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精神
谢志强
终于,她答应陪儿子去吃肯德基了,不过,她说:一言为定,只买一份鸡腿、一杯饮料。这事的提出已经有三个月了,她说我们是享受肯德鸡的家吗?儿子列举了班级吃过肯德鸡的数据,可她一直不松口。
显然,儿子不止一次光顾这个环境了。他远远地指着豪华的门面一侧站立着的穿着奶白色西服的模特儿,说:那就是山德上校。她觉得那位老人显得富态而慈祥。
厅内,宽敞、宁静,只有三对青年分布在不同的角落。母子俩选了张离服务台不远的桌子,桌面摊着一张报纸,他掀起说:姆妈,你看。
一张10圆面额的纸币和八个1元面额的硬币。她惊讶了,脱口说:你说怎么办?
他说:交给老师。
她笑着说:也好,这个店收进了恐怕吞没了。
他收起钱。她禁不住四下望了望,像是在做一桩丢人现眼的事儿。她的心“怦怦”地跳。其实她真想白捡了这钱,只是儿子在场,他还小。
服务小姐端来了一份鸡腿,一杯可乐。她当即付了款。她奇怪地想:竟不能将18元用来支付这个诺言,那样的话,她也能点个便宜的点心,毕竟首次坐进这个幽雅的环境呀。
他说:姆妈,你呢?
她说:你慢慢吃,到时我可要问你什么滋味呢?
他递过来说:姆妈,你尝尝。
她摆摆手说:我不喜欢吃鸡,你慢慢吃,姆妈陪你。
他遗憾地说:姆妈,可香呢。
她微笑着点点头说:好吃你就慢慢吃,吃快了吃不出味道了。
他埋头啃那鸡,显得仓促。
她喜欢注视着儿子,说:又没人抢,你慢慢吃,你这吃像难看。
他咽了一口,又有模有样地喝一口可乐说:姆妈,肯德鸡是美国运来的吗?
她笑了,说:那是用中国的鸡制造的呢。
他放慢了速度,却已经只剩根细骨了。他仰脖喝进可乐,说:姆妈,真的很好吃呢。
她说:再好吃还不是鸡?好了,这下算是如愿了吧。
他站起,精神抖擞的样子,说:味道真的很好呀。
翌日,他临上学校,说:姆妈,早餐钱你还没有给我呢?
她刚醒来,说:我这儿没零钱,你先垫着吧。
他说:我口袋里的钱不够吃早餐。
她说:昨天你不是装进店里那桌上的钱了?要么,先垫着。
他说:那钱我要交给老师呢。
她打开皮夹,抽出张10元面额的纸币,说;晚上再结算。
傍晚,她一进门,看见正在做作业的儿子,首先想到那笔钱,似乎那18元钱关系着儿子今后的成长、发展,她期待儿子单纯、美好——在儿子面前,她仍是一个正面的形象,恐怕今身今世儿子料不到她曾打过那笔钱的歪主意。她说:18元钱你上缴了吗?
他放下笔,迎上来,说:姆妈,上课前,我已经交给赵老师了。
她说;老师说啥了?
他说:也没说啥,赵老师要上课呢。
她说:唔,捡了东西是该上缴。
再一天,上班,她接到一个电话,是赵老师的电话。赵老师请她赶快到学校一趟。
她说:出了什么事了?
