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文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不对称的细胞
①自从人类用显微镜发现了细胞,这种微小而神秘的东西就一直是科学家们研究的重点。近年来,很多细胞生物学方面的研究都涉及到细胞极性的问题。那么,什么是细胞的极性呢?其实,所谓极性,就是一种不对称性,一种非均衡性,这种不对称性是细胞生长的基础,正是因为细胞的不对称生长,产生了极性,这才完成细胞活动的各项功能。无论在植物细胞或动物细胞中,细胞的极性都普遍存在。
②我们以人类的神经细胞为例来说明这个问题。神经细胞极性如何形成是发育神经科学领域的重要问题。神经细胞的极性是神经系统构成功能网络的基础。
③我们的大脑是一个由数以亿计的神经元构成的网络基础,每个神经元通过其突触按照一定的方式相互连接,彼此调节,从而控制呼吸、心跳、感觉、认知等各个层次的心理活动。神经元的形态和功能千差万别,但均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有一根细长的轴突和多根复杂的树突。神经元的这种复杂形态的形成过程称为神经元极性建立。
④那么,这种极性是如何形成的呢?科学家在这个课题的研究中取得了很多成果。他们发现了许多种蛋白酶在神经细胞的极性建立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⑤科学家们发现,当神经原极性建立的时候,有一种蛋白质激酶(Akt)扮演的角色非常关键,这种物质会选择性的对那些将要成为树突的分支进行降解,而保留在那些将要成为轴突的分支尖端。科学家还发现,如果抑制泛素蛋白酶系统,就可以抑制Akt从多数突起尖端消失,从而使神经元长出多根很长的轴突。这些结果证明,蛋白质的局部降解对于神经元极性是必须的。
⑥当然,细胞中的蛋白质种类非常多,有的蛋白质是在构建轴突的过程中发挥作用。科学家们发现,有一种调节微管组装和稳定性的激酶(MARK2)在神经轴突发育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抑制这种酶的活性导致轴突的过度生长,而过高的酶活性则抑制轴突的生长。在神经细胞的发育过程中,这种酶的活性受到调节,引起微管在轴突的组装和轴突的延伸。这项研究揭示了神经细胞极性建立的新机制,而且对神经损伤修复和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⑦当然,细胞的极性是非常复杂的问题,绝非发现几个蛋白质就能够解释。以上所说,仅仅是以神经细胞为例说明细胞极性的重要性。可以说,如果神经细胞没有极性,我们就无法思考。广而言之,极性是所有细胞基本特性。那么,细胞为何会产生这种特性,各种复杂的蛋白之间如何相互调节的呢?这些都是科学家们正在研究的问题。
⑧现在,细胞极性的研究已经渗透到生物学和医学的各种研究项目中。在植物学家的研究课题中,他们想明白了种子为什么会向上生长,从而能够破土而出。在医学研究者的课题中,他们想知道的是,细胞极性的破坏为什么会导致缺血性急性肾功能衰竭,或者其他各种疾病。这样的研究项目不可胜数,研究者们正在努力寻找各种细胞调控极性的信号通路,希望这些发现能够解开细胞极性的奥秘。
(选自《百科知识》2007.9)
关于“细胞的极性”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所谓极性,就是一种不对称性,一种非均衡性。
B.细胞的不对称生长,产生了极性。
C.细胞的极性普遍存在于植物细胞或动物细胞中。
D.细胞的极性的问题囊括了细胞生物学方面的研究。

下列不能说明“神经细胞的极性是神经系统构在功能网络的基础”的一项是(  )

A.神经元通过其突触按照一定的方式相互连接,彼此调节,从而控制呼吸、心跳、感觉、认知等各个层次的心理活动。
B.科学家在对细胞的极性如何形成的研究中取得了很多成果。
C.在神经细胞的发育过程中,有一种激酶的活性受到调节,引起微管在轴突的组装和轴突的延伸。这项研究的神经损伤修复和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D.如果神经细胞没有极性,我们就无法思考。

下列表述与原文内容相符的一项是(   )

