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8—10题。(9分,每小题3分)
①任延字长孙,南阳宛人也。年十二,学于长安,显名太学,学中号为“任圣童”。
②更始元年,以延为大司马属,拜会稽都尉。时天下新定,道路未通,避乱江南者皆未还本土,会稽颇称多士。延至,皆聘请高行如董子仪、严子陵等,敬待以师友之礼。掾吏贫者,辄分奉禄以赈给之。省诸卒,令耕公田,以周穷急。吴有龙丘苌者,隐居太末,志不降辱。掾吏白请召之。延曰:“龙丘先生躬德履义,有伯夷之节。都尉洒扫其门,犹惧辱焉,召之不可。”遣功曹奉谒,修书记,致医药,吏使相望于道。积一岁,苌乃乘辇诣府门。愿得先死备录。延辞让再三,遂署议曹祭酒。苌寻病卒,延自临殡,不朝三日。是以郡中贤士大夫争往宦焉。
③建武初,延上书愿乞骸骨,归拜王庭。诏征为九真太守。光武引见,赐马杂缯,令妻子留洛阳。九真俗以射猎为业,不知牛耕,民常告籴交址,每致困乏。延乃令铸作田器,教之垦辟。田畴岁岁开广,百姓充给。又骆越之民无嫁娶之礼。延乃移书属县,皆以年齿相匹,其产子者,始知种姓。延视事四年,征诣洛阳,以病稽留,左转睢阳令,九真吏人生为立祠。
④拜武威太守,时将兵长史田绀,郡之大姓,其子弟宾客为人暴害。延收绀系子,父子宾客伏法者五六人。绀少子尚乃聚会轻薄数百人,自号将军,夜来攻郡。延即发兵破之。自是威行境内,吏民累息。郡北当匈奴,南接种羌,民畏寇抄,多废田业。延至,选集武略之士千人,明其赏罚,令将杂种胡骑屯据要害,其有警急,逆击追讨。虏恒多残伤,遂绝不敢出。后坐擅诛羌不先上,左转召陵令。永平二年,征会辟雍,因为以河内太守。视事九年,病卒。 (《后汉书·循吏传》)
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省诸卒省:裁减 |
B.是以郡中贤士大夫争往宦焉宦:做官 |
C.民常告籴交址,每致困乏籴:买卖粮食 |
D.皆以年齿相匹匹:匹配 |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A.天下新定,道路未通,避乱江南者皆未还本土 |
B.延辞让再三,遂署议曹祭酒 |
C.父子宾客伏法者五六人 |
D.光武引见,赐马杂缯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任延礼贤下士,宽厚待人,郡中有才能的人都乐意为他所用。龙丘苌隐居不仕,任延以仁义之举感动了他,使他主动请命。 |
B.任延治政有方,善化边俗。任九真太守期间,他教民田作,教民婚嫁之礼,使百姓由贫困走向富裕,由野蛮走向文明。 |
C.任延处事果断,赏罚分明。田绀父子为乱,他发兵破之;外族骚扰,他遣良卒驽马把守要害之地,保证了治内的社会安定。 |
D.任延功绩卓著,但也曾两度贬官,一次是在九真太守任上,因为患病耽搁了征诣洛阳的行期;一次是做武威太守时擅自诛杀羌人被贬。 |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小题(选择每题2分,共12分)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闻:闻名
B.未有知其修者修:美好的样子
C.而彼且奚适也适:到……去
D.此小大之辩也辨:同“辨”分辨,分明对下列句中加点字的用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小知不及大知②则知明行无过矣③有冥海者,天池也④且适南冥也
A.①与②的用法不同,③与④的用法也不同。 |
B.①与②的用法相同,③与④的用法也相同。 |
C.①与②的用法不同,③与④的用法相同。 |
D.①与②的用法相同,③与④的用法不同。 |
下列对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逍遥游是庄子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追求,庄子以追求个人的精神自由作为人生的最高境界。因此,庄子的逍遥游不是简单的行动自如,无拘无束,而是精神的绝对自由。 |
B.“小大之辩”是《庄子》中很重要的一个哲学命题,“小”和“大”在本质上都是有所依赖,有所期待的,只不过是量上的差别而已。 |
