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郭嘉字奉孝,颍川阳翟人也。初,北见袁绍,谓绍谋臣辛评、郭图曰:“夫智者审于量主,故百举百全而功名可立也。袁公徒欲效周公之下士,而未知用人之机。多端寡要,好谋无决,欲与共济天下大难,定霸王之业,难矣!”于是遂去之。先是时,颍川戏志才,筹画士也,太祖甚器之。早卒。太祖与荀彧书曰:“自志才亡后,莫可与计事者。汝、颍固多奇士,谁可以继之?” 彧荐嘉。召见,论天下事。太祖曰:“使孤成大业者,必此人也。”嘉出,亦喜曰:“真吾主也。”表为司空军祭酒。
征吕布,三战破之,布退固守。时士卒疲倦,太祖欲引军还,嘉说太祖急攻之,遂禽布。孙策转斗千里,尽有江东,闻太祖与袁绍相持于官渡,将渡江北袭许。众闻皆惧,嘉料之曰:“策新并江东,所诛皆英豪雄杰,能得人死力者也。然策轻而无备,虽有百万之众,无异于独行中原也。若刺客伏起,一人之敌耳。以吾观之,必死于匹夫之手。”策临江未济,果为许贡客所杀。
从破袁绍,绍死,又从讨谭、尚于黎阳,连战数克。诸将欲乘胜遂攻之,嘉曰:“袁绍爱此二子,莫适立也。有郭图、逢纪为之谋臣,必交斗其间,还相离也。急之则相持,缓之而后争心生。不如南向荆州若征刘表者,以待其变;变成而后击之,可一举定也。”太祖曰:“善。”乃南征。军至西平,谭、尚果争冀州。谭为尚军所败,走保平原,遣辛毗乞降。太祖还救之,遂从定邺。
嘉深通有算略,达于事情。太祖曰:“唯奉孝为能知孤意。”年三十八,自柳城还,疾笃,太祖问疾者交错。及薨,临其丧,哀甚。谥曰贞侯。子奕嗣。后太祖征荆州还,于巴丘遇疾疫,烧船,叹曰:“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
(选自《三国志·魏书卷十四》)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袁公徒欲效周公之下士②民归之,犹水之就下 |
B.①虽有百万之众,无异于独行中原也②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
C.①以吾观之,必死于匹夫之手②王尝语庄子以好乐 |
D.①袁绍爱此二子②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郭嘉“有算略,达于事情”的一组是
①以吾观之,必死于匹夫之手 ②后太祖征荆州还,于巴丘遇疾疫,烧船
③自柳城还,疾笃,太祖问疾者交错 ④筹画士也,太祖甚器之
⑤急之则相持,缓之而后争心生 ⑥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
A.①⑤⑥ | B.①③⑤ | C.②③⑥ | D.②④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郭嘉初到袁绍麾下,感觉才能难以施展。后来去见太祖,以其不凡的见识而受到太祖的器重。郭嘉也认定曹操是能治乱世之人。 |
B.郭嘉被太祖推荐为司空军祭酒,从此随从太祖征伐,遇事能够作出准确的分析和判断,多献良策,谋功甚高。 |
C.郭嘉忠于王事,鞠躬尽瘁,积劳成疾,太祖派使者前来探望,可惜错过了最后见面的机会,这使太祖在郭嘉英年早逝后感到十分伤感。 |
D.郭嘉不但是多谋善断的军师,更是太祖本人的知己,太祖甚感满意,以至赤壁一战失败后,尚追念郭嘉,叹惜其人不存。 |
把文言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士卒疲倦,太祖欲引军还,嘉说太祖急攻之,遂禽布。
译文:
(2)不如南向荆州若征刘表者,以待其变;变成而后击之,可一举定也。( 5分)
译文: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
A.沉湎不治,委政卿大夫委:托付给 |
B.不过一斗径醉矣径:竟然 |
C.先生能饮几何而醉几何:多少 |
D.日暮酒阑,合尊促坐阑:将尽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国中有大鸟,止王之庭齐王使淳于髡之赵请救兵 |
B.好为淫乐长夜之饮以髡为诸侯主客 |
C.髡恐惧俯伏而饮主人留髡而送客 |
D.于是乃朝诸县令长七十二人于是齐威王乃益赍黄金千镒 |
下列句子属于因淳于髡的“滑稽多辩”而产生的结果的一组是()
①数使诸侯,未尝屈辱 ②齐威王乃益赍黄金千镒
③淳于髡仰天大笑 ④臣饮一斗亦醉,一石亦醉
⑤酒极则乱,乐极则悲 ⑥乃罢长夜之饮
A.①④⑤ | B.③⑤⑥ | C.①②⑥ | D.②③④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齐威王曾沉迷于酒色之中,朝政荒芜,百官没有谁敢劝谏。但齐威王善听忠告,勇于改过,奋发有为,这一点是值得称道的。 |
