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16—19题。
轻轻地走与轻轻地来
史铁生
①现在我常有这样的感觉:死神就坐在门外的过道里,一夜一夜耐心地等我。不知什么时候它就会站起来,对我说:嘿,走吧。
②“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徐志摩这句诗未必牵涉生死,但在我看,却是对生死最恰当的理解,作为墓志铭真是再好也没有。
③我正在轻轻地走,灵魂正在离开这个残损不堪的躯壳,一步步告别着这个世界。这样的时候,不知别人会怎样想,我则尤其想起轻轻地来的神秘。
④生我的时候天降大雪。一天一宿罕见的大雪,路都埋了,奶奶抱着为我准备的铺盖趟着雪走到医院,走到产房的窗檐下,站了半宿,天快亮时才听见我轻轻地来了。母亲稍后才看见我来了。奶奶说,母亲为生了那么个丑东西伤心了好久,那时候母亲年轻又漂亮。这件事母亲后来闭口不谈,只说我来的时候“一层黑皮包着骨头”,她这样说的时候已经流露着欣慰,看我渐渐长得像回事了。但这一切都是真的吗?
⑤我蹒跚地走出屋门,走进院子,一个真实的世界才开始提供凭证。
⑥太阳晒热的花草的气味,太阳晒热的砖石的气味,阳光在风中舞蹈、流动……西蕃莲顾自开着硕大的花朵,蜜蜂在层叠的花瓣中间钻进钻出,嗡嗡地开采。蝴蝶悠闲飘逸,飞来飞去,悄无声息仿佛幻影。枣树下落满移动的树影,落满细碎的枣花。青黄的枣花像一层粉,覆盖着地上的青苔,很滑,踩上去要小心。天上,或者是云彩里,有些声音,有些缥缈不知所在的声音——风声,铃声,还是歌声?说不清,那声音清朗,欢欣,悠悠扬扬不紧不慢,仿佛是生命固有的召唤,执意要你去注意他,去寻找他、看望他,甚或去投奔他。
⑦我迈过高高的门槛,艰难地走出院门,眼前是一条安静的小街,细长、规整,两三个陌生的身影走过,走向东边的朝阳,走进西边的落日。东边和西边都不知通向哪里,都不知连接着什么,惟那美妙的声音不惊不懈,如风如流……
⑧梦是什么?回忆,是怎么回事?
⑨倘若在五十光年之外有一架倍数足够大的望远镜,有一个观察点,料必那些情景便依然如故,天空中美妙的声音,便一如既往。如果那望远镜停下来,停在五十光年之外的某个地方,我的一生就会依次重现,五十年的历史便将从头上演。真是神奇。很可能,生和死都不过取决于观察,取决于观察的远与近。比如,当一颗距离我们数十万光年的星星实际早已熄灭,它却正在我们的视野里度着它的青年时光。
⑩时间限制了我们,习惯限制了我们,谣言般的舆论让我们陷于实际,让我们在白昼的魔法中闭目塞听不敢妄为。白昼是一种魔法,一种符咒,让僵死的规则畅行无阻,让实际消磨掉神奇。所有的人都在白昼的魔法之下扮演着紧张、呆板的角色,一切言谈举止一切思绪与梦想,都仿佛被预设的程序所圈定。
⑾因而我盼望夜晚,盼望黑夜,盼望寂静中自由的到来。
⑿甚至盼望站到死中,去看生。
⒀我的躯体早已被固定在床上,固定在轮椅中,但我的心魂常在黑夜出行,脱离开残废的躯壳,脱离白昼的魔法,脱离实际,在尘嚣稍息的夜的世界里游逛……
⒁风,四处游走,串联起夜的消息,从沉睡的窗口到沉睡的窗口,去探望被白昼忽略了的心情,我一心向往的只是这自由的夜行。作者轻轻地来的“神秘”在第四段中有哪些体现?(4)分
第六段文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从哪些角度表现院中景物的生机盎然?
作者为什么说“我一心向往的只是自由的夜行”?这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态度?
