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哪一个生产或实验过程,不能使用吲哚乙酸 ( )
A.处理扦插的月季枝条,促使加快生根 |
B.处理青色的生香蕉,加速转变为黄香蕉 |
C.处理去掉雄蕊的番茄花蕾,育出无籽果实 |
D.处理切去胚芽鞘尖端的燕麦幼苗,使其继续生长 |
下列实验或调查活动中,所得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可能偏小的是
A.标志重捕法调查灰喜鹊种群密度时部分标志物脱落 |
B.标志重捕法调查田鼠种群密度时,某些田鼠因曾被捕变得狡猾而不易被重捕 |
C.样方法调查草地中的蒲公英时,不统计正好在样方线上的个 |
D.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时在分布较密集的地块取样 |
下列结合种群特征的概念图所作的分析,错误的是
A.利用性引诱剂诱杀害虫会影响③ |
B.增长型种群的数量增长是由于①>② |
C.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是④ |
D.我国的计划生育的目的是通过降低②来控制人口过度增长 |
用牛奶瓶培养黑腹果蝇,观察成虫数量的变化,结果如下表:
时间(天) |
1 |
5 |
9 |
13 |
17 |
21 |
25 |
29 |
33 |
37 |
成虫数(只) |
6 |
10 |
28 |
71 |
131 |
207 |
270 |
302 |
327 |
341 |
根据表中数据分析,下列结果正确的是
A.第13-25天,成虫数量增长快的主要原因是个体生长加快。
B.第17-29天,成虫增长率上升,死亡率下降
C.第21-37天,成虫增长率的下降与种群密度的改变有关
D.第1-37天,成虫数量成“J”型增长
下图表示出生率、死亡率和种群密度的关系,据此分析得出的正确表述是
A.在K/2时控制有害动物最有效 |
B.图示规律可作为控制人口增长的依据 |
C.该图可用于实践中估算种群最大净补充量 |
D.在K/2时捕捞鱼类最易得到最大日捕获量 |
甲、乙、丙是同一物种的三个种群,其年龄组成见表。三个种群年龄结构的类型是
年龄期 |
个体数 |
||
甲 |
乙 |
丙 |
|
幼年期 |
600 |
400 |
200 |
成年期 |
400 |
400 |
400 |
老年期 |
200 |
400 |
600 |
A.甲是增长型,乙是稳定型,丙是衰退型
B.甲是稳定型,乙是增长型,丙是衰退型
C.甲是增长型,乙是增长型,丙是衰退型
D.甲、乙、丙三个种群都是稳定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