A.激酶(MARK2)的活性过高,轴突的生长反而受到抑制。
B.神经元的形态和功能千差万别,但均有一个共同的特和下,就是有一根细长的树突和多根复杂的轴突。
C.当神经原极性建立的时候,有一种蛋白激酶(Akt)扮演的角色非常关键,这种物质会对那些分支进行降解,而保留在那些将要成为轴突的分支尖端。
D.细胞中的蛋白种类非常多,蛋白是在构筑轴突的过程中发挥作用。

下列推断不合理的一项是(   )

A.科学家在研究细胞的极性形成过程中,除发现Akt和MARK2两种细胞中的蛋白酶起重要作用外,还发现了其他起重要作用的蛋白酶。
B.研究细胞的极性形成对发育神经科学的研究有重要意义。
C.科学家已经研究出细胞为什么会形成极性以及各种复杂蛋白之间是如何相互调节的。
D.医学家们通过对细胞极性形成的研究,有望攻克急性肾功能衰竭这一医学难关。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病毒

①病毒不同于其它所有生物,它不是由细胞构成的。一个细胞中的结构要进行生命活动:进食、产生能量、生长、对环境的改变作出反应。但这一切病毒都没有。当它呆在细胞外时,它实际上是很小的、无生命的、懒惰的颗粒。它进入细胞后。灾难就来了。

②所有的病毒都由两部分组成:核酸构成的核和包住核的一层蛋白质,在有些情况下是脂肪或类脂的包膜。蛋白质外衣或类脂包膜(如果有的话)使病毒依附上细胞膜--然后病毒进入细胞。实际上这并不容易。病毒外衣的表面必须刚好依附在细胞膜的"接收嚣"的位置。即使在理想的条件下.病毒与合适的细胞的几千次撞击中,也只有一次能使它们正确地连接。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通常的病毒只对特定的细胞起作用。狂犬病和感冒则是最明显的例外.它们能感染的范围极广。

③一旦病毒依附上细胞,它有几种方法穿过细胞膜进入细胞。在细胞膜上开一个小洞让它进去,有脂肪包膜的病毒能将它们的包膜与细胞膜融合而使它们进入细胞。

④当病毒进入细胞。它就开始回复成它自己了。要理解它都干了些什么,我们必须更进一步了解它的核酸中心。

⑤核酸存在于每个活的细胞和病毒中。它们有两种基本种类--DNA和RNA。DNA构成基因组合。这意味着一个特定的DNA里储藏了构造和维持一种特定生物体的信息。DNA是怎样决定生物的形式和功能的呢?它控制细胞和生物体制造蛋白质。不同的DNA产生不同的蛋白质,不同的蛋白质构成不同的生物体。

⑥RNA是干什么的呢?RNA在细胞中的主要功能是充当信息的传递者。它将信息从DNA(在所有细胞的细胞核中)传递到合成蛋白质的地方(在细胞核外)。DNA像模板一样造出正确的RNA。RNA又同样制造出正确的蛋白质。

⑦病毒要么有DNA,要么有RNA,但不会两样都有。在病毒中,RNA不是信息的传递者而是基因物质。

⑧病毒进入并强迫细胞制造出更多的病毒,必须有一些蛋白质和核酸的组合与细胞的类似。这种与正常分子成分惊人的相似性不是偶然的,它来自病毒对细胞或它的宿主长期的适应。实际上,自从地球上有生命以来,病毒和细胞就共同存在,共同进化。

⑨有一种曾经很流行的说法,认为病毒是在细胞之前出现的。这种说法现在看来不太好。一种更可信的可能性是说,病毒是在很久以前从它们的细胞中逃出来的基因物质。

⑩随着时问的变迁,这些"逃出来的基因"提高了独立的能力,能自我复制,在细胞中寄生--成了病毒。对它们的宿主细胞越适应的病毒,危害性越小。这就是病毒进化的形式。大部分的病毒感染完全没有危害,但那些进化得不完美的病毒引起的危害和痛苦则是巨大的。

⑪病毒有修复4000种人类混乱基因的特殊能力。把准确的基因附在经过处理没有感染性的病毒身上,使它进入有缺陷的细胞,这是修复这些细胞最好的方法。这种基因疗法还可能用来修复癌细胞的DNA。

(选自《在岩石上漂浮》,有删改)

1.

