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在海边
斯 妤
  我是一个生在海边长在海边的人。厦门岛四周的海水湛蓝澄碧,温婉妍丽,那近乎透明、终日涌动不息的蓝色衬着岛上西式建筑的红砖绿瓦,还有散立在海滨山坡的芭蕉、椰树、木棉,孕育、滋养了一个又一个诗人、音乐家,也使岛上的男子汉们日追一日地慷慨热情。这是南方的海,我故乡的海,终日奔涌喧哗着阳光的海。我曾是那片海域的女儿,它那湛蓝得近乎神奇的宽广怀抱,培育了我最初的温婉深情、明媚清丽。
然而,丧失温馨情怀仿佛有一万年之久了。这丧失是否和背井离乡,长期漂游在凛冽的北方有关?
现在,驱车来到这北方的海域,面对这恢弘、壮阔的大海,我的灵魂突然一阵战栗。大连的海域是如此广袤,如此苍茫,如此灰暗滞重、阴郁沉雄。当海浪雄狮怒吼般地朝岸边席卷而来时,我感觉到的不是人类的伟岸,生命的欢乐,而是宇宙的无限,自然的浩荡,造物主的神秘与威严。
还有时间那亘古不变的循环、流转,人类命运的瞬息万变,无以把握,空间的浩荡连绵,无始无终,这一切,透过脚下这蓄积着原始伟力的海浪朝我呼啸而来时,我心里突然涌起了无尽的乡愁!
我想要那温柔妩媚的湛蓝吗?我想要那奔涌喧哗的阳光吗?我想要那玲珑美丽的故乡来抚慰我,庇护我吗?
是的,我想要用梦幻来对抗现实,我想要用善良的虚假来抵御严酷的真实。我愿意抛弃清醒、明敏、透彻,重新回到懵懂无知、混沌盲目。
然而人类已无法回到童年。
在名震中外,号称“神力雕塑公园”的金石滩,造物主又一次让我嗒然无语,惶惶不安。 一堵由紫色、白色、灰色条纹相杂而成,浓缩了亿万年宇宙沧桑的叠层石灰岩耸然出现在我们面前。岩石是六亿年前海洋藻类生物化石而成。巨大而斑驳的断层上,一片莽莽苍苍,凹凸嶙峋。六亿年的时光熔铸了它的苍茫,无数海底生命造就了它的丰厚。时光使生命变成了石头,生命又使时光得以凝聚。
然而生命毕竟变成了石头。
面对这无言耸立着的宇宙沧桑史,我又一次强烈地感到浮沉在漫漫时空中的人类的悲哀。“流逝的不是时间,而是一代又一代的人。”一代又一代的人流逝了,沉积下来的便只有一代又一代灵魂对战胜时间、建立不朽的永恒渴望。
希腊神话里有位坚定的西绪弗斯。诸神处罚他,让他不停地将一块巨石推上山顶,而石头由于自身的重量又滚下山去。明知无效无望,但西绪弗斯日复一日,迈着坚定的步伐下山,将巨石一次又一次推上山顶。
汽车终于驶上风光旖旎的滨海路。海风刚烈而强劲地刮,仿佛把我们的面包车当成了待举的风帆,一定要把它吹灌得满满,张扬得高高的才肯住手。滔滔黄海在前,郁郁青山在后(被车抛到了身后),大海以永不止歇的热情呼啸着,奔腾着,凌厉强悍的北方气息灌满了整条公路,弥漫在每个人心头。汽车疾驶着,树木飞掠而过。涛声时远时近,一片坦荡无垠中,突然转出一弯苍翠,又一弯苍翠,然后“哗”地一转,一片坦坦荡荡的海滩拥着一片汹汹涌涌的海浪出现在眼前。远处近处,偶尔冒出几座红砖小楼,像是在倔强地显示人类的意志。而左侧的青山,则时坐时卧地逼视着这一切,仿佛它也不肯袖手旁观,只要稍有动静,它便会“嚯”地耸立起来,慷慨激昂地参与这个世界的事务……
盘旋在逶迤的滨海路,我更多地感觉到了人类的气息。我们明知我们无论走过多么漫长的岁月,最终都指向消亡,明知生命有欢乐,更有无尽的劳作和苦难,我们也得迈着“沉重而均匀的脚步”走下去,并且尽可能地使这过程充实、辉煌,充满创造的荣耀。
从海边回到住地,我五岁的儿子突然十分严肃地问我:“妈妈,谁能活得比‘时候’长?”我被他突兀而犀利的追问所震动,一时竟无言以对。如今想来,这个问题是谁也无法彻底解答的。只有当他长大成人,体味了百态人生,并且终于能够和大自然静静对视,在心里一再问自己“时光流逝,在这过程中一直保有新鲜生命的东西是什么”时,他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
解释下列语句在文中的含意。
1.然而人类已无法回到童年。
2.时光使生命变成了石头,生命又使时光得以凝聚。
文中故乡的海和北方的海各有什么特点?作者为什么要从故乡的海写起
作者写海,为什么要引用希腊神话中西绪弗斯的故事?
