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陈禾,字秀实,明州鄞县人。举元符三年进士。累迁辟雍①博士。
天下久平,武备宽弛,东南尤甚。禾请增戍、缮城壁,以戒不虞。或指为生事,格不下。其后盗起,人服其先见。迁左正言,俄除给事中。
时童贯权益张,与黄经臣用事,御史中丞卢航表里为奸,缙绅侧目。未日:“此国家安危之本也。吾位言责,此而不言,一迁给事中,则非其职矣。”未拜命,首抗疏劾贯。复劾经臣:“怙宠弄权,夸炫朝列。每云诏令皆出其手,言上将用某人,举某事,已而诏下,悉如其言。夫发号施令,国之重事,黜幽陟明,天子大权,奈何使宦寺②得与?臣之所忧,不独经臣,此途一开,类进者众,国家之祸,有不可遏,愿亟窜之远方。”
论奏未终,上拂衣起。禾引上衣,请毕其说。衣裾落,上曰:“正言碎朕衣矣。”禾言:“陛下不惜碎衣,臣岂惜碎首以报陛下?此曹今日受富贵之利,陛下他日受危亡之祸。”言愈切,上变色日:“卿能如此,朕复何忧?”内侍请上易衣,上却之曰:“留以旌直臣。”翌日,贯等相率前诉,谓国家极治,安得此不详语。卢航奏禾狂妄,谪监信州酒。遇赦,得自便还里。
初,陈瓘归自岭外,居于鄞,与禾相好,遣其子正汇从学。后正汇告京罪,执诣阙,瓘亦就逮。经臣莅其狱,檄禾取证,禾答以事有之,罪不敢逃。或谓其失对,禾日:“祸福死生,命也,岂可以死易不义耶?愿得分贤者罪。”遂坐罐党停官。
遇赦,复起知广德军,移知和州。寻母忧,服除,知秀州。王黼新得政,禾曰:“安能出黼门下?”力辞,改汝州。辞益坚,日:“宁饿死。”黼闻而衔之。禾兄秉时为寿春府教授,禾侍兄官居。适童贯领兵道府下,谒不得入,馈之不受。贯怒,归而谮之,上曰:“此人素如此,汝不能容邪?”久之,知舒州,命下而卒,赠中大夫,谥文介。
(节选自《宋史•陈禾传》)
注:①辟雍:太学名。②宦寺:宦官。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愿亟窜之远方窜:放逐
B.留以旌直臣旌:表彰
C.遂坐瑾党停官坐:因犯……罪
D.安得此不详语详:详细
10.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陈禾刚强正直的一组是()
①其后盗起,人服其先见。②未拜命,首抗疏劾贯。
③论奏未终,上拂衣起。④檄禾取证,禾答以事有之,罪不敢逃。
⑤辞益坚,日:“宁饿死。”⑥适童贯领兵道府下,谒不得入,馈之不受。
A.①②④B.②④⑤C.①③⑥D.③⑤⑥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禾从长久太平的局面中看出潜藏的危机,针对当时军备松弛,东南一带尤其严重
的情况,他上委请求采取措施,起初不为人理解,后来事实证明他有先见之明。
B.童贯、黄经臣、卢航狼狈为奸,权倾朝野,士大夫都敢怒不敢言,陈禾挺身而出,
先上书弹劾童贯,又裤劾黄经臣,指出他们的所作所为对国家危害严重。
C.陈禾冒死进谏,拉破了皇帝的衣服,迫使皇帝表面上赞同其意见,然而陈禾激怒了
皇帝,以致第二天当童贯、卢航等人诋毁他时,皇帝就趁势将他贬谪到外地。
D.王黼刚刚执掌大权时,陈禾对他十分鄙视,说,怎么能在王黼门下听候调遣,于是
一再坚决要求辞官,王黼听说后对他怀恨在心。
12.把第1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禾引上衣,请毕其说。衣裾落,上曰:“正言碎朕衣矣。”
译文:
(2)贯怒,归而谮之,上曰:“此人素如此,汝不能容邪?”
译文: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犯此二败以攻孙权,是以丧师于赤壁,以成吴之强。

