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题。
十六年,奉车都尉窦固出击匈奴,以超为假司马,将兵别击伊吾,战于蒲类海,多斩首虏而还。固以为能,遣与从事郭恂俱使西域。超到鄯善,鄯善王广奉超礼敬甚备,后忽更疏懈。超谓其官属曰:“宁觉广礼意薄乎?此必有北虏使来,狐疑未知所从故也。明者睹未萌,况已著耶?” 乃召伺胡诈之曰:“匈奴使来数日,今安在乎?”伺胡惶恐,俱服其状。超乃闭伺胡,悉会其吏士三十六人,与共饮。酒酣,因激怒之曰:“卿曹与我俱在绝域,欲立大功以求富贵。今虏使到裁数日,而王广礼敬即废。如令鄯善收吾属送匈奴,骸骨长为豺狼食矣。为之奈何!”官属皆曰:“今在危亡之地,死生从司马。”超曰:“不入虎穴,不得虎子。当今之计独有因夜以火攻虏使,彼不知我多少,必大震怖,可殄尽也。灭此虏则鄯善破胆,功成事立矣。”众曰:“当与从事议之。”超怒曰:“吉凶决于今日。从事文俗吏,闻此必恐而谋泄。死无所名,非壮士也。”众曰:“善。” 初夜,遂将吏士往奔虏营。会天大风,超令十人持鼓,藏虏舍后。约曰:“见火然皆当鸣鼓大呼。”余人悉持兵弩夹门而伏。超乃顺风纵火,前后鼓噪。虏众皆乱,超手格杀三人,吏兵斩其使及从士三十余级,余众百许人悉烧死。
[注]:班超,班固之弟,沟通西域,为发展与西域的政治文化联系作出不朽功绩。
对下列句子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宁觉广意薄乎?薄:微薄
B.明者睹未萌萌:开始发生,显现
C.可殄灭也殄灭:消灭
D.见火然皆当鸣鼓大呼然:“燃”

下列“以”字与其他各项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以超为假司马 B.固以为能
C.欲立大功以求富贵 D.独有因夜以火攻虏使

下列加点词语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悉其吏士三十六人天大雨,道不通
B. 激怒之曰独有 夜以火攻虏使
C.今虏使到数日唯大王其罪
D.遣与从事郭恂俱使西域匈奴使来数日

下列各句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鄯善王广奉超礼敬甚备——鄯善国的国王广接待班超的礼节很恭敬完备
B.卿曹与我俱在绝域——你们和我都身在绝境
C.从事文属吏,闻此必恐而谋泄——从事是庸俗文官,知道了一定害怕而想办法告密
D.死无所名,非壮士也——死了却不能扬名,就不是壮士

下列句子中,不能都表现班超多谋善断的一项是

A.明者睹未萌,况已著耶如令鄯善收吾属送匈奴,骸骨长为豺狼食矣
B.此必有北虏使来,狐疑未知所从故也匈奴使来数日,今安在乎
C.战于蒲类海,多斩首虏而还酒酣,因激怒之
D.从事文属吏,闻此必恐而谋泄不入虎穴,不得虎子