文章倒数第三段写“海风”“面包车”“红砖小楼”“青山”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小题。
怪人
[乌拉圭]比亚纳①
这是给牲口烙印的日子。早晨的阳光倾泻下来,照得人们头昏眼花。
在用横木和立柱造的宽大畜栏里,一群小牛犊踢打着蹄子,眼里冒着火光,在弥漫的尘烟中急得团团打转。从那激怒的神色看,这样被囚禁在里头,它们再也不能忍受了。
畜栏外面,准备套牲口前蹄的人排成两行,中间留一条通道。他们手握绳索,睁大眼睛,等待小牛出栏。
在畜栏的门旁,巨大的火堆熊熊燃烧,火焰冲天。
突然,套牲口的人拖出一头小牛来。当它走到场地上的时候,加乌乔②们发出一阵吼叫,吓得它发疯似的埋头奔跑起来。十几条套索在空中发着咝咝声,凶猛的小牛咆哮了一声,扑通倒在地上。勇士们一拥而上,把它捆缚起来,按在了地上。
“烙!”一个人叫道。
打烙印的人从火堆那儿跑了过来。
火红的烙铁烙得小牛毛皮发着吱吱的声响,冒出一股白烟,发出一股臭味。然后,小牛被解下绳索,身上流着血,疼痛而悲哀地跑开了。加乌乔们却又说又笑地走向火堆,去享受他们套捉牲口的奖赏——畅饮那杯美酒去了。
这种粗野而危险的活计,是加乌乔们最大的乐趣,他们从内心里感到高兴。但是在这一片欢乐的气氛中,只有马乌罗与众不同。他身体高大、粗壮,有点驼背,脑袋硕大,头发蓬乱,脸上最引人注目的特征是那个大鼻子:鼻梁高高地突起,在浓密的头发村托下,就像是乱糟糟的黑色胡椒树丛中间的一座小石山。别人交谈的时候,他嘟哝;别人大笑的时候,他吼叫。
“烙!这回该你了!”伙伴们着急地冲马乌罗喊道。
他气呼呼地回答:“来了,哼!我又不是火车!”
转回来的时候,他嘟嘟囔囔,推搡着人群往前走,或给狗一脚,或给一个男童头上一掌,什么借口他都找得到的。“这帮懒鬼!你们不知道给人让路吗?”
