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下表2000年世界及各大洲的人口增长情况,回答问题:
地区 |
出生率(%) |
死亡率(%) |
自然增长率(%) |
全世界 |
2.2 |
0.9 |
1.3 |
发达国家 |
1.1 |
1.0 |
0.1 |
发展中国家 |
2.5 |
0.9 |
1.6 |
非洲 |
3.8 |
1.4 |
2.4 |
北美 |
1.4 |
0.9 |
0.5 |
拉丁美洲 |
2.4 |
0.6 |
1.8 |
亚洲 |
2.2 |
0.8 |
1.4 |
欧洲 |
1.0 |
1.1 |
-0.1 |
大洋洲 |
1.8 |
0.7 |
1.1 |
2000年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模式是______________,而我国的人口增长模式处于“________”。
从表格中可以读出2000年死亡率最高的大洲是________。
由表中数据判断,欧洲人口增长的主要特点是:______________,有的国家甚至出现人口____________。
读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 ①~④代表的内容有: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和大气逆辐射,认真研究图中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把数字代表的内容填在下面的横线上。
①,②,③,④。
(2)对地面有保温作用的是(填数字)。
(3)由图知,大气吸收的④要多于大气直接吸收的①,这说明了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4)人类大量使用化石燃料(煤炭、石油等),使大气中的CO2增多,导致大气吸收
(填数字)能力的增强,并通过(填数字)把热量还给地面,从而使全球气温变暖的趋势加快。
(5)运用上述示意图,分析新疆塔里木盆地沙漠地区昼夜温差大的原因。
下图表示四个不同地点一年中昼夜长短的变化情况。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春分日和秋分日,四个地点昼夜长短有何共同特点?
(2)四个地点中,哪一个位于南半球?判断依据是什么?
(3) 四个地点中,哪一个位于极圈以内?判断依据是什么?
(4)请将这四个地点的纬度按由北到南的顺序排列:。
(5)若C点11月16日的昼长为14小时,则D点此时昼长大约为小时。
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东亚某半岛的河流分布图
材料二日本山脉河流分布图、工业分布图
(1)东亚某半岛地形多山,其地势特点是,判断依据是。该半岛资源丰富,除菱镁矿、铁矿和煤矿等矿产资源外,由于气候和地形的原因,还蕴藏着丰富的资源。
(2)日本的农业地域类型以为主,日本九州岛的自然带以为主,北海道渔场的成因是。
(3)一般而言,夏季日本太平洋沿岸河流径流量(大于或小于)日本海沿岸河流,其原因是
(4)分析日本的工业带的分布特点及原因。
(5)日本河流众多,大多发源于中部山地,分析日本河流的水文特征和水系特征。
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l 5月5日,阳光灿烂,东南风3~4级。小明和小畅相约到“媚尼风景区"去旅游。
材料2“媚尼风景区”略图。
(1)小明和小畅相约在尼湖之南的古寺汇合,这座古寺是。(填数码)
(2)图中支流b的流向是
(3)若此时小明和小畅在古寺②;想去登山顶C,请帮忙计算两地的温差:。
(4)C处的地形是,该处的海拔高度为。
(5)乘船游览尼湖风光,在直线航行的情况下,应从A至B还是从B到A快?,理由是。
(6)小明和小畅想要享受“漂流探险"的乐趣,他们想找一条惊险刺激的线路,应选择在支流a还是b漂流?,原因是。
(7)在图中找出最适合建水坝的地址,用“‖”表示,并写出水坝选择建在此处的的原因。水坝建成后,三座古寺中有可能被水淹的是。(填数码)
读“南美洲南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过程示意图(图1)”、“非洲自然带分布图(图2)”,完成下列问题。
图1
图2
(1)填出图2中自然带名称:C_______________________;D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2中B→C→D自然带的更替体现了地理环境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地域分异规律,这种分异规律是以________为基础的。
(3)图1中山脉西部海域位于________板块。根据板块构造理论,说明该山脉高度的变化趋势是_______,原因是。
(4)图1中山脉东侧的荒漠景观属于________现象,简要说明其形成原因;引起图1中地理环境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该变化过程体现了地理环境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