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示为我国南方某学校附近河流及养猪场的位置,如果猪的粪尿直接排入河中,则在沿河的A、B、C和D四处地点收集了水样本,经分析后,其结果应为:
(1)以上_________地点的细菌种群最大;在B点和D点处,藻类的种群大小关系为B点______D点,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后来,在专家的指导下,将生长在南方的两种水生植物水葫芦和细绿萍引入养猪场,用于处理猪的粪尿中含氮量很高的肥水。具体做法是,将高浓度的肥水引入水葫芦池中,净化后的肥水排入细绿萍池中,萍田中的水及丰富的浮游生物排入池塘养鱼、蚌、净化后的肥水排入稻田,稻田中的水排出可用于冲刷猪舍,这样就解决了肥水污染河流的问题,而且用水葫芦养猪,节约了粮食,降低了成本。该养猪场取得了更好的经济效益,又避免了环境污染,在“污水生物净化循环利用”中,共进行了________级净化。
(5)结合以上材料和前不久发生的松花江水污染重大事件,请问若含有大量松花江污染水排入该河流,对该河流生态系统可能造成的最严重的后果是什么?请运用生态平衡原理分析造成这种后果的原因。
(每空2分,共10分)
从猪唾液、胰液和新鲜肝脏细胞中分别提取酶E1、E2、E3,将它们与三种物质混合后情况如表一,S3与E3混合后产生较多气泡,产生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卫生复复燃。表二为有关的颜色反应实验。据表回答(表中“+”表示有反应,“-”表示无反应):
表一:
![]() 物质 |
E1 |
E2 |
E3 |
S1 |
+ |
- |
- |
S2 |
- |
+ |
- |
S3 |
- |
- |
+ |
表二:
试管 |
物质 |
碘液 |
斐林试剂 |
双缩脲试剂 |
1 |
S1 |
+ |
- |
- |
2 |
S2 |
- |
- |
+ |
3 |
S3 |
- |
- |
- |
4 |
S1+E1 |
- |
+ |
+ |
5 |
S2+E2 |
- |
- |
+ |
6 |
S3+E3 |
- |
- |
+ |
(1)依据表中的信息,可以说明酶具有的特点是,E1是酶。
(2)在酶E1、E2、E3中,不适宜用于探究温度对酶活性影响的是,理由是。
(3)表二试管4、5、6中液体均能与双缩脲试剂反应的原因是。
(每空1分,共10分)
光合作用是世界上最宏大的机物生产工程,关系到人类生存、生活与发展的质量,自然
成为现代生物学关注、着力研究的重要领域。
(1)为了研究某植物的光合作用,某同学供给用细胞磨碎后,按如图所示逐级分离并装管,然后供给用14C标记的CO2并进行光照。在A~D的4支试管中,能进行光反应的是管,能检测到含14C有机物的是管。
(2)对于农田中的作物来说,一天中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最主要因素是光照强度,而CO2浓度的影响却微弱得多,这是因为。
(3)利用红外测量仪可以灵敏地测量一个密闭小室中的CO2浓度变化,在封闭但可以透光的小室中分别放置叶面积都是10cm2的甲、乙两种植物的叶片,在充足的光照条件下测量,测量结果记录于下表:
密闭小室CO2浓度(单位:mg/L)
记录时间(min) |
0 |
5 |
10 |
15 |
20 |
25 |
30 |
35 |
40 |
45 |
甲种植物叶片 |
150 |
113 |
83 |
58 |
50 |
48 |
48 |
8 |
48 |
48 |
乙种植物叶片 |
150 |
110 |
75 |
50 |
35 |
18 |
8 |
8 |
8 |
8 |
根据表中记录到的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①从表中可以看出密闭小室中CO2浓度变化趋势是逐渐降低,原因是。