赵老师说:肯德鸡快餐老板赶到学校说要见见你们母子俩。
老板是一个操着外地口音的中年人,没有店门口的永远站里着的“山德士上校”那么有风度,却也显的精明。他说;那18元钱是他特意摆在桌子上的,他决定谁拾金不昧,他就奖励188元,他料不到校方转告了他,他就在学校颁发这笔奖金。我奖励这种感人的精神。
儿子一个劲儿地楸她。她觉得受了“山德士上校”作弄了一样,说:我不要这笔奖金,我不要,我和儿子只不过偶然去了店里,我不过不想叫儿子失望,他父亲两个月前出外打工……好了,我现在要去上班了。
周围响起了热烈的掌声,都看着母子俩。她觉得浑身发热,抚摩着儿子的头,说:姆妈上班去了。
下班回家,儿子欢喜地迎上来说:姆妈,赵老师通知我,明天我当光荣升旗手。
她拍拍儿子嫩稚的肩膀,说:姆妈替你高兴。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她答应陪儿子去吃肯德基,主要是儿子多次要求,她想满足儿子的这一个愿望,并且也想去体验世间百相。 |
B.她最后没有白捡桌面的钱不是不想要,主要是怕给儿子留下不好的影响,她期待儿子单纯、美好。 |
C.小说通过“周围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和“赵老师通知我,明天我当光荣升旗手”表现了人们对她维护学校尊严的言行的认可。 |
D.小说刻画了一位普通妇女的形象,既写了她正面的“精神”,也写了她心里的小算盘,展现了人物的完美和丰富的内涵。 |
E.小说中,这位妇女的经济上的拮据、性格上的坦率与肯德基老板的作秀、精明形成了对比,体现了小说对“精神”赞美的主题。文中用“没有店门口的永远站里着的‘山德士上校’那么有风度,却也显的精明”这一句话来描写老板的意思是什么?
答:
作者极力渲染这位母亲经济上的不宽裕有什么作用?请结合作品进行探究。
答: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4题。
花事潘向黎
(1)三月里,不记得是哪一天了,到花园一看,母亲种的贴梗海棠开了。白色的,很柔,花瓣圆圆的,很润,是江南娇小女儿态,居然冲寒而来,让人心头一热。连续两个月反反复复的病好像好了起来。
(2)三月底,樱花开了。特地去复旦南区看,原先最大的一株,不知道为什么少了很粗的一枝,不知道是台风刮断了,还是砍掉的。这一来就不成气势了,一瞬间的失望几乎变成气愤。真是不如不来,不来的话,这里的樱花在记忆中照旧浮一片云霞。
(3)可是若是不来,待到花期过了,肯定以为是人辜负了花。谁知却是花辜负人。可是那么美妙,那么短暂,比起辜负来,还是宁可被辜负吧。
(4)四月中旬。竟不知道自己住的小区里有樱花。就在后面一个自行车棚前面,有三大棵,是日本晚樱,似乎又叫八重樱的,一棵白色,两棵粉色。想必是自己也知道是迟了,于是格外盛大地开了,在花下仰了头看,一层花上面还是一层花,竟是花天。让人薄醉的明媚梦境,难怪“花天”是和“酒地”连在一起。
(5)想起上一次这样仰看樱花,是几年前在扬州的徐园,就在院子门内一侧,牡丹正开,盛大无比,色泽灼人,上面居然一棵樱花,密密盖住了天,这种搭配在别处从未见过,给人的感觉足够奇异,简直有几分妖魅。人坐在中间的石凳上,眼睛被花光照得晕眩,只好闭上,还觉花气填满了肺腑。人生到此,还有什么愿望?大概只有一个:希望这个梦不要醒来。
(6)但是樱花还是谢了,最初几瓣飘落,就让人担心风雨。但是风雨该来的时候还是来了,于是樱花雪一阵比一阵密。一夜风雨之后,出门时倒吸一口气,台阶下,堆了一堆的粉色花瓣。