B.楚国大举进攻齐国,齐威王派淳于髡到赵国请救兵,赵王给了他十万精兵千乘兵车。楚国听到消息连夜撤了兵。 |
C.齐威王同淳于髡谈论喝酒的事情。淳于髡趁此机会委婉劝谏,齐威王听罢称善,并停止了“长夜之饮”的旧习。 |
D.淳于髡出身并不高贵,相貌也不出众,但他善于巧谏,寓救国大计于诙谐的谈吐中,其胆识才智确有过人之处。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共10分,依次为2、3、5分)
(1) 国中有大鸟,止王之庭。
译文: 。
(2) 威王曰:“先生饮一斗而醉,恶能饮一石哉!。
译文: 。
(3) 故曰酒极则乱,乐极则悲;万事尽然,言不可极,极之而衰。
译文: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荀彧字文若,颖川颖阴人也。彧年少时,南阳何颙异之,曰:“王佐才也。”永汉元年,举孝廉,拜守宫令。董卓之乱,求出补吏。除亢父令,遂弃官归。谓父老曰:“颖川,四战之地也,天下有变,常为兵冲,宜亟去之,无久留。”乡人多怀土犹豫,莫有随者,彧独将宗族至冀州。
自太祖之迎天子也,袁绍内怀不服。绍既并河朔,天下畏其强。太祖方东忧吕布,南拒张绣,而绣败太祖军于宛。绍益骄,与太祖书,其辞悖慢。太祖大怒,出入动静变于常,众皆谓以失利于张绣故也。钟繇以问彧,彧曰:“公之聪明,必不追咎往事,殆有他虑。”则见太祖问之,太祖乃以绍书示彧,曰:“今将讨不义,而力不敌,何如?”彧曰:“古之成败者,诚有其才,虽弱必强,苟非其人,虽强亦弱。刘、项之存亡,足以观矣。今与公争天下者,唯袁绍尔。绍貌外宽而内忌,任人而疑其心,公明达不拘,唯才所宜:此度胜也。绍迟重少决,失在后机;公能断大事,应变无方:此谋胜也。绍御军宽缓,法令不立,士卒虽众,其实难用,公法令既明,赏罚必行,士卒虽寡,皆争致死:此武胜也。绍凭世资,从容饰智,以收名誉,故士之寡能好问①者多归之,公以至仁待人,推诚心不为虚美,行己谨俭,而与有功者无所吝惜,故天下忠正效实之士咸愿为用:此德胜也。夫以四胜辅天子,扶义征伐,谁敢不从?绍之强其何能为!”太祖悦。
十七年,董昭等谓太祖宜进爵国公,以彰殊勋,密以咨彧。彧以为太祖本兴义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太祖由是心不能平。会征孙权,表请彧劳军于谯,彧疾留寿春,以忧薨,时年五十。明年,太祖遂为魏公矣。
评曰:“荀彧清秀通雅,有王佐之风,然机鉴先识,未能充其志也。”
(选自《三国志·魏书十·荀彧传》,有删节。)
①问:通“闻”,名声,虚名。对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彧年少时,南阳何颙异之异:看重 | B.除亢父令除:废除 |
C.殆有他虑。殆:恐怕,大概 | D.会征孙权会:正赶上,恰逢 |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说明荀彧有“王佐之才”的一组是( 3分) ()
①彧曰:“古之成败者,诚有其才,虽弱必强,苟非其人,虽强亦弱。刘、项之存亡,足以观矣。②董卓之乱,求出补吏。除亢父令,遂弃官归。③公之聪明,必不追咎往事,殆有他虑。④董昭等谓太祖宜进爵国公,以彰殊勋,密以咨彧。⑤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
⑥会征孙权,表请彧劳军于谯,彧疾留寿春。
A.①③④ | B.②⑤⑥ | C.①③⑤ | D.②④⑥ |
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荀彧年少的时候,南阳何颙就认为他不同于一般,有王佐才,很看重他。 |
B.太祖迎天子后,四面受敌。袁绍给他写了一封言辞傲慢无礼的书信,太祖看后很生气,出入的举动不同于平常,众人都说是因为失利于张绣的缘故,只有荀彧认为有其他忧虑。 |
C.荀彧死后的第二年,太祖就升为魏公了。 |
D.十七年,董昭等认为太祖应该晋升爵位为国公,以表彰他的特殊功勋,荀彧也认为应该这样做,太祖因此对他更加重用。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公明达不拘,唯才所宜:此度胜也。
答:
②然机鉴先识,未能充其志也。
答: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答吴充秀才书
欧阳修
前辱示书及文三篇,发而读之,浩乎若千万言之多,及少定而视焉,才数百言尔。非夫辞丰意雄,沛然有不可御之势,何以至此!然犹自患伥伥①莫有开之使前者,此好学之谦言也。
修材不足用于时,仕不足荣于世,其毁誉不足轻重,气力不足动人。世之欲假誉以为重,借力而后进者,奚取于修焉?先辈学精文雄,其施于时,又非待修誉而为重、力而后进者也。然而惠然见临,若有所责,得非急于谋道,不择其人而问焉者欤?
