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南事变反映出
| A.蒋介石集团企图重演“四·一二”政变。 |
| B.国民政府的政策重心开始由抗日转向反共。 |
| C.蒋介石集团既要反共又不敢与中国共产党决裂。 |
| D.民族统一战线中的阶级斗争成为国内主要矛盾。 |
下表是部分时期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的变化。据表可推理的是
| 时间 |
1921.7 |
1927.4 |
1927.8 |
1934 |
1937年初 |
| 人数 |
57 |
5.7万 |
1万多 |
30多万 |
4万多 |
A.第一次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农村道路的开辟
B.第二次增长是由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C.第一次下降主要说明了“左”倾错误的危害
D.第二次下降是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造成的
图为近代某时期通行护照,从中可知当时广东
| A.军民北上抗击八国联军 |
| B.曾经为武装反清进行过动员 |
| C.支持五四运动中的北京学生 |
| D.国民革命军向北洋军阀进军 |
古代米商做生意时,除了要将斗装满外,还要再多舀上一些,让斗里的米冒着尖儿,这被称为“无尖不成商”。后来慢慢变成了“无奸不成商”。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土地私有制 | B.经世致用 | C.重本抑末政策 | D.资本主义萌芽 |
“梁园歌舞足风流,美酒如刀解断愁。忆得少年多乐事,夜深灯火上樊楼”。“忆樊楼”是朱熹的老师刘子翚写的一首“汴京纪事”诗。符合当时“樊楼”情形的是
| A.说书人解说《西游记》 | B.陈设青花瓷,古朴典雅 |
| C.艺人在戏台表演京剧 | D.设有“瓦子”,服务直至深夜 |
“皇帝向皇太后下跪,曰以孝治国;皇后向皇帝下跪,曰夫为妻纲”的现象反映了
| A.井田制的瓦解 | B.儒家成为主流思想 |
| C.百家争鸣的出现 | D.中央集权受到冲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