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胡杨祭
刘湘晨
人们常说:野生胡杨树,一千年不死,一千年不倒,一千年不朽……
——古维吾尔语
几乎所有见诸文字的表述中都将这里称作“死亡之海”,沙漠腹地的克里雅人却执拗地以此为故乡,他们把这里称作原来居住的地方。这种古老的故乡情结最早很可能与这些胡杨树有关。若许多年后,好景不在,失去了故乡的克里雅人一定是世界上最为悲伤的族群,如同秀色尽去、满目斑痕的胡杨树。
望着大漠荒原,让人遐想万端。树木已被伐尽,荒原正处在退化的某一过程中。我注意到地面的车辙已远不是农人和牧民擅用的牛车或小毛驴车的轮迹,而是地道的机械轮痕,拖拉机、汽车都在频频进入荒漠,这意味着什么呢?不能不让人觉其无限恐怖!
走一路,寻索一路,每有胡杨树,我必仔细浏览,驻足长久,如急于兑现一个久远的梦。每每在一株或一片胡杨前伫立,不知道我何以会有那么深的怜惜。
仅在二百年前,发源于塔克拉玛干四周众山间的河流多还处在发育盛期,水源充足,水势旺,一气呵成,倾泻而去,一直抵达沙漠腹地,最终汇入万宗之宿的罗布泊。如今,罗布泊一片干涸。从前所有最终汇入罗布泊的河流尽数萎缩,就连通贯整个塔克拉玛干的那条母亲河——塔里木河,也缩短了几百公里,河水汛期来得格外迟,枯季却变得更长,让人盼而无期。死去的胡杨兀立荒原,树皮尽褪,树心儿被掏空,在碧蓝的天幕之下,一具躯干愈显得惨白,铭志着已失去的无数沧桑岁月。胡杨树倒后仅剩的一段残根也被掏空了,如一口巨缸的缸洞。
伴随着河流的退化和它们每次的改道,像牧人丢弃揩屁股的土块儿一样,与河水伴生的大片胡杨林终被抛弃了,最终尽数枯死,在塔克拉玛干常见到成片成片的胡杨林静若一片坟场,就是这个原因。河道收缩和胡杨林退化,又是人不断迁徙的原因,从沙漠的深处逐步向距水源更近、也更利于生存的地方靠近。这段历史有多长呢?没有人知道。
我努力想象这里从前确有一座桥,还有一处傍河而居的人家,这是一处隔世的田园。风尘远去了,只有家的宁静与温馨,一位即将从远处来的亲戚会让一家人长久处在期待与兴奋之中。他们会倾尽所有来表达自己的心境。这或许是这个家一年的盛事。而更多平常的日子如同荒原本身一样朴实无华,如同岁月流逝一样不露形色,只守着一份心的宁静与知足。
后来呢?谁也不知道那个傍河而居的人家因什么原因离开了这里……
胡杨树严重退化,只有次生林生机勃勃,生长期多在五十年到百年之间。上一代的胡杨已是一片与荒原本身实在不再有什么差异的景观,树干裸露,树冠褪去,虬枝枯老,似是终期不远的老人。在更大的视界里,胡杨林与尘土一色,寒风吹过,摆动的树干和那些永远不能再摆动的树干,还有慢慢成灰的一座座胡杨坟,都在诉说一个久远又在眼前的故事。
我尊敬胡杨是荒漠中的英雄树,给人以绝境中重生的启示。夏季,披一身油绿犹如沙漠中的绿色火炬;秋季,抖动着金色的双臂装点着原野的苍茫;冬季,像一位长发及肩的女孩子挟着一股寒气向你跑来。
我们还会拥有一个长有胡杨树的梦吗?人类最后的痛苦就是家园的失去,祖先最初的热土,该不是家园最后的墓志吧?作者在第二段中问道:“这意味着什么呢?”请你试着回答一下,这意味着什么呢?
文中说:“都在诉说一个久远又在眼前的故事。”“久远”和“眼前”的故事分别是什么?
从全文看,胡杨林退化的原因有哪些?
结合原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1.作者为什么称胡杨是英雄树?它给人们哪些启示?
