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资料统计:在明后期至清前期200余年间,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中国,拥有一流城市和最为密集、完善的市场网络的中国,成为当时世界经济的贸易的中心区域。然而当时它却没有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其内在的原因在于
| A.“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压制 | B.大河流域的农耕文明不适于工商业发展 |
| C.由于鸦片大量流入导致白银大量外流 | D.英国工业革命后对中国进行的商品输出 |
公元前5世纪的希腊智者安提丰认为:“一个人应该以他最有利的方式对待法律。在众目睽睽之下,他应非常尊重法律。但当可以自主而又无人在场的情况下,他可以随本性驱动行事。”其后的柏拉图认为:“法律是一切人类智慧聪明的结晶,包括一切社会思想和道德。”这表明
| A.法律是人类意志的体现 | B.人是法律的中心 |
| C.法律和道德有一致之处 | D.法律具有随意性 |
顾炎武指出:“自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而人之有私,固情之所以不能免矣。……合天下之私以成天下之公,此所以为王政也。”这一观点主要反映了
| A.儒学“天下为公”的正统思想 | B.新兴市民阶层的思想意识 |
| C.儒家思想统治地位发生动摇 | D.君主专制统治面临严重危机 |
中国人去过印度洋上的30多个港口,每到达一处他们就劝导或强迫当地统治者承认明朝的宗主权。由此可见,这种航海活动的目的是
| A.宣扬中国的国威 | B.拓展中国的海外市场 |
| C.促进中国经济发展 | D.加强双方经济文化交流 |
14世纪中叶,意大利一本小册子这样描写:“据来往于这条大道的商人们说,无论白天还是黑夜,在塔那(俄罗斯顿河河口)到中国的路上行走,是绝对安全的。”这里描写的“安全”时期最可能是
| A.汉朝 | B.唐朝 | C.元朝 | D.明朝 |
宋代通判“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通判还有一个职责:“所部官有善否及职事修废,得剌举以闻。”由此可见,通判
| A.单独掌握地方行政权 | B.掌握地方军政财权 |
| C.行使对地方的监察权 | D.兼有监察和行政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