夫学者未始不为道,而至者鲜焉。非道之于人远也,学者有所溺焉尔。盖文之为言,难工而可喜,易悦而自足。世之学者往往溺之,一有工焉,则曰:“吾学足矣。”甚者至弃百事不关于心,曰:“吾文士也,职于文而已。”此其所以至之鲜也。
昔孔子老而归鲁,六经之作,数年之顷尔,何其用功少而至于此也!圣人之文虽不可及,然大抵道胜者②文不难而自至也。故孟子皇皇,不暇著书,荀卿盖亦晚而有作。若杨雄、王通,方勉焉以模言语,此道未足而强言者也。后之惑者,徒见前世之文传,以为学者文而已,故愈力愈勤而愈不至。此足下所谓终日不出于轩序,不能纵横高下皆如意者,道未足也。若道之充焉,虽行乎天地,入于渊泉,无不之也。
先辈之文浩乎沛然,可谓善矣。而又志于为道,犹自以为未广,若不止焉,孟、荀可至而不难也。修学道而不至者,然幸不甘于所悦而溺于所止。因吾子之能不自止,又以励修之少进焉,幸甚幸甚。修白。(有删节)
【注】①:伥伥,惆怅的样子。②道胜者:道理懂得多的人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发而读之发:打开 |
B.夫学者未始不为道为:探求 |
C.盖文之为言,难工而可喜工:精细工巧 |
D.何其用功少而至于此也何其:多么 |
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欧阳修表达谦虚之意的一项是()
A.修材不足用于时,仕不足荣于世 |
B.得非急于谋道,不择其人而问焉者欤? |
C.非道之于人远也,学者有所溺焉尔 |
D.因吾子之能不自止,又以励修之少进焉,幸甚幸甚 |
对这篇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欧阳修虽受人尊敬,但仍担心没有人开导自己以求更进一步,这是他好学自谦的话。 |
B.很多求学的人想探求道而不能到达道的境界,原因多是沉湎于文章之中。 |
C.欧阳修说吴充若追求不止,达到孟子、荀子的境地也是不难的,有说客套话的味道。 |
D.欧阳修主张要在实践中“充道”,反对作家脱离实际,在书斋里空谈作文。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非夫辞丰意雄,沛然有不可御之势,何以至此!
译文:
(2)若道之充焉,虽行乎天地,入于渊泉,无不之也。
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12分,每小题3分)
魏安鳌王二十年,秦昭王已破赵长平军,又进兵围邯郸。公子姊为赵惠文王弟平原君夫人,数遗魏王及公子书,请救于魏。魏王使将军晋鄙将十万众救赵。秦王使使者告魏王曰:“吾攻赵旦暮且下,而诸侯敢救者,已拔赵,必移兵先击之。”魏王恐,使人止晋鄙,留军壁邺,名为救赵,实持两端以观望。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于魏,让魏公子日:“胜所以自附于婚姻者,以公子之高义,为能急人之困。今邯郸旦暮降秦而魏救不至,安在公予能急人之圆也!且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邪?”公子患之,数请魏王,及宾客辩士说王万端。魏王畏秦,终不听公子。
公子自度终不能得之于王,计不独生而令赵亡,乃请宾客,约车骑百余乘,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行过夷门,见侯生,具告所以欲死秦军状。辞决而行。侯生曰:“公子勉之矣!老臣不能从。”公子行数里,心不快,曰:“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天下莫不闻;今吾且死,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我岂有所失哉?”复引车还问侯生。侯生笑日:“吾臣知公子之还也。”曰:“公子喜士,名闻天下,今有难,无他端,而俗赴秦军,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尚安事客?然公予遇臣厚,公子往而臣不送,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公子再拜,因问。侯生乃屏人间语曰:“赢闻晋鄙之兵符常在王卧内,而如姬最幸,出入王卧内,力能窃之。赢闻如姬父为人所杀,如姬资之三年,自王以下,欲求报其父仇,莫鹈得。如姬为公子泣,公子使客斩其仇头,敬进如姬。如姬之欲为公予死,无所辞,顾未有路耳。公子诚一开口请如姬,如姬必许诺,则得虎符,夺晋鄙军,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公予从其计,请如姬。如姬果盗兵符与公子。
下列句子中加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名为救赵,实持两端以观望两端:两头,指两可之势。 |
B.计不独生而令赵亡独生:单独生存。 |
C.今有难,无他端,丽欲赴秦军他端:别的办法。 |