2.简要分析概括作者对胡杨怀有怎样复杂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9—22题(共18分)
瓦尔登湖:一个人的风景
16年前的春天,当我还是大二学生时,渴望“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诗人海子,在山海关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明天的渴望成了永远的渴望。他身边遗留的四本书中,有一本是梭罗的《瓦尔登湖》。9年前,《瓦尔登湖》的中文首译者徐迟先生,同样在“文化抑郁”中告别了尘世,不知他生命中还有多少渴望没有表现。我不知道他们与瓦尔登湖究竟有怎样千丝万缕的关系,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瓦尔登湖是他们心中永远不可能实现的一个梦。
3年前,当我来美国工作后,我想有一天一定要到那个安静的湖边去散散步。但随着时光的逝去,我与所有的都市人一样,在奔波的生活中竟然抽不出一天闲散的时间,我感觉瓦尔登湖也渐渐成了我心中一个不可实现的梦。今年6月里的一天,我终于推开了所有事情,从波士顿驱车前往瓦尔登湖,不仅是为了圆许久以前的梦,也是想要繁忙的生活中给自己一天放松的时间来冥想生命。
一个半小时后,我抵达了瓦尔登湖。当我真的踏上湖边那湿润的土地后,心情竟然久久难以平静。我不仅想到了梭罗,也想到了海子、徐迟,想他们真应该到瓦尔登湖来看看,那样他们也许就不会过早结束自己的生命了。哲人说,主动离开世界的人,大都在精神上不堪生活的重负,而在瓦尔登湖边,我感觉到生命就像一滴水一样简单。
150年前,28岁的梭罗摆脱生活中所有的羁绊,来到林木环抱少见人迹的瓦尔登湖畔,靠一柄借来的斧头,伐木造屋掘地种粮,过一种最朴素最简单的生活。他吃湖里钓上来的鱼和自己种出来的豆,不吸烟不饮酒。他精确计算出维持最基本生活所需的花费:造屋用去29元1角2分,生活一周需2角7分……推算下去,他发现一年中只需工作6星期就能挣足维持健康生活所需的金钱。他每天的日程是读书、思索和写作,用大量的时间享受自然。
遥想梭罗的生活,我感到惭愧之极。这么多年,我从北京到上海,从纽约到波士顿,经多年打拼,在很多人眼中也渐渐算成功人士了,有房有车,有不错的年收入,存款日益增多,但拥有这一切并没有使我的心灵真正安稳下来。我每天仍不停工作,想挣更多的钱过更好的日子。站在瓦尔登湖边我真切地感悟到生活中的“更好”永远是彼岸,真的应该像梭罗一样简单生活在当下。梭罗在湖边生活了两年两个月零两天,这段时间内,他完成了一种生活方式的实验:遵循本性生活,确定什么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他说:“身处发达的物质文明中却经营一种原始的流放式生活,这么做也许会有许多收获。”
他离开这里的时候,写出了传世的不朽之作《瓦尔登湖》。这样心境下流淌出来的文字,自然平静深湛。如微风徐徐吹过的瓦尔登湖面。
来到瓦尔登湖,怎能不去看那世界闻名的小木屋呢?小木屋离湖畔很近,顺蜿蜒湖畔走半分钟就到了。眼前小木屋显示出一种原始的感觉,斑驳的白桦木透出岁月的沧桑。推开散发古朴意味的木门,看到屋内只有一桌一床三把椅子,很难想象梭罗就在这样一个地方生活了两年,寻求一种极简朴的生活。他以一种近乎英雄主义的孤身生命体验,证明一个人的生存所需其实真的很少很少,并设想用自己的生命感悟去阻拦文明人迅速滑向奢侈的陷阱。
在瓦尔登湖边散步,我渐渐安静下来,渐渐体验到当年梭罗接近自然、接近生活中最简单原则的生命感悟,我感觉到一种生命的升华。每一个人生命中都有一个瓦尔登湖,那是一个梦,一个世外桃源,所以我们才一直苦苦追寻。其实,人有各种各样的生活方式可供选择,梭罗选择了简单和淳朴,选择了瓦尔登湖的平静。于是他看到了忙碌生活背后人们所忽略的美景,便悟出了张开怀抱真诚面对大自然的意义。他说:“我来到这片树林是因为想过一种省察的生活,去面对人生最本质的问题,看看是否有什么东西是生活会教给我而我却没有领悟到的,想知道假如我不到这里的话,当我临终时,会不会对自己没有经历过的生活毫无察觉。”(2005年8月30日《文摘周报》,有删改)
19、第2段中,瓦尔登湖为什么“渐渐成了我心中一个不可实现的梦”?
