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细菌的外毒素再次侵入人体后,主要是体液免疫发挥作用,其:“反应阶段”和“效应阶段”的免疫过程分别是 ( )
A.B细胞→效应B细胞、释放淋巴因子消灭外毒素 |
B.B细胞→产生抗体、特异性抗体与外毒素结合 |
C.记忆B细胞→B细胞、释放淋巴因子消灭外毒素 |
D.记忆B细胞→效应B细胞、产生特异性抗体并与外毒素结合 |
下列物质中,正常情况下可在血浆中找到的有
A.甲状腺激素、氧、尿素、小分子蛋白质 | B.氨基酸、麦芽糖、二氧化碳、钠离子 |
C.蛋白酶、呼吸酶、脂肪、葡萄糖 | D.钙离子、脂肪酸、血红蛋白、胆固醇 |
人体中占体液总量百分比最大的是
A.细胞内液 | B.细胞外液 | C.血液 | D.淋巴液 |
下图是一个反射弧和突触的结构示意图,根据图示信息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图1中的感受器接受刺激后,受刺激部位的膜内外电位变化为:膜内负→正;膜外正→负 |
B.图2中的1表示突触小泡,1中物质的释放必然引起突触后膜兴奋 |
C.假如图3中的Y来自图1中的A,图3中的X来自大脑皮层,当感受器接受一个刺激后,如果大脑皮层发出的指令是对这个刺激不作出反应,则X释放的物质对突触后膜具有抑制作用 |
D.缩手反射属于非条件反射,而当我们取指血进行化验时,我们并未将手指缩回,可以说明高级神经中枢能对低级中枢控制 |
如图是一个反射弧的部分结构图,甲、乙表示连接在神经纤维上的电流表。当在A点以一定的电流刺激,则甲、乙电流表指针发生的变化是:()
A.甲、乙都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 B.甲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乙不偏转 |
C.甲不偏转,乙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 |
D.甲发生一次偏转,乙不偏转 |
下图表示突触的亚显微结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①中内容物使b兴奋时,兴奋部位的膜对Na+通透性减小 |
B.②处的液体为组织液,③一定是一个神经元的树突膜 |
C.在a中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信息传递需要能量 |
D.当兴奋沿着b神经元传导时,其膜内电流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