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15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6一10题。
先生王斗造门而欲见齐宣王,宣王使谒者延入。王斗日:“斗趋见王为好势,王趋见斗为好士,于王何如?”使者复还报。王日:“先生徐之,寡人请从。”宣王因趋而迎之于门,与入。曰:“寡人奉先君之宗庙,守社稷,闻先生直言正谏不讳。”王斗对曰:“王闻之过,斗生于乱世,事乱君,焉敢直言正谏?”宣王忿然作色,不说。
有间,王斗曰:“昔先君桓公所好者五,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天子受籍,立为大伯。今王有四焉。”宣王说,曰:“寡人愚陋,守齐国,惟恐失抎之,焉能有四焉?”王斗曰:“否。先君好马,王亦好马;先君好狗,王亦好狗;先君好酒,王亦好酒;先君好色,王亦好色;先君好士,是王不好士。”宣王曰:“当今之世无士,寡人何好?”王斗曰:“世无骐麟騄耳,王驷已备矣。世无东郭逡、庐氏之狗,王之走狗已具矣。世无毛嫱、西施,王宫已充矣。王亦不好士也,何患无士?”王曰:“寡人忧国爱民,固愿得士以治之。”王斗曰:“王之忧国爱民,不若王爱尺縠也。”王曰:“何谓也?”王斗曰:“王使人为冠,不使左右便辟而使工者,何也?为能之也。今王治齐,非左右便辟无使也,臣故曰不如爱尺縠也。”
宣王谢曰:“寡人有罪国家。”于是举士五人任官,齐国大治。——《战国策•齐策》
6.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闻之过过:错误。
B.天子受籍受籍:授位或赐给封地。
C.立为大伯大伯:即“太伯”,霸主。
D.惟恐失抎之抎:通“陨”,坠落。
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先生王斗造门而欲见齐宣王。皆好辞而以赋见称。
B.宣王因趋而迎之于门。我欲因之梦吴越。
C.王之忧国爱民,不若王爱尺毂也。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D.于是举士五人任官。吾祖死于是。
8.下列对文中句子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斗趋见王为好势,王趋见斗为好士。
理解:我快步走进去拜见大王是趋炎附势,而大王快步出来迎接我则是礼贤下士。
B.宣王忿然作色,不说。
理解:宣王听后,气得脸色大变,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C.宣王因趋而迎之于门,与人。
理解:于是宣王快步走到门口去迎接王斗,与他一块儿进去。
D.王使人为冠,不使左右便辟而使工者何也
理解:大王要人做帽子,不让自己亲近宠爱的人去做,却要工匠去做,为什么?
9.下列全都能表现齐宣王有得到人才愿望的一项是()
①先生徐之,寡人请从。②宣王因趋而迎之于门。
③寡人奉先君之宗庙,守社稷。④寡人愚陋,守齐国,惟恐失抎之。
⑤当今之世无士,寡人何好?⑥寡人忧国爱民,固愿得士以治之。
A.②⑤⑥B.①④⑤C.①③⑤D.②③⑥
10.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文中的主人公王斗具有“直言正谏”的可贵品格,这从“斗趋见王好势,王趋见斗为好士”一句话中可以看出来。
B.王斗列举先王桓公的事迹,并拿桓公与宣王作比较,直接指责宣王不礼贤下士的缺点,使宣王勃然大怒。