20、通过作者阐述的自我体悟,以及文中提到的海子、徐迟两位诗人看,“生命就像一滴水一样简单”实际上有两层含义。请分析这两层含义各是什么。
21、梭罗所说的“人生最本质的问题”是什么?请结合原文思考回答。
22、选出不符合文意的两项:()()
A.对于海子与徐迟来说,瓦尔登湖成了他们“永远不可能实现的梦”,以“自杀方式过早地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是因为精神上不堪生活的重负,但这不是深层原因。 |
B.当作者认识到生活中的“更好”永远是彼岸时,他觉得真应该像梭罗一样投入大自然中去简单地生活。 |
C.梭罗在物质文明时代,以原始的流放式生活来“收获”生命体悟,并启示人类:不应为追求自己的奢侈而无度地向自然索取,体现出深刻的生态伦理观。 |
D.“瓦尔登湖”在文中虚实相生,“每一个人生命中都有一个瓦尔登湖,那是一个梦,一个世外桃源”,这里的“瓦尔登湖”指人的“梦想”,永远不可能实现。 |
E、本文记叙、抒情、议论相结合,恬淡从容的文笔中渗入生命的思考与体悟,也属“心境下流淌出来的文字”,平静而深湛。
科技文阅读(每小题3分,共12分)
呼吸被污染的城市空气对健康的危害可能比遭受核辐射更严重,这是英国一项最新研究得出的结果。
英国研究者在对1945年日本原子弹爆炸以及1986年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爆炸的核辐射影响进行分析后指出,这些辐射对人体的危害可能还不如吸入被污染的城市空气、被动吸烟、过度肥胖等更常见问题的危害性严重。这项研究发表在3日出版的最新一期英国医学期刊《公共健康》上。
核辐射后果没那么严重?
研究发现,从风景优美的苏格兰高地城市因佛内斯搬到污染严重的伦敦市中心对健康的损害比选择生活在有核污染的切尔诺贝利隔离区更厉害。
l986年4月26日,前苏联境内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爆炸,导致200万人遭到核泄漏的威胁,9000人因为长期辐射而死亡,是迄今为止最大的核事故。1945年,发生在日本广岛和长崎的原子弹爆炸导致20多万人死亡。然而,最新的研究显示,核泄漏事件以及原子弹爆炸的幸存者遭受核辐射的后果并没有之前人们想象的那么严重。
研究者通过数据分析得出,终生吸烟者由于这种坏习惯可能平均损失1O年寿命,而那些在35岁时极度超重的人(体重指数BMI在40以上)可能平均损失4年到10年寿命。体质指数(BMI)的计算方式为BMI=体重(公斤)/身高(米)的平方。与此相反,那些原子弹爆炸的幸存者在1500米高辐射区遭受到高辐射后只平均损失2.6年寿命。而如果跟一个吸烟的伴侣住在一起,那么这个被动吸烟者死于心脏病的风险增加1.7%。与之相比,居住在空气污染较严重的伦敦市中心的死亡风险比住在因佛内斯增加了2.8%。
主持这一研究的英国生态学专家史密斯说:“暴露在核辐射下的幸存者的平均折寿程度比由于严重肥胖和主动吸烟导致的寿命损失小得多。”
史密斯曾在切尔诺贝利隔离区做过长期深入的研究。2日,他在伦敦的一个学术研讨会上公布了自己的研究成果。不过,史密斯承认这一研究存在局限性,因为他没有研究更广泛的社会因素以及生活方式因素,而后两者对健康的影响可能更大。“尽管空气污染指数很高,但是生活在切尔西和肯辛顿两个区的人在英国是平均寿命最长的。”史密斯指出。
(选自《广州日报》2007年4月4日)
7、根据原文,下列对核辐射、吸入被污染的城市空气、被动吸烟、过度肥胖对人体的危
害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终生吸烟者由于这种坏习惯可能平均损失10年寿命。
B、那些在35岁极度超重的人(体重指数BMI在40以上)可能平均损失4年到10年寿命。
C、那些原子弹爆炸的幸存者在高辐射区遭受到辐射后平均损失2.6年寿命。
D、居住在伦敦市中心因吸入被污染空气的死亡风险比住在因佛内斯增加了2.8%。
8、从原文看,下列对“城市生活常见问题危害大过核辐射”的相关说明正确的一项是 ( )