C.庄子善于用寓言说理,第一段借助学鸠的无知,写出俗人的浅陋、不识大体的境界。鲲鹏之大与志在远方,和蜩鸠之小且无知,作了一个明显的对比。 |
D.第二段假托“汤之问棘”的一段话,内容上与前文有重复,可以看出庄子行文在浪漫想象的同时,对文章的结构的把握却多有疏忽,白玉微瑕,十分遗憾。 |
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题3分,共6分)
①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②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目。
①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②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 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 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③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④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⑤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解释文中加点词:
①顾视②辟③当④迨⑤牖⑥既⑦凭⑧制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①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②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下列加点词用法不一样的一句是:()
A.垣墙周庭 | B.可怜焦土 | C.借书满架 | D.草木行列 |
下列对本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本文由记轩入笔,由轩及人,行文中始终渗透着一种家世之痛以及作者和亲人的深厚情感。 |
B.文章首段先描写了项脊轩修葺前“小、破、旧、暗”的特点,接着又转入描写修葺后焕然一新的局面,令人印象深刻。 |
C.文章第②段在通过“东犬西吠”、“鸡栖于厅”两个细节写出分家后的凌乱场面,流露出作者对家族衰败的哀痛。 |
D.全文语言朴素自然,境界开阔,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平静而不露声色地叙写往事,字里行间,处处渗透着作者的思想感情。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段落,完成后面题目
吴太宰嚭既与子胥有隙,因谗曰:“子胥为人刚暴、少恩、猜贼,其怨望恐为深祸也。前日王欲伐齐,子胥以为不可,王卒伐之而有大功。子胥耻其计谋不用,乃反怨望。而今王又复伐齐,子胥专愎强谏,沮毁用事,徒幸吴之败以自胜其计谋耳。今王自行,悉国中武力以伐齐,而子胥谏不用,因辍谢,详病不行。王不可不备,此起祸不难。且嚭使人微伺之,其使于齐也,乃属其子于齐之鲍氏。夫为人臣,内不得意,外倚诸侯,自以为先王谋臣,今不见用,常鞅鞅怨望。愿王早图之。”吴王曰:“微子之言,吾亦疑之。”乃使使赐伍子胥属镂之剑,曰:“子以此死。”伍子胥仰天叹曰:“嗟乎!谗臣嚭为乱矣,王乃反诛我。我令若父霸。自若未立时,诸公子争立,我以死争之于先王,几不得立。若既得立,欲分吴国予我,我顾不敢望也。然今若听谀臣言以杀长者。”乃告其舍人曰:“必树吾墓上以梓,令可以为器;而抉吾眼县吴东门之上,以观越寇之入灭吴也。”乃自刭死。
——《史记·伍子胥列传》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A.吴太宰嚭既与子胥有隙隙:隔阂 |
B.子胥为人刚暴、少恩、猜贼猜贼:猜忌敌人 |
C.子胥耻其计谋不用,乃反怨望怨望:怨恨情绪 |
