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教授近日在中山大学说,上世纪20年代物理学“遍地黄金”,爱因斯坦26岁时一年写出三篇震惊世界的文章,“因为物理学几大原则问题正在等待破解”。爱因斯坦破解的“黄金”及其作用是
A.相对论、改变了人们认识世界的角度 |
B.相对论、否定了经典力学的相对时空观 |
C.经典力学体系、改变了人们的认识论 |
D.量子论、对微观世界认识取得革命性变化 |
2014年2月19日,习近平会见连战时强调,“两岸同胞要齐心协力,持续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至于两岸之间长期存在的政治分歧问题,我们愿在一个中国框架内,同台湾方面进行平等协商,作出合情合理安排。我相信,两岸中国人有智慧找出解决问题的钥匙来。”这充分说明两岸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是()
A.和平、平等、民主协商 |
B.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
C.尊重台湾同胞自己选择的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 |
D.国共两党对等谈判,实现第三次国共合作 |
1936年初,国民政府规定,对农产品加工,提倡就农村或其附近发展,对一般工业应由政府实行保护和奖励的政策,对于那些地方上无力举办的大工业,应由政府、企业家一致进行。这说明国民政府采取的行动是()
A.实行“币制改革” | B.鼓励外资投资国内产业 |
C.提倡国货运动 | D.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
从清初的“剃发令”到太平天国的“蓄发令”,再到辛亥革命的“剪发易服”和随之出现的“保辫会”,国人的头发承载了“生命不能承受之重”。下面对“辫发之争”的说法正确的是()
A.是欧风美雨作用的产物 | B.体现了历史的不断进步 |
C.是激烈政治斗争的反映 | D.昭示了国人的文明程度 |
【改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格局不断发生变化,主要体现在:政治上,美苏两极对峙格局建立、对峙,并不断瓦解,世界政治格局朝着多极化趋势继续发展;经济上,以美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建立,并不断瓦解,世界经济格局朝着全球化趋势继续发展。以下对当今世界格局的相关认识和解读,理解有误的是()
A.世界政治格局的的多极化,其根源在于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
B.经济区域集团化对经济全球化具有双重的作用,既阻碍,又促进 |
C.当今世界政治格局已经定格,即呈现出“一超多强”的大国局面 |
D.经济全球化的加强和发展中国家的崛起,不断冲击着“一超多强” |
具有近代意义的“最惠国待遇”滥觞于17世纪的欧洲。1860年英法通商条约的签订,使现代意义的无条件的最惠国待遇真正诞生,类似条约在欧洲各国流行,全球贸易额由此大幅上升。以下哪一项不属于现代意义的“最惠国待遇”诞生的原因()
A.工业革命的扩展 | B.自由主义经济理论的推动 |
C.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 D.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扶植私人企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