A、呼吸被污染的城市空气对健康的危害远比遭受核辐射更严重。
B、吸入被污染的城市空气、被动吸烟、过度肥胖等比遭受核辐射受到的危害更严重。
C、研究者通过数据分析得出,终生吸烟者和那些在35岁时极度超重的人平均损失的寿命远高于那些原子弹爆炸的幸存者受到高辐射后损失的平均寿命。
D、城市空气污染危害大过核辐射这一结论没有研究更广泛的社会因素以及生活方式因素,因而是不正确的。
9、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核泄漏事件以及原子弹爆炸的幸存者遭受核辐射要比在城市吸入被污染的空气更幸运。
B、如果跟一个吸烟的伴侣住在一起,那么这个被动吸烟者死于心脏病的风险会有所增加。
C、居住在空气污染较严重的伦敦市中心的死亡风险远比住在那些原子弹爆炸的高辐射区更高。
D、因为空气污染指数很高,所以生活在切尔西和肯辛顿两个区的人在英国是平均寿命最长的。
10、依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从风景优美的苏格兰高地搬到污染严重的伦敦市中心对健康的损害比生活在有核污染的切尔诺贝利隔离区更厉害。
B、暴露在核辐射下的幸存者的平均寿命损失程度比所有严重肥胖和主动吸烟者的寿命损失小得多。
C、史密斯曾在切尔诺贝利隔离区做过长期深入的研究,所以这一研究结论是现实的、客观的。
D、切尔西和肯辛顿两个区的空气没有被污染,因而这两个区的人在英国是平均寿命最长的。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有关中国文学叙事学的几点看法(节选)
格 非
首先,我要讲讲“作者”问题。为什么要说“作者”问题?我先说一个小的概念。依赛亚•伯林曾经打过一个有趣的比喻,他说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人是刺猬,另一种人是狐狸。伯林显然是有所指的,他分析的对象是谁呢?是列夫•托尔斯泰。他说托尔斯泰本来就是一个狐狸,他自己硬要当刺猬。
在我所了解的作家里面,托尔斯泰可能是最复杂的一个。他的思想总是充满了各种各样的矛盾。他非常关心农民,想着要把自己的土地分给农民,可是骨子里对农民又非常憎恶,根本瞧不起农民;他整天讲道德、正义,可是本质上是一个虚无主义者;他是一个东正教的信徒,可是在《安娜•卡列尼娜》里面,他确实为那个婚外恋、红杏出墙的安娜辩护。因此,伯林认为,托尔斯泰本人写得最好的部分就是彼得堡、莫斯科的简单的日常生活,写那种少男少女和他们的爱情故事,非常美好。可是,老托尔斯泰非要去写什么宏大的史诗——他要概括他所在的那个时代。因此,伯林说老托尔斯泰是狐狸做了刺猬的事情。
依照伯林的观点来分析中国古代的小说,我认为古代小说就是一群狐狸,文类各异,趣味不一,没有人拿它们当回事。但是到了现代,小说却突然要去做刺猬了,承担起救国救民的责任,小说的写作的动机与过去突然不一样了。例如,鲁迅说过,他写小说就是为了救国。
我曾经还和蔡翔先生讨论,中国现代意义上的短篇小说究竟是什么时候出现的?是从1918年鲁迅的《狂人日记》开始的么?我觉得这是一个常识性的错误。在我看来,至少吴趼人的短篇小说已经非常现代了。他的小说不管是白话文的熟练程度,还是叙事技巧,一点也不亚于鲁迅。不过我所关心的问题不在这儿。我觉得大家普遍将中国现代意义上的短篇小说与古代小说看成一回事,这是很大的误解。严格地讲,中国过去根本就没有什么短篇小说,有的只是残丛小语、道听途说,或者是传奇、志怪、小品、话本、拟话本、变文、鼓词、箴规和遗闻趣事。其实,中国的短篇小说是和民族国家的建立,特别是启蒙运动一起出现的。可惜,文学界对于这样的大问题却没有好好去梳理。