D.姬父为人所杀,如姬资之三年资:出钱悬赏。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公子姊为赵惠文王弟平原磬夫人/赢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
B.魏王使将军晋鄙将十万众救赵/公子使客斩其仇头,敬进如姬 |
C.吾攻赵旦暮且下/且公予纵轻胜,弃之降秦 |
D.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自王以下,欲求报其父仇 |
下列句子分别为四组,最能表现魏公子“急人之困”的一组是()
①公子患之,数清魏王②行过夷门,见侯生,具告所以欲死秦军状。
⑧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④复弓|车还闽侯生
⑤如姬为公子泣,公子使客斩其仇头⑥公子从其计,请如姬
A.①③⑤ | B.②④⑥ | C.①②③ | D.④⑤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信陵君无法说服魏王出兵,便决计率门客战死沙场,这种行为于事无补,但“计不独生而令赵亡”的想法,表现了他能“急人之圈”豹品格。 |
B.信陵君挺身救赵的原因,阉然有其扶危救困的性格作用,主要是平原君的激将法起了关键作用。 |
C.信陵君“窃符救赵”之举,不仅表现了侯生丰富的经验和谋略,尤其表现了信陵君的知人之明和礼贤下士之功。 |
D.如姬的愿意为信陵君冒死而窃虎符,也从一个侧面表现了信陵君能够“急人之困”的品格所带来的回报。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延徽,幽州人,有智略,颇知属文。刘守光末年衰困,遣参军韩延徽求援于契丹,契丹主怒其不拜,使牧马于野。
述律后言于契丹主曰:“延徽能守节不屈,此今之贤者,奈何辱以牧圉①!宜礼而用之。”契丹主召延徽与语,悦之,遂以为谋主,举动访焉。延徽始教契丹建牙开府,筑城郭,立市里,以处汉人,使各有配偶,垦艺荒田。由是汉人各安生业,逃亡者益少。契丹威服诸国,延徽有助焉。
倾之,延徽逃奔晋阳。晋王欲置之幕府,掌书记王缄疾之。延徽不自安,求东归省母,过真定,止于乡人王德明家。德明问所之,延徽曰:“今河北皆为晋有,当复诣契丹耳”。德明曰:“叛而复往,得无取死乎!”延徽曰“彼自吾来,如丧手目;今往诣之,彼手目复完,安肯害我!”既省母,遂复入契丹。契丹主闻其至,大喜,如自天而下,拊其背曰:“向者何往?”延徽曰:“思母,欲告归,恐不听,故私归耳。”契丹主待之益厚。及称帝,以延徽为相,累迁至中书令。
晋王遣使至契丹,延徽寓书于晋王,叙所以去北之意,且曰:“非不恋英主,非不思故乡,所以不留,正惧王缄之谗耳。”因以老母为托,且曰:“延徽在此,契丹必不南牧。”故终同光之世,契丹不深入为寇,延徽之力也。(选自《资治通鉴·后梁记》)
注:①圉:同“圄”,养马的地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相同的一项是
A.遂以为谋主,举动访焉 | B.筑城郭,立市里 |
C.使各有配偶,垦艺荒田 | D.非不恋英主,非不思故乡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①延徽有助焉②于乱石中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 |
B.①所以不留,正惧王缄之谗耳②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
C.①止于乡人王德明家②会于西河外渑池 |
D.①向者何往?②昔者十日并出 |
下列四组句子中,全都表现“契丹与中原相安无事”原因的一组是
遂以为谋主,举动访焉
由是汉人各安生业,逃亡者益少
掌书记王缄疾之,延徽不自安
延徽寓书于晋王,叙所以去北之意
延徽在此,契丹必不南牧
A.①④⑤ | B.③④⑤ | C.①②⑤ | D.②③④ |
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延徽本来是作为后梁使者去契丹搬救兵,结果由于就没当面行大礼而被扣留发配去放马。 |
B.述律后的知人和契丹主的善任,使韩延徽在契![]() |
C.韩延徽本是带兵出使,却留在契丹,后虽逃回,却又因怕人妒忌重返契丹,二三其德,贪生辱节。 |
D.韩延徽大行不顾细谨,失小节而成大德,在复杂的形势下,灵活地处理了民族间的关系。 |
断句和翻译。
(1)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契丹主闻其至,大喜,如自天而下,拊其背曰:“向者何往?”
②德明曰:“叛而复往,得无取死乎!”
(2)用“/”给下面的阅读材料断句。
(宴)婴闻之夫厚取之君而施于民是臣代君君民也忠臣不为也厚取之君而不施于民是为筐箧之藏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