②从记录的结果看,当CO2浓度降低到一定水平后不再降低了,并维持在这个水平上,其原因是。
③如果将大小、长势相似的甲种植物和乙种植物培养在同一个密闭的钟罩内进行实验一段时间后,可看到种植物先逐渐衰弱,最后死亡。
(4)如甲图表示光照强度与光合作用强度之间的关系(该图是通过实测一片叶子在不同光照条件下CO2只收和释放的情况绘制的),乙图中细胞代谢情况与甲图中ab段(不包括a、b两点)相符的是。
(5)图甲曲线中,当光照强度为b点时,叶肉细胞中产生的ATP的场所有。
(6)已知该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最适温度分别为25°C和30°C。甲图是在恒温25°C时的测定值,若将温度调节到30°C,图甲曲线中a点将向移动,b点将向移动。
仔细观察下列各种结构模式图,据图回答问题(每空1分,共6分)
(1)上述各图结构中共有的物质是。A、B、C共有的细胞器是。
(2)A图为置于0.3g/mL的蔗糖溶液中出现质壁分离现象的细胞,这是由于细胞壁与(填标号)发生分离所致。
(3)若用纤维素酶处理A、B、C三种细胞,则图中细胞形态发生明显变化的是:(填字母代号)
(4)A图所示的细胞质壁分离复原后,若在离体条件下脱分化后,增殖过程中会周期性先消失后重现的细胞结构有(写结构名称)
(5)D图所示生物(能/不能)进行独立代谢。
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其中影响种群基因频率的因素有很多,如自然选择、基因突变、基因重组、遗传漂变、生物个体的迁入和迁出等。
某中学的生物研究小组为探究人工选择对种群基因频率是否有影响,选用了纯种长翅果蝇和残翅果蝇进行实验。已知果蝇的长翅(B)对残翅(b )为显性,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他们的实验过程如下:
①选择一只纯种长翅雄性果蝇与一只纯种残翅雌性果蝇进行杂交,获得子一代雌雄果蝇;
②让子一代果蝇连续自由交配5次,同时在每一代中都要除去残翅果蝇;
③当子6代所有长翅果蝇自由交配后,统计子7代中长翅果蝇和残翅果蝇在种群中的百分比;
④根据长翅果蝇和残翅果蝇的百分比计算出B、b基因在种群中的基因频率,得出结论。
请分析回答:
(1)该实验过程的设计是否科学?请说出你的理由。
(2)若让你对此实验过程进行修改,请设计出改进后的步骤。
①选择一只纯种长翅雄性果蝇与一只纯种残翅雌性果蝇进行杂交,获得子一代雌雄果蝇;
②
③
④
(3)请预期这种人工选择对种群基因频率的最可能影响。
粮食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随着人口增加,耕地面积的减少,提高单位面积粮食的产量、质量自然就成了人们解决粮食问题的主要途径。
(1)为提高农作物的单产量,得到抗倒伏、抗锈病等优良性状,科学家往往采取多种育种方法来培育符合农业要求的能稳定遗传的新品种,根据以下提供的材料,设计最佳育种方案,尽快得到所需品种。
生物材料:
A、小麦的高秆(显性)抗锈病(显性)纯种
B、小麦的矮秆(隐性)不抗锈病(隐性)纯种
C、小麦的高秆(显性)不抗锈病(隐性)纯种
非生物材料:自选
①育种名称:育种
②所选择的生物材料:。(填写代表生物材料的字母)
③该育种方案中常用的技术手段有。
④希望得到的是能应用于生产的的具有抗倒伏、抗锈病等优良性状的品种。
⑤预期产生这种结果(所需性状类型)的概率:。
(2)随着科技的发展,许多新的育种方法已经出现并投入应用,如:①用普通小麦和黑麦培育的八倍体小黑麦的方法是,常用的化学药剂是。
②通过基因工程培育的抗虫棉,其育种原理是。
(3)目前通过卫星搭载种子育成了太空椒,那么利用这种方法是否一定能获得人们所期望的理想性状?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