我要问的是:我们从什么时候开始强调小说的社会性的?什么时候小说又突然成了救国救民的载体?1902年,梁启超的《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一文认为,中国落后的最根本原因是小说不发达。我们今天觉得这样的题目会很可笑,国家发不发达跟小说有什么关系?还有一个例子可以证明小说的重要,在那个年代,我国的大学者,几乎无一例外都做过小说研究。例如,胡适就是做小说考证出身。胡适的文学观念、见解无甚高明之处。这个人好像不太适合搞创作,谨严有余而性情不足,文学上的想象力和理解力好像确实有问题。他说中国最好的小说是《九命奇冤》,当然是不着调的说法。但是胡适这个人非常可爱。他有一整套的理路,他在启蒙运动中贡献巨大,是一个很理性的知识分子。他在1917年发表的《文学改良刍议》,对文学发展的影响巨大。这篇文章涉及到文学的社会性问题。文学要写什么,什么东西可以进入文学描写的范围,他都代作家做了规定。文学在启蒙过程中加入进来,变成科学和民主的忠实的鼓吹者,变成建立民族国家的马前卒。就连沈从文在写《边城》这样的唯美小说时,居然也要“重塑民族灵魂”!
(《文学教育》2009年第二期)文章中提到的“刺猬”和“狐狸”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托尔斯泰思想总是充满了各种各样的矛盾,因此,托尔斯泰本来就是一个狐狸。 |
B.依照伯林的观点来分析,作者认为中国古代的小说不是刺猬,没有人拿它们当回事。 |
C.鲁迅说过,他写小说就是为了救国,因此,鲁迅写小说就是要去做刺猬了。 |
D.伯林说老托尔斯泰是狐狸做了刺猬的事情是指非要去写什么宏大的史诗。 |
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文章举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例子是想证明托尔斯泰本来就是一个狐狸。 |
B.作者认为大家将中国短篇小说与古代小说看成一回事,这是很大的误解。 |
C.文学界认为中国的短篇小说是和民族国家的建立,特别是启蒙运动一起出现的。 |
D.沈从文在写《边城》这样的唯美小说时,居然也要想做刺猬。 |
根据文意,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那个年代,我国的大学者,几乎无一例外都做过小说研究,说明在他们看来小说是重要的。 |
B.鲁迅说过,他写小说就是为了救国,这说明他写小说的动机与过去完全不一样了。 |
C.胡适在1917年发表的《文学改良刍议》,对文学发展的影响巨大,原因之一是他把文学描写的范围,都代作家做了规定。 |
D.梁启超认为,中国落后的最根本原因是小说不发达;而作者认为国家发不发达跟小说没有什么关系。 |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胶东文化与齐文化
王志民
齐鲁文化是一支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过重大影响并作出了特殊贡献的区域文化。它并不是一个独立单一的文化单元,而是主要由齐文化、鲁文化两支渊源有别、特色各异的文化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经过长期交流融合而形成的多元复合型文化圈。从空间上讲,这个文化圈应由三个中心文化区域组成。一是潍、淄流域,二是汶、泗流域,三是胶东半岛。正是这三大中心区域文化在漫长历史发展中相互交流融合,才使齐鲁文化形成如此丰实深厚、绚丽多彩的历史面貌。而以广淼无际的大海与草丰林茂的山地丘陵交相辉映为主要特点的半岛自然环境,和以渔盐林木业为主的经济模式,以及源远流长的莱文化传统形成的胶东半岛文化,在齐鲁文化的成长发展过程中,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
