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文,完成第8~lO题。
杜黄裳,字遵素,京兆万年人。擢进士第,又中宏辞。郭子仪辟佐朔方府,子仪入朝,使主留事。李怀光与监军阴谋矫诏诛大将等,以动众心,欲代子仪。黄裳得诏,判其非,以质怀光,怀光流汗服罪。于是诸将狠骄难制者,黄裳皆以子仪令易置,众不敢乱.入为侍御史,为裴延龄所恶,十期不迁。贞元未,拜太子宾客,居韦曲。时中人欲请其地赐公主,德宗日:“城南杜氏乡里,不可易。”迁太常卿。时王叔文用事,黄裳未尝过其门。婿韦执谊辅政,黄裳劝请太子监国,执谊日:“公始得一官,遽开口议禁中事!”
黄裳怒日:“吾受恩三朝,岂以一官见卖?”即拂衣出。皇太子总军国事,擢黄裳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于是,夏绥银节度使韩全义愉佞无功,因其来朝,白罢之。俄而刘辟叛,议者以辟恃险,讨之或生事,唯黄裳固劝不赦,因奏罢中人监军,而专委高崇丈。凡兵进退,黄裳自中指授,无不切于机。崇文素惮刘滩,黄裳使人谓日:“公不奋命者,当以涟代。”崇文惧,一死力缚贼以献。蜀平,群臣贺,完宗目黄裳日:“时卿之功。”,始,德宗创艾多难,务姑息藩镇,每帅臣死,遣中人伺其军,观众所欲立者,故大将私金币结左右,以求节制,晏年尤甚,方镇选不出朝廷。黄裳每从容县言:“陛下宜鉴贞元之弊,整法度,睃损诸侯,则天下治。”帝尝问前古王者所以治乱云云,黄裳知帝锐于治,恐不得其要,因推言:“王者之道,在修己任贤而已。王者择人任而责成,见功必赏,有罪信罚,孰敢不力!”帝以黄裳言忠,嘉纳之.由是平夏、翦齐、灭蔡、复两河,以机秉还宰相,纪律设张,赫然号中兴,自黄裳启之。
元和二年,以检校司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河中、晋绛节度使,俄封邠国公。明年卒,年七十。
黄裳达权变,有王佐大略。性雅澹,未始忤物。初不为执谊所礼,及败,悉力营救;既死,表还其枢葬焉。尝被疾,医者误进药,疾遂甚,终不怒谴。然除吏不甚别流品,通馈谢,无洁白名。当大政未久,不究其才,及处外,天下常所属意。卒后数年,御史劾奏黄裳纳邰宁节度使高崇文钱四万五千缗,按故吏吴凭及黄裳子栽,辞服。帝念旧功,但流凭昭州,原载不问。(《新唐书》卷一百八十二•列传第九十四)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然除吏不甚别流品除:任命,授职。
B.以机秉还宰相秉:通“柄”,权力,权柄。
C.黄裳未尝过其门过:经过。
D.阴谋矫诏诛大将矫:假传(命令)。
9.以下各组句子中,能分别直接表明杜黄裳“善谋”和“雅澹”的一组是
A.①自中指授,无不切于机②医者误进药,疾遂甚,终不怒谴
B.①以辟恃险,讨之或生事②不为执谊所礼,及败,悉力营救
C.①得诏,判其非,以质怀光②为裴延龄所恶,十期不迁
D.①赫然号中兴,自黄裳启之②纳邠宁节度使高崇文钱四万五千缗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黄裳针对藩镇长官长期呆在朝中、不理政务的现实,常常劝说德宗皇帝,以贞元年间的弊政为借鉴,整顿法度,削减藩镇特权,皇帝欣然采纳,于是带来了中兴的局面。
B.杜黄裳任太常卿时,曾劝辅佐朝政的韦执谊请求太子监理国政,韦执谊并未以礼相待,杜黄裳愤怒地说,我受三朝恩惠,岂能因一个官职出卖自己!说完拂袖而出。
C.杜黄裳为门下侍郎时,刘辟叛乱,他力排众议,坚决主张武力平叛,奏请免除宦官监军,专门委托高崇文平叛。凡是军队的进退,黄裳都参与指挥,无不合乎军机。
D.杜黄裳曾奉命主持朔方府军务,李怀光与监军趁郭子仪入朝,暗中谋划假传圣旨制造混乱,想趁机取代郭子仪。黄裳得到诏书,判明真伪,果断采取措施,稳定局面。 
11.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王者择人任而责成,见功必赏,有罪信罚,孰敢不力?
