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报道,一些地方不是利用大自然的自我修复功能,去保护、恢复或修复天然的生态系统,而是热衷于建设大规模的人工生态系统,其结果是事与愿违,造成新一轮的生态伤害。上述材料启示我们
A.人们不应当去利用和改造客观存在的事物 |
B.人类应当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
C.人类应尽量减少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
D.改变生产关系必须依据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
“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是我国著名的科学家,同时又是一名哲学家。他曾经说过:“没有科学的哲学是跛子,没有哲学的科学是瞎子。”对这一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
①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
②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③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④哲学与具体科学研究的对象和方向是相同的
A.①② | B.①③ | C.③④ | D.②④ |
关于哲学的起源问题,有许多有趣的故事。一天晚上,月光皎洁,我带着孩子在校园里一前一后的散步。突然,孩子停下了脚步,我回过头来问:“为什么不走了?”“妈妈,我想看看月亮是跟着你走还是跟着我走?”“它的家在哪里呢?”“它要到哪里去?”……这些起初不显眼的问题,一旦认真起来,大有文章可做,有一门“精神哲学”专门讨论这些问题。这说明()
A.每个人都是天生的哲学家 |
B.儿童的哲学停留在经验和无意识的层次 |
C.人们创造哲学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 |
D.惊讶和困惑是一切哲学活动的引线或动因 |
近来,“时间都去哪儿了”成了一个非常热门的话题,人们纷纷感慨时间易逝、岁月无情。这说明()
①运动是绝对的、永恒的、无条件的
②事物的性质无时无刻都在发生着变化
③时间具有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④人们对时间的感慨取决于主体的心理感受
A.①② | B.②④ | C.①③ | D.③④ |
在我国云南,纳西族地区沿用了十多个世纪的东巴文字是一种原始象形文字。它既源于生活,又保持着生动、夸张、简约的图画特征,这表明()
A.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如实反映 |
B.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
C.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
D.意识具有能动性,对改造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
下列观点中蕴含的哲理与其他三项不一致的是()
A.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
B.我命由我不由天 |
C.天不为人之恶寒而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而辍广 |
D.苍天存千古,多少兴亡事,天行自健,春夏秋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