“你们给这个怪物让路!”有人这样应答。马鸟罗头也不回,粗言恶语地骂他一句,全是难听的字眼儿。
老头儿马乌罗的为人一向如此:脾气暴躁,态度冷淡,出言不逊,像青榅桲一样苦酸。所以,人们都管他叫“怪人”。他那毛茸茸的狮子般的大头,他那被头发遮掩着的可憎的面孔,他那目光凶狠的小眼睛,他那嘶哑的嗓音和他那把总是插在腰间的长刀子,令人不禁感到几分敬畏。
他是从何处来的呢?没人知道。可能是从地狱里来的,也可能是从某个狮子洞里来的。谁也不知道他的身世,但是大家都猜想:他准是一个有着不幸经历的强盗。一个怪人,一个冷酷无情的人,一个心灵干枯、心似铁石的人。他经常冲着大家抱怨,而不对着某个人。
场地上忽然响起一阵可怕的叫喊。只见一头肢体伤残、秉性暴烈的四岁大公牛从地上爬起来,怒气冲冲地用蹄刨了刨地,接着痛苦而狂怒地向众人发起了攻击。加乌乔们大惊失色,恐惧地四处奔逃。那公牛三蹦两跳地蹿到火堆边。马乌罗还来得及躲开,他噌地一下爬到了畜栏的围墙上。
但是,当他回头看时,发现下面有一个男童,一个六岁的男童,一只手提着一只吐绶鸡,另一只手抱着一个南瓜,吓得脸色铁青,呆若木鸡。马乌罗毫不犹豫地跳下去,伸手把他抓住,高高地举过头顶,用自己的胸膛挡住了公牛的犄角。
在场的二十个人异口同声地发出恐怖的叫喊,冒着红色火焰的木柴四处飞溅,烟雾弥漫,尘土飞扬,眼前的一切顿时变得模糊不清。
当公牛被两条绳索套着犄角从烟雾中拖出来的时候,大家才看清这幅惨景,都惊呆了。
那男童站在被公牛冲毁的火堆旁,面色如土,但是安然无恙。有着不幸经历的怪人马乌罗却直挺挺地躺在地上,一动也不动;他的头枕着灰烬,结实的胸膛已经被公牛的凶恶犄角挑开。
[注]①比亚纳(1868~1925):著名作家,其作品多取材于加乌乔的口头传说。②加乌乔:南美潘帕斯草原牧民的统称,意思是“孤儿”、“流浪者”,性格强悍而狂放。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由于即将被拖出去烙印,那群囚禁在用横木和立柱建造的畜栏里的小牛神色愤怒,眼冒火光,无法忍受。
B.加乌乔们打心眼儿里喜爱烙牛,是因为这项粗野危险的活计既紧张又刺激,事后他们还能畅饮美酒。
C.马乌罗的强盗经历、丑陋容貌和暴戾性格,使他受到加乌乔们的歧视,他被看成一个冷酷无情、心灵干枯和心似铁石的人。
D.作者一面同情被烙的小牛,一面也以欣赏的笔触描写了加乌乔们在烙牛中所表现出来的强悍、狂放品格。

E.大公牛狂怒地向人群进攻,马乌罗为拯救男童而殉难。作者通过这段传奇,热情讴歌了主人公舍己救人的高尚品格。
(2)“怪人”马乌罗与众不同之处表现在哪些方面?请概括说明。
(3)小说为什么对马乌罗“烙牛”的具体过程不着一字?请简要分析。
(4)小说主要由加乌乔“烙牛”和马乌罗“救童”两个片段构成。你认为哪个片段更精彩?请谈谈你的观点,并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陈述理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只能微信,不能全信
1我们身边的那些朋友,仿佛是一夜之间,几乎都微信了。而且年龄跨度极大,老的譬如笔者老妈,手把手教了她几次后,现在兴致来了,偶尔也要跟笔者微上几句,探讨下今天晚上的菜单明天的天气;小的像笔者家念小学的小外甥,心血来潮微了笔者一下,笔者一点开,哇啦啦几声怪笑,吓你一跳没商量!