译文:
(2)黄裳达权变,有王佐大略。性雅澹,未始忤物。
译文: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青霞先生文集》序
茅坤
青霞沈君,由锦衣经历上书诋宰执。宰执深疾之,方力构其罪,赖天子仁圣,特薄其谴,徙之塞上。当是时,君之直谏之名满天下。已而君累然携妻子出家塞上。会北敌数内犯,而帅府以下束手闭垒,以恣敌之出没,不及飞一镞以相抗。甚且及敌之退,则割中土之战没者与野行者之馘①以为功。而父之哭其子,妻之哭其夫,兄之哭其弟者,往往而是,无所控吁。君既上愤疆埸之日弛,而又下痛诸将士日菅刈我人民以蒙国家也,数呜咽欷歔,而以其所忧郁发之于诗歌文章,以泄其怀,即集中所载诸什是也。
君故以直谏为重于时,而其所著为诗歌文章,又多所讥刺。稍稍传播,上下震恐,始出死力相煽构,而君之祸作矣。君既没,而一时阃寄②所相与谗君者,寻且坐罪罢去。又未几,故宰执之仇君者亦报罢。而君之门人给谏俞君,于是裒辑其生平所著若干卷,刻而传之,而其子以敬,来请予序之首简。
茅子受读而题之曰若君者非古之志士之遗乎哉孔子删诗自小弁之怨亲巷伯之刺谗以下其忠臣寡妇幽人怼士之什并列之为风疏之为雅不可胜数。岂皆古之中声也哉?然孔子不遽遗之者,特悯其人,矜其志,犹曰“发乎情,止乎礼义”,“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为戒”焉耳。予尝按次《春秋》以来,屈原之《骚》疑于怨,伍胥之谏疑于胁,贾谊之疏疑于激,叔夜之诗疑于愤,刘蕡之对疑于亢。然推孔子删《诗》之旨而裒次之,当亦未必无录之者。君既没,而海内之荐绅③大夫至今言及君,无不酸鼻而流涕。呜呼!集中所载《鸣剑》、《筹边》诸什,试令后之人读之,其足以寒贼臣之胆,而跃塞垣战士之马,而作之忾也,固矣。他日国家采风者之使出而览观焉,其能遗之乎?予谨识之。
至于文词之工不工,及当古作者之旨与否,非所以论君之大者也,予故不著。
(选自《古文观止》)
【注】①馘(guó):指古代战争中为献功而割的敌人的左耳。②阃(kǔn)寄:统兵在外的人。阃,郭门的门槛。寄,托付。意即郭门以外的事委托全权处理,所以用来专指在外负责军事专职的人。③荐绅:士大夫。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锦衣经历上书诋宰执       诋:诋毁
B.特薄其谴,徙之塞上       薄:减轻
C.予谨识之             识:记述
D.特悯其人,矜其志         矜:敬重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君累然携妻子出家塞上  然孔子不遽遗之者
B.发乎情,止乎礼义       其能遗之乎
C.不及飞一镞以相抗       以其所忧郁发之于诗歌文章,以泄其怀
D.兄之哭其弟者,往往而是    而海内之荐绅大夫至今言及君,无不酸鼻而流涕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反映沈君诗文内容的一项是
①君之直谏之名满天下     ②愤疆埸之日弛
③痛诸将士日菅刈我人民以蒙国家   ④即集中所载诸什是也
⑤其所著为诗歌文章,又多所讥刺   ⑥而作之忾也,固矣
A.①②⑤  B.②③⑤  C.①④⑥  D.③④⑥
4.下列对这篇文章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交代了沈君与“宰执”之间势不两立的关系,接下来不直接写沈君与“宰执”的正面冲突,而是将笔墨转到写塞外,集中抒发沈君无辜陷罪流放的悲愤。
B.文章揭露了当时官员玩忽职守、边塞军备松弛、将士畏敌渎职甚至残害百姓以冒功的种种现象,从而揭示出沈君文章广阔的社会背景和反映现实、揭露现实的积极意义。
C.文章全篇行文跌宕,寄慨深沉,既突出了沈君的忠烈刚直,也突出了沈君诗文的战斗精神和重要价值,洋溢着对沈君人格的高度敬仰之情。
D.本文是为沈君的文集而作,却从沈君其人写起,表现其“古之志士之遗”的风范,突破了一般序文拘于篇章结构、遣词造句、艺术特点等评介的窠臼,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5.翻译和断句。