C.齐王虽然有得到人才来治理国家的良好愿望,但因缺乏善于发现人才的眼光,致使齐国贤才未及早得到重用。
D.王斗敢触龙颜,斗胆劝谏,可钦可佩;而齐宣王面对不留情面的揭短,则表现出应有的开明,这样的君王值得称赞。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晁错者,颍川人也。……以文学为太常掌故。错为人峭直刻深。孝文帝时,天下无治《尚书》者,独闻济南伏生故秦博士,治《尚书》,年九十余,老不可征,乃诏太常使人往受之。太常遣错受《尚书》伏生所。还,因上便宜事,以《书》称说。诏以为太子舍人、门大夫、家令。以其辩得幸太子,太子家号曰“ 智囊”。数上书孝文帝,言削诸侯事,及法令可更定者。书数十上,孝文不听,然奇其材,迁为中大夫。当是时,太子善错计策,袁盎诸大功臣多不好错。
景帝即位,以错为内史。错常数请间言事,辄听,宠幸倾九卿,法令多所更定。……
迁为御史大夫,请诸侯之罪过,削其地,收其枝郡。奏上,上令公卿列侯宗室集议,莫敢难,独窦婴争之,由此与错有。错所更令三十章,诸侯皆喧哗疾晁错。错父闻之,从颍川来,谓错曰:“上初即位,公(汉时君称臣,父称子,平辈互称,皆为公)为政用事,侵削诸侯,别疏人骨肉,人口议多怨公者,何也?”晁错曰:“ 固也。不如此,天子不尊,宗庙不安。”错父曰:“刘氏安矣,而晁氏危矣,吾去公归矣!”遂饮药而死,曰:“ 吾不忍见祸及吾身。”死十余日,吴楚七国果反,以诛错为名。及窦婴、袁盎进说,上令晁错衣朝衣斩东市。
晁错已死,谒者仆射邓公为校尉,击吴楚军为将。还,上书言军事,谒见上。上问曰:“道军所来,闻晁错死,吴楚罢不?”邓公曰:“吴王为反数十年矣,发怒削地,以诛错为名,其意非在错也。且臣恐天下之士噤口,不敢复言也!”上曰:“ 何哉?”邓公曰:“ 夫晁错患诸侯强大不可制,故请削地以尊京师,万世之利也。计画始行,卒受大戮,内杜忠臣之口,外为诸侯报仇,臣窃为陛下不取也。” 于是景帝默然良久,曰:“公言善,吾亦恨之。”
太史公曰:……晁错为家令时,数言事不用;后擅权,多所变更。诸侯发难,不急匡救,欲报私仇,反以亡躯。语曰“变古乱常,不死则亡”,岂错等谓邪!
(选自《史记•袁盎晁错列传》)
赞曰:晁错锐于为国远虑,而不见身害。其父睹之,经于沟渎,亡益救败,不如赵母指括,以全其宗。悲夫!错虽不终,世哀其忠。故论其施行之语著于篇。
(选自《汉书•袁盎晁错传》)
对下列句中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孝文帝时,天下无《尚书》者治:研究
B.莫敢,独窦婴争之难:非难
C.公言善,吾亦之恨:怨恨
D.且臣天下之士噤口,不敢复言也恐:担心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诏太常使人往受之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
B太常遣错受《尚书》伏生及其之既倦
C其辩得幸太子吴楚七国果反,诛错为名
D臣恐天下之士噤口,不敢复言也臣死不避,卮酒安足辞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晁错在文帝时就进言主张削弱诸侯,还就更定法令等数十次上书,文帝虽然没有完全采纳他的意见,但很赏识他的才干。
B.晁错极力主张借诸侯的罪过来削弱它们的土地,收取他们四边的郡城,只有这样才能尊崇天子的地位,国家才会安定。
C.晁错得到景帝信任,终于达到削弱诸侯的目的,不料却导致了吴楚七国之乱,维护了朝廷的利益却使自己遭到杀身之祸。
D.晁错死后,邓公作为抗击吴楚叛军的将领,向景帝谈及他对诛杀晁错的看法,他认为处死晁错其实是替诸侯报了仇。