(7)本来想改后主词一个字,叹一句:阶前落樱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
(8)正好我白发苍苍的母亲走过樱花树,抬头说:“不要这样嘛。”我就觉得不必说了。
(9)今年天暖得疯疯癫癫,花期都乱了,还没到谷雨,牡丹都开过了。好不容易到了植物园,人家告诉我,牡丹都谢了。心想,只要还有三四朵,让我看看,也算没白来这一趟。到了一看,十停里谢了七八停,开着的那些也是萎靡。
(10)站在这样的园中,才明白什么叫大势已去。
(11)牡丹是热闹到不避杂乱的花,红的,粉的,紫的,白的,黄的,还有一种接近黑色的紫绛。花前的小牌子都写了品种名,无心看。没有花,秃秃地光知道名称做什么用?若有花时,更不需要了,它本身就是最好的说明。
(12)这有点像爱情,爱着的时候不需要任何概念和定义,不爱了,多少种界定和解释都不能挽救。
(13)那么,地上的花瓣是没有结果的爱情,而那些没有花只剩名称的植株,是无爱的婚姻。
(14)春天是一年中最让人心烦的季节。伤感细密而粘稠,有时让人觉得自己脆弱到可耻。
(15)春暖花开?不,春天是花谢的季节。你不会在别的季节里,看到这么多的花凋谢。
(16)许多花争先恐后地开了,然后谢去,一场场花事是一个个陷阱,等着我们的心情陷进去,防不胜防。
(17)对人,为了躲避散时惆怅,你可以不聚,可是对花,你能怎么样?那花该开时就开了,你不能不看,不能不爱,那花该谢时就谢了,丢下你狼藉满地的心情。
(18)花谢花飞飞满天,红销香断有谁怜。谁不怜?可是怜又能怎么样呢?
(19)为了想躲过心痛,其实不要花开。但是春天一到,偏偏花开,偏偏花谢。
(20)五月六日,立夏。
(21)昨天半夜,或者说今天的凌晨,起风了,然后打起了雷,怪不得昨天开始头疼。雨下下来了,头渐渐不疼了。起来出门,看到第十宿舍围墙外的地上,一片雪白的细碎落花。那几棵绣球不落则已,一落就到了这步天地。走近了看,五瓣五瓣的,依然精细着,像满地的小篆,曲曲折折的心事无人能懂。比起“立夏”这个抽象的节气,这满地的雪白小篆,更加让人彻悟,春天过去了。
(22)过去也就过去吧。一千个春天都凋零了,一万场悲喜都凋零了,多少代看花人都成了别人的追忆。
19.第(5)段中写观扬州徐园樱花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20.第(21)段中画线句子在表达上有哪些特点?这样写,有何好处?
21.作者通过对春天的花事的描述,寄寓了哪些人生感悟?试加以概述。
22.第(3)段中,作者说“比起辜负来,还是宁可被辜负吧”,这句话应如何理解?你是否赞同这种说法?请阐述你的理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病毒的秘密
细菌和病毒都是可以致病的微生物,但彼此的特征区别很大。细菌虽然小,要在光学显微镜下才能看见,但它除了拥有生命的基本单位核酸外,还有一大套赖以生存的配套设施,包括作为居住“公馆”的细胞壁,储存营养物质的“仓库”以及进行新陈代谢的“化工车间”。而病毒就更小了,也可怜得多,且不奢谈“库房”和“车间”。就连作为保护外壳的“茅草房”也没有,实际上它只有一个分子大小,用电子显微镜才能看得见。整个家当也只一条表示生命的核酸而已。如果拿人来比喻,细茵最不济的起码也有一条裤子,有只讨饭碗和打狗棒。所以细菌虽然必须在人体内部(或相应条件)的良好环境下才生存较长一段时间,而病毒则像个刚出生的婴儿,除了它的肚和一张吃奶的嘴以外便一无所有,毫无独立生存的能力。故而病毒只能寄生在人或动物的细胞内部,靠“窃取”细胞里的现成营养才能生存。
