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 5~18题。
人与自然无法和谐吗
葛剑雄
我们应该怎么样认识人和自然的关系?
首先我们应该看到,自然为人类的产生发展提供了条件,但能否成为现实要靠人类自身的努力。我们地球从产生到这么多物种,人类只不过是万物之一,但为什么人能成为万物之灵,这是凭了人类自身的努力,不是自然对人的偏爱。
第二,我们得认识到,人类的任何进步都不得不改变甚至破坏自然环境。所以不要把这个事情看那么严重。人类发展那么久,一点都不改变环境?不可能的。学会用火,是人类的一大进步,但这个过程中,多少树木,多少柴禾被烧掉了?你能说这一定是退步吗?
可以说,改变与破坏,只有程度差别,没有什么本质区别。我们得承认这个事实:没有哪个国家的繁荣不改变环境。但我这样讲,是不是听任人破坏自然?当然不是这样。
人与自然的关系其实有一个由必然到自由,由人类中心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样一个发展的过程。在一开始人的破坏是必然的,因为人在不了解自然规律之前,只能满足自己的要求,不然人就生存不下来了。人发达了以后,逐步掌握了自然规律,有了比较高度发展的生产力和科学技术,慢慢地从必然走向自由。
另一方面,现在人类并没有达到完全的自由,有时候还要伤害动植物,这是不可避免的。比如,我们到南极去,在南极保护的公约里面就有一条,如果考察队员碰到了生命危险,可以适当地掠杀海豹。这是国际社会的共识,在人和动物之间,人还是重要的。我们这样做,其实是体现人的价值。
要达到和谐,人类应该控制自己的欲望,要更加注重精神生活。这中间不仅需要正确的观念,还要有科学的技术。晚清时期,甚至更早,人们已经知道了把山上的树砍掉会引起当地江河淤塞,加剧水灾旱灾,但照样砍。为什么呢,人要活下去啊,到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可以。当然,只有正确观念,没有科学技术,好心也办不了好事。东晋的时候,有个不成文的规定,谁家里出了瘟疫,当官的就不上朝了。但有些大臣不平衡,拿了皇帝的俸禄怎么能不上朝呢,结果上朝,死一大片。不能说这些人观念不对,观念对啊,但他没有科学技术。
归结下来。我认为对待未来的变化,我们的态度应该是八个字:不应无忧,无须过虑。
结合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下列不符合作者本意的一项是(3分) ( )
A.从世界上看,很多国家在发展中消耗了大量的能源,而且我们对很多自然规律还不知道,所以无须过虑。 |
B.自然为人类的产生发展提供了条件,成为现实靠的是人类自身的努力,而人类的任何进步都不得不改变甚至破坏自然环境。 |
C.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的必要条件,是要有正确的观念和发达的科学技术。 |
D.我们历史上的环境思想、人地关系的见解,的确有它先进的方面,但是也有不足的一面。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老实人老张
赵心瑞
下了好几场连阴雨。家住六楼的老张,已是满脸愁云。房子漏雨,老伴儿叨叨着让老张想法子修房顶。
老张是单位办公室的普通科员。老张的父亲在“文革”期间,由于说错话,站错队,被批斗,后打入牛棚。父亲的教训,让他刻骨铭心,环境的压抑,使他没了说话的底气,久而久之,性格变得沉默寡言,唯唯诺诺。
这几天房子的事情搞得老张心烦意乱。有一天临明,老张忽然想起朋友的儿子是泥瓦工,
眼睛一亮,抓起床头电话就拔,一旁老婆发话:“天还没亮,你发什么神经?”老张才意识到自己的鲁莽,放下电话又钻进被窝复了个二觉。
泥瓦工来了,爬上六楼顶察看,谈妥工钱,议定下周日来处理,临走嘱咐老张,一定让楼下的住户把太阳能热水器拆卸下来,否则不能挑油毡,抹泥灰。
老张送走了泥瓦工,阴沉着脸,好像又有一场雨到来了。
安这太阳能热水器的,是从办公室提拔起来的付副局长家。让人家付局长拆卸热水器,老张犯难了。
上班时间,他不好意思找付局长谈自己的私事,下班又怕打扰人家休息。每次上下楼路过付局长的门口,他都尽量放慢脚步,想碰巧遇到付局长走出家门,借机说出自己的要求。
修房的日子越来越近,老张愣没瞅中个机会。眼看着第二天工人要来了,晚上老张决定去一趟付局长家。他看着墙上的挂钟,算计着局长吃晚饭看电视的时间,时钟指到九点,老张硬着头皮下了楼,站在局长门前。他先深深地长出了一口气又咽了一口唾沫,这才抬起手用指头肚慢慢地敲了三下门。他敲得太轻太轻,医院的大夫敲病人的肋条,也不过是这种样子。等等,没人来开门。他在指头上加了些力,又敲了四下,还灵机一动地咳嗽了两声,然后前合着身子侧起耳朵听。好的,里面有脚步声过来了。他稍微地直了直腰,脸笑笑地做着说话的准备。
付局长在单位值班,太太正集聚了一伙人打麻将。付局太太一贯骄横,老张平日里见着她就躲着走,今儿个面对面,很简单的事情,吞吞吐吐说了好半天。这时,正巧赶上付局太太输了牌,心里乱乱糟糟的,老张的话.让她气不打一处来,柳眉倒竖,说:“这大晚上的,明儿个再说!”