(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稍稍传播,上下震恐,始出死力相煽构,而君之祸作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其足以寒贼臣之胆,而跃塞垣战士之马。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用“ / ”给文言文阅读材料第三段中的划线处断句。
茅子受读而题之曰若君者非古之志士之遗乎哉孔子删诗自小弁之怨亲巷伯之刺谗以下其忠臣寡妇幽人怼士之什并列之为风疏之为雅不可胜数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简堂集序
归庄①
先太仆府君②,故居安亭,为昆山、嘉定之界,而去嘉定为近。当时执经问学者,嘉定尤多。嘉定有唐叔达、娄子柔两先生衍其派。子柔之高弟子曰马巽甫先生,《简堂集》者,其所著也。先生交余父兄间,余尝一再奉教,犹不数数见其文。去年,至嘉定,先生殁久矣。先生之子应之出是集,属予序;得受而读之,知先生之文所自来也。盖从流溯源,得之府君为多。吾朝文章,自浦江、乌伤③开一代风气,上与唐宋诸大家匹。读两公文,原知文之不可苟为也。而后之学者,趋尚不同,顾以盛名奔走天下。至嘉靖中世,几无复知有两公者矣。府君独起而振之。万历之季,所号为文章家者,与嘉靖诸公虽异趋,要皆入幽蹊仄径,披榛翦茀④,终不能致于康庄。然人情喜新,咸望而归之。独先生守其师之学不变,岂非所谓“不惑于流俗,而笃于自信”者耶?先生之文,大约详整博雅而有精思,至其变化出没,非拘墟者⑤所能测。
抑余又有感焉。古之求人之文者,惟其文;苟其文足以传后,虽布衣可也。而能文者,亦视其人之可传与否,而不轻为。世俗之求人之文者,不惟其人惟其贵。寻常无闻之人,往往购名公卿之文,镌金石、登屏幛以为荣。而名公卿不必能文,或能而不暇,则倩人以应。一以执笔之有人也,而轻应之;一以署名之非己也,而谩为之;于是天下之文日益多。余观《简堂集》代名公卿作者十居六七,余既笑世俗之人之鄙,又叹先生之不遇世也。虽退之、子瞻、子固⑥集中代人之作至今传,然终不多见。且夫先生之才与其学,苟文皆为己作,不烦瞻前顾后,必能自吐其胸中之奇,当有不止于此者。余尝叹太仆府君,以如此之文而老得一第,又处下位,不获修国家谱牒,记元老大臣事迹,不得尽其才以为恨。况先生遂以书生老也!后之观先生之文者,欣赏之余,当亦不胜其太息矣。
余浅学,不当序先生之文,因应之请之不置,又以先生之文得吾家之传也,故不辞而为序。
(选自《清文观止》有删改)
【注】①归庄:明清换代间人。本文作于明末。②太仆府君:作者的曾祖归有光,嘉靖进士,曾为南京太仆寺丞;“府君”,旧时对已故先辈的敬称。③浦江、乌伤:指宋濂(浦江人)、王祎(乌伤人)。④披榛翦茀:榛,丛生的灌木;茀,杂草。⑤拘墟者:拘学浅陋者。⑥退之、子瞻、子固:分别是韩愈、苏轼、曾巩的字。
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叔达、娄子柔两先生衍其派衍:传布。
B.而后之学者,趋尚不同趋:趋向、爱好。
C.一以署名之非已也,而谩为之谩:谩骂、辱骂。
D.因应之请之不置置:放弃。
2.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表达归庄为《简堂集》作序的原因的一组是()
①开一代风气,上与唐宋诸大家匹②盖从流溯源,得之府君为多
③先生之文,大约详整博雅而有精思④先生之子应之出是集,属予序
⑤以先生之文得吾家之传也⑥余既笑世俗之人之鄙,又叹先生之不遇世也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③⑥ D.②④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马巽甫先生与作者家族渊源很深:其文得作者先曾祖的家传,其人与作者的父、兄都有交游。
B.马巽甫先生很有才学,“不惑于流俗,而笃于自信”,却不遇于当世,一直到老仍是一介书生。
C.作者认为,马巽甫先生的文章多是代人执笔,所以瞻前顾后,以致“入幽蹊仄径,终不能致于康庄”。