下列关于"病毒"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 病毒实际上是很小的、无生命的、懒惰的颗粒。它没有进食鸲zhunpin、产生能量、生长、对环境的改变作出反应的生命活动。
B. 所有的病毒都由核酸构成的核和包住核的一层蛋白质组成。这层蛋白质外衣使病毒依附上细胞膜--然后病毒进入细胞。
C. 病毒只对特定的细胞起作用。即使在理想的条件下,病毒与合适的细胞的几千次撞击中,也只有一次能使它们正确地连接。
D. 病毒和细胞共同存在,共同进化。病毒对它们的宿主细胞越适应,危害性就越小;而那进化得不完美的病毒引起的危害和痛苦则是巨大的。
2.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 一旦病毒依附上了细胞,穿过细胞膜进人细胞的方法就是,将它们的包膜与细胞融合而使它们进人细胞。
B. DNA控制细胞和生物体制造蛋白质,不同的DNA产生不同的蛋白质,不同的蛋白质构成不同的生物体,DNA就是这样决定生物的形式和功能的。
C. RNA在细胞中的主要功能是充当信息的传递者;而在病毒中,RNA不是信息的传递者,是基因物质。
D. 病毒强迫细胞制造更多病毒,必须有一些蛋白质和核酸的组合与细胞的类似,这种惊人的相似性来自病毒对细胞或它的宿主长期的适应。
3.

从全文看,下列表述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A.

"病毒是在细胞之前出现的"这一说法是错误的,实际上病毒是在很久以前从它们的细胞中逃出来的基因物质。

B.

病毒作为在很久以前从它们的细胞中逃出来的基因物质,一旦逃出就提高了独立的能力,能自我复制。

C.

狂犬病和感冒病毒能感染的范围极广,它们对所有的细胞都起感染作用.免疫系统对它们无能为力。

D.

把准确的基因附在经过处理没有感染性的病毒身上,使它进入有缺陷的细胞的基因疗法,可能用来修复癌细胞的DNA。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1~3题。

《花间集》里,大部是闺情、别意、流连光景之作。不好的不讲,做得好的,自成一种凄惋、惆怅、柔丽、细腻的风格。人几乎这样想:像《花间》这样的才是词。如其词的领域为《花间》独占,是词的不幸;要它继续发展,意境上、材料上须得开拓须得丰富才行。《四库提要》说:"词自晚唐五代以来,以清切婉丽为宗,至轼而又一变,如诗家之有韩愈,遂开南宋辛弃疾等一派。寻流溯源,不能不谓之别格。"又说:"(辛)词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于倚声家为变调。"这里关于苏、辛在词的历史上的位置,及对于他们的风格的认识,都说得很是。但是透露了两个意义相类的名目--"别格"、"变调",--言外若有微辞,就不免失却评衡家无所容心的鉴赏的态度。我们固然不说新生的是"常格"是"正调",可以抹杀旧来的;但也不说旧来的因为发生在先,故是"常格"是"正调",而新生的与此不同,便是"别格"是"变调"。"清切婉丽"为什么是正?"慷慨纵横"为什么是变?这些常别正变的议论,是拘泥褊狭的评衡家造了出来,因以减损自己的鉴赏力的,犹如蚕儿吐丝作茧,却裹住了自己的身体。要能充分地鉴赏文艺,就得丢开这些无益的观念。这样,才能真切地吟味苏、辛的词,同样也能真切地吟味《花间》派的词。
    (选自叶圣陶《〈苏辛词〉绪言》,有删改)

1.

文中《四库提要》描述了词的哪三个发展阶段?请加以概括。

2.

"犹如蚕儿吐丝作茧,却裹住了白己的身体"一句如何理解?

3.