(1)
(2)文章题为“轻轻地走与轻轻地来”,文中处处透着“轻灵飘逸”之意。结合全文,谈谈文中是从哪些角度体现“轻轻”二字的。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游民文化
儒家认为周代实行的是井田制,在这种制度下,田有常制,民有定居,各安其业。井田制如果被败坏,农民、手工业者或商贾脱离了原来的定居点与相应的职业或劳动对象——土地,这些人便成了游民。但儒家承认社会分工和人们职业的多样化,有事可干就不是游民。而先秦法家只承认耕战的作用,认为只有务农为本,老百姓以其他事情谋生都是“游食”,也就是游民。自武帝而起,历代所实行的都是“外儒内法”,因此把不务农的人们视为游食或游民的看法几乎支配整个封建社会的主导舆论,直到明太祖朱元璋还说:“若有不务耕种,专事末作者,是为游民,则逮捕之。”到了清代,统治者所理解的“游民”实际上是游民中的腐败分子,他们脱离了正常的劳动,完全以不正当的手段牟取衣食,坑蒙拐骗,欺压百姓,成为危害一方的败类。他们不仅为官方所不容,也遭到普通平民百姓的厌恶。
如果不从游民的思想倾向、道德品质,或者生活来源、生活状况(即所谓经济地位)来确定其身份,而是从这些人在其所处的社会结构中的地位出发,中国封建社会中的“游民”应该指那些脱离了当时社会秩序(主要是宗法秩序)的人们,其重要的特点就在于“游”。他们缺少稳定的谋生之手段,居处也不固定,大多数人在城市乡镇之间游动。游民意识的最大特点是反社会,缺少执著的理想,没有固定的价值观。这种类型的游民虽然在进入文明社会之后就存在,但是只有在宋代和宋代以后才大量出现,形成具有社会影响力的群体。流氓地痞不过是游民中的腐败分子,他们在游民之中也属于少数。另外,由于天灾人祸导致整个家庭或宗族作大规模的迁移而脱离自己土地的农民,是流民而不是游民。
宋代文化教育相对普及,有文化的人与唐代比大大增加,而社会(特别是官场)对他们的吸纳能力有限,于是一部分具有一般文化知识的分子被抛到游民的队伍之中;元代由于蒙古人掌权,统治集团汉文化水平极低,数度停止科举考试使得更多的文人士大夫堕入游民的队伍。许许多多的文人从事过去为他们所不齿的通俗文学的创作,这是宋代以前所不曾有的文化现象。因为最早的通俗文艺作品是江湖艺人们创作的,所以在早期通俗小说和戏曲中便带有抹不掉的游民生活的痕迹,并或多或少地反映了游民对生活和历史的理解。
宋代和宋代以后的社会风气是崇文抑武,普通的老百姓对于战争武备很陌生(宋以前实行兵农合一的府兵制时一般农民也都接受作战训练)。因此,走投无路的人们一旦铤而走险,那些具有小市民意识的通俗文学作品便给他们以鼓舞和力量,甚至成为指导他们战斗生涯的百科全书。因此我们可以看到下层社会人们从事武装反抗统治阶级活动时戏剧化、小说化的独特情景。如天地会的组织模仿《水浒传》《三国演义》等小说;义和团的斗争生活模仿通俗戏曲等等。同时,作品中游民们的冒险生涯与传奇般的经历对于听众或观众来说是引人入胜的审美对象。能引起他们的普遍关注。特别是对于生活平庸单调的人们或缺少生活经验的年轻人更是如此。实际上,通欲文艺作品的发展与繁荣,与游民、游民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下列判断,不符合文章意思的一项是()
A.“末作”应该也是一种职业,明太祖却把它与不劳动、游手好闲者等同起来。 |
B.今人常说的“无业游民”,其概念与儒家的理解相近,与作者的理解差异较大。 |
C.尽管有差别,但儒家和法家都是从生活来源、生活状况的角度理解游民的。 |
D.作者所理解的游民,比起清代统治者理解的游民,涵盖范围要更加狭窄一些。 |
按照作者的观点,下面四类人,完全不属于游民阶层的一项是()
A.清代地痞流氓 | B.宋代话本小说的作者 |
C.唐代低级军官 | D.元明时期的手工业者 |
下列各项的意思与原文不相符的一项是()
A.流民在流动过程中未脱离整个家庭或宗族,这是流民和游民的不同点。 |
B.在统治者心目中,游民是脱离了正常劳动的、危害百姓的败类。 |
C.游民和流民的共同特点是他们都离开了原先的定居点。 |
D.在宋代和元代,由于种种原因,大批文人被抛到了游民队伍之中。 |
谈静朱光潜