对这段文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班超从鄯善礼节上的先敬后废,察知有变,便机智诱供鄯善侍者,断然采取相应措施。
B.鄯善佯结汉朝,暗通匈奴,终于被班超发现,得到应有的下场。
C.班超运用激将法,发动官兵,出敌不意,火攻匈奴,一举获胜。
D.班超英勇善战,出使西域又多谋善断,终于取得巨大胜利。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李通,字次元,南阳宛人也。父守,身长九尺,为人严毅。初事刘歆,为王莽宗卿师。通亦为五威将军从事,出补巫丞①,有能名。莽末,百姓愁怨,通素闻守说谶云“刘氏复兴,李氏为辅”,私常怀之。且居家富逸,为闾里雄,以此不乐为吏,乃自免归。
及下江、新市兵起,南阳骚动,通从弟轶,亦素好事,乃共计议。会光武避吏②在宛,通闻之,即遣轶往迎光武。光武初以通士君子相慕也,故往答之。及相见,共语移日,握手极欢。时守在长安,通因具言其计。光武既深知通意,乃遂相约结,定谋议,期以材官都试骑士日,欲劫前队大夫及属正,因以号令大众。乃使光武与轶归舂陵,举兵以相应。遣从兄子季之长安,以事报守。
季于道病死,守密知之,欲亡归。会事发觉,通得亡走,莽闻之,乃系守于狱。会前队复上通起兵之状,莽怒,守家在长安者尽杀之。南阳亦诛通兄弟、门宗六十四人,皆焚尸宛市。时,汉兵亦已大合。通与光武、李轶相遇棘阳,遂共破前队,杀甄阜、梁丘赐。
更始立,使通持节还镇荆州。通因娶光武女弟伯姬,是为宁平公主。光武即位,征通为卫尉。建武二年,封固始侯,拜大司农。帝每征讨四方,常令通居守京师,镇百姓,修宫室,起学宫。五年春,代王梁为前将军。六年夏,领破奸将军侯进、捕虏将军王霸等十营击汉中贼。公孙述遣兵赴救,通等与战于西城,破之,还,屯田顺阳。时天下略定,通思欲避荣宠,以病上书乞身。诏下公卿群臣议。大司徒侯霸等曰:“通怀伊、吕、萧、曹之谋,忘身奉主,有扶危存亡之义。功德最高,海内所闻。通以天下平定,谦让辞位。夫安不忘危,宜令通居职疗疾。欲就诸侯,不可听。”于是诏通勉致医药,以时视事。其夏,引拜为大司空。
通布衣唱义,助成大业,重以宁平公主故,特见亲重。然性谦恭,常欲避权势。素有消③疾自为宰相谢病不视事连年乞骸骨帝每优宠之。令以公位归第养疾,通复固辞。积二岁,乃听上大司空印绶,以特进④奉朝请。十八年卒,谥曰恭侯。帝及皇后亲临吊,送葬。
(节选自《后汉书·李通列传》)
【注】①巫县(今重庆巫县北)县丞。 ②避吏:逃避狱吏的追捕。 ③消:病名,即糖尿病。 ④特进:官名。授予列侯中有特殊地位的人,位在三公下。
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通弟轶,亦素好事 从:堂房(亲属)
B.以材官都试骑士日 期:约定时日
C.乃守于狱系:联系
D.以病上书乞身乞身:请求辞官回家

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素有消疾/自为宰相谢病不视/事连年/乞骸骨/帝每优宠之
B.素有消疾自/为宰相/谢病不视事/连年乞骸骨/帝每优宠之
C.素有消疾/自为宰相谢病/不视事/连年乞骸骨/帝每优宠之
D.素有消疾/自为宰相/谢病不视事/连年乞骸骨/帝每优宠之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李通心怀鸿鹄之志。他虽然先后为刘歆、王莽做事,后来因谶语“刘氏复兴,李氏为辅”而辞去王莽授予的官职,等待日后恢复刘姓汉室的机会。
B.李通极力支持在外逃亡的光武帝(后来称帝的刘秀)。在下江、新市起兵后,李通与堂弟李轶共议迎接光武帝,并与光武帝谋划起兵之事。
C.李通功高位显。他为光武帝建功立业,而且又迎娶了光武帝的妹妹宁平公主,所以备受光武帝器重,也被大臣认可。
D.李通能审时度势,不重权位。虽有朝臣赞誉,官位显赫,但在天下太平之后常以病请求辞官退养。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会前队复上通起兵之状,莽怒,守家在长安者尽杀之。
(2)通布衣唱义,助成大业,重以宁平公主故,特见亲重。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文后题目(共计17分)。
王羲之
王羲之字逸少,司徒导之从子也。羲之幼讷于言,人未之奇。及长,辩赡,以骨鲠称。尤善隶书,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深为从伯敦、导所器重。时陈留阮裕有重名,裕亦因羲之与王承、王悦为王氏三少。时太尉郗鉴使门生求女婿于导,导令就东厢遍观子弟。门生归,谓鉴曰:“王氏诸少并佳,然闻信至,咸自矜持。唯一人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鉴曰:“正此佳婿邪!”记之,乃羲之也,遂以女妻之。
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谢安未仕时亦居焉。孙绰、李充等皆以文义冠世,并筑室东土与羲之同好。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羲之自为序以申其志。
性好鹅,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新友命驾就观。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惜弥日。又山阴有一道士,养好鹅,之往观焉,意甚悦,固求市之。道士云:“为写《道德经》,当举群相送耳。”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甚以为乐。尝至门生家,见篚几滑净,因书之,真草相半。后为其父误刮去之,门生惊懊者累日。羲之书为世所重,皆此类也。每自称:“我书比钟繇,当抗行;比张芝草,犹当雁行也。”曾与人书云:“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使人耽之若是,未必后之也。”
时骠骑将军王述少有名誉,与羲之齐名,而羲之甚轻之,由是情好不协。述先为会稽,以母丧居郡境,羲之代述,止一吊,遂不重诣。述每闻角声,谓羲之当侯己,辄洒扫而待之。如此者累年,而羲之竟不顾,述深以为恨。
(《晋书·王羲之传》)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及长,辩赡:丰富
B.裕亦羲之与王承、王悦为王氏三少目:认为、品评
C.孙绰、李充等皆以文义世冠:位居第一
D.然闻至,咸自矜持信:书信