你是否同意《四库提要》中称苏、辛词为"别格"、"变调"的说法,试举例具体分析说明。

1.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论名声
【德】叔本华
每个人皆能求得荣誉,只有少数人可获得名声,因而只有具有特殊卓越成就的人才能获得名声。
这类成就可分为立功、立言二种,立功、立言是通往名声的两条大道。两条大道各有利弊,主要的差异在于功业如过眼烟云,而著作却永垂不朽。极为高贵的功勋事迹也只能影响一时,然而一部光芒四射的名著却是活生生的灵感源泉,可历千秋而长新。功业留给人们的是回忆,并且在岁月中渐渐地被淡化,终至完全消失,除非历史将他凝化成石,流传后世。著作的本身便是不朽的,举例来说,亚历山大大帝所留在我们心目中的只是他的盛名与事迹,然而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荷马等人依然健在且活跃在每个学子的头脑中,其影响一如他们生时。
立功需要依赖机遇才能成功,因此得来的名声一方面固然是由于功业本身的价值,另一方面也的确是靠风云际会才能爆发出璀璨的火花。比如,战功的评定,它所依据的是少数见证人的证辞,然而这些见证人并非都曾在现场目击,即使果然在场目击,他们的观察报道也不一定都公允。以上所说的是有关立功的几个弱点,但可以用它的优点来平衡。立功的优点在于它是一件很实际的事,也能为一般人所理解。
立言的情形恰与立功相反。立言不依赖偶然的机遇,主要靠立言者的品格学问才可以长存不朽。此外,所立之言的真正价值是很难断定的,内容愈深奥,批评愈不易。通常,没有人足以了解一部巨著,而诚实公正的批评家更是凤毛麟角。所以,靠立言而得的名声,通常都是累积许多判断而成的。在前面我已提过,功业留给人们的是回忆,而且很快就成为陈年旧物了;然而有价值的著作,除非有丧失的章页,否则总是历久弥新,永远以初版的生动面目出现。所以,著作不会长久被误解的,即使最初可能遭到偏见的笼罩,在长远的时光之流中,终会还其庐山真面目。也只有经历了时光之流的冲击与考验,人们方能来评论著作,而它的真正价值也才会显露出来。
名声实在仅是与他人相比较的结果,而且主要是品格方面的对比,所以,评价也就因时因人而异。某人的名声可能因新秀的崛起而使他原有的声望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冲击或湮灭。因此,名声是依靠绝对价值来评判的,而所谓绝对价值,只存在于那些出类拔萃之人物,直接地靠其本身而傲视同类,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可为他人剥夺。所以为了增进我们和社会的幸福,我们应该全力追求伟大的头脑和心灵。没有反射体我们无以看到光线,没有沸扬的名声我们便不可认识真正的天才。然而,名声并不代表价值,许多的天才沉没于默默无闻之中。莱辛便说过:"有些人得到了名声,另一些人却当获而未得。"
(金玲译,有删改)
文章说"立动"与"立言"是通向"名声"的两条大道,请简要分析二者的主要区别。
文章最后一段说"名声是依靠绝对价值来评判的",又说"名声并不代表价值",二者是否矛盾?请简要分析。