(1)人生乐趣一半得之于活动,也还有一半得之于感受。所谓"感受"是被动的,是容许自然界事物感动我的感官和心灵。这两个字含义极广。眼见颜色,耳闻声音,是感受;见颜色而知其美,闻声音而知其和,也是感受.同一美颜,同一和声,而各个人所见到的美与和的程度又随天资境遇而不同。比方路边有一棵苍松,你看见它只觉得可以破来造船;我见到它可以让人纳凉;旁人也许说它很宜于入画,或者说它是高风亮节的象征.再比方街上有一个乞丐,我只能见到他的蓬头垢面,觉得他很讨厌,你见他便发慈悲心,给他一个铜子;旁人见到他也许立刻发下宏愿,要打翻社会制度。
(2)世间天才之所以为天才,固然由于具有伟大的创造力,而他的感受力也分外比一般人强烈。比方诗人和美术家,你见不到的东西他能见到,你闻不到的东西他能闻到。麻木不仁的人就不然,你就请伯牙向他弹琴,他也只联想到棉匠弹棉花。感受也可以说是"领略",不过领略只是感受的一方面。世界上最快活的人不仅是最活动的人,也是最能领略的人。所谓领略,就是能在生活中寻出趣味。好比喝茶,渴汉只管满口吞咽,会喝茶的人却一口一口地细啜,能领略其中风味。
(3)能处处领略到趣味的人决不至于岑寂,也决不至于烦闷。朱子有一首诗说:"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是一种绝美的境界。你姑且闭目一思索,把这幅图画印在脑里,然后假想这半亩方塘便是你自己的心,你看这首诗比拟人生苦乐多么恰当!一般人的生活干燥,只是因为他们的"半亩方塘"中没有天光云影,没有源头活水来,这源头活水便是领略得的趣味.
(4)领略趣味的能力固然一半由于天资,一半也由于修养。大约静中比较容易见出趣味。物理上有一定律说:两物不能同时并存于同一空间。这个定律在心理方面也可以说得通。-般人不能感受趣味,大半因为心地太忙,不空所以不灵。我所谓"静",便是指心界的空灵,不是指物界的沉寂,物界永远不沉寂的。你的心界愈空灵,你愈不觉得物界沉寂,或者我还可以进一步说,你的心界愈空灵,你也愈不觉得物界喧嘈。所以习静并不必定要逃空谷,也不必定学佛家静坐参禅,静与闲也不同。许多闲人不必都能领略静中趣味,而能领略静中趣味的人,也不必定要闲。在百忙中,在尘市喧嚷中,你偶然丢开一切,悠然退想,你心中使蓦然似有一道灵光闪烁,无穷妙悟便源源而来。这就是忙中静趣。
(5)我这番话部是替两句人人知道的诗下注脚。这两句诗就是"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大约诗人的领略力比一般人都要大。近来看周启孟的《雨天的书》引日本人小林一茶的一首俳句:"不要打哪,苍蝇搓他的手,搓他的脚呢。"觉得这种情境真是幽美。你懂得这一句诗就懂得我所谓静趣。中国诗人到这种境界的也很多:"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像这一类描写静趣的诗,唐人五言绝句中最多。你只要仔细玩味,你便可以见到这个宇宙又有一种景象,为你平时所未见到的。
(6)静的修养不仅是可以使你领略趣味,对于求学处事都有极大帮助。释迦牟尼在菩提树阴静坐而证道的故事,你是知道的。古今许多伟大人物常能在仓皇扰乱中雍容应付事变,丝毫不觉张皇,就因为能镇静。现代生活忙碌,而青年人又多浮躁。你站在这潮流里,自然也难免跟着旁人乱嚷。不过忙里偶然偷闲,闹中偶然觅静,于身于心,都有极大裨益。你多在静中领略些趣味,不特你自己受用,就是你的朋友们看着你也快慰些。我生平不怕呆人,也不怕聪明过度的人,只是对着没有趣味的人,要勉强同他说应酬话,真是觉得苦也。你对着有趣昧的人,你并不必多谈话,只是默然相对,心领神会,便可觉得朋友中间的无上至乐。
【注】本文系朱光潜《绐青年的十二信》的第三封信,写于上世纪二十年代作者旅欧期间。
1. |
第一段说"感受"的"含义极广"。请根据文意,说明"含义极广"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 |
2. |
比较第五段中的小林一茶的俳句与中国诗人的诗句,指出它们在境界上有哪些相同 点。 答: |
3. |
本文可分为三大部分,(1)~(3)为第一部分,(4)~(5)为第二部分,(6)为第三部分。请分别从每个部分中找出一个合适的词语(每处2个字),概括出这个部分的主要 容。 答: |
一步棋许行
绿冠擎天,清风徐来。树下豪与一老者对弈,观者如堵,但鸦雀无声,无敢妄议者。忽一少年过此,无意间一搭眼便断言:“再一步便定局矣!”