“咣当!”老张被冷在了门外。站了半天.灰头土脸上了楼。
第二天一大早,泥瓦工带着一帮人来了。老张向他们道歉,说往后推推修顶日期。泥瓦工急了,好容易纠集齐人,怎能说推就推呢?问清楚原因.是楼顶上的热水器没拆卸。泥瓦工说这好办,咱给拆了,抹好灰后,再安上不就得了。
老张担心地说:“那是局长家的.不能随便拆。”
老张示意泥瓦工一帮人稍坐坐,自己忙不迭地跑下楼,再次敲开付局长家的门。付局太太打了一夜牌,临明才钻进被窝里,敲门声搅了她的好梦,不情愿地爬起身,睡眼惺忪地开了门。老张急切地询问拆卸热水器的事。付局太太给了一句:“问我家老付去吧。”说完打着哈欠转身回屋里。
老张如实地向泥瓦工做解释:“局长不在家,太太不管事,能不能改天干?”
泥瓦工不依不饶发了话:“局长咋啦,局长也得让百姓过日子吧!老伯,你别管了。有事找我!”
泥瓦工有一副侠义直肠,不管三七二十一,带着一帮弟兄上了六楼顶,嘁哩喀喳拆下热水器,挑开油毡千开了。
也不知谁多事,跑去报告付局的太太。付局太太披头散发满脸怒容冲下楼,一把拽住老张说:“平常看你是个老实人,老实人就这样办事?啊!走!和我家老付说去!”
众目睽睽之下,老张涨着红脸,慌忙挣脱她的纤纤玉手,惶恐地跟着她上了楼。
付局太太拨通付局长的电话,连珠炮似的向线的那头传达着不满。
老张听得汗珠子也渗出来了。
这些日子,单位的正局长离休了。班子要调整,付副局长一心想把副职转成正局,正等着单位搞民主测评,在这节骨眼上,他可不想出半点纰漏。
电话那头传来轻描淡写的声音:“拆就拆吧,省得我们找人,过后让他们安上就是了。”一旁的老张听得清清楚楚,悬到嗓子眼的一颗心一下子跌到肚里。
接着付局长让老张听电话.“老张,给你添麻烦了。还是我关心你不够啊,请多多原谅。有什么困难尽管说,咱们是邻居嘛。’’
“给您添麻烦了。给您添麻烦了。”老张诚惶诚恐,点头哈腰,感激涕零。还有就是.仿佛那个太阳哟,照得自己浑身热乎乎的。
(选自赵心瑞《祈祷》)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老张是单位办公室的一名普通科员,由于受父亲文革时经历的影响,他的性格沉默寡言,唯唯诺诺。 |
B.“老张送走了泥瓦匠,阴沉着脸,好像又有一场雨到来了”.老张的表情反映了老张不想惹怒局长,影响自己升迂。 |
C.“那是局长家的,不能随便拆”,说明老张的心里有很强的封建等级观念,这也是导致其老实为人的本质原因。 |
D.局长太太是小说中的一个关键人物,她的出现使得小说矛盾冲突激烈,也使主人翁的形象变得鲜明、突出。 |
E.付局长是一个官场老将,面对老张的“鲁莽”行径,他并没有动怒,而是抓住时机,打出了一张“亲民牌”。请简要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
请从表现人物性格的角度,赏析文中画线部分。
你是否赞同老张的这种“老实”行为?请结合文本和你的经历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人类的集体道德记忆
向玉乔
作为人类记忆思维活动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道德记忆显示的是人类具有记忆其道德生活经历的思维能力。人类在过去的时间里追求道德和践行道德,其所思所想和所作所为构成道德生活经历,并在其脑海里留下深刻印象或印记,从而使其拥有了道德记忆。道德记忆的主体是人类,但由于人类总是同时以“个体人”和“集体人”的身份存在,道德记忆可以区分为个体道德记忆和集体道德记忆。个体道德记忆主要是关于个人道德生活经历的记忆,它发生在个人身上。作为道德记忆的现实主体,个人对个体道德记忆有最直接、最深刻的体会,对它存在的实在性、主要功能、价值维度等也有最全面、最系统的认识。集体道德记忆主要是关于集体道德生活经历的记忆,是人类以家庭、民族、团队、国家等集体形式为载体展现出来的一种道德记忆。