D.作者认为,求人写文章的,应该只看文章的好坏而不应看重他的地位;代人写文章也要看对方的为人,而不可轻易随便代写。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先生殁久矣。先生之子应之出是集,属予序。
⑵读两公文,原知文之不可苟为也。
⑶而名公卿不必能文,或能而不暇,则倩人以应。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徐孺子祠堂记》(节选)
曾巩
汉元兴以后,政出宦者,小人挟其威福,相煽为恶,中材顾望,不知所为。汉既失其操柄,纪纲大坏。然在位公卿大夫,多豪杰特起之士,相与发愤同心,直道正言,分别是非白黑,不少屈其意,至于不容,而织罗钩党之狱起,其执弥坚,而其行弥励,志虽不就而忠有余。当是之时,天下闻其风、慕其义者,人人感慨奋激,至于解印绶,弃家族,骨肉相勉,趋死而不避。百余年间,擅强大:觊非望查相属,皆逡巡而不敢发。汉能以亡为存,盖其力也。
孺子于时,豫章太守陈蕃、太尉黄琼辟皆不就,举有道,拜太原太守,安车备礼,召皆不至。盖忘己以为人,与独善于隐约,其操虽殊,其志于仁一也。在位士大夫,抗其节于乱世,不以死生动其心,异于怀禄之臣远矣,然而不屑去者,义在于济物故也。孺子尝谓郭林宗日:“大木将颠,非一绳所雏,何为栖栖不皇宁处?”此其意亦非自足于丘壑,遗世而不顾者也。《易》于君子小人消长进退,择所宜处,未尝不惟其时则见,其不可而止,此孺子之所以未能以此而易彼也。
孺子,豫章南昌人。按图记:“章水北径南昌城,西历白社,其西有孺子墓;又北历南塘,其东为东湖,湖南小洲上有孺子宅,号孺子台。吴嘉禾中,太守徐熙于孺子墓隧种松,太守谢景于墓侧立碑。晋永安中,太守夏侯嵩于碑旁立思贤亭,世世修治。至拓跋魏时,谓之聘君亭。”今亭尚存,而湖南小洲,世不知其尝为孺子宅,又尝为台也。予为太守之明年,始即其处,结茅为堂,图孺子像,塑以中牢,率州之宾拜焉。汉至今且千岁,富贵堙灭者不可称数。孺子不出闾巷,独称思至今。孺子墓失其地,而台幸可考而知。祠之,所以示邦人以尚德,故并采其出处之意为记焉。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不少屈其意少:稍微
B.抗其节于乱世抗:保持、坚持
c.其操虽殊,其志于仁一也操:节操
D.故并采其出处之意为记焉出处:出仕和隐居
2.下列句子中,全都表明曾巩对徐孺子理解、肯定的一项是(3分)
①安车备礼,召皆不至②异于怀禄之臣远矣
③此孺子之所以未能以此而易彼也④义在于济物故也
⑤君子小人消长进退,未尝不惟其则见,其不可而止
⑥孺子不出闻巷,独称思至今
A.①②③ B.①④⑤ c.②④⑥ D.③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汉元兴以后,宦官把持朝政,奸臣与他们互相勾结,制造冤狱,疯狂迫害正直的大臣。
B.朝廷的公卿大夫伸张正义,坚贞不屈,压迫愈深,反抗愈烈,汉朝因为这些股肱之臣得以再支撑了一百多年。
C。乱世中,徐孺子独善其身,还保持高尚的气节,忘己为人,济世救人,得到后人敬仰。
D。曾巩做了太守后,经过一番考证,在孺子宅的旧址修筑了徐孺子祠堂,目的是为了教化州民。
4.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百余年间,擅强大,觊非望者相属,皆逡巡而不敢发。(3分)
(2)此其意非自足于丘壑,遗世而不顾者也。(3分)
(3)图孺子像,祠以中牢,率州之宾属拜焉。(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让县自明本志令
曹操
孤始举孝廉,年少,自以本非岩穴知名之士,恐为海内人之所见几愚欲为一郡守,好作政教以建立名誉,使世士明知之故在济南,始除残去秽,平心选举,违忤诸常侍,以为强豪所忿,恐致家祸,故以病还。
去官之后,年纪尚少,顾视同岁中,年有五十,未名为老,内自图之:从此却去二十年,待天下清,乃与同岁中始举者等耳。故以四时归乡里,于谯东五十里筑精含,欲秋夏读书,冬春射猎,求底下之地,欲以泥水自蔽,绝宾客往来之望,然不能得如意。
