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人评说:“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对这番话,下列理解与史实相符的是
| A.东汉察举制的流弊,推举出来的文人及武将多不适任 |
| B.唐代科举制的弊端,考上秀才的寒门弟子才识多平庸 |
| C.宋代科举取士的结果,导致重文轻武,武将怯于外侮 |
| D.明代八股取士的遗毒,文人品性不端,武人不能打仗 |
一个书生携带了《四书章句集注》、《五经正义》等一大箱书籍上京赶考,这种情景最早可能出现在哪个朝代:()
| A.西汉 | B.隋唐 | C.北宋 | D.南宋 |
《朱子语类》说:“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材料反映了当时儒学的主张是:()
| A.重视实践对真理的检验作用 | B.要用心去体会理的存在 |
| C.要通过探究世间万事万物去体会理 | D.要“存天理,灭人欲” |
被后人归纳为“三纲五常”的为人处世道德标准最早是由谁提出的: ()
| A.老子 | B.孔子 | C.汉武帝 | D.董仲舒 |
下列哪些举措有助于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
① 定四书五经为教学内容,置博士
② 国家创办太学,郡国设立学校
③ 科举制的实施
④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A.①④ | B.①②③ | C.②③④ | D.②④ |
汉武帝推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根本目的是( )
| A.实现思想的统一 |
| B.便于与民休息,社会稳定 |
| C.巩固与加强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 |
| D.尊重学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