把下面的文言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数上书孝文帝,言削诸侯事,及法令可更定者。
(2)及窦婴、袁盎进说,上令晁错衣朝衣斩东市。

请用斜线(/)给下面文段中的划线部分断句。(断句不超过六处,3分)
龙门山,在河东界。禹凿山断门一里余。黄河自中流下,两岸不通车马。每岁季春有黄鲤鱼自海及诸川争来赴之一岁中登龙门者不过七十二初登龙门即有云雨随之天火自后烧其尾乃化为龙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十六年,奉车都尉窦固出击匈奴,以超为假司马,将兵别击伊吾,战于蒲类海,多斩首虏而还。固以为能,遣与从事郭恂俱使西域。超到鄯善,鄯善王广奉超礼数甚备,后忽更疏懈。超谓其官属曰:“宁觉广礼意薄乎?此必有北虏使来,狐疑未知所从故也。明者睹未萌,况已著邪?”乃召侍胡诈之曰:“匈奴使来数日,今安在乎?”侍胡惶恐,具服其状。超乃闭侍胡,悉会其吏士三十六人,与共饮,酒酣,因激怒之,曰:“卿曹与我俱在绝域,欲立大功以求富贵,今虏使到裁数日,而王广礼敬皆废,如令鄯善收吾属送匈奴,骸骨长为豺狼食矣!为之奈何?”官属皆曰:“今在危亡之地,死生从司马。”超曰:“不入虎穴,不得虎子。当今之计,独有因夜以火攻虏使,彼不知我多少,必大震怖,可殄尽也。灭此虏,则鄯善破胆,功成事立矣。”众曰:“当与从事议之。”超怒曰:“吉凶决于今日!从事文俗吏,闻此必恐而谋泄,死无所名,非壮士也。”众曰:“善。”初夜,遂将吏士往奔虏营。会天大风,超令十人持鼓藏虏舍后,约曰:见火然,皆当鸣鼓大呼。余人悉持兵弩,夹门而伏。超乃顺风纵火,前后鼓噪。虏众惊乱,超手格杀三人,吏兵斩其使及从士三十余级,余众百许人悉烧死。明日,乃还告郭恂。恂大惊,既而色动。超知其意,举手曰:“掾虽不行,班超何心独擅之乎?”恂乃悦。超于是召鄯善王广,以虏使首示之,一国震怖。超晓告抚慰,遂纳子为质。
注:①伊吾,西域地名。②鄯(shàn)善,西域国家名。③掾(yuàn),古代属官的通称。
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鄯善王广奉超礼数甚备,后忽疏懈更:更加
B.酒酣,因激之怒:使(他们)精神振奋
C.今虏使到数日裁:通“才”,仅仅
D.骸骨为豺狼食矣长:永远

下列各句中,都能用来反衬班超大智大勇的一组是:()
①侍胡惶恐,具服其状。②当今之计,独有因夜以火攻虏使。
③明者睹未萌,况已著邪?④余人悉持兵弩,夹门而伏。
⑤虏众惊乱。⑥明日,乃还告郭恂。恂大惊,既而色动。

A.①②⑥ B.①③④ C.③④⑤ D.①⑤⑥

下列对文意的理解,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班超胆识过人,及时洞悉鄯善暗通匈奴,并断然率众连夜奔袭,全歼匈奴使者,迫使鄯善国与汉朝结为好友。
B.班超见微知著,妙用奇计,夜歼匈奴使者,宣示了汉朝的国威和恩德,使鄯善王情愿归属汉朝。
C.班超知人善任,精心谋划,率属官和吏兵,火烧虏营,斩杀虏使,维护了汉朝的国威,使鄯善王同意接纳班超的儿子为人质。
D.班超身处绝境,临危不惧,率领全体官兵,计歼匈奴使者,完成了沟通汉朝和西域的历史使命。

请把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当今之计,独有因夜以火攻虏使,彼不知我多少,必大震怖。
②约曰:“见火然,皆当鸣鼓大呼。”
③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