D.必树吾墓上以梓梓:梓树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王卒伐之而有大功源不深而望流之远 |
B.今不见用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
C.我以死争之于先王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
D.令可以为器将以有为也 |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伍子胥是春秋末期吴国的大夫和军事家。选文叙述了夫差听信太宰伯嚭谗言,称伍子胥阴谋倚托齐国反吴,亲自把宝剑给伍子胥,令其自杀的事实。 |
B.在《史记·伍子胥列传》中,司马迁着重记述了伍子胥为报杀父之仇,弃小义而灭大恨的事迹。司马迁饱蘸笔墨。略貌取神,立体化地突出了伍子胥的精神风貌。 |
C.伍子胥是智勇双全的人物。他为吴国率兵打仗,为吴王称霸一时,立下了汗马功劳。 |
D.他被赐死前对门客说的一番话,是预言,是现实,是政治远见,是身遭诬害的愤慨,也是对吴王昏庸的憎恨!这使伍子胥的形象达到了新的高度。 |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既得立,欲分吴国予我,我顾不敢望也。然今若听谀臣言以杀长者。
(2)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周文育字景德,义兴阳羡人也。少孤贫,本居新安寿昌县, 姓项氏,名猛奴。年十一,能反覆游水中数里,跳高六尺,与群儿聚戏,众莫能及。义兴人周荟为寿昌浦口戍主,见而奇之,因召与语。文育对曰:“母老家贫,兄弟姊并长大,困于赋役。”荟哀之,乃随文育至家,就其母请文育养为己子,母遂与之。及荟秩满,与文育还都,见太子詹事周舍,请制名字,舍因为立名为文育,字景德。命兄子弘让教之书计。弘让善隶书,写蔡邕《劝学》及古诗以遗之,文育不之省也,谓弘让曰:“谁能学此,取富贵但有大槊耳。”弘让壮之,教之骑射,文育大悦。
司州刺史陈庆之与荟同郡,素相善,启荟为前军军主。庆之使荟将五百人往新蔡悬瓠,慰劳白水蛮,蛮谋执荟以入魏,事觉,荟与文育拒之。时贼徒甚盛,一日中战数十合,文育前锋陷阵,勇冠军中。荟于阵战死,文育驰取其尸,贼不敢逼。及夕,各引去。文育身被九创,创愈,辞请还葬,庆之壮其节,厚加馈遗而遣之。葬讫,会卢安兴为南江督护,启文育同行。累征俚獠,所在有功,除南海令。安兴死后,文育与杜僧明攻广州,为高祖所败,高祖赦之,语在《僧明传》。
后监州王劢以文育为长流,深被委任。劢被代,文育欲与劢俱下。至大庾岭,诣卜者,卜者曰:“君北下不过作令长,南入则为公侯。”文育曰:“足钱便可,谁望公侯。”卜人又曰:“君须臾当暴得银至二千两,若不见信,以此为验。”其夕,宿逆旅,有贾人求与文育博,文育胜之,得银二千两。旦辞劢,劢问其故,文育以告,劢乃遣之。高祖在高要,闻其还也,大喜,分麾下配焉。
(选自《陈书》,有删改)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荟哀之,乃随文育至家哀:同情 |
B.素相善,启荟为前军军主善:与……交好 |
C.及夕,各引去引:退却 |
D.弘让壮之壮:使……雄壮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①文育以告,劢乃遣之②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
B.①厚加赗遗而遣之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
C.①兄姊并长大,困于赋役②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
D.①后监州王劢以文育为长流②作《师说》以贻之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弘让教周文育写字和算术,但周文育不以为然,认为博取功名只要有长矛就可以了。弘让听后大为赞赏,于是便教周文育骑马射箭。 |
B.周文育本姓项,名叫猛奴,周荟见到他时认 为他是个奇特的人,于是便向自己的母亲请求把他收为养子。后来,改姓周,名文育,学习骑射。 |