胶东文化指胶莱河以东的山东半岛区域文化,亦即胶东莱文化。胶东半岛,这个在中国幅员辽阔的版图上占据特殊重要位置的中国第一大半岛,从文化上讲,曾对齐鲁文化乃至中华文明的形成发展做出过重大贡献,展现出灿烂的光彩。胶东文化在齐鲁文化中的地位,首先体现于它在齐文化形成中的重要地位上。齐立国前莱人的文化情况,资料缺少。但从史书中记载姜太公受封齐之营丘,而“莱侯来伐,与之争营丘,营丘边营”的情况看,齐立国之前的莱人应是一支活动区域广大、文化发展水平较高、势力强大的部族,甚至可以说周封太公于莱人所居之齐地,就是针对镇抚莱人而来的。此后,从周初至春秋末期齐灭莱一百余年间的情况看,莱文化也直接影响着齐文化发展。一是齐、莱同属姜姓,杂处而居,文化是相互渗透、直接影响的。二是莱、齐交往密切。《国语.齐语》中有“通齐国之鱼盐于东莱"的话,说明其在春秋时,密切的经济关系甚至齐立国之初所谓的“通商工之业,便渔盐之利”最主要的还是与莱地有频繁的经济往来。三是齐之发展壮大是与不断东扩、伐莱、灭莱结合在一起的。《左传》以及《国语》、《管子》等书中即多有“伐莱"、“攻莱"、“侵莱”、“通莱”等记载。春秋后期齐灵公时,“齐灭莱”,齐国东疆已到现今胶莱河一带,大约至迟在齐景公时,整个胶东半岛已尽属齐国所有。莱并入齐,不仅使齐成为拥有山东半岛和更广大地区的泱泱大国,而且也使齐文化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胶东半岛作为齐地的一部分,对齐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更直接更巨大的影响:一是从政治层面讲,半岛并入齐地形成其可靠大后方,东依海、西凭河,所谓易守难攻之四塞之国,对春秋战国时期,齐发展为强国大国起了决定性影响。二是从经济层面讲,齐国始终商业经济发达,鱼盐贸易促进了商品交换,应与其具有广大海域有直接关系。从众多资料分析,齐都临淄之成为先秦最大的商业都会,即是从春秋中后期开始的。其商业、手工业活动如此发达,与其作为半岛与中原地区,亦即海、陆商品的交换之地有着密切关系。三是从文化层面讲,半岛一带自古盛行的海仙传说及大量方士的产生,为突显齐文化的海洋特色起了更大作用。因而可以说,没有胶东文化,齐文化之海洋文化特色,及至其东方大国的地位都会受到直接的影响。
(节选自《要重视胶东文化的研究》)根据原文内容,以下有关齐鲁文化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鲁文化主要是由渊源有别、特色各异的齐文化和鲁文化长期交流融合而形成的。 |
B.齐鲁文化从空间上看包含潍、淄流域,汶、泗流域和胶东半岛三个中心文化区域。 |
C.齐鲁文化是由三个独立单一的流派文化单元组成的一个多元的复合型文化圈。 |
D.齐鲁文化涉及的地域广阔,经历的岁月漫长,呈现出丰实深厚与绚丽多彩的面貌。 |
“胶东莱文化”对“齐文化”的形成产生过重要影响,以下说法不能支持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A.胶东半岛三面环海,草丰林茂,经济以渔盐林木为主。 |
B.姜太公受封齐之营丘,“莱侯来伐,与之争营丘,营丘边营”。 |
C.齐、莱同属姜姓,杂处而居,文化是相互渗透、直接影响的。 |
D.齐、莱“通商工之业,便渔盐之利”,彼此经济往来频繁。 |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齐鲁文化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胶东文化,因为作为齐鲁文化组成部分的齐文化在政治、经济等诸方面受到胶东文化深深的影响。 |
B.从周初至春秋末期齐灭莱一百余年,胶东莱文化对齐文化的影响是伴随着二者之间相互渗透、相互交流往来融合而产生的。 |
C.胶东莱文化对齐文化的影响止于整个胶东半岛尽属齐国所有之时,这个时间大约至迟在齐景公时。 |
D.胶东半岛的地理位置对齐发展为强国起着决定性影响,同时在经济和文化层面对齐文化的发展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
有些人张晓风
(一)
有些人,他们的姓氏我已遗忘,但他们,我却清晰地记得。
那一年,我读小学二年级,有一位女老师,她教过我们些什么,我完全没有印象,但永远记得某个下午的作文课。一位同学举手问她“挖”字该怎么写,她想了一下说:“这个字我不会写,谁会?”