集体道德记忆的发生机制不同于个体道德记忆。个体道德记忆是通过个人头脑所具有的记忆功能来发挥作用的,因此,具有正常记忆思维能力的人都可能具有个体道德记忆。个体道德记忆发生和运作的一个必要条件是个人必须具备正常的记忆思维能力,但它还会受到个人道德记忆思维的意向性的深刻影响。一个人愿意记忆什么和不愿意记忆什么,这深刻地影响着个体道德记忆的内容和方式,并使个体道德记忆具有选择性特征。集体道德记忆需要通过人类集体的“头脑”来发挥作用,但这种“头脑”是一种抽象物。它是由从属于人类集体的所有个人的“头脑”整合、统一而成的;因此,它是基于集体性记忆思维能力而形成的一种道德记忆。集体道德记忆也是选择性的,因为一个集体愿意记忆什么和不愿意记忆什么,这是由集体道德记忆思维的意向性决定的。在个体道德记忆的框架内,个人主导着所有的道德记忆思维活动。在集体道德记忆的框架内,集体主导着所有的道德记忆思维活动。个体道德记忆发生的时候,个人是主动的,他的道德记忆思维能力和意向性是人类道德记忆思维活动的支配力量。而当集体道德记忆发生的时候,集体是主动的,它的道德记忆思维能力和意向性是人类道德思维活动的支配力量。个人是集体道德记忆的参与者,但他的参与是被动的,因为在集体道德记忆的框架内,个人不是在独立自主地展开道德记忆思维活动,而是和集体的所有人一起展开道德记忆活动。
家庭的集体道德记忆主要表现为家庭成员对家规、家训和家风的集体性记忆。家规、家训和家风是反映家庭道德生活的镜子,也是家庭集体道德记忆的主要内容。而一个民族的集体道德记忆是该民族的所有成员在长期共同生活的过程中逐渐积淀起来的。一个民族的集体道德记忆主要记录该民族的过去,它是该民族建构其道德生活史的主要史料来源。
(节选自《光明日报》2014年07月02日)下列关于“道德记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道德记忆是一种人类记忆思维活动的重要表现形式,这种思维能力显示的内容是人类记忆其道德生活的经历。 |
B.由于人类会以“个体人”和“隼体人”的两种身份存在。所以道德记忆也分为个体道德记忆和集体道德记忆。 |
C.个人作为道德记忆的现实主体,对道德记忆的体会最深刻、最直接;对道德记忆的价值维度认识最全面、最系统。 |
D.人类在追求道德和践行道德的过程中拥有道德记忆,它是关于个人道德生活经历和集体道德生活经历的记忆。 |
下列对“个人道德记忆与集体道德记忆”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个人道德记忆发生在个人身上。而集体道德记忆的载体是家庭、民族、团队、国家等集体形式。 |
B.个人道德记忆发生时,个体是主动的;而集体道德记忆发生时,集体是主动的,个体的参与是被动的。 |
C.关于愿意记忆什么和不愿意记忆什么,个体道德记忆是选择性的,而集体道德记忆不同,是意向性的。 |
D.在不同的道德记忆框架内,个人主导着个人道德记忆思维活动,而集体主导着集体道德记忆思维活动。 |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只要具备正常的记忆思维能力的人,就都具有个体道德记忆,并受个体道德记忆思维意向性的影响。 |
B.集体道德记忆中的“头脑”是种抽象概念。它是指人类集体的所有人的“头脑”统一整合 而成的产物。 |
C.家规、家训和家风体现的是家庭的集体道德记忆,它是家庭成员道德生活的一面镜子,是这种记忆的主要内容。 |
D.民族的集体道德记忆是民族历史积淀的结果,记载的是该民族的过去,是该民族道德生活史的主要史料来源。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
论散文
粱实秋
