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4-1920年,中国生产的植物油、面粉等工业品的出口数量大幅度增加,同一个时期进口货物的数量却大幅度减少。导致这一现象的最主要因素是( )
A.五四运动 | B.中国民众的抵制日货运动 |
C.第一次世界大战 | D.中国工人阶级的罢工斗争 |
赫鲁晓夫在上台之初说:“我们共产党员……好像是布道的神父,许诺说天上有个天国,可眼下却没有土豆吃。……我们又不是神父,我们是共产党人,我们应当在地面上给予这种幸福。”对这段话理解正确的是( )
A.赫鲁晓夫全盘否定斯大林经济体制 |
B.赫鲁晓夫决定实行新经济政策 |
C.表明赫鲁晓夫试图改变苏联农业的落后状态 |
D.表明赫鲁晓夫要废除农业集体化 |
1983年3月撒切尔政府公布了一个为期4年的“中期金融战略”,宣布要降低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率,削减政府公共开支,严格控制财政赤字,同时降低最高工资税率和投资税率。上述政策措施的出台主要是为了( )
A.应对日益严重的财政危机 |
B.缓解经济发展中“滞涨”问题 |
C.废除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 |
D.消除福利国家政策的不利因素 |
1933年5月,罗斯福政府颁布了《农业经济调整法》,成立农业调整署,用行政手段调整农业政策,经过两年多的时间,农产品价格回升,农业收入明显增加,农民的破产情况得到遏制。如将此立法置于新政内容示意图中,准确无误的位置是( )
下图是20世纪30年代美苏两国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成就。下列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
A.都属于计划经济体制的范畴 |
B.都达到了促进经济恢复和发展的效果 |
C.美国通过兴修水电工程, 促进国家就业 |
D.苏联通过兴办公共工程,增强重工业实力 |
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有着“市场失灵”的缺陷,国家干预经济有着“政策失灵”的不足。为克服上述两种不足,他们分别采取了 ( )
A.罗斯福新政与新经济政策 | B.大危机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
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 | D.罗斯福新政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