后征为都尉,迁典军校尉,意遂更欲为国家讨贼立功,欲望封侯作征西将军,然后题墓道言“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此其志也。而遭值董卓之难,兴举义兵。是时合兵能多得耳,然常自损,不欲多之。所以然者,兵多意盛,与强敌争,倘更为祸始。故汴水之战数千,后还到扬州更募,亦复不过三千人。此其本志有限也。
后领兖州,破降黄巾三十万众。又袁术僭号于九江,下皆称臣,名门日建号门,衣被皆为天子之制,两妇预争为皇后。志计已定,人有劝术使遂即帝位,露布天下。答言:“曹公尚在,未可也。”后孤计禽其四将,获其人众,遂使术穷亡解沮,发病而死.及至袁绍据河北,兵势强盛,孤自度势,实不敌之。但计投死为国,以义又身,足垂于后。幸而破绍,枭其二子。又刘表自以为宗室,包藏好心,乍前乍却,以观世事,据有当州。孤复定之,遂平天下。身为宰相,人臣之责已极,意望已过矣。今孤言此,若为自大,欲人言尽,故无讳耳。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或者人见孤强盛,又性不信天命之事,恐私心相评,言有不逊之志,妄相忖度,每用耿耿:齐桓、晋文所以垂称至今日者,以其兵势广大,犹能奉事用室也。《论语》云:“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可谓至德矣。”夫能以大事小也。音乐毅走赵,赵玉欲与之图燕,乐毅伏而垂泣,对曰:“臣事昭王,犹事大王;臣若获戾,放在他国,没世然后已,不忍谋赵之徒隶,况燕后嗣乎?”胡亥之杀蒙恬也,恬曰:“自吾先人及至子孙,积信于秦三世矣己今臣将兵三十余万,其势足以背叛,然自知必死而守义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忘先王也。”孤每读此二人书,未尝不怆然流涕也。孤祖父以至孤身皆当亲重之任可谓见信者矣以及子桓兄弟①共于三世矣。
(选自《古文鉴赏辞典》,有删节)
【注】子桓兄弟:指曹丕、曹植等:曹丕字子桓。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顾视同岁中顾:照顾 B.兴举义兵举:发动
C.妄相忖度度:猜测 D.昔乐毅走赵走:投奔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以”意义和用法与文中“夫能以大事小也”相同的一项是
A.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B.日削同争,以趋于亡
C.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也 D.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
3.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表明曹操的志向高洁的一组是()
①始除残去秽,平心选举,违忤诸常侍
②意遂更欲为国家讨贼立功,欲望封侯作征西将军
③所以然者,兵多意盛,与强敌争,倘更为祸始
④但计投死为国,以义灭身.足垂于后
⑤设使国家无有孤。灭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⑥孤每读此二人书,未尝不怆然流涕也
A.①④⑥ B.③④⑤ C.②④⑤ D.②④⑥
4.下列各句中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曹操叙述自己起初只想做一个好郡守;世道混乱,便想隐居乡下,读书射猎;后兴兵讨伐董卓,并且得到了很多兵马。
B.在文中曹操历数自己的功绩,历陈古人行事,并以周公自况,申明自己功功业虽大,但无代汉自立之心。
C.在文中,作者提到每次阅读有关乐毅和蒙恬的书,没有不感动得悲伤流泪的。很真切地表明了自己忠于汉室的决心。
D.文章用质朴、坦率、沉着的语言直剖胸襟,毫不矫情作态,故读来亲切感人。充分显干了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及军事家的过人胆识和非凡气概。
5.断句、翻译