①“散文”的对峙的名词,严格的讲,应该是“韵文”,而不是“诗”。“诗”时常可以用各种的媒介物表现出来,各种艺术里都可以含着诗。柏拉图的对话,是散文,但是有的地方也就是诗;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是散文,但是整篇的也就是一首诗。同时号称为诗的,也许里面的材料仍是散文。所以诗和散文在形式上划不出一个分明的界线,倒是散文和韵文可以成为两个适当的区别。这个区别的所在,便是形式上的不同:散文没有准定的节奏,而韵文有规则的青律。
②散文对于我们人生的关系,较比韵文为更密切。至少我们要承认,我们天天所说的话都是散文。不过会说话的人不能就成为一个散文家。散文也有散文的艺术。
③一切的散文都是一种翻译。把我们脑子里的思想情绪想像译成语言文字。古人说,言为心声,其实文也是心声。头脑笨的人,说出话来是蠢,写成散文也是拙劣;富于感情的人,说话固然沉挚,写成散文必定情致缠绵;思路清晰的人,说话自然有条不紊,写成散文更能澄清澈底。由此可以类推。散文是没有一定的格式的,是最自由的,同时也是最不容易处置的,因为一个人的人格思想,在散文里绝无隐饰的可能,提起笔来便把作者的整个的性格纤毫毕现的表示出来。有一个人便有一种散文。正如喀赖尔翻译莱辛的作品的时候说:“每人有他自己的文调,就如同他自己的鼻子一般。”
④文调的羡纯粹是作者的性格的流露,所以有一种不可形容的妙处:或如奔涛澎湃,能令人惊心动魄;或是委婉流利,有飘逸之致……总之,散文的妙处真可说是气象万千,变化无穷。我们读者只有赞叹的份儿,竟说不出其奥妙之所以然。批评家哈立孙说:“试读王尔德,笛福,绥夫特,你便可以明白,文字可以做到这样奥妙绝伦的地步,而你并不一定能找出动人的妙处究竟是那一种特质。你若是要检出这一个辞句好,那一个辞句妙,这个或那个字的音乐好听,使你觉得是雄辩的,抒情的,图画的,那么美妙便立刻就消失了……”
⑤凡是艺术都是人为的。散文的艺术便是作者的自觉的选择。福楼拜是散文的大家,他选择字句的时候是何其的用心!他认定只有一个名词能够代表他心中的一件事物,只有一个形容词能够描写他心中的一种特色,只有一个动词能表示他心中的一个动作。在万千的辞字之中他要去寻求那一个——只有那一个——合适的宇,绝无一字的敷衍将就。他的一篇文字是经过这样的苦痛的步骤写成的,所以才能有纯洁无疵的功效。平常人的语言文字只求其能达,艺术的散文要求其能真实,——对于作者心中的意念的真实。福楼拜致力于字句的推敲,也不过是要把自己的意念确切地表示出来罢了。至于字的声音,句的长短,实在都是艺术上所不可忽略的问题。
⑥散文的美妙多端,然而最高的理想也不过是“简单”二早而已。散文的艺术中之最根本的原则,就是“割爱”。散文的美,不在乎你能写出多少旁征博引的故事穿插,亦不在多少典丽的辞句,而在能把心中的情思干干净净直截了当地表现出来。散文的美,美在适当。不肯割爱的人,在文章的大体上是要失败的。希腊的批评家戴奥尼索斯批评柏拉图的文调说:“当他用浅显简单的辞句的时候,他的文调是很令人欢喜的。因为他的文调可以处处看出是光明透亮,好像是最晶莹的泉水一般,并且特别的确切深妙。他只用平常的字,务求明白,不喜欢勉强粉饰的装点。他的古典的文字带着一种古老的斑烂,古香古色充满字里行间,显着一种欢畅的神情,美而有力;好像一阵和风从芬芳的草茵上吹嘘过来一般……”简单的散文可以美得到这个地步。
⑦散文绝不仅是历史哲学及一般学识上的工具。怎样才能得到文学的高超性,这完全要看在文调上有没有艺术的纪律。有上帝开天辟地的创造,又有《圣经》那样庄严简练的文字。所以我们才有空前绝后的《圣经》文学。高超的文调,一方面是挟着感情的魔力,另一方面是要避免种种的卑陋的语气和粗俗的辞句。近来写散文的人,不知是过分的要求自然,抑是过分的忽略艺术,常常地沦于粗陋之一连,无论写的是什么样的题目,类皆出之以嘻笑怒骂,引车卖浆之流的语气和村妇骂街的口吻,都成为散文的正则。像这样恣肆的文字,里面有的是感情,但是文调,没有!
