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92年法国称共和国,1804年法国称帝国,在这一变化中,没有改变的是( )
| A.阶级基础 |
| B.国家政体 |
| C.内外政策 |
| D.与人民的关系 |
下图是战后历次战争中西欧对美国战争政策态度的变化,之所以出现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战争 国际力量 |
朝鲜战争 (1950—1953) |
第四次中东战争 (1973年) |
伊拉克战争 (2003年) |
||||
| 西欧(法国) |
参与美国组织的“联 合国军”侵略朝鲜 |
不支持甚至批评 美国的中东政策 |
明确反对美 国避开联合国对伊动武
|
近年来,国际上悄然吹起了一股温和之风,“伙伴关系”屡见报端。“冷战”时期那种两极对立、剑拔弩张的紧张气氛正被一种“碰撞中磨合”“竞争中协调”的新型国际关系所取代。这种变化从根本上()
| A.表明新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已经形成 |
| B.会引起各国外交政策的实质性变化 |
| C.反映了两极格局结束后,和平已成为各国的追求 |
| D.反映了各国因利益和实力的变化而导致对外政策的变化 |
口号既是文化现象也是文化符号,口号也从来没有离开过政治,它其实是穿着文化的外衣来表现政治的内涵。用口号来解读历史,别有一番历史的“味道”。下列口号对应的历史时期,正确的是()
| A.“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国民大革命时期 |
| B.“打倒列强,除军阀”——抗日战争时期 |
| C.“停止内战,一致对外”——解放战争时期 |
| D.“以阶级斗争为纲”——“文化大革命”时期 |
2008年《联合报》报到:最近德国特利尔马克思博物馆天天爆满,德国本地游客不断增多,也有大量从世界各地而来的游客……经济不景气让马克思突然一夜之间又变身大明星。这主要是由于马克思()
| A.发表了《共产党宣言》 | B.对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指导 |
| C.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深刻剖析 | D.对俄国十月革命的精确预言 |
关于下表的说法正确的是()
20世纪联合国亚非拉国家数量表(单位:个)
| 40年代末 |
50年代末 |
60年代末 |
70年代末 |
80年代末 |
|
| 亚洲 |
15 |
23 |
29 |
36 |
37 |
| 非洲 |
4 |
10 |
42 |
50 |
51 |
| 拉美 |
20 |
20 |
24 |
29 |
33 |
| A.80年代联合国亚非拉国家数量迅速增加 | B.第三世界的力量在六七十年代迅速崛起 |
| C.西方国家放弃了对亚非拉国家的扼制政策 | D.参加不结盟运动的国家日益增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