(2)此不亦长于料事而不长于料人之过欤?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1题。

世之所谓智者,知天下之利害,而审乎计之得失,如斯而已矣。此其为智犹有所穷。唯见天下之利而为之,唯其害而不为,则是有时而穷焉,亦不能尽天下之利。古之所谓大智者,知天下利害得失之计,而权之以人。是故有所犯天下之至危而卒以成大功者,此以其人权之。轻敌者败,重敌者无成功。何者?天下未尝有百全之利也,举事而待其百全,则必有所格,是故知吾之所以胜人,而人不知其所以胜我者,天下莫能敌之。

当汉氏之衰,豪杰并起而图天下,二袁、董、吕争为强暴,而孙权、刘备又已区区于一隅,其用兵制胜,固不足以敌曹氏,然天下终于分裂,讫魏之世,而不能一。盖尝试论之。魏武长于料事,而不长于料人。刘备有盖世之才,而无应卒之机。方其新破刘璋,蜀人未附,一日而四五惊,斩之不能禁。释此时不取,而其后遂至于不敢加兵者终其身。孙权勇而有谋,此不可以声势恐喝取也。魏武不用中原之长,而与之争于舟楫之间,一日一夜,行三百里以争利。 犯此二败以攻孙权,是以丧师于赤壁,以成吴之强。且夫刘备可以急取,而不可以缓图。方其危疑之间,卷甲而趋之,虽兵法之所忌,可以得志。孙权者,可以计取,而不可以势破也,而欲以荆州新附之卒,乘胜而取之。彼非不知其难,特欲侥幸于权之不敢抗也。此用之于新造之蜀,乃可以逞。故夫魏武重发于刘备而丧其功,轻为于孙权而至于败。 此不亦长于料事而不长于料人之过欤

嗟夫!事之利害,计之得失,天下之能者举知之。 知之而不能权之以人则亦纷纷焉或胜或负争为雄强而未见其能一也。

(宋·苏轼《魏武帝论》,有删节)


观曹公明锐权略,神变不穷,兵折而意不衰,在危而听不惑,临事决机,举无遗悔,近古以来,未之有也。虽复名微众寡,地小力穷,官渡受围,濮阳战屈。然天下精明之士,拓落之材,趋若百川之崇巨海,游尘之集高岳。故有荀彧、郭嘉等,或敛风长感,或一见尽怀。然后览英雄之心,骋熊罴之勇,挟天子以崇大顺,扶幼主而显至公,武功赫然,霸业成矣。

(唐·朱敬则《魏武帝论》,有删节)

7.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乎计之得失 审:仔细考量

B.

则必有所 格:阻止,阻碍

C.

此用之于新 之蜀 造:拜访

D.

一见尽怀 或:有的人

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则是有时而穷 盘盘 ,囷囷焉

B.

而权之 人 臣 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C.

特欲侥幸 权之不敢抗也 臣诚恐见欺 王而负赵

D.

游尘 集高岳 不知东方 既白

9.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

知之而不能权之/以人则亦纷纷焉/或胜或负/争为雄强而未见/其能一也

B.

知之而不能权之以人/则亦纷纷焉或胜或负/争为雄强/而未见其能一也

C.

知之而不能/权之以人则亦纷纷焉/或胜或负争为雄强/而未见其能一也

D.

知之/而不能权之以人/则亦纷纷焉或胜/或负争为雄强而未见/其能一也

10.下列六句分编四组,都属于苏轼认为曹操应该采取的正确做法的一组是(

①孙权勇而有谋,此不可以声势恐喝取也

②与之争于舟楫之间

③行三百里以争利

④刘备可以急取,而不可以缓图

⑤方其危疑之间,卷甲而趋之

⑥欲以荆州新附之卒,乘胜而取之

A.

①③⑥

B.

①④⑤

C.

②③④

D.

②⑤⑥

11.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苏轼一开篇就肯定了明辨利害即为"智者"的看法,并认为"大智者"还必须善于权衡对手。

B.

苏轼认为曹操过于重视刘备、又过于轻视孙权,因而错失统一的时机。

C.