结构这样简陋的病毒算不算是生命?生命必须具备的条件有两条:能进行新陈代谢和自我复制。从这点来说,病毒具备了生命的重要特征。但它又不是完整的生命,因为所有生物体的生命特征都寓藏于DNA的双螺旋链中,惟独病毒没有双螺旋,而只有一夺单链,有时还不是DNA而是RNA,所以病毒只具备了部分的生命特征。因而病毒不属于生物界共同的生命形式,或者说只是一种残缺不全的生命形式。
病毒的生存能力既然这样弱,为什么还会那样猖獗呢?冠状病毒本来致病的能力也并不强,问题在于“变种”两字上。“变种”是遗传物质发生了变异的意思,变异的病毒和原来的不同了,它可能是无害的,但也可能变成“杀伤力”更大的病毒,然而我们不必担心它会因反复变异而使杀伤力增大,因为就杀伤力而言,变异就像赌博,总会有输有赢,不断地赢下去的几率是微手其微的,至少有史以来还没有过这样的记录,如果有过,现在可能就没有我们的存在了。
必须指出的是“杀伤力”的大小不仅取决于病毒一方,更重要的是人群的免疫力。变种冠状病毒之所以为患甚大,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是人类还没有接触过这样变种后的新病毒。当人群中有足够多的人产生了抗体之后,这种病毒对人类的威胁也就小得多了。
6、下列对“病毒”这一概念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体积只有一个分子大小,用电子显微镜才能看得见。
B、没有像细菌那样有一大套赖以生存的配套设施。
C、无独立生存的能力,只能寄生在人或动物的细胞内部。
D、比细菌小,没有细胞结构,有生命特征,能够致病的微生物。
7、下列对“而病毒就更小了,也可怜得多,且不奢谈‘库房’和‘车间’,就连作为保护外壳的‘茅草房’也没有”这句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病毒不像细菌那样有一大套赖以生存的配套设施,只有一条“表示生命的核酸”。
B、使人对病毒“毫无独立生存的能力”的弱点有了直观的认识。
C、从结构、外形等方面说明病毒生存能力的脆弱。
D、这个比喻生动地描绘出病毒的“寒碜”形象,使人容易消除对病毒的畏惧感。
8、根据原文,下列对病毒的特征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结构简陋,毫无独立生存的能力。
B、具备生命特征,但不属于生物界共同的生命形式。
C、变异的病毒可能是无害的,也可能杀伤力更大。
D、人群中有足够多的人产生了抗体之后,新病毒对人类的威胁也就小得多了。
9、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病毒一旦被人排出体外,就活不了几个小时。
B、病毒能够摄取外界的物质并加工成需要的能量。
C、读者透过形象生动的语言可以得到病毒并不可怕的认识。
D、人产生的抗体所形成的免疫力是病毒变种的克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题。
鹰的飞翔(丹麦)彭托皮丹
这是关于一只年轻的鹰的故事。它还是黄嘴雏鹰的时候,被带到教区牧师的家里。在那儿,好心的人悉心照料它,就像童话故事中的丑小鸭一样,小鹰在嘎嘎叫的鸭子、咯咯叫的母鸡和咩咩羊中间长大。人们给它起了个平民的名字叫克劳斯。
它通常在靠近猪圈的一处旧篱笆上歇息,坐在那儿等着女佣。只要老多萝茜一出现,它就会一下子窜到路面上,摇摇晃晃地、以背麻袋赛跑似的滑稽步伐走向装满的食槽。这种步伐是苍穹之王在地面行走时所特有的。