2当然,微信用户的分布也像橄榄球,中段最饱满的那一部分人群还是当属80后、90后那一拨,笔者还发现一个很耐人寻味的现象,人过中年的大叔们远比人过中年的阿姨们喜欢玩微信。
3微信的用户越来越庞大,功能也越来越强大了,聊天发图、做导航查景点什么都弱爆了,像南航连值机都能微信了!微信功能虽多,但发现周围人用得最多的还是摇一摇,公交地铁、餐厅酒吧、电影院KTV、甚至在洗手间,都能听到隔壁的小格子间里,传来那“摇一摇”的声音。是的,从交际积极层面说,手机摇一摇是移动社交的新鲜方式,它极大地丰富和拓展了人际关系平台;从爱情搭讪学角度理解,“摇一摇”几乎是最低成本爱情运作。
4微信摇一摇是微信推出的微信内一个随机交友应用,通过摇手机或点击按钮模拟摇一摇,可以匹配到同一时段触发该功能的微信用户,从而增加用户间的互动和微信粘度,有效联系距离约500米。它广泛适用于苹果和安卓两大手机操作系统,且不采用实名制注册,门槛很低。
5身边很多剩男,以前碰到了老嚷嚷着给介绍个美女,现在见上了,都沉默了,是啊,想找美女求交往,只需手机摇一摇!笔者身边就有一女友,就是通过微信认识了现在的男友。某日下午茶歇时间,女友无聊,打开微信摇一摇,定位是周边——女友公司所在的位置,周边都是林立的写字楼,摇到的果然也是附近一幢写字楼的员工,两人相隔很近,中午相约周边餐厅拼饭,晚上相约打球看电影,一来二往,修成正果。所以仔细想来,两人交往微信不过是一个最初的媒介,而之后的约会还是传统方式。
6但也看过一个很狗血的微信段子:一名叫“大叔”的男人与“性感小喵”的对话,大意是大叔通过微信百般“勾引”,表示“刚玩微信,不知道附近还有这么靓的美女,请出来喝一杯”。还表示“我绝对是好人。”美女一直支支吾吾,直到最后才说了一句:“爸,玩微信别用自己的头像好不好,丢死人了!”
7是啊,虽然不能说每个热衷摇一摇的人都有什么目的企图,但很多女生,总是会心存幻想,也许真的能摇出个高富帅;而很多男人,秉承着不主动、不负责、不拒绝的原则——不过是摇一摇,就有妹子主动跳进网,叫他们又如何舍得放弃这无限可能呢!
8所以微信时代,只能微信,不能全信——微信有风险,摇摇需谨慎。
对“摇一摇”的概念理解正确的一项()

A.“摇一摇”是手机软件微信的功能之一,门槛低,有效距离内可沟通,当摇到同一时段触发该功能的微信用户时,能看到对方的头像,听到对方声音。
B.微信无需注册,只适用于苹果和安卓两大手机操作智能系统。文中出现的父女在“摇一摇”相见的尴尬,与注册门槛低有关。
C.手机摇一摇是移动社交的新鲜方式,它极大地丰富和拓展了人际关系平台,随时随地摇到自己心仪的朋友且不乏成功的例子。
D.“摇一摇”是最低成本爱情运作。笔者身边的女友,就是通过微信认识了现在的男友的。

对微信流行的原因,下列解说错误的一项()

A.容易学会,操作简单,老人孩子几乎一学就会。微信分布人群广,但年青人是主力军。
B.它功能强大,用途多多。聊天发图、做导航查景点、交友,甚至机场连值机都能微信了!
C.人过中年的大叔们远比人过中年的阿姨们喜欢玩微信,这种现象是很耐人寻味的。
D.有人通过微信,用简单的方式达到了自己理想的目的,于是乎其功能被无限放大了。

对“只能微信,不能全信”的理由,表述不正确的一项()

A.微信不过是一个最初的媒介,而最终确认的方式还是传统的,因为眼见为实嘛。
B.选文中很狗血的段子说明确实有人利用微信平台另有所图,结果身处尴尬,虽然是个例。
C.生活中有人对爱情心存侥幸;有人心存企图,来者不拒;有人利用一切可能“捕获猎物”。
D.许多公共场所,都能听到“摇一摇”的声音,可见微信的用户越来越庞大。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马云的大时代章苒
1982年,陕西作家路遥的小说《人生》在《收获》上发表。有个瘦小的年轻人在杭州火车站的一个角落,一口气把这篇小说读完。18岁的马云,那时刚刚从蹬三轮车的临时工升格为收发信件的助理——仍旧是临时工。被文学作品鼓舞着,他认真参加了第二次高考,数学只得了19分。一直到1983年,马云还在复习。
按照世俗的眼光,那几年,马云就是最失败的人:高中复习班怕影响升学率,不要他;从小梦想当兵,去应征,身高体重不够;考警校,被拒绝;和小伙伴们一起去面试肯德基,20多个人全录取了,只有他被拒绝。只有英语还在给马云信心,学校的英语课是语文老师教的,上午现学两小时,下午就来教。马云觉得不行,自己带上一群同学,早上5点在杭州香格里拉饭店门口集合,给老外当免费导游学英语。一群老外“前仆后继”,于是就“教”出了一个不一样的马云——尽管没有出过国,马云却成了半个海归。
1984年,马云考进杭州师范学院。英语课上他一开口就震惊了全班,那种“舍我其谁”的“范儿”让他当上了学生会主席。那时学生会的建设一切要从零开始。他一天一个点子,搞排球比赛,组织辩论赛,把不可能变成可能。附近高校学生会的同学都认识马云,他一来就是借东西,最多的一次,去6个学校借了设备,好在马云当过三轮车夫,骑车是他的强项。油印的杭师院校报里这样描写他:“咬一咬牙,他骑车飞得更快了,啊,年青人,热血沸腾!”
