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这个在国际金融问题上进行协商与协作,促进国际货币合作,促进国际汇兑的稳定,协助成员国在经常项目交易中建立多边支付制定的国际组织是( )
A.欧洲联盟 | B.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
C.世界银行 | D.世贸组织 |
有人概括战后美国经济迅猛发展的原因是“基础殷实,决策正确,动力巨大,高新技术”。下列图示中比较符合二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状况的是()
1973年,由于中东战争,石油价格大涨。这令苏联这个富油国获得了一大笔财富。也正是从1973年开始,苏联在历史上第一次成为粮食净进口国,并且一发不可收拾,对粮食的进口依赖越来越大。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A.苏联丰富的石油储量使其外汇收入逐渐增加 |
B.进口粮食消耗了大量的外汇,造成苏联农业萎缩、外汇短缺 |
C.赫鲁晓夫执政,对斯大林模式进行调整未果 |
D.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没有更好地进行产业结构调整,贻误了苏联发展的最好时机 |
某生分析下表,得出了四项结论,其中正确的是()
1957年—1961年全国主要农产品产量(单位:万吨)
A.1957年到1961年我国主要农产品产量在持续下降 |
B.“文革”的“左”倾错误波及到农业生产领域 |
C.1958年到l960年农产品产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
D.中央对国民经济实施“八字方针”政策后农村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 |
美国中央情报局从1958年开始评估中苏关系的发展趋势,每年一个评估报告。其中1958年的评估报告认为,中苏的同盟是不可能破裂的。原因有三,一是中苏意识形态一致,都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二是政治目标一样,都要走向共产主义;三是敌人一样,都是美国人。这表明该报告()
A.忽视了中苏两国国家利益的矛盾 | B.忽视了中苏意识形态的根本分歧 |
C.正确预见了中苏关系发展的走向 | D.正确指出了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 |
晚清名士林琴南对一报刊杂志的攻击集中于两点:一是“覆孔孟,铲伦常”;二是“尽废古书,行用土语为文学”。你认为他攻击的最有可能是()
A.《国闻报》 | B.《新青年》 | C.《文学改良刍议》 | D.《狂人日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