然而有一天,当新鲜的南风吹来了春天,鹰像从前一样,栖息在篱笆上,沮丧地做着梦,突然一阵懵懂的对自由的渴望令它张开翅膀飞翔,这回它不像通常那样掉在地上,而是一下子被升到了空中。一开始它还小心试探着。终于,伴随着一声快乐、野性的尖叫,它扶摇直上,在高高的天上盘旋了一圈。一下子,它明白了做一只鹰意味着什么。
村庄、森林和被阳光照耀的湖泊从它下面经过。鹰向着苍穹越飞越高,飘然陶醉于广阔的地平线和自己翅膀的力量。
突然它停了下来,周围浩大的虚空令它害怕,它落在一处可以歇息的地方。在它的头上矗立着层层岩石,陡峭光秃的石墙上没有一处可用来避风。西方,太阳正置身于猩红的晚霞之中,这预示着风暴与暗夜。
当傍晚的薄雾笼罩了河谷,一股强烈的孤独感袭上了这只高贵的鸟儿心头。沮丧之余,它看到一群牛伴着尖叫声走在回圈的路上,前面就是人类舒适的住所。它收紧翅膀,把喙深深插进胸前的羽毛中,孤零零地立在沉默、荒凉的岩石上。
突然头顶上传来振翅飞翔的声音,一只白喙的雌鹰正在它和傍晚红色的天宇之间盘旋。
年轻的鹰在原地待了一会儿,伸着脖子考虑着这番奇怪的景象,但它的犹豫立刻便烟消云散了。在健壮的两翼有力的拍击下,它冲向高空,一会儿便接近了它的同伴。于是开始了一场群山之上野性的追逐。雌鹰总是在前面高飞,克劳斯尽力赶上,尽管它更沉重而且气喘吁吁。
雌鹰是不是永远也不会停下来?它想着,它快筋疲力尽了,翅膀感到又累又重。
雌鹰飞得越来越高,离深红色的山峰越来越远,呼唤着,诱惑着它跟随。它们来到一片广漠的石头荒野,凌乱的巨石相互颓倾在一起。猛然间它们面前的视野敞开了,流动的云端上,如幻景般,绵延着常年积雪的诡秘地域,那里从未被众生污染,是鹰与寂静的家园。白昼的最后一抹光线似乎在皑皑的白雪上歇息安睡了。它的后面,暗蓝的天幕升起,满是宁静的星星。
克劳斯吓坏了。它停下来歇息在一块石头上,因寒冷和不适而颤抖。看着这白色的幽灵般的大地,它回忆起温暖的篱笆和舒适的家禽院。它还想起了老多萝茜,每当教堂的钟声宣告太阳升起,她就会从厨房里出来,带来热腾腾的食物。
雌鹰的呼唤透过寒冷的空气传来。但是克劳斯无声地鼓起翅膀,偷偷地回去了,开始还有些踌躇,但很快变得迅速而急切,被它的恐惧、它的热望、它甜蜜的渴盼所追逐——家——家——家!
经过一夜执拗的飞翔,直到第二天早上,那可怜的鸟儿才到达牧师的住宅。它在它所爱的家上空盘旋了一段时间,似乎是要确信下面一切如常。
然后它缓缓降落。
但灾难发生了。一个雇工正巧发现了它,而且他也未曾听说克劳斯不见的消息。他赶快跑进屋子里取了枪,藏在一棵树后面,准备在这个被当做家禽窃贼的东西靠近时开火。
枪响了。
天空中飘荡着一些羽毛,死鹰像石头一样笔直地落在粪堆上。如果它是在家禽院子里长大的话,那么即使是鹰的后代也是徒劳无益的。
16.第3段说“它明白了做一只鹰意味着什么”,请简要解释这句话的含意。
17.这只年轻的鹰在飞离家禽院后内心犹豫矛盾。请分条概括它的这种心理。
18.这篇文章还写到一只雌鹰,请分析说明作者写这只雌鹰的作用。
19.请根据你对这篇文章的理解,用自己的话揭示这篇言语章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的问题。
①“横看成岭侧成峰”。看山水风景需要上下左右的观察。同样,看世态百相也不例外。至于对五光十色、扑朔迷离的现代邪教,那就更需要多侧面、多角度、多方位地对其进行扫描和透视了。最近传媒上连续披露了国外不少形形色色邪教兴风作浪的罪恶画面,就使人们惊然彻悟,眼界大开。发现李洪志及其“法轮功”组织原不过与这些邪教不折不扣地是一丘之貉。
②其实在我们这块“偶然题作木居士,便有无穷求福人”的深厚的封建迷信土壤中,这类邪魔歪道的土特产历来就不少。因此,在横向对比之余,我们无妨再从历史纵深的掌子面上顺手拈来几例:
③唐代永徽年间(即公元651年左右),也正是一个佛事甚盛的时期。太原就有人乘机混水摸鱼,玩空穴来风的把戏,给膝下暗藏一只老狐狸,然后经过一番乔妆打扮,便煞有介事地自称弥勒佛。一时“礼敬倾邑”,煞是热闹。孰料正当香火源源不断,众生膜拜方殷的当儿,却出其不意地来了个深通佛典的僧人。这个懂行的僧人一眼就看出假弥勒形迹可疑,且听其有天没日头的满口胡道,便禁不住据理反诘:“今释家之教未亏,不知弥勒何遽下降?”这突如其来的一声尖锐质问,不啻是一记当头闷棍,顿时就让作伪者傻了眼。更要命的是那个与他合演这幕滑稽剧的关键角色——老狐狸,迟不动,早不动,偏不凑巧在这个节骨眼上抖掉“幡花族盖”,嗖的一声夺路而逃,让众人“捉之不及”。于是这幕滑稽剧,也就随之吹灯拔蜡,在一片大煞风景的气氛中黯然收场了。(见《霞外捃屑》卷二)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人最初插花满头,自称戴花和尚(够时髦的)。可他压根儿不务正业,专以左道惑众为能事,致“群小从之如市”。并因为他过于嚣张放肆,严重地扰乱了社会秩序,还曾被县知事拉去狠揍了一顿,并明令其“断治还俗”。从此他就留起了长发,索性作了个非僧非道的“落拓野人”。“初以占风水为生,又以淫巧之术走士大夫之门,因遂猖獗”。既然整日价与上层人士厮混,自不免那原来就不安分的野心也便逐渐恶性膨胀,想入非非。竟“谓金陵有王气,欲谋非常,分遣其徙,游说士大夫之负名望者。”如此等等的一派歪理邪说,不成想还真有一些公卿权贵和社会名流为其所蛊惑。如蔡卞就说张怀素“道术通神,尝识孔子、汉高祖”,乃至五体投地地尊称其为“大士。”简直是天大的笑话!倒是诗人黄鲁直慧眼识真,法眼识妖,“闻其说,亟掩耳而走”。看来“谣言止于智者”之说,殆非虚言。诡计多端的张怀素,尽管高攀权贵,大烧热灶,使尽了奔走钻营的浑身解数,到头来还是难逃法网,正法时与其一起“坐死者数十人”,这在当时也算是一桩轰动朝野的大案呢。(见《挥鏖后录》并《宋史·蔡卞传》)
⑤有道是:“________”。而邪魔歪道不绝如缕地在世间作祟正是如此。明朝万历丙午(即公元1605年),有个叫刘天叙(又一说为刘天绪)的凤阳人,忽然心血来潮,忝冒佛门信徒,与几个无赖子抬一小佛像,走村串户,挨门化缘。起始还不过是小打小闹,仅仅骗取少量钱米罢了。可干着干着胃口就越来越大了。待混进南京后,刘天叙的骗术迅速升级,动辄信口雌黄,吹牛皮的狂言不断加码。面对市井一些挑担卖菜者,竟妄言自已“有法术,能划地地陷,指天天开,且知人三生事”。也怪,越是说得不可思议,越是有人相信。接着他又无端地制造恐怖气氛,危言耸听地宣称:“南中将有奇变,天地昏黑者四十九日,大乱相杀且尽”。弄得人心浮动,坊间不安。只可惜这个江湖骗子虽自称能“知人三生事”,可就是不懂得弓弦绷得太紧即断、牛皮吹得太大必破这个最简单的道理。果然顷刻间事情败露,刘天叙及其同伙便很快被缉拿归案。可叹那只曾被吹虚得“划地地陷,指天天开”的手,面对大墙铁窗却反而派不上用场了。不过不要紧,因为没过多长时间他们为首的七个始作俑者便磔的磔、斩的斩,被旋即处决了。(见《玉剑尊闻》卷四及《明史·丁宾传》)
⑥_______。就仅通过对以上三个邪魔歪道兴妖作怪劣迹的简单剖析,再来反观和比一下眼前的严峻现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根据本文论证的形式,从下面为文章选一个最贴切的题目。
A.横看成岭侧成峰 | B.衣钵相承说邪教 |
C.笑尔横行能几时 | D.横看竖看都是邪 |