1992年,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马云越来越有做一点事情,与时代合拍的冲动。从倒小商品到创办中国黄页,他就是个骑着自行车,精力旺盛的小微企业主,半个杭州的企业都被他敲过门拉过广告,不过绝大部分人都把他当骗子。华立集团董事长汪力成,即使马云在他办公室说了一上午,也没有“上当”。“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阿里巴巴创办时这句口号,其实在长达数年时间里一直是马云心底的呐喊——多少年后这个梦想实现了。有一阵子马云去外面吃饭喝茶,常有人默默替他结账,留下一张纸条:马总,谢谢你,我在你这里做生意赚了不少钱。中国黄页有段时间被商务部看中,一个人月薪几千元,给政府办电子商务网站。那时大家都想,这下总算熬出头了。马云却不这么认为。对于那个被互联网和电子商务改变的大时代,他已经有了非常强烈的预见和规划,于是,草创了阿里巴巴。
如果说金庸是在用武侠写成人童话,马云就是在一家企业里构想属于自己的成人童话。
马云前一阵一直追在几个高管后面,吃饭时不停地说快递员有多不容易,能不能建一个系统让快递员轻松起来,结果菜鸟物流就这样诞生了。银泰集团的董事局主席沈国军本来干得好好的,一激动辞去了银泰集团的总裁职务,转而接手菜鸟物流的首席执行官。
颠覆了零售业,颠覆了物流业,下一个是银行业。公司有高管受不了,问,还有完没完?马云回答:一个公司是不是伟大,不是看它赚了多少钱,要看它有没有为社会解决问题。
阿里巴巴拿到第一笔500万美元风险投资以后,有一次一个分析师让马云到北京见一个人,但这个神秘人物要求不透露身份。马云推开UT斯达康北京总部一个会议室大门的时候,吓了一跳:吴鹰、张朝阳、王志东都在,而且西装笔挺。马云开口讲了三四分钟就被打断了。神秘人物问:“你要多少钱?”马云说:“我不要钱,我现在有钱。”“你一定要花我们的钱!”这就是传说中马云面对软银董事局主席孙正义那6分钟。孙正义赌的是马云这个人和对于互联网未来的预言。孙正义还赠送马云另一个预言:你会成为杨致远那样的人。互联网其实就是一个帮助我们更快到达美好未来的工具。马云看清了这一点。他今天的工作,就是想明天会怎么样。
马云成为首个登上福布斯杂志的大陆企业家时,阿里巴巴正如日中天。他这时要搞淘宝,大家都反对,谁会从网上买东西?马云说,我们不会,但是我们只要等80后、90后成了消费主力就可以了。
2013年,49岁的马云突然宣布退休。因为想到了阿里巴巴以后怎么办。他要确保没有马云,阿里巴巴仍然是一家代表年轻和未来的企业,永远拥抱变化。如同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里所言:惟思将来也,事事皆其所未经者,故常敢破格。也许员工平均年龄只有27岁的阿里巴巴注定属于未来。而马云,来自未来的某个大时代。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读了路遥在《收获》发表的小说《人生》,刚刚从蹬三轮车的临时工升格为收发信件的助理,受此鼓舞的马云参加了第二次高考。
B.任职杭州师院学生会主席时,马云骑车飞得更快了,这是马云经常去附近学校借东西多练出来的,最多的一次马云去了六个学校。
C.马云在给自己创造机会的同时也给别人带来了利益,这使他有阵子去外面吃饭喝茶时,常有人争相替他结账,以此表示对他的感谢。
D.马云说,一个公司是不是伟大,不是看它赚了多少钱,而要看它有没有为社会解决问题,这说明马云是个有较高社会责任感的人。

E.本文以时间为顺序,介绍了马云80年代至今的几次重要人生经历,让读者看到了风云人物所经历的磨难以及成功者背后的汗水。
“马云越来越有做一点事情,与时代合拍的冲动”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纵观全文,马云把哪些不可能的事情变成了可能?请结合文本简析。
马云成功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魔术师的报复(加拿大)斯蒂芬·里柯克
“女士们,先生们,”魔术师说,“现在大家看清了,这块布里什么也没有,接下来我要从里面变出一缸金鱼来。说变就变!”