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王羲之“率性而为”性格的一组是()
①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②唯一人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 ③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④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甚以为乐 ⑤羲之甚轻之,由是情好不协 ⑥止一吊,遂不重诣

A.①②③ B.①③⑤ C.②④⑥ D.④⑤⑥

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羲之是司徒王导的堂侄子,年幼时并没有显出什么特异之处,成人后擅长隶书,被称为古往今来的佼佼者。后来被太尉郗鉴相中,成为郗家的乘龙快婿。
B.骠骑将军王述在会稽任职时,恰逢母丧,王羲之因为与之感情上有隔阂,只去吊唁了一次,就没有再去,王述对此深为怨恨。
C.王羲之书法精湛,不但擅长楷书和草书,而且主张学习书法应该全身心地投入,只不过为人狂放傲岸,言谈之间常常把自己与钟繇、张芝相提并论。
D.王羲之淡泊名利,性喜自然,曾与当时在会稽的文人雅士聚集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写下著名的《兰亭序》以抒发自己的感受。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句4分,共8分)
(1)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羲之自为序以申其志
(2)如此者累年,而羲之竟不顾,述深以为恨。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李憕,太原文水人。早聪敏,以明经举,开元初为咸阳尉。张说为并州长史、天兵军大使,引憕常在幕下。九年,入为相,憕又为长安尉。属宇文融为御史,括田户,奏憕为判官,摄监察御史,分路检察,以课并迁监察御史。憕历兵、吏部郎中。憕有吏干,明于几案,甚有当官之称。
二十八年,为河南少尹。时萧炅为尹,依倚权贵,莅事多不法。憕以公直正之人用系赖又道士孙甑生以左道求进托以修功德往来嵩山求请无度憕必挫之。炅及甑生患之,而构于朝廷。天宝初,出为清河太守。十一载,累转河东太守、本道采访。谒于行在所,改尚书右丞、京兆尹。十四载,转光禄卿、东京留守,判尚书省事。
其载十一月,安禄山反于范阳,人心震惧。玄宗遣安西节度封常清兼御史大夫为将,召募于东京以御之。憕与留台御史中丞卢奕、河南尹达奚珣,绥辑将士,完缮城郭,遏其侵逼。迁憕礼部尚书,依前留守。自逆徒发范阳,至渡河,令严,觇候计绝。及渡河,陷陈留、荥阳二郡,杀张介然、崔无玻,数日间已至都城下。禄山所统,皆蕃汉精兵,训练已久;常清之众,多市井之人,初不知战。及兵交之后,被铁骑唐突,飞矢如雨,皆魂慑色沮,望贼奔散。憕谓奕曰:“吾曹荷国重寄,誓无避死,虽力不敌,其若官守何!”奕亦便许愿守本司。于是憕居留守宅,奕独居台中。
及常清西奔,禄山领其众,椎鼓大呼,以入都城,杀掠数千人,箭及宫阙。然后住居于闲厩中,令擒憕及奕、判官蒋清等三人,害之,以威于众。禄山传憕、奕、清三人之首,以徇河北。信宿,至平原,太守颜真卿斩其使,浴其首,殓以木函,祭而瘗之,以闻。玄宗赠憕司徒,仍与一子五品官。
(选自《旧唐书·列传一百三十七》,有删节)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并迁监察御史课:考核。 B.而于朝廷构:陷害。
C.绥将士辑:招集。 D.以河北徇:巡查。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憕以公直正之/人用系赖/又道士孙甑生以左道/求进托以修功德/往来嵩山求请/无度憕必挫之
B.憕以公直/正之人用系赖/又道士孙甑生以左道/求进托以修功德/往来嵩山求请/无度憕必挫之
C.憕以公直正之/人用系赖/又道士孙甑生以左道求进/托以修德/往来嵩山/求请无度/憕必挫之
D.憕以公直/正之人用系赖/又道士孙甑生以左道求进/托以修德/往来嵩山/求请无度/憕必挫之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憕从小聪敏,考中明经科,开元初年为咸阳尉。后得到张说的提携,任长安尉。又得到宇文融的推荐,任判官,代理监察御史。
B.李憕任东京留守时,正值安禄山起兵反叛。李憕与封常清、卢奕、达奚珣等人修缮城郭,率兵抵御,军令极严,在洛阳与叛军展开了激战。
C.封常清所率领的军队,多半是些市井之人,本来并不懂得打仗。遇到安禄山所统领的训练已久的精兵,吓得魂飞魄散,神色沮丧,望风奔逃。
D.洛阳被攻破后,李憕和卢奕、蒋清被安禄山杀害。三人头颅被辗转传送各地,后来平原郡太守颜真卿斩杀了安禄山的使者,把三人的头颅清洗后收殓人土。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憕历兵、吏部郎中。憕有吏干,明于几案,甚有当官之称。