14.在第四自然段画横线处加一句话,对“假弥勒”与“张怀素”作概括性比较,以承上启下。
15.根据第六自然段的内容,在段首加一个四字短语。
应该加的短语是_________
16.综观全篇,为本文补上一个结尾(不超过18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文,完成3题。
《傅雷①家书》一则
你为了俄国钢琴家②,兴奋得一晚睡不着觉;我们也常常为了些特殊的事而睡不着觉。神经锐敏的血统,都是一样的;所以我常常劝你尽量节制。那钢琴家是和你同一种气质的,有些话只能增加你的偏向。比如说每次练琴都要让整个人的感情激动。我承认在某些罗曼蒂克的性格,这是无可避免的;但“无可避免”并不一定就是艺术方面的理想;相反,有时反而是一个大累!为了艺术的修养,在感情过多的人还需要尽量自制。中国哲学的理想,佛教的理想,都是要能控制感情,而不是让感情控制。假如你能掀动听众的感情,使他们如醉如狂,哭笑无常,而你自己屹如泰山,像调度千军万马的大将军一样不动声色,那才是你最大的成功,才是到了艺术与人生的最高境界。你该记得贝多芬的故事,有一回他弹完了琴,看见听的人都流着泪,他哈哈大笑道:“嘿!你们都是傻子。”艺术是火,艺术家是不哭的。这当然不能一蹴即成,尤其是你,但不能不把这境界作为你终生努力的目标。
我前晌对恩德说:“音乐主要是用你的脑子,把你朦朦胧胧的感情分辨清楚,弄明白你的感觉究竟是怎么一回事;等到你弄明白了,你的境界十分明确了,然后你的技巧自会跟踪而来的。”你听听,这话不是和Richier说的一模一样吗?我很高兴,我从一般艺术上了解的音乐问题,居然与专门音乐家的了解并无分别。
技巧与音乐的宾主关系,你我都是早已肯定了的;本无须逢人请教,再在你我之间讨论不完,只因为你的技巧落后,存了一个自卑感,我连带也为你操心。现在我深信这是一个魔障,凡是一天到晚闹技巧的,就是艺术工匠而不是艺术家。一个人跳不出这一关,一辈子也休想梦见艺术!艺术是目的,技巧是手段:老是只注意手段的人,必然会忘了他的目的。甚至一切有名的演奏家也犯的这个毛病,不过程度高一些而已。
昨晚陪你妈妈去看了昆剧:比从前差多了。好几出戏都被“戏改会”改得俗滥,带着绍兴戏的浅薄的感伤味儿和骗人眼目的花花绿绿的行头。还有是太卖弄技巧。陈西禾也大为感慨,说这个才是“纯技术观点”。其实这种古董只是音乐博物馆与戏剧博物馆里的东西,非但不能改,而且不需要改。它只能给后人作参考,本身己没有前途,改它干吗?改得好也没意思,何况是改得“点金成铁”!
一九五四年十一月二十三日夜
注:①傅雷(1908-1966),著名翻译家、文艺评论家。其子傅聪,著名钢琴家,一九五四年赴波兰留学,后一直在国外发展。 ②Richter,苏联著名钢琴家。
17.下列对于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傅雷认为要想让自己弹奏的作品感动人,就应该增加罗曼蒂克的情调。 |
B.作者引用贝多芬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贝多芬瞧不起观众的不满。 |
C.傅雷对音乐问题的了解,与专门的音乐家并没有区别。 |
D.傅雷对过分注意技巧的现象并不满意。 |
18.傅雷为什么对当时改编的昆剧不满意?(6分)
19.结合全文回答,作者认为应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钢琴演奏家。(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