全场的观众纷纷赞叹:“噢,太妙了!他是怎么变出来的?”
可是坐在前排的那个机灵鬼却不以为然。他用不小的声音对他周围的人说:“鱼——缸——早——就——藏——在——他——衣——袖——里——啦!”
周围的人向机灵鬼会心地点头致意,说:“噢,那当然。”结果,全场的人都交头接耳地说:“鱼——缸——早——就——藏——在——他——衣——袖——里——了。”
“我的下一个魔术是举世闻名的印度斯坦环,”魔术师说,“你们可以看出,这些环是明显分开的,我只要敲一下,它们就会串连起来(叮当,叮当,叮当)——说变就变!”
全场响起一片激动的嗡嗡声,可很快又听见那个机灵鬼低声说:“他——袖——子——里——肯——定——藏——着——另——外——套——环。”
观众们再一次点头并交头接耳:“那——套——环——他——早——就——藏——在——袖——子——里——啦。”
魔术师开始皱眉头了,脸色阴沉起来。
“现在,”他接着说,“我要表演一个最有趣的魔术,我将从一顶帽子里变出鸡蛋来,想变多少就有多少。有哪位先生愿行行好,把帽子借给我用一下吗?啊,谢谢您——说变就变!”他从帽子里变出十七个鸡蛋来,有那么三十五秒钟观众们开始认为他妙不可言了。可接着那个机灵鬼又在前排悄悄说开了:“他——衣——袖——里——藏——着——好——几——只——母——鸡——哩!”
变鸡蛋的魔术就这么砸了。
每一个魔术都是这样收场。那个机灵鬼揭穿了所有的奥秘,他悄悄告诉大家魔术师的袖子里不仅藏有环、母鸡和金鱼,而且还藏有几副扑克牌、一大条面包、一个玩具摇篮车、一只活的荷兰猪、一枚五十分的钱币和一把逍遥椅哩。
魔术师的名望很快降到了零点以下,在晚会即将结束的时候,他作了最后一次努力。
“女士们,先生们,最后,我将向大家表演一个著名的日本魔术,它是蒂波雷里的土著人最近发明的,好心的先生,”他转向那个机灵鬼,接着说,“您能不能把您的金表借给我用一下呢?”