(2)吾曹荷国重寄,誓无避死,虽力不敌,其若官守何!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家有名士【注】
王湛既除所生服,遂停墓所。兄王浑之子济每来拜墓,略不过叔,叔亦不候。济脱时过,止寒温而已。后聊试问近事,答对甚有音辞,出济意外,济极惋愕,仍与语,转造清微。济先略无子侄之敬,既闻其言,不觉懔然,心形俱。遂留共语,弥日累夜。济虽俊爽,自视缺然,乃喟然叹曰:“家有名士,三十年而不知!”济去,叔送至门。济从骑有一马,难乘,少能骑者。济聊问叔:“好骑乘不?”曰:“亦好尔。”济又使骑难乘马,叔姿形既妙,回策如萦,名骑无以过之。济益叹其难测,非复一事。【邓粲《晋纪》曰:“王湛字处冲,太原人。隐德,人莫之知,虽兄弟宗族,亦以为痴,唯父昶异焉。昶丧,居墓次,兄子济往省湛,见床头有《周易》,谓湛曰:‘叔父用此何为?颇曾看不?’湛笑曰:‘体中不佳时,脱复看耳。今日当与汝言。’因共谈《易》,剖析入微,济所未闻,叹不能测。济性好马,因所乘马骏驶,意甚爱之。湛曰:‘此虽小驶,然力薄不堪苦。近见督邮马,当胜此,但养不至耳。’济取督邮马,谷食十数日,与湛试之。湛未尝乘马,卒然便驰骋,步骤不异于济,而马不相胜。湛曰:‘今直行车路,何以别马胜不?唯当蚁封耳。’于是就蚁封盘马,果倒踣,其俊识天才乃尔。”】
既还,浑问济:“何以暂行累日?”济曰:“始得一叔。”浑问其故,济具叹述如此。浑曰:“何如我?”济曰:“济以上人。”武帝每见济,辄以湛调之,曰:“卿家痴叔死未?”济常无以答。既而得叔,后武帝又问如前,济曰:“臣叔不痴。”称其实美。帝曰:“谁比?”济曰:“山涛以下,魏舒以上。”【《晋阳秋》曰:“济有人伦鉴识,见湛,叹服其德宇。时人湛上方山涛不足,下比魏舒有余。”】
【注】正文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内的文字是南朝刘孝标的注解。有删改。
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觉懔然,心形俱肃:恭敬
B.难乘,少能骑者绝:非常
C.唯当蚁封耳就:留下
D.时人湛上方山涛不足谓:评价

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部表明家人不了解王湛的一组是 ()
①济先略无子侄之敬②济益叹其难测,非复一事
③虽兄弟宗族亦以为痴④唯父昶异焉
⑤浑曰:“何如我?”⑥卿家痴叔死未

A.①③⑤ B.①④⑤ C.②③⑥ D.③⑤⑥

下列对正文及注解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湛不被人了解,连侄儿王济也曾以为叔父痴呆,每次去祖父墓地祭祀从不看望叔父,见面不过寒暄而已。
B.王济看到王湛床头放着《周易》,感到奇怪,问叔父要此书何用,是否看过此书,流露出对叔父的轻视。
C.王湛看不上王济的那匹马,王济于是牵来督邮马喂养,十几天后给叔父试骑,方知叔父骑技极为高超。
D.王济告诉父亲,说叔父远比自己强,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后来见到武帝时,又说叔父王湛超过了魏舒。