(有删改)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文章开篇将柏拉图和陶渊明的文字加以对比,表明散文和诗既有不同处又不能截然分开。
B.第②段承上启下,既肯定散文形式自由不讲韵律的特点,也指出散文具有独特的艺术性。
C末段以“引车卖浆之流”和“村妇骂街”为例,批评了只重感情不重艺术表现的创作倾向。
D.粱实秋认为散文各具特色,气象万千,读者只能感受其美而不能对散文的风格进行鉴赏。
E.本文探讨散文的艺术特性和创作规律,既具审美性,又不乏真知灼见,是典型的学者随笔。作者认为“凡是艺术都是人为的。”从文中看,散文创作的“人为”表现有哪些?
结合文章,回答下面的问题。
(1)如何理解“有一个人便有一种散文”的含意?
(2)第⑥段引用戴奥尼索斯对柏拉图的评论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本文及下面的材料,任选角度谈谈你对梁实秋散文风格的认识。要求观点明确,阐述合理,有说服力。
①他走上讲台,打开他的讲稿,眼光向下面一扫,然后是他的极简短的开场白,一共只有两句,头一句是:“启超没有什么学问——”眼睛向上一翻,轻轻点一下头,“可是也有一点喽!”(节选自梁实秋《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②到四川来,觉得此地人建造房屋最是经济。火烧过的砖,常常用来做柱子,孤另另的砌起四根砖柱,上面盖上一个木头架子,看上去瘦骨磷磷,单薄得可怜;但是顶上铺了瓦,四面编了竹篦墙,墙上敷了泥灰,远远的看过去,没有人能说不像是座房子。我现在住的“雅舍”正是这样一座典型的房子。……这“雅舍”,我初来时仅求其能蔽风雨,并不敢存奢望,现在住了两个多月,我的好感油然而生。虽然我已渐渐感觉它是并不能蔽风雨,因为有窗而无玻璃,风来则洞若凉亭,有瓦而空隙不少,雨来则渗如滴漏。纵然不能蔽风雨,雅舍还是自有它的个性。有个性就可爱。(节选自粱实秋《雅舍小品》)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我们的身体需要变“碱”吗?
最近一段时间,关于“身体酸碱性”的理论传播开来,感冒发烧甚至癌症的源头被认为是身体变酸。有专家表示,60%的中国人的身体正在变酸。在这个概念下,每个人都惴惴不安,舍碱的保健品也成为了灵丹妙药,人们都希望通过中和自己找回健康。事情是这样吗?
