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图1表示细胞分裂的不同时期与每条染色体DNA含量变化的关系;图2表示处于细胞分裂不同时期的细胞图像。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图1 图2
A.处于图1中AB段的细胞可能发生基因突变,D点染色体数目是C点的二倍 |
B.图2中甲细胞含有4个染色体组,染色体数∶DNA分子数=1∶1 |
C.图2中乙、丙细胞处于图1中的BC段,甲细胞处于DE段 |
D.图2中乙细胞发生基因重组,分裂产生一个卵细胞和一个极体 |
在早春低温时为了促使水稻种子发芽,稻农常将种子置于流动的河流或溪水中浸泡一段时间。这种做法与下列哪种激素变化的相关性最大()
A.脱落酸 | B.细胞分裂素 | C.赤霉素 | D.生长素 |
结核杆菌是结核病的病原体,属于胞内寄生菌。近年来因抗药菌株增多等原因,使人类结核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上升,下列有关结核杆菌的叙述,正确的是()
A.结核杆菌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 |
B.结核杆菌抗药性的产生是应用抗生素诱导基因突变的结果 |
C.接种卡介苗后,T细胞受刺激成为记忆细胞,产生相应的抗体 |
D.感染结核杆菌后,机体主要通过特异性细胞免疫发挥作用 |
研究表明在人体细胞免疫过程中,效应T细胞能够分泌一种称为穿孔素的蛋白质。穿孔素可将被病毒感染的细胞或肿瘤细胞的膜溶解而形成孔洞,导致这些靶细胞解体死亡。下列与这一免疫过程有关的说法正确的是()
A.效应T细胞不与靶细胞密切接触而是与病毒密切接触 |
B.靶细胞死亡后,侵入靶细胞的病毒也就死亡了 |
C.在效应T细胞分泌穿孔素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细胞器是高尔基体 |
D.在上述效应T细胞作用过程中产生的穿孔素属于抗体 |
某种病菌感染人体并侵入细胞内后,机体可以对该靶细胞产生免疫反应,其中有()
A.浆细胞接触靶细胞,导致靶细胞裂解,从而使病菌抗原被白细胞介素消灭 |
B.浆细胞接触靶细胞,导致靶细胞裂解,从而使病菌抗原被抗体消灭 |
C.效应T细胞接触靶细胞,导致靶细胞裂解,从而使病菌抗原被外毒素消灭 |
D.效应T细胞接触靶细胞,导致靶细胞裂解,从而使病菌抗原被抗体消灭 |
人为避免因被犬咬伤后而引发狂犬病,需要注射由灭活狂犬病毒制成的疫苗。疫苗在人体内可引起的免疫反应是()
A.刺激效应T 细胞分化成为记忆细胞 | B.刺激吞噬细胞产生抗狂犬病毒抗体 |
C.可促进浆细胞释放出淋巴因子 | D.产生与狂犬病毒特异性结合的抗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