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因共谈《易》,剖析入微,济所未闻,叹不能测。
(2)浑问其故,济具叹述如此。
(3)武帝每见济,辄以湛调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王戎,字濬冲,琅邪临沂人也。父浑,凉州刺史。戎幼而颖悟,神彩秀彻。视日不眩,裴楷见而目之曰:“戎眼灿灿,如岩下电。”年六七岁,于宣武场观戏,猛兽在槛中虓①吼震地,众皆奔走,戎独立不动,神色自若。魏明帝于阁上见而之。又尝与群儿嬉于道侧见李树多实等辈竞趣之戎独不往或问其故,其曰:“树在道边而多子,必苦李也。”取之信然。
阮籍与浑为友。戎年十五,随浑在郎舍。戎少籍二十岁,而籍与之交。籍每浑,俄顷辄去,过视戎,良久然后出。谓浑曰:“濬冲清赏,非卿伦也。共卿言,不如共阿戎谈。”及浑卒于凉州,故吏赙②赠数百万,戎辞而不受,由是显名。戎尝与阮籍饮,时兖州刺史刘昶字公荣在坐,籍以酒少,酌不及昶,昶无恨色。戎异之,他日问籍曰:“彼何如人也?”答曰:“胜公荣,不可不与饮;若公荣,则不敢不共饮;惟公荣可不与饮。”戎每与籍为竹林之游,戎尝后至。籍曰:“俗物已复败人意。”戎笑曰:“卿辈意亦复易败耳!
钟会伐蜀,过与戎别,问计将安出。戎曰:“道家有言,‘为而不恃’,非成功难,保之难也。”及会败,议者以为知言。
征为侍中。南郡太守刘肇赂戎筒中细布五十端,为司隶所纠,以知而未纳,故得不,然议者尤之。帝谓朝臣曰:“戎之为行,岂怀私苟得,正当不欲为异耳!”帝虽以是言释之,然为清慎者所鄙,由是损名。
戎在职虽无殊能,而庶绩修理。后迁光禄勋、吏部尚书,以母忧去职。性至孝,不拘礼制,饮酒食肉,或观弈棋,而容貌毁悴,杖然后起。时和峤亦居父丧,以礼法自持,量米而食,哀毁不逾于戎。帝谓刘毅曰:“和峤毁顿过礼,使人忧之。”毅曰:“峤虽寝苫食粥,乃生孝耳。至于王戎,所谓死孝,陛下当先忧之。”戎先有吐疾,居丧增甚。帝遣医疗之,并赐药物,又断宾客。
[注]虓①(xiāo):怒吼。赙②:赠送财物助人治丧。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魏明帝于阁上见而之奇:认为┅┅奇异。
B籍每浑,俄顷辄去适:往,到
C若公荣,则不敢不共饮减:不如,比不上
D以知而未纳,故得不坐:犯罪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又尝与群儿嬉/于道侧见李树/多实等/辈竞趣之戎/独不往
B又尝与群儿/嬉于道侧/见李树多/实等辈/竞趣之/戎独不往
C又尝与群儿嬉于道侧/见李树多实/等辈竞趣之/戎独不往
D又尝与群/儿嬉于道侧/见李树多实等/辈竞趣之/戎独不往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戎小时候看太阳时眼睛不花,裴楷看见后称赞说:“王戎眼睛有光芒,就像山崖下的电光。”
B阮籍与王浑、王戎俱为好友。阮籍每次拜访王浑,时间都很短暂,但与王戎交谈的时间却很长,主要是阮籍认为王戎比王浑清逸可赏。
C王戎不拘礼法,在母亲去世后仍然饮酒吃肉,经常下棋娱乐,以致容貌憔悴,拄着拐杖才能站起。
D和峤在服丧期间,用礼法约束自己,吃饭限量,皇帝认为和峤哀伤过度,并为此担忧,但刘毅认为王戎比和峤更让人感到忧虑。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钟会伐蜀,过与戎别,问计将安出。

(2)帝虽以是言释之,然为清慎者所鄙,由是损名。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