人们通常用pH值来衡量人体体液的酸碱度。在正常状态下,血液的pH值精确保持在7.35-7.45之间,为弱碱性。这个pH值也是人体细胞完成生理功能的最佳酸碱度。
“恐酸”说认为,在人代谢过程中,细胞将体内的营养物经氧化分解获得能量时,会释放出各种酸性代谢物。人体体液变酸就意味着内环境的改变,使细胞各种功能得不到有效发挥。酸于是成了万恶之源,可导致骨质疏松、糖尿病、肾炎、动脉硬化、痛风甚至皮肤松弛。酸性体质导致癌症的主要依据是日本医学博士用实验证明100%的癌症患者是酸性体质。但更多实验也证实血液酸化和疾病之间是互为因果。即虽然血液偏酸可能导致疾病,但多种疾病也会导致血液变酸,所以很可能你身体的多种不适先来自于疾病,然后才开始变酸。美国科学家张健经论证后表示:“酸性体质这概念纯属于虚乌有!”
其实酸碱度不光不能决定我们的健康,甚至很难被改变。酸并非从口入,虽然“恐酸”说一再强调,保持人体弱碱性的基石是合理膳食。并将凡在体内分解的最终代谢产物是酸性的,像红肉、面粉、油脂、糖类等称为酸性食物,反之,像蔬菜、水果、豆制品等被称为碱性食物。但即使你天天撮入所谓的酸性食物,也不可能把pH变成6 8。因为人的体液具有很强的中和缓冲功能,其自身就能够维持酸碱度平衡,无论你摄入的食物是酸性、碱性,人体的pH值基本不变。
人体从消化到排泄再到呼吸系统都精密地控制着酸碱平衡。就拿小肠说,它会根据食物的成分来调节对胰液中碱的再吸收,无论何种食物,到了胃里被强胃酸混合后变成酸性,到了肠道又被碱性的胆汁等混合变成碱性。而且,我们的血液中含有血红蛋白和氧合血红蛋白等几大缓冲系统,也使酸和碱无法引起血液pH值的急剧变化。当血液带着代谢产物经过肾脏时,肾脏会将酸性物质排出体外,并回收碱性物质,同时还控制和调整酸碱物质排出的比例,以保持机体pH值恒定。我们吃进去食物经过代谢后的最终产物之一为二氧化碳,能与水结合生成碳酸,这是体内最多的酸性物质,但我们的肺不断地排出二氧化碳,成为调节酸碱平衡效率最高的器官。
其实,人体系统虽然一般呈弱碱性,但保持酸碱平衡最重要。人体中有几个地方还必须偏酸才算健康,人正常的尿液是呈酸性的。此外所谓的酸中毒其实离我们很远。人体血液pH值低于7.35时为酸中毒,但事实上,只有当肺部疾病影响正常呼吸,肾脏疾病影响正常排尿,医生才会查看他们的血液pH值是否能维持平衡。
最后要说,过多地摄取碱性食物也会引起身体的不适,甚至反而会增加酸的含量。少吃面粉及富含蛋白质和脂肪的红肉等,过量摄取碱性食物.人体缺乏脂肪、蛋白质和糖,将造成营养失衡,也会促使体内脂肪分解增加供能,生成的酸性物质将增多。
总之,虽然少食红肉多吃蔬菜确实对身体有益,但你大可不必大量买入含碱的保健品。如果你实在担心自己是酸性体质,那不妨喝点苏打水,因为即便是酸中毒,医生给患者最常用的也仅仅是小苏打。下列关于“身体酸碱性”的认识,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人体的酸碱度不是身体健康与否的决定因素,一些疾病发生在所谓的酸性体质上,原因是多样的,疾病与血液酸化也可能互为因果。 |
B.人体的酸碱度很难改变,人体体液具有很强的中和缓冲功能,人体也能够根据食物的成分或体液的酸碱变化自动调节人体的酸碱度。 |
C.人体应该追求平衡,偏酸或偏碱性要根据肌体的具体情况而定,一味追求身体呈碱性,过多摄取碱性物质,反而可能导致酸碱失衡。 |
D.人体体液最佳酸碱度是PH值为7.35-7.45,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呈弱碱性,在这个范围内,人体细胞能最好地完成各项生理功能。 |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作者观点一致的一项是
A人的身体系统通常呈弱碱性,但这不是由人的饮食结构决定的,有时过少摄人油脂等所谓的酸性食物,反而会造成身体中酸性物质的增多。
B.人体的体液变酸,可能会导致各类细胞功能无法有效发挥,从而引发骨质疏松、糖尿病、肾炎、动脉硬化、痛风甚至癌症等多种疾病。