众皆一惊,豪与老者亦愕然,抬头见少年面若敷粉,唇如涂朱,潇洒倜傥,甚是不俗。豪不为怪,且甚喜,遂与搭言:“敢问公子亦嗜此道?”
“偶尔消遣。”
“请问何谈一步定局?”
“老翁已走华容,是擒是纵,全凭先生之一步棋矣。”
豪是当地棋坛高手,艺高胆大,善走险着,每每出其不意,以一步棋而赢全局,人称“一步棋”。少年之言甚中豪之下怀,遂拱手揖坐,邀与对弈。
少年名杰,幼受祖传,棋多诡谲,擅破旧出新,以奇致胜。也有“一步棋”之称。
今日两强相遇,异着迭出,精彩纷呈。令围观者眼目一新,不断暗中叫好。杰看来已使尽全身招数,但最后终不敌豪,为其一步绝棋所败。豪哈哈大笑,甚为得意,对杰连称:“高手,高手!”此时此刻,这与其是称赞他人,莫如说是炫耀自己。
杰少年老成,声色不动,连说:“惭愧,惭愧!”并问:“还能令小子再学一局乎?”
豪忙说:“当然奉陪。”
开局前杰有意无意中忽然提出:“能否下一赌注,以助棋兴?”说时颇有几分羞涩。
豪冷笑说:“君一过路之人,可身带重金?”
杰似被激怒,稍一沉吟,愤然从臂上脱下一镶金之玉镯,乃极难得之祖母绿,而以黄金衬里贴边。往棋盘上一放,金玉生辉,熠熠夺目。豪大吃一惊,观者亦眼前一亮,交头接耳,啧啧连声。
杰说:“重金虽无,但愿以此为注。”
豪对此玉镯万分喜欢,心想这真是天赐,遂指身后之豪华宅院,大声道:“愿以此宅院连同其中财产和妻妾为注。”这话说得也太大、太绝啦!盖豪心怀必胜,实以此为幌子,得其玉镯而已。
杰见此似有几分惊讶之色,但略一踌躇,便说:“既然先生如此,小子再添一注。”
豪问:“何物?”
杰说:“现已无身外之物,惟以身为注。倘如败北,愿与君家终身为奴。”至此两人之赌注也算旗鼓相当,无可反悔也。
豪亦惊亦喜,不免对杰又多看几眼,他对杰这一美少年,早已满心喜欢,若得其为奴则给个神仙亦不换矣!
开局后,豪借上局之余威,求胜心切,运子不久,便思用其绝步再度置杰于死地。怎奈此局已非上局,杰对豪逼人之凶棋,虽神色紧张,却能在侥幸中一一化解。其运子则以守为攻,以缓待急。有时竟似无心走些漏步,先是舍弃一炮,豪未敢轻取;后又放一马,豪仍未敢动。观众未明理路,都替豪惋惜,而为杰捏一把汗。最后杰车入虎口,亦有悔色,但已落子,只好认了。至此豪已有轻蔑之意,前后左右精察细算一番,觉此车不能放过,吃它之后便有一步致胜之棋,熟料车甫入口,忽生巨变,仅只一步便被杰双马逼宫,踹老帅于蹄下,他的胜算恰恰晚了一步。豪顿时面若死灰,汗如雨下,仰天长啸:“我‘一步棋’栽了!”声入云空,悲惨动人。
豪的宅院和财产杰均收了,惟妻妾杰作为奉送,请其带走。
豪走时杰掏出玉镯,双手相赠:“棋上为敌,棋下为友,既然君家喜欢,权以此留念吧!”
观者都一惊愕,甚感杰少年豪爽,赢个精湛,赠个义气。
豪稍一迟疑,接过玉镯熟视良久,猛然把它摔碎在对弈的石桌之上,大呼:“这劳什子害我苦矣!还欲令我以此相欺他人乎?”
盖玉镯乃一赝品也。
4.标题“一步棋”的表层含义与深层含义各是什么?