朱敬则认为曹操在名望、实力上不占优势,又屡次战败,但最终扶持幼主,使朝廷稳定。

D.

两则选文摆事实、讲道理,观点鲜明,条理清晰,文气充沛,很有说服力。

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

子曰:"由也!女闻六言 【注】六蔽矣乎?"对曰:"未也。"

"居!吾语女。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阳货》)

【注】言:德。

孔子为什么把学习与道德修养联系在一起?请从"六言六蔽"中任选两个,用自己的话加以解释。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夫儒生,礼义也;耕战,饮食也。贵耕战而贱儒生,是弃礼义而求饮食也。使礼义废,纲纪败,上下乱而阴阳谬,水旱失时,五谷不登,万民饥死,农不得耕,士不得战也。故以旧防为无益而去之,必有水灾;以旧礼为无补而去之,必有乱患。儒者之在世,礼义之旧防也,有之无益,无之有损。夫礼义,无成效于人,然成效者须 【1】礼义而成。犹足蹈路而行,所蹈之路须不蹈者;身须手足而动,动者待不动者。故事或无益,而益者须之;或无效,而效者待之。儒生,耕战所须待也,弃而不存,如何?

韩子非儒,谓之无益有损,盖谓俗儒无行操,举措不重礼, 以儒名而俗行,以实学而伪说,贪官尊荣,故不足贵。夫志洁行显, 不徇爵禄,去卿相之位若脱屦者,居位治职,功虽不立,此礼义为业者也。国之所以存者,礼义也。民无礼义,倾国危主。今儒者之操,重礼爱义,率无礼之士,激无义之人;人民为善,爱其主上,此亦有益也。闻伯夷风者,贪夫廉,懦夫有立志;闻柳下惠风者,薄夫敦,鄙夫宽。 此上化也,非人所见。

段干木 【2】阖门不出,魏文 【3】敬之,表式其闾,秦军闻之,卒不攻魏。使魏无干木,秦兵入境,境土危亡。秦,强国也,兵无不胜,兵加于魏,魏国必破,三军兵顿,流血千里。今魏文式阖门之士,却强秦之兵,全魏国之境,济三军之众,功莫大焉,赏莫先焉。

齐有高节之士,曰狂谲、华士,二人昆弟也,义不降志,不仕非其主。太公封于齐,以此二子解沮 【4】齐众,开不为上用之路,同时诛之。韩子善之,以为二子无益而有损也。

夫狂谲、华士,段干木之类也,太公诛之,无所却、无所全;魏文式之,却强秦而全魏,功孰大者?狂谲、华士之操,干木之节也,使韩子善干木阖门之节、高魏文之式是也,则善太公之诛非也。使韩子 非干木之行,下魏文之式,则干木以此行而有益,魏文用式之道为有功;是韩子不赏功、尊有益也。

(取材于王充《论衡·非韩》)

注释:【1】须:等待,这里是依靠的意思。【2】段干木:战国时魏国隐士。【3】魏文:魏文侯,战国初魏国君主。【4】解沮:瓦解、涣散。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贵耕战而 儒生贱:轻视

B.

使礼义废,纲纪败使:假如

C.

故以旧为无益而去之 防:防备

D.

薄夫,鄙夫宽 敦:敦厚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

上下乱阴阳谬 故事或无益,益者须之

B.

旧礼为无补而去之 此二子解沮齐众

C.

此礼义为业也 国之所以存

D.

人民善 开不上用之路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以儒名而俗行 名义上是儒生,行动却跟一般人一样

B.

不徇爵禄 不为了爵位和俸禄而牺牲自己的生命

C.

此上化也,非人所见 这是最高的教化,不是常人能看到的

D.

非干木之行、下魏文之式 指责干木的操行、贬低魏文扶轼致敬

(4)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韩非认为儒生没有用处只有害处,本文认为儒生很有用处,不应抛弃。

B.

本文赞赏魏文侯向段干木扶轼致敬的做法,认为功劳很大,无法超越。

C.

韩非认为留着狂谲、华士没有好处只有坏处,因而赞赏太公杀了他们。

D.

本文认为狂谲、华士与段干木是同一类人,对保全国