阅读下面选段,完成9-11题
冯唐
冯唐以孝著,为中郎署长,事文帝。上既闻廉颇.李牧为人,良说,而搏髀曰:“嗟乎!吾独不得廉颇.李牧为吾将,吾岂忧匈奴哉!”唐曰:“陛下虽得廉颇.李牧,弗能用也。”上怒,起入禁中。良久,召唐让曰:①“公奈何众辱我,独无间处乎?”唐谢曰:“鄙人不知忌讳。”
当是之时,匈奴新大入朝那,杀北地都尉卯。上以胡寇为意,乃复问唐曰:“公何以知吾不能用廉颇.李牧也?”唐对曰:“臣闻上古王者之遣将也,跪而推毂,曰‘阃以内者,寡人制之;阃以外者,将军制之。军功爵赏皆决于外,归而奏之’。此非虚言也。臣大父言,李牧为赵将居边,军市之租皆自用飨士,赏赐决于外,不从中扰也。委任而责成功,故李牧乃得尽其智能,遣选车千三百乘,彀骑万三千,百金之士十万,是以北逐单于,破东胡,灭澹林,西抑强秦,南支韩魏。当是之时,赵几霸。其后会赵王迁立,其母倡也。王迁立,乃用郭开谗,卒诛李牧,令颜聚代之。是以兵破士北,为秦所禽灭。今臣窃闻魏尚为云中守,其军市租尽以飨士卒,出私养钱,五日一椎牛,飨宾客军吏舍人,是以匈奴远避,不近云中之塞。虏曾一入,尚率车骑击之,所杀甚众。②夫士卒尽家人子,起田中从军,安知尺籍五符。终日力战,斩首捕虏,上功莫府,一言不相应,文吏以法绳之。其赏不行而吏奉法必用。臣愚,以为陛下法太明,赏太轻,罚太重。且云中守魏尚坐上功首虏差六级。陛下下之吏,削其爵,罚作之。由此言之,陛下虽得廉颇.李牧,弗能用也。臣诚愚,触忌讳,死罪死罪!”③文帝说,是日令冯唐持节赦魏尚,复以为云中守,而拜唐为车骑都尉,主中尉及郡国车士。
七年,景帝立,以唐为楚相,免。武帝立,末贤良,举冯唐。唐时年九十余,不能复为官,乃以唐子冯遂为郎。遂字王孙,亦奇士,与余善。
(选自《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良久,召唐曰让:责备
B.当是之时,赵几霸:霸业
C.且云中守魏尚上功首虏差六级坐:获罪,犯罪
D.武帝立,末贤良,冯唐举:推举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 冯唐孝著② 申之孝悌之义
B.①赏赐决外②而耻学
C.① 陛下得廉颇、李牧②有槁暴
D.① 委任责成功② 尊贤重士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冯唐不仅有真知灼见,而且敢于坚持正确的意见,批评最高统治者,是难得的令人折服的杰出之士。
B.此文一笔两涉,冯唐之所以能显示自己品格的卓异,是因为遇到了“从善如流”的汉文帝。文章通过对话描写,再现了敢于直谏的良臣和勇于纳谏的贤君形象。
C.冯唐虽然杰出,但仕途却大起大落,坎坷不平,最后连一个官职都保不住。唐代王勃也有“冯唐易老,李广准封”之叹。
D.这段文字体现了司马迁一贯的风格:全文朴实的叙写,蕴蓄着强烈的爱憎之情;许多生动的细节描写,显示着强烈的文学性。

把文言文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是以兵破士北,为秦所禽灭
②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③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④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课内文段阅读,完成6—9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下面加点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师之不传也久矣!道:风尚
B而学于师耻:羞耻
C小学而大遗小学:小的方面学习
D士大夫之族:一类人
都属于师道不传的原因的一项是()
①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②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③故圣益圣,愚益愚④于其身也,则耻师焉⑤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⑥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A②③⑥ B①②⑤ C②④⑤ D③④⑥
对文段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二段以感叹发端,携着批判的锋芒,如暴风骤雨,涤荡乾坤,令人耳目一新。
B作者运用了三组对比,将论述的重点转移到批判现实中来,揭示师道不传的原因。
C先以“古之圣人”比照“今之众人”,得出了“小学而大遗”的结论。
D文段中的第三组对比,揭示了尊卑贵贱和智力高下成反比的奇怪现象,发人深思。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