(1)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孤祖父以至孤身皆当亲重之任可谓见信者矣以及子桓兄弟过于三世矣
(2)请把上面文言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待天下清,乃与同岁中始举者等耳。
译文:
②身为宰相,人臣之贵已极,意望已过矣。
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与友人荆雪涛书
于成龙
广西柳州罗城,偏在山隅,土司①环绕,山如剑排,水如汤沸,蛮烟瘴雨。北人居此,还者什不得一二。
选授后,亲者不以为亲,故者不以为故。同年生王吉人,劝勿往。私心自度:“古人‘利不苟趋,害不苟避’之义何为?”俯首不答。抵舍,典鬻田屋,得百金,携苍头②五人,拜先祠,别老母,门内外但闻哭声,不复回顾。
行及湖南冷水滩,卧病,扶掖陆行。之桂林,皆劝以善调治,勿亟赴罗城。抱痾之人,至是胆落,往日豪气,不知消磨何所矣!到县庭,无门垣,草屋三间,内廨支茅穿漏,四无墙壁。郁从中来,病不自持,一卧月余。从仆环向而泣,了无生气。乞归无路,扶病理事,立意修善,以回天意。凡有陋弊,清察厘革。无几何,一仆死,余仆皆病。万里一身,生死莫主。夜枕刀卧,床头树一枪以自防。然思为民兴利除害,囊无一物,猺獞虽顽,无可取之资,亦无可杀之仇也。事至万不得已,则勉强为之。申明保甲,不得执持兵器。间有截路伤命,无踪盗情,必务缉获,推详真实。渐次人心信服,地方宁静。而地与柳城西乡接境,其人祖孙父子,生长为贼,肆害无已。约某乡民练兵,亲督剿杀。渠魁③俯首,乞恩讲和,掳掠男女牛畜皆送还。敢有侵我境者,竟行剿灭,而邻盗渐息。
嗣后官民亲睦,环集问安,如家人父子。而民俗婚丧之事,亦皆行之以礼,感之以情。罗城之治,如斯而已。
自数年来,本非为功名富贵计,只欲生归故里。日二食或一食,读书堂上,坐睡堂上,首足赤露,无复官长礼。夜以四钱沽酒一壶,无下酒物,快读唐诗,痛哭流涕,并不知杯中之为酒为泪也。回想同僚诸人,死亡无一得脱。是以赴蜀之日,益励前操,至死不变。偶书寄,以发知己万里一慨。
(节选自《清文观止》)
[注]①土司:元.明以来,在西北.西南等蛮苗地区设置由少数民族的首领充任世袭的官职。②苍头:仆人。③渠魁:盗寇中的首脑。
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典鬻田屋,得百金鬻:卖。
B.凡有陋弊,清察厘革厘:整理。
C.皆劝以善调治调治:调整,治理。
D.申明保甲申明:陈述,说明。
2.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版权所有是表述作者于成龙“利不苟趋,害不苟避”的一组是
①门内外但闻哭声,不复回顾②往日豪气,不知消磨何所矣
③乞归无路,扶病理事,立意修善,以回天意④万里一身,生死莫主
⑤约某乡民练兵,亲督剿杀⑥事至万不得已,则勉强为之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⑤ D.④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去罗城赴任之前,朋友王吉人曾劝告于成龙,不要去那蛮荒僻野之地,于成龙没有动摇。
B.于成龙熬过了数年的艰难生活,既是为了能向朝廷表明自己的节操,也是为了能有朝一日能加官进爵。
C.于成龙经常一个人喝酒吟诗,想到自己的处境则痛哭流涕,可见他是一个性情中人。
D.在于成龙的精心治理下,罗城安定太平,官民之间像家人一样和睦融洽。
4.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选授后,亲者不以为亲,故者不以为故。(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间有截路伤命,无踪盗情,必务缉获,推详真实。(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是以赴蜀之日,益励前操,至死不变。(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