我国古代有"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说法,请结合本文谈谈你的认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4小题。
何容何许人也
老舍
粗枝大叶的我可以把与我年纪相仿佛的好友们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因经济的压迫或别种原因,没有机会充分发展自己的才力。第二类差不多都是悲剧里的角色。他们是旧时代的弃儿,新时代的伴郎。这些人们带着满肚子的委屈,而且还得到处扬着头微笑,好像天下与自己都很太平似的。何容兄是这样朋友中的一位代表。
他没有一点"新"气,更提不到"洋"气。他的"古道"使他柔顺像个羊,同时能使他硬如铁。当他硬的时候,不要说巴结人,就是泛泛的敷衍一下也不肯。在他柔顺的时候,他的感情完全受着理智的调动:比如说友人的小孩病得要死,他能昼夜的去给守着,而面上老是微笑,希望他的笑能减少友人一点痛苦;及至友人们都睡了,他才独对着垂死的小儿落泪。反之,对于他以为不是东西的人,他全任感情行事,不管人家多么难堪。
怎样能被他"承认"呢?第一个条件是光明磊落。所谓光明磊落就是一个人能把旧礼教中那些舍己从人的地方用在一切行动上。而且用得自然单纯,不为着什么利益与必期的效果。光明磊落使他不能低三下四的求爱,使他穷,使他的生活没有规律,使他不能多写文章--非到极满意不肯寄走,改、改、改,结果文章失去自然的风趣。作什么他都出全力,为是对得起人,而成绩未必好。可是他愿费力不讨好,不肯希望"歪打正着"。他不常喝酒,一喝起来他可就认了真,喝酒就是喝酒;醉?活该!在他思索的时候,他是心细如发。他以为不必思索的事,根本不去思索,譬如喝酒,喝就是了,管它什么。他的心思忽细忽粗,正如其为人忽柔忽硬。他并不是疯子,但是这种矛盾的现象,使他"阔"不起来。对于自己物质的享受,他什么都能将就;对于择业择友,一点也不将就。他用消极的安贫去平衡他所不屑的积极发展。无求于人,他可以冷眼静观宇宙了,所以他幽默。他知道自己矛盾,也看出世事矛盾,他的风凉话是含着这双重的苦味。
是的,他不像别的朋友们那样有种种无法解决的,眼看着越缠越紧而翻不起身的事。以他来比较他们,似乎他还该算个幸运的。可是我拿他作这群朋友的代表。正因为他没有显然的困难,他的悲哀才是大家所必不能避免的,不管你如何设法摆脱。他的默默悲哀是时代与个人都微笑不语,看到底谁能再敷衍下去。①他要想敷衍呢,他便须和一切妥协:旧东西中的好的坏的,新东西中的好的坏的,一齐等着他给喊好;自要他肯给它们喊好,他就颇有希望成为有出路的人。他不能这么办。同时他也知道毁坏了自己并不是怎样了不得的事,他不因不妥协而变成永不洗脸的名士。怎办呢?他只交下几个好朋友,大家到一块儿,有的说便说,没的说彼此就愣着也好。他也教书,也编书,月间进上几十块钱就可以过去。他不讲穿,不讲究食住,外表上是平静沉默,心里大概老有些人家看不见的风浪。真喝醉了的时候也会放声的哭,也许是哭自己,也许是哭别人。
②他知道自己的毛病,所以不吹腾自己的好处。不过,他不想改他的毛病,因为改了毛病好像就失去些硬劲儿似的。努力自励的人,假若没有脑子,往往比懒一些的更容易自误误人。何容兄不肯拿自己当个猴子耍给人家看。好、坏,何容是何容:他的微笑似乎表示着这个。
他喜爱北平,大概最大的原因是北平有几位说得来的朋友。
一九三五年十二月

