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末,维新变法从社会思潮发展为政治运动,其主要原因是 ( )
| A.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符合历史发展趋势 |
| B.维新变法的思想主张与救亡图存的民族要求结合起来 |
| C.维新派拥有广泛的社会基础 |
| D.维新派争取到光绪皇帝的支持 |
《后汉书·樊宏列传》中说:“(樊重)世善农稼,好货值。……三世共财,子孙朝夕礼敬,常若公家。其营理产业,物无所弃,课役童隶,各得其宜,故能上下戮力,财利岁倍,至乃开广田土三百余顷。”这反映出
| A.重商主义思想在东汉得到提倡 | B.民间农产品的商业化现象较普遍 |
| C.地主田庄中普遍采用奴隶劳动 | D.田庄经济收入多用于购田置地 |
建国以来,中国农村经历了从“干部敲破钟,社员不出工”到“不用敲钟,不用派工,农民赛着往前冲”的巨大变化。这一变化的主要动因是
| A.农业合作社的兴办 | B.人民公社体制的确立 |
| C.“大跃进”运动的开展 |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
当代俄罗斯历史学家阿列克谢耶夫院士将文明演进与现代化进程等量齐观。他认为“20世纪世界文明进程的特点是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被称为现代化的现代工业社会的紧张过渡。这种过渡在某种程度上涉及了世界上的大多数国家。因此就出现了俄国的革命与现代化的关系及其后果这个不可避免的问题。”从人类文明演进史(即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角度看俄国十月革命,其意义在于
| A.开辟了无产阶级革命新时代 | B.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 |
| C.促进了民族解放运动 | D.促进了世界和平发展 |
1902年2月,《泰晤士报》驻北京记者莫理循(澳大利亚人)说过:“我们在暴乱(指义和团运动)中并无所失。而事实上我们的威信大增,我们敢肯定地说,多少年来我们在北京或在中国的地位,从未像今天这样高。我们与清朝官员的联系从未像今天这样密切。”这是因为
| A.清政府保证 “设将来大皇帝有新恩施及各国,亦应准英人一体均沾” |
| B.凡中国人与英国人“交涉词讼”,“其英人如何科罪……发给管事官(即英国领事)照办” |
| C.清政府保证“永禁或设、或入与诸国仇敌之会,违者皆斩” |
| D.清政府同意外国军队驻扎北京到天津大沽铁路沿线 |
有学者研究表明。18世纪的英国商人在印度经商致富后回国,第一件要做的事便是在乡村购买田地或与土地贵族联姻,比如建立英国在孟加拉霸权的克莱武和创办怡和洋行的马地臣,回国后都变成了地主,但他们还是被传统贵族所排斥;这一现象后来得到改变的背景应该是
| A.责任制内阁确立 | B.宪章运动展开 |
| C.1832年议会改革 | D.两党政治确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