金表送到了他手里。
“您能允许我把它放在研钵里捣碎吗?”他狠狠地说。
机灵鬼点点头并且微微一笑。
魔术师把金表扔进研钵,然后从桌子上拿起一把长柄锤。台上传来狠狠捣碎东西的声音。“他——把——表——转——移——到——衣——袖——里——去——了。”机灵鬼低声说道。
“现在,先生,”魔术师继续说道,“您能把您的手绢给我并允许我在上面钻几个洞吗?谢谢您。您们瞧,女士们,先生们,这可不是骗人的;手绢上这些洞一目了然。”
机灵鬼的脸开始神采飞扬了,这一回的表演实在叫人猜不透,他给迷住了。“现在,好心的先生,您能把您的丝帽递给我并允许我在上面跳跳舞吗?谢谢您。”
魔术师用双脚迅速跳了一通快步舞,然后向观众展示了一下那顶面目全非的帽子。
“先生,您现在愿意把您的赛璐珞衣领摘下来并允许我在蜡烛上烧掉它吗?谢谢您,先生。另外,您愿意让我用锤子把您的眼镜敲碎吗?谢谢您。”
到这个时候,机灵鬼的脸上已是一副大惑不解的神色。“这下可把我给难住了,”他低声说,“我一点儿都看不破它的窍门。”
全场鸦雀无声。然后魔术师挺直身子站了起来,他狠狠地盯了机灵鬼一眼,接着就发表了他的收场白:
“女士们,先生们,你们都看到了,在这位先生的同意下,我砸了他的表,烧了他的衣领,碎了他的眼镜,还在他帽子上跳了舞。要是他还愿意让我在他的外套上画绿条条,或者是把他的吊裤带打成结的话,我很乐意为之效劳,以博诸位一乐。要是不行的话,那表演就到此结束。”
在乐队热烈的演奏声中,帷幕落了下来,观众们纷纷起身离席,他们深信:无论如何,有些魔术决不是靠魔术师的衣袖完成的。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这篇小说以戏谑、幽默的手法,描写了魔术师报复机灵鬼的过程,故事情节虽然简单,但情节曲折、紧张,极富戏剧性。
B.小说善于运用语言描写,如自作聪明的“机灵鬼”对魔术师所做魔术的揭穿,正是通过“用不小的声音对他周围的人说”、“低声说”、“悄悄说开了”等语言描写表现出来。
C.观众对魔术师由起初的赞叹到“激动的嗡嗡声”,再到名望降到了极点,最后写“全场鸦雀无声”,形象地说明了魔术师的表演技艺时高时低,不能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D.“无论如何,有些魔术决不是靠魔术师的衣袖完成的。”这样的结尾既表达了观众对魔术师表演技艺的认同,同时也为小说画上了一个令人深思的句号。

E.强烈、鲜明的对比是这篇小说最突出的特色,机灵鬼对魔术师表演前后态度与看法不同的言行,就是通过观众的言行反衬出来。
小说前半部分写魔术师表演金鱼、印度斯坦环、鸡蛋等,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小说中的机灵鬼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有人认为,小说中的魔术师对机灵鬼的报复本身就体现出了人性弱点。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谈谈你的具体理由。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下一代触屏手机什么样?
不管触屏手机多么方便,有一点你不能不承认:你手指下的东西,一支笔也罢,一片树叶也罢,摸起全像玻璃。因为目前的触屏技术,还无法赋予虚拟物体以真实的质地感。人有5种感觉,但在手机和平板电脑上,目前充分实现的只有视觉和听觉,对触觉的模拟还处于初步阶段,味觉和嗅觉则还完全没有。
下一步我们将有望进入超级触屏的时代。未来,虚拟事物将更加逼真地呈现在你的面前,对它们的操作几乎可以跟操作真实物体相媲美。在指尖这么小的方寸之地,如何才能实现这一点呢?唯有借助触幻觉。
有一种触幻觉叫电振动,这一现象是在1 9 5 3年偶然发现的。一天,美国化学家爱德华一马琳克洛德接触了一个黄铜制的插座,他注意到,当灯亮时,其表面给人的感觉好像要粗糙些。通过进一步的实验,他发现正是微羁的交流电导致了这种幻觉。我们知道,交流电以某种精确的频率振荡。当你把手指放在通交流电的屏幕上,由于静电吸引,在你手指皮肤下面就有电荷堆积起。电荷的数量将随着交流电一起振荡,所以在你手指和屏幕之间的静电吸引力也随着时间变化。当手指在屏幕上移动时,这个静电力将吸住你手指的皮肤,阻碍它移动:由于静电力是周期性变化的,这将诱导你手指上的皮肤也发生周期性振动。这种轻微的振动将会被手指上的触觉感受器探测到。由于这类皮肤的振动本质上跟手指滑在像木头、砂纸等毛糙物体表面时的感觉是一样的。所以大脑就把它解释成了你在触摸质地粗糙的物体。