C.要保持人体的酸碱平衡,并不需要盲日服用碱性保健品或碱性药物,而主要应该控制膳食,调整饮食习惯,要多吃蔬菜、水果等碱性食物。
D.人们所称的“酸中毒”其实不会发生,因为即使天天摄人酸性物质也不能降低PH值,人体的酸碱度是由人体自身系统严密监控着。根据原文,下列分析和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A身体酸碱性理论在最近一段时间广为传播,人人皆知,这导致含碱的保健品十分抢手,在社会上,服用苏打水盛行一时。
B现在人们大量食用高蛋白、高脂肪和高糖类食物,造成6o%的中国人正在变为酸性体质,这足人们罹患众多疾病的主要原因。
C富含蛋白质和脂肪的红肉类物质之所以被认为是酸性物质,是因为有人认为它们在体内分解后.最终会产生酸性代谢物。
D消化、排泄和呼吸系统能控制人体酸碱度,消化系统增加酸性,排泄系统增加碱性,呼吸系统则通过排出二氧化碳来调节酸碱性。
阅读微型小说《胸章》,完成文后题目。
胸章(丁维法)
何局长省里开会回来,胸前佩戴的那枚银光闪闪的“为人民服务”胸章引得大家无不看上两眼。调皮的打字员芳芳非要借戴几天不可。何局长一本正经地说:“这不中,这是白金的,一枚就是一千多元呢!”
为了落实省土地工作会议精神,何局长带着秘书走了十一个县市区。所到之处,何局长胸前的那枚胸章无不引起注意。
十多天的活动中,何局长有一种行为使田秘书捉摸不透:刚到一地时何局长胸前的胸章总是银光闪烁,可到了晚上进到舞厅直到第二天离开时就看不到那枚胸章在他胸前闪烁了;在赶赴另一个县市区的路上,他又从兜里掏出那枚胸章端端正正地挂在胸前……
回到机关后,人们再没见到何局长佩戴那枚胸章。那位打字员遇到局长又撒娇地说:“何局长,你把那枚胸章借我戴一天不行吗?”何局长耸耸肩膀说:“对不起,这次下乡丢掉了。”何局长把脸转向田秘书,“是吧,小田?”田秘书只好顺着杆子爬。
田秘书终于明白了局长的用意。他连续给十一个县市区土管局长打了电话:“何局长在北京阿波罗金店花几千元买的那枚白金胸章可能在你们那里丢掉了。老领导这几天很心痛,请你一定帮助仔细查找一下。”各县市区土管局长接到电话都能清楚地忆起何局长来时胸前银光闪闪,走时却没见到他戴胸章。一定是丢在自己这里了;可上哪儿找?不如派人进京买一枚送去算了。
电话打下去第五天开始,各县市区土管局长陆续来找何局长汇报会议落实情况,走前都留下了一个小红包,说:“何局长,您丢的那枚白金胸章找到了,请您查收。”
几天工夫,这位何局长便得到了价值几万元的白金胸章。对何局长佩戴“为人民服务”白金胸章一事的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
A.何局长佩戴一枚白金胸章,是为了炫耀,引人瞩目。 |
B.何局长用一千多元买一枚胸章,就是为了作钓铒,让下属给他送相同的礼。 |
C.何局长何时佩戴或何时摘去白金胸章的行为意向,田秘书十分清楚。 |
D.何局长竟然花一千多元买一枚“为人民服务”胸章,无疑具有强烈的讽刺意味。 |
下面对划线句子“何局长耸耸肩膀说:‘对不起,这次下乡丢掉了。’何局长把脸转向田秘书,‘是吧,小田?’……”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通过神态的描写,揭示何局长取信于人的心理。 |
B.通过语言的描写,揭示何局长随机应变的机智。 |
C.通过神态和语言描写,剖露出何局长内心的诡谲。 |
D.通过神态和语言描写,剖露出何局长油腔滑调的本性。 |
下面对这篇微型小说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作品刻画人物时运用了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等表现方法。 |
B.作品以小见大,虚构的情节所折射出的社会问题发人深思。 |
C.小说构思精巧,“为人民服务”胸章竟以白金铸就,旨在直接显示它的份量与价值。 |
D.小说语言生动,情节诱人,颇有审美情趣。 |
请简述小说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