我兴奋地站起来,跑到黑板前写下了那个字。
那天,放学的时候,当同学们同声向她说“再见”的时候,她向全班同学说:“我真高兴,我今天多学会了一个字,我要谢谢这位同学。”
我立刻快乐得有如胁下生翅一般——我生平似乎再没有出现那么自豪的时刻。
那以后,我遇见无数学者,他们尊严而高贵,似乎无所不知。但他们教给我的,远不及那位女老师的多。如果她不会写“挖”字,那又何妨?她已挖掘出一个小女孩心中的自信。
(二)
有一次,我到一家米店去。
“你明天能把米送到我们的营地吗?”
“能。”那个胖女人说。
“我已经把钱给你了,可是如果你们不送,”我不放心地说,“我们又有什么证据呢?”
“啊!”她惊叫了一声,眼睛瞪得圆突突,仿佛听见一件耸人听闻的案件,“做这种事,我们是不敢的。”
她说“不敢”两字的时候,那种敬畏的神情使我肃然。她所敬畏的什么呢?是尊贵古老的卖米行业?还是“举头三尺即有神明”?
她的脸,十年后的今天,如果再遇到,我未必能辨认。但我每遇见那无所不为的人,就会想起她——为什么其他的人竟无所畏惧呢!
(三)
有一个夏天,中午,我从街上回来,红砖人行道烫得人鞋底都要烧起来似的。
忽然,我看见一个衣衫褴褛的中年人疲软地靠在一堵墙上,他的眼睛闭着,黧黑的脸曲扭如一截枯根,不知在忍受什么?
他也许是中暑了,需要一杯甘冽的冰水。他也许很忧伤,需要一两句鼓励的话。但满街的人潮流动,美丽的皮鞋行过美丽的人行道,却没有人伫足望他一眼。
我站了一会儿,想去扶他,但我闺秀式的教育使我不能不有所顾忌:如果他是疯子,如果他的行为冒犯我——于是我扼杀了我的同情,让自己和别人一样漠然离去。
那个人是谁?我不知道,但他的痛苦却盘踞了我的心,他的无助的影子使我陷在长久的自责里。
上苍曾让我们相遇于同一条街,为什么我不能献出一点手足之情?为什么我有权漠视他的痛苦?我何以怀着那么可耻的自尊?如果可能,我真愿再遇见他一次,但谁又知道他在哪里呢?
我们并非永远都有行善的机会——如果我们一度错过。
那陌生人的脸于我是永远不可弥补的遗憾。
(四)
对于代数中的行列式,我是一点也记不清了。倒是记得那细瘦矮小貌不惊人的代数老师。
那年七月,当我们赶到联考考场的时候,只觉得整个人生都摇晃起来,无忧的岁月至此便渺茫了,谁能预测自己在考场后的人生?
想不到的是代数老师也在那里,他那苍白而没有表情的脸竟奔波过两个城市而在考场上出现,是颇令人感到意外的。
接着,他蹲在泥地上,拣了一块碎石头,为特别愚鲁的我讲起行列式来。我焦急地听着,似乎从来未曾那么心领神会过。泥土的大地可以成为那么美好的纸张,尖锐的利石可以成为那么美丽的彩笔——他使我在书本上的朱注①之外了解了所谓“君子谋道”的精神。
那天,很不幸的,行列式没有考,而那以后,我再没有碰过代数书,我的最后一节代数课竟是蹲在泥地上上的,事隔十多年,才忽然咀嚼出那意义有多美。
代数老师姓什么?我竟不记得了,心里总有点内疚。如果我去母校查一下,应该不甚困难,但总觉得那是不必要的,他比许多我记得住姓名的人不是更有价值吗?
(选自《张晓风经典散文集》,有删改)
[注]①朱注——指朱熹对《论语》的批注。
16.为什么“我”能清晰地记得“有些人”?
17.结合第三节“我”与第四节“数学老师”待人态度的描写,赏析作品的对比手法。
18.善于从熟悉的生活中发掘出促人深省的深意,是张晓风散文创作的特点,请结合本文谈谈你对此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