C.陈庆之派周荟慰劳白水蛮人,但蛮人却密谋活捉周荟送给魏,事情泄露后,周荟和周文育率兵抵抗。结果,周荟战死,周文育身上也多处受伤。 |
D.王劢的职务被 别人替代后,周文育和王劢一同北下,但走到大庾岭时听信了卜人的话而返回,受到高祖的热烈欢迎。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及课本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5分)
(1)弘让善隶书,写蔡邕《劝学》及古诗以遗之,文育不之省也。
译文:
(2)君须臾当暴得银至二千两,若不见信,以此为验。
译文:
(3)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习题。
大力将军
蒲松龄
查伊璜,浙人,清明饮野寺中,见殿前有古钟,大于两石瓮;而上下土痕手迹,滑然如新。疑之。俯窥其下,有竹筐,不知所贮何物。使数人抠耳,力掀举之,无少动。益骇。乃坐饮以伺其人;居无何,有乞儿入,携所得糗糒①,堆累钟下。乃以一手起钟,一手掬饵置筐内,往返数回始尽。已复合之,乃去,移时复来,探取食之。一座尽骇。查问:“若个男儿胡行乞?”答以:“啖啖多,无佣者。”查以其健,劝投行伍,乞人愀然虑无阶。查遂携归,饵之,计其食略倍五六人。为易衣履,又以五十金赠之行。
后十余年,查犹子令于闽,有吴将军六一者,忽来通谒。款谈间,问:“伊璜是君何人?”答言:“为诸父行,与将军何以有素?”曰:“是我师也。十年之别,颇复忆念。烦致先生一赐临也。”会伊璜至,因告之,伊璜茫不记忆。即命仆马,投刺于门。将军趋出,逆诸大门之外。视之,殊昧生平。窃疑将军误,而将军伛偻益恭。少间登堂,则卷帘者、移座者,并皆少姬。既坐,方拟展问,将军颐少动,一姬捧朝服至,将军遽起更衣,查不知其何为。众妪捉袖整衿讫,先命数人捺查座上不使动,而后朝拜,如觐君父。查大愕,莫解所以。拜已,以便服侍坐。笑曰:“先生不忆举钟之乞人耶?”查乃悟。既而华筵高列,家乐作于下。见将军日无别作,惟点姬婢养厮卒,及骡马服用器具,督造记籍,戒无亏漏。一日,执籍谓查曰:“不才得有今日,悉出高厚之赐。一婢一物,所不敢私,敢一半奉先生。”查愕然不受,将军不听。按籍点照,古玩床几,堂内外罗列几满。查固止之,将军不顾。稽婢仆姓名已,即令男为治装,女为敛器,且嘱敬事先生,百声悚应。又亲视姬婢登舆,厩卒捉马骡,乃返,别查。
(选自《聊斋志异》有删改)
注释: ①糗糒,干粮。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查遂携归,饵之饵:给……吃。 |
B.逆诸大门之外逆:背对着。 |
C.众妪捉袖整衿讫讫:完毕。 |
D.稽婢仆姓名已稽:查考。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乃坐饮以伺其人计其食略倍五六人 |
B.使数人抠耳,力掀举之,无少动先生不忆举钟之乞人耶 |
C.查乃悟又亲视姬婢登舆,厩卒捉马骡,乃返 |
D.查以其健,劝投行伍为易衣履,又以五十金赠之行 |
下列言行全都能表现吴将军知恩图报的一组是:
①为易衣履,又以五十金赠之行②十年之别,颇复忆念③则卷帘者、移座者,并皆少姬 ④而后朝拜,如觐君父⑤一婢一物,所不敢私,敢一半奉先生⑥又亲视姬婢登舆,厩卒捉马骡
A.①②④ | B.④⑤⑥ | C.②③⑥ | D.①③⑤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査伊璜在野外的寺庙中发现巨大古钟,好几个人抓耳挠腮皆无法掀动;而当时身为乞儿的吴六一却能轻易掀开。 |
B.査伊璜见吴六一力大不凡,就鼓励他投身军队;又见他贫苦无助,就把他带回家,厚赠之后让他上路。 |
C.査伊璜听说吴将军与自己有旧,但已经记不起来到底是谁;即便如此,他仍然带着仆人骑着马,上门投递名片。 |
D.吴六一十多年来一直不忘査伊璜赐金之恩;见面之后不仅礼节备至,而且把自己的家产和奴婢分了一半给他。 |
翻译下列句子:
(1)乃以一手起钟,一手掬饵置筐内,往返数回始尽。
(2)为诸父行,与将军何以有素?
(3)不才得有今日,悉出高厚之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