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以下两幅德国地图,回答问题。

       
请回答:
(1)对比两图,德国的版图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至少指出三处变化,并结合有关史实,概括说明为什么能够发生这些变化。
(2)一战后至二战前法国的对德政策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其出发点是什么?
(3)作为德国的近邻,法国为保证自身安全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但最终还是在法西斯的进攻下迅速灭亡。由此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历史教训?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美国前国防部副部长沃尔福威茨回忆说:“那时候,北约办公室特别大。东亚问题的办公室也不小。我就问:‘海湾办公室在哪里?’结果得到的回答是:‘噢,我们并没有海湾计划。’这是1977年的事情了。我想,这其中一个说不出口的原因是越南问题。另一个对外公开的原因是则是伊朗国王在帮我们看守着海湾。我说:‘得了,这真是一个鼠目寸光的做法。’”
——吴麒敏《美副防长沃尔福威茨比布什更想“倒萨”》
材料二虽然布什一再否认有经济企图,但经济学家却认为,布什倒萨,意在石油,他无法回避的事实是:在他黑名单上的国家(如伊拉克、伊朗、利比亚、苏丹等)都是重要的产油国……换句话说,布什打的不单纯是一场反恐战争,而更像是一场能源战争。
——阮次山《第三次海湾战争:全方位解读美国“倒萨”历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50——70年代,美国设置“东亚问题办公室”的战略目的及特点。
(2)材料二把美国对伊拉克的战争称之为“第三次海湾战争”,请写出20世纪八九十年代发生在海湾地区的另外两次大规模战争的名称。并根据材料一、二说明美国地区战略的阶段性侧重点发生了哪些变化?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夫中国刑狱皆以贵治贱,以贵治贱,故仁可以为民父母,而暴亦可为豺狼。所谓法者,直刑而已,所以驱迫束缚其臣民,而国君则超乎法之上,可以意用法易法,而不为法所拘。是故天下虽极治,其刑罚终不能以必中,而侥幸之人,或可与法相遁。
今世欧洲之立宪,则其君民皆有权,所谓君民并主;而其中或君之权重于民,或民之权重于君。英国以富而为强者,实以立宪之美而为强也。惟美、惟法、惟德莫不强者而皆立宪而后有此。
材料二盖民所不得自由者,必其事之出乎己,而及乎社会者也。至于小己之所为,苟无涉于人事,虽不必善,固可自由,法律之所禁,皆其事之害人者。
治国之法为民而立者也,故其行也,求便于民;乱国之法,为上而立者也,故其行也,求利于上。夫求利于上,而不求便其民,斯法因人立,其不悖于天理人性者寡矣。虽然,既不便民矣,将法虽立而其国必不安。未有国不安而其上或利者也。
——摘编自王栻主编《严复集(第四册)·按语》
(1)概括材料一中严复关于中国古代法律和西方近代法律的基本观点。
(2)结合时代背景,简评材料二中所述的严复的法律思想。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武帝)征伐四夷,国用空竭,兴利之官自此始也。……元封元年,弘羊为治粟都尉,领大农,尽管天下盐铁。以诸官各自市,相与争物,以故腾跃,而天下赋输或不偿其僦费……。如此,富商大贾无所牟大利。
——《通典·食货典》
材料二 今天下财用,窘急无余;典领之官,拘于弊法。……远方有倍蓰之输,中都有半价之鬻。……宜假以钱货,继其用之不给,使(转运使)周知六路财赋之有余而移用之。凡籴买、税敛、上供之物,皆得徙贵就贱,用近易远。……稍收轻重敛散之权,归之公上,而制其有亡,以便转输,省劳费,去重敛,宽农民,庶几国可足用,民财不匮矣。
——《宋会要辑稿·职官》
(1)根据材料一、二,从背景角度比较西汉与北宋实行均输法的相同之处。
(2)根据材料二,分析王安石均输法实施的作用。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七十年代末起,我多次说,应当对国内国外几次影响很大的革命,包括法国革命、俄国革命、辛亥革命等等重新认识、研究、分析和评价,应该理性地分析和了解革命方式的弊病,包括它给社会带来的各种破坏。……革命确实有巨大的破坏力量,它可以改变人们的存在方式,但是,以为革命可以解决一切问题,确实是一种幼稚病。……没有看到“革命化”与“现代化”之间有非常复杂的关系,特别是其中矛盾和冲突的地方,这一点似否还没有人仔细地谈过,但却是一个非常需要研究探讨的问题。……自我调整和自我完善并不是消极的而是一种改良、改革,就是和平进化。……自我调整和自我完善,不是关门主义,而是和世界沟通的调整和完善。它是对各种关系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关系逐步进行改良。它需要一个日积月累、较为缓慢和长期的进程。
——李泽厚、刘再复《告别革命》
材料二国内某些新潮作家……这些人鼓吹“告别革命论”,否定中国革命的历史意义,极力渲染“革命不如改良,改良不如渐进”的观点。在他们眼里,革命等同于破坏,只有改良才能以最小代价获取最大成果。
——王朝柱
结合中国近现代史,评析材料中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某一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12分)

近代以来,伴随着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的进程也在不断加快。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790年(美国)拥有8000人以上的大城市只有5个,其人口不到13万人。1820年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7.2﹪.到1870年城市数目增至663个,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的比重为25﹪.城市数目和城市人口的年平均增长率分别为4.9﹪和5.5﹪。……到1920年有5200万人居住在2722个城市中,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50.9﹪。
——杨荣《工业革命对美国城市化的影响》
材料二中国近代意义上的城市应是1840年鸦片战争后才产生的。……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中国近代工商业的发展,中国传统的封建城市开始向近代资本主义城市方向发展。1921年中国第一个市政厅——广州市政厅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城市化的开始。但是,中国城市化非常缓慢。……(到1949年)城市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重只有10.6%。
——马春辉《中国城市化问题论纲》
材料三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合理利用了东北、华东、华北等经济发达,解放较早的地区的经济优势,对原有的城市进行了彻底的改造。变单纯的消费城市为生产、生活协调发展的城市,成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重心,缓和了城乡矛盾,促进了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党和政府采取了正确的城市工作方针和政策,医治城市的战争创伤,促进了城市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宁克平《城市和人·中国城市化进程及其对策》
材料四美国城市化的突出特征是大都市郊区化,城市呈网络状向外扩展,人口密度较低。这虽然给人们带来较大的生活空间,但这种“以汽车追房子”的美国城市化模式,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如交通拥挤、环境污染、基础设施投入大量增加、公共交通组织成本上升、资源消耗和能源消费大幅增加,工作、生活成本提高等。后来不得不进行城市改造和环境治理,为此付出了相当高的代价。
——《美国城市化模式不是中国城市化的样板》
材料五 7月21日,由于暴雨天气,水漫北京,造成严重的人员、物质损失,7月27日,北京市委书记郭金龙说,“7.21”特大自然灾害给我们的教训异常深刻,在灾害面前,我们的规划建设、基础设施、应急管理都暴露出许多问题。他说:“我们必须深刻反思,永远铭记这个教训,不断地加强和改进我们的工作,使我们的各项工作更加以人为本,并确保这样的灾难不再重现。”
——新华网2012年7月27日电
(1)根据材料一,概括促进美国城市化迅速发展的主要因素。这些因素是如何推动城市化发展的?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城市化进程缓慢的主要原因。根据材料三,概括新中国成立之初党和政府推动城市化进程的措施。
(3)根据材料四并结合“‘7.21’特大自然灾害”,思考当今中国城市化与美国城市化存在着哪些相似的问题?对我们今天的城市建设有何启示?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