2010年,美国一位工程师利用电振动制造触幻觉的原理开发了一款具有虚拟质地感的触屏,可以安装在自动取款机、手机上。测试表明,一般说,高频电流比起低频电流会让屏幕摸起更光滑些。比如,当电流频率在400赫兹时,屏幕摸起像一张纸,而在8 0赫兹时,则像凹凸不平的皮革。原则上,设计者还可以用这个效应设计具有不同质地感的网页或者应用程序。例如,我们可以把电子书的页面做成像真实的纸张一样粗糙。当然了,这种虚拟的质地感目前让人感觉还不太自然,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未来的手机或者ipad上,任何图标再不会摸起千篇一律都像玻璃了。
在现实世界中,一个装满东西的筐总比没装东西时提起更加费劲些。可是在触屏手机或平板电脑上,一个文件夹不论空的还是满的,用指尖拖动起并没有区别。这说明,目前的触屏比起真实世界还缺少一样元素:力感。
美国科学家伊德.科格特正致力于改进虚拟键盘,使它用起感觉更像真实的键盘:当你按下一个键的时候,你的手指会感到有一股轻微的抵挡力。科格特的设计也用到了电振动的原理。他设计的振动发生在两个方向:垂直于屏幕的方向和沿屏幕的水乎方向。所以,最后的效果是两个方向上的振动之合力。我们只要事先把两个振动调整到合适的“步调”(在物理学上称为相位),这股合力就可以把手指一瞬间推向左边,一瞬间推向右边。由于振动频率非常高,我们最后所能感觉到的平均效果是,手指在垂直方向遇到了一股阻力。经测量,这个力大约7 0毫牛顿,大致相当于按下一个真实的键时所受的抵抗力。通过这种技术,我们就可以在虚拟键盘上获得真实的按键体验。
总而言之,未来触屏技术将极大地改变我们跟数字世界打交道的方式。对于信息,我们将不仅局限于看和听,还可以触摸。在真实世界日益虚拟化的同时,虚拟世界却日益真实化了。
下列关于“触幻觉”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借助触幻觉,在触摸屏上,你手指下的任何东西,无论是看、听,还是摸、闻,都可以像一件真实的物品。
B.在指尖大小的地方,要达到对虚拟事物的操作与操作真实物体差不多的效果,唯有借助触幻觉。
C.灯亮时插座表面好像变粗糙了,手指放在通交流电的屏幕上移动时会感受到轻微的震动,都可以表明正是交流电导致触幻觉的产生。
D.2010年,美国一位工程师利用电振动制造触幻觉的原理开发了一款可以安装在自动取款机、手机上的具有虚拟质地感的触屏。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人有5种感觉,但在手机和平板电脑上,目前充分实现的只有视觉和听觉,味觉和嗅觉还完全没有,而对触觉的模拟已经开始。
B.由于大脑能把手指皮肤的周期性振动解释成你在触摸质地粗糙的物体,所以这类皮肤的振动本质上跟手指划过毛糙物体表面时的感觉是一样的。
C.一般来说,高频电流比起低频电流会让屏幕摸起来更光滑些。设计者可以用这个效应来设计具有不同质地感的网页或应用程序。
D.在触屏手机或平板电脑上,一个文件夹不论空的还足满的,用指尖拖动起并没有区别。这说明目前的触屏技术还无法让人产生力感。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准确的一项是( )

A.在即将到的超级触屏时代,触屏手机将极大地丰富人们的触觉体验,使人们对虚拟事物的操作跟操作真实物体毫无差别。
B.科格特设计的振动发生在两个方向:垂直于屏幕的方向和沿屏幕的水平方向。而我们最后所能感觉到的平均效果是,手指在水平方向遇到了一股阻力。
C.在真实世界日益虚拟化的同时,虚拟世界却日益真实化了。因此,未来的世界将不会再有虚拟与真实的区别。
D.目前,利用电振动制造触幻觉的原理开发的具有虚拟质地感的触屏,它的虚拟质地感让人感觉还不太自然,有待进一步完善。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