5.小说的主要人物是豪还是杰?为什么?试作简要分析。
6.这篇小说揭示了人性的哪些弱点,试结合文本加以简要分析。
(2009年山东名校联考试题,有删改)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人生边上,还有更远
潘启雯
《我们仨》问世四年后,96岁高龄的杨绛先生推出《走到人生边上》,年近百岁的老人,居然还有如此真挚的思考与坦然的心态。乍看书名,自然就会联想到钱钟书先生的旧作《写在人生边上》,钱钟书先生说:“人生据说是一部大书。”他要把有关思索写下的文字,当作写在人生边上的文字。斯人已逝,这“人生边上”的文字竟又由他的夫人杨绛先生续写着。从《写在人生边上》到《走到人生边上》,是生命暖流中两个相戚灵魂的长相守望,如此这般的“夫唱妇随”,令人感动莫名。
人到关键时刻,总会想些根本性问题。杨绛先生说:“我正站在人生的边缘上,向后看,我已活了一辈子,人生一世,为的是什么呢?我要探索人生的价值。向前看呢,就什么都没有了吗……”“站在人生的边缘上”的先生还在回望一生,追问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走到了人生边上,自己想不明白,就想问问人,而我可以问的人已经走了,只有在内心深处自己问自己。”她的追问,让我们看到了不竭的生命活力。人生的智慧来源于对人生的追问,对人生不断地追问,是保持生命活力的最好方式。“我试图摆脱一切成见,按照合理的规律,合乎逻辑的推理,依靠世纪生活经验,自己思考。我要从平时不在意的地方,发现问题,解答问题。这样一步一步自问自答,看能探索多远……”的确,先生的思考显得特别有意义,只有追问与思考才能让我们认清一切。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走到人生边上》的“注释”部分读来倍感亲切,是我们熟悉的风格、喜爱的笔墨。如果说正文是理性的,它就是感性的;正文部分是抽象的,它就是具体的。这是一组从容大气的散文,记的是一些令先生印象深刻的人和事,恰恰印证了正文里面看似抽象的一些观点。《她的自述》里,秀秀讲的一个家族几代人的故事,不就是“人生实苦”吗?可爱的劳神父不正是锻炼自己灵魂的典型吗?最令人唏嘘的是《比邻双鹊》,那对喜鹊夫妇在一年的时间里演绎了什么样的悲欢离合?其内容呈现的善与恶、是与非,又无不与前半部的文本相契合照应。
杨绛先生,抛开了“角色”与“形式”的束缚,带我们走进了一个新的思想领域。在《我们仨》中,先生用“古驿道”暗喻人生似旅途;在《走到人生边上》中,作者同样喻人生为渐行渐远的旅程。《我们仨》,是先生对亲情的追忆;《走到人生边上》,是她思考人生的意义与生命的价值等哲学命题。《我们仨》是至情之作,读者要用情去阅读,追随作者歌哭,体味人间至爱,达于至真。《走到人生边上》是至理之作,读者要用心去阅读,追随作者思考,求索人生真谛,止于至善。
在《走到人生边上》里,杨绛先生是位阅历丰富的智慧老人,把自己平生所见的奇闻轶事娓娓道来;是位求知若渴的学子,对于根本的问题执拗地刨根问底。没有令人头疼的概念,更没有复杂曲折的逻辑推理,先生只坦率明白地问与答、追问与思考,解自己的惑。在生命的通道里,她比我们走得更深更远,听一听她的话语,我们会找到关于人生的新的答案。
7.“《走到人生边上》的‘注释’部分读来倍感亲切”的原因是什么?
8.“年近百岁的老人,居然还有如此真挚的思考与坦然的心态”,阅读全文,说说老人思考的根本问题是什么,有哪些具体的观点。
9.“在生命的通道里”,杨绛先生为什么“比我们走得更深更远”?请结合全文概括回答。
欣赏曹禺话剧《雷雨》中鲁侍萍和周朴园重逢时的一段对话,完成1—3题。
朴(徐徐立起)哦,你,你,你是--
鲁我是从前伺候过老爷的下人。
朴哦,侍萍!(低声)怎么,是你?
鲁你自然想不到,侍萍的相貌有一天也会老得连你都不认识了。
朴你--侍萍?(不觉地望望柜上的相片,又望鲁妈。)
鲁朴园,你找侍萍么?侍萍在这儿。
朴(忽然严厉地)你来干什么?
鲁不是我要来的。
朴谁指使你来的?
鲁(悲愤)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
朴(冷冷地)三十年的工夫你还是找到这儿来了。
1、周朴园认出鲁侍萍后的心理变化过程是什么?
2、鲁侍萍认出周朴园后的心理变化过程是什么?
3、请分析画线句子的潜台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