1.

"他们是旧时代的弃儿,新时代的伴郎。"请分析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2.

文章多处描述了何容身上"矛盾的现象",请分别从交往、生活、心理三个方面加以概括。

3.

联系文中两处画线的句子,请分析"好、坏,何容是何容:他的微笑似乎表示着这个"这句话,并说明它表现了何容什么性格特点?

4.

"他喜爱北平,大概最大的原因是北平有几位说得来的朋友。"探究文章最后一句的内涵。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
未婚妻
(法) 奥 杜
度过了几天假期之后,我要回巴黎了。
当我走进车站,火车已挤满了旅客。我发现靠近车门坐着的旅客旁边,有一个空座位,但上面放着两个大篮子,里面的鸡和鸭子把头伸在篮子外面。
我犹豫了好一会儿之后,决定走进车厢。我说,很对不起了,让我来把篮子移开。可是一位穿着工作服的农民对我说:"小姐,请等一等,我就来把它们从这里拿开。" 当我把放在农民膝上的水果篮子提在手中时,他轻轻地把两篮家禽塞在凳子下面。
我坐下以后,坐在我对面的旅客问农民是否他把家禽带到市场上去卖。农民回答说:"先生,不是的。后天,我的儿子就要结婚,我把鸡鸭带来送给儿子。"
他脸上显出幸福愉快的神情。他看了看周围的人,仿佛要向所有的人们表达他自己的快乐。另外的旅客都留心倾听,他们似乎听了之后感到很高兴。只有一个老媪是例外,她占了两人的座位,枕着三个枕头,正在叱骂拥塞在车厢中的农民。
火车开动了。刚才说话的旅客开始阅读报纸。这时农民对他说:"我的儿子在巴黎,他是一家商店的职员,将和一位小姐结婚,她也是一家商店的职员。"
这个旅客把已经打开的报纸放在膝上,问道:"未婚妻美丽吗?"
农民说:"不知道,我还没有见过她。"
这个旅客有些惊讶,又说:"真的吗?假如她长得丑,使你不喜欢,将怎样办?"
农民回答:"这种事情可能发生,但我相信,她会使我们喜欢,因为我们的儿子很爱我们,他不会娶一个难看的妻子。"
农民的妻子又补上一句:"再说,既然她使我们的儿子腓力普喜欢,她也会使我们喜欢的。"
农民的妻子转过身来向着我,我看到她一双柔和的眼睛中充满着微笑。
她想知道我是否也去巴黎,当我回答说也是去巴黎时,这个旅客就开玩笑了。他说:"我打赌:这位小姐就是未婚妻,她是来迎接她的公公婆婆而没有介绍自己使他们认识。"
所有的眼睛都向我注视,我羞得面红耳赤,这时农民夫妇同声说:"唉!真是这样的话,我们将非常高兴。"
  我向他们说明这完全是误会。可是这个旅客提醒他们,说我曾沿着火车走过两次,好像我是尽力找认什么人;又说我在登上车厢前是多么犹豫迟疑。
所有的人都笑起来,我在困窘中解释说,这个座位是我能够找到的唯一的座位。
农民的妻子说:"这没有什么关系,你使我非常喜欢。假使我们的媳妇能像你那样,我将多么高兴。"
农民接着说:"是啊,我们的媳妇最好能像你。"
这个旅客对于他自己的这番笑话感到得意,他带着开玩笑的样子看了我一眼后,对农民夫妇说:
"你们相信我没有弄错。当你们到达巴黎时,你们的儿子会对你们说:'这位就是我的未婚妻。'"
他说完后,放声大笑一阵,便往凳子里边一坐,开始专心读他的报纸了。
过了一会儿,农民的妻子完全转身向着我;她在她带来的篮子底层找寻一会儿,便拿出一块煎饼。她一面请我吃煎饼,一面对我说,这煎饼是她今天早晨亲手做的。
我不知怎样辞谢才好,只得采用夸大的方法,把伤风说成发烧,她才把这块煎饼放进篮子的底层。
接着,她又请我吃一串葡萄,我不得不接受了。
当火车在一个站停下时,我很难阻止农民下车为我购买一杯热的饮料。
我看到这一对好人一心只想爱他们儿子所选中的未婚妻时,自己因不是他们的媳妇而感到遗憾。他们的爱情使自己觉得多么温暖。我是孤女,从未见过父母的慈容;而和我一起生活的人,谁都对我漠不关心。
我惊异地看到他们的眼光时时注视在我身上,好像他们是在爱抚我那样。
到达巴黎时,我帮助他们把篮子从车上搬下来,并领他们向出口处走去。
我看到一个身材高高的青年向他们扑过来,用双臂抱着他们时,我就稍稍离开他们远一些。他热情地吻着他父亲,又吻着他母亲。
他们在前面走着,我在后面跟着。
他像他父亲,一双眼睛鲜明快乐,笑声爽快而响亮。
外面,天几乎全黑了。我撑起大衣的领子。我落在他们后面,稍离开他们几步路。这时,他们的儿子去雇一辆车子。
农民爱抚着一只美丽的花母鸡的头时,对他妻子说:"假如我早知道她不是我们的媳妇,那么我早就把这只花母鸡送给她了。"
"是啊!假如我早知道……"
农民的妻子向着已走出车站的长长人群做手势,眼睛望着远处说:"她已随着人群走了。"
正在这时,他们的儿子已雇到一辆车子回来了。他看起来长得身强力壮,性情温和,我想他的未婚妻一定是很幸福的。
他们的车子消失在黑暗中,于是我沿着每一条街道慢吞吞地走去。孤零零的我不由自主地回到了自己的房间。
我已二十岁了,还没有一个人来向我谈过爱情。
(选自《世界名人散文精华选》,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10年版,有删改)

1.

"看报纸的旅客"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2.

作品运用了对比手法,请列举人物对比的两个例子,并分别谈谈其艺术效果。

3.

文中两处画横线的文字对农民夫妇的描写,表现了他们怎样的性格特点?后一处文字对深化作品主题有何意义?

4.

综观全文,作品表现了"我"这个人物怎样的思想感情?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