记 |
下列六句,编为四组,全部都能证明“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的一组是
①举其一不计其十②以圣人望于人③其应者,必其人之与也
④强者必怒于言⑤则其所疏远不与其同利者也⑥懦者必怒于色矣
A.①②③④ | B.①③④⑤ | C.②③④⑥ | D.③④⑤⑥ |
下列关于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现在的君子却不像古时候的君子那样,他要求别人全面,要求自己却很少。 |
B.作者认为,身居高位而将要有作为的人,如果得到他所说的这些道理而牢记住它,国家就一定可以治理好了。 |
C.“为是者有本有原,怠与忌之谓也”一句是全文的中心论点,“毁”的根源在于“怠”与“忌”,众人对“良士”“非良士”的态度,又反映了当时的世风,证明了当时毁风猖獗。 |
D.作为古之君子的对立面,今之君子由于采取了责人待己的错误做法,所以于人于己都不利。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洪迈字景卢,皓季子也。幼读书日数千言,一过目辄不忘,博极载籍,虽稗官虞初,释老傍行,靡不涉猎。绍兴十五年始中第,授两浙转运司干办公事,入为敕令所删定官。皓忤秦桧投闲,桧憾未已,御史汪勃论迈知其父不靖之谋,遂出添差教授福州。
乾道六年,除知赣州,起学宫,造浮梁,士民安之。郡兵素骄,小不如欲则跋扈,郡岁遣千人戍九江,是岁,或怵以至则留不复返,众遂反戈。民讹言相警,百姓汹惧。迈不为动,但遣一校婉说之,俾归营,众皆听,垂橐而入,徐诘什五长两人,械送浔阳,斩于市。辛卯岁饥,赣适中熟,迈移粟济邻郡。僚属有谏止者,迈笑曰:“秦、越瘠肥,臣子义耶?”寻知建宁府。富民有睚眦杀人衷刃篡狱者,久拒捕,迈正其罪,黥流岭外。
十一年,知婺州,婺军素无律,春给衣,欲以缗易帛,吏不可,则群呼啸聚于郡将之治,郡将惴恐,姑息如其欲。迈至,众狃前事,至以飞语榜谯门。迈以计逮捕四十有八人,置之理,党众相嗾,哄拥迈轿,迈曰:“彼罪人也,汝等何预?”众逡巡散去。迈戮首恶二人,枭之市,余黥挞有差,莫敢哗者。事闻,上语辅臣曰:“不谓书生能临事达权。”特迁敷文阁待制。
绍熙改元,进焕章阁学士、知绍兴府。过阙奏事,言新政宜以十渐为戒。上曰:“浙东民困于和市,卿往,为朕正之。”迈再拜曰:“誓尽力。”迈至郡,核实诡户四万八千三百有奇,所减绢以匹计者,略如其数。明年,再上章告老,进龙图阁学士。寻以端明殿学士致仕。
(节选自《宋史·洪迈列传》,有黝改。) 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迈移粟济邻郡济:帮助。 |
B.富民有睚眦杀人衷刃篡狱者衷:内心。 |
C.欲以缗易帛易:交换。 |
D.不谓书生能临事达权权:变通。 |
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洪迈执法严明的一组是
①起学宫,造浮梁,士民安之
②徐诘什五长两人,械送浔阳,斩于市
③迈正其罪,黥流岭外
①迈戮首恶二人,枭之市,余黥挞有差
⑤过阙奏事,言新政宜以十渐为戒
⑥核实诡户四万八千三百有奇,所减绢以匹计者,略如其数
A.①②⑤ | B.③⑤⑥ | C.②③④ | D.①③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洪迈小时候,博览群书,过目不忘,后入朝为官;因其父得罪秦桧,秦桧怨恨不已,御史王勃判定洪迈知情不报,又把洪迈贬到福州。 |
B.乾道六年,在赣州任职,郡兵因害怕去戍守九江会被留下而回不来,就聚众闹事。洪迈临乱不慌,查出了两个领头的人,把他们斩首于浔阳。 |
C.任婺州知州时,因婺州军不守军纪、无理取闹、恶意诽谤,洪迈设计逮捕了四十多人,把他们绳之以法,深得皇帝赏识。 |
D.洪迈任绍兴知府时,到朝廷上奏事情,皇上委派他到浙东解决和市问题,他核对查实欺诈瞒骗的四万八千三百多户,但未能圆满完成任务。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和课本上节选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郡兵素骄,小不如欲则跋扈。(3分)
(2) 彼罪人也,汝等何预?(3分)
(3)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寡人之于国也》)
(4)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秋声赋》)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高,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而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而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崛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合而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亢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
————选自《过秦论》下列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奋六世之余烈功业 |
B.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一类人 |
C.斩木为兵,揭竿为旗举 |
D.序八州而朝同列 次序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
B.临不测之渊以为固以愚黔首 |
C.余威震于殊俗非亢于九国之师也 |
D.然秦以区区之地然后以六合为家 |
文中全部体现始皇“仁义不施”的一项是()
①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 ②践华为城,因河为池③隳名城④余威震于殊俗⑤杀豪杰
A.①③⑤ | B.③④⑤ | C.②③⑤ | D.①②④ |
下列对文意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本文写秦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把秦的强大推到顶峰。有褒有贬,主要强调的是秦在统一六 国过程中的攻势之强,证明这种以攻为主的策略,适应当时的形势,是正确的。 |
B.最后一段作者从社会地位、队伍素质、个人才华、武器、用兵之道几个方面将陈涉和九国之师作了对比,自然地引出了“然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的疑问。 |
C.最后几句指出秦的优势并没有改变,甚至发展到了顶点,但却出现了“一夫作难而七庙隳”,强烈的反差对比中,顺势推出秦亡的根本原因是“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画龙点睛。 |
D.文中运用对仗、夸张、排比,不避语意甚至用词的重复,使文章气势非凡,姿态横生,议论深刻,增强了文章的气势。此文还首创托古喻今的文章笔法,后世仿效者甚多。 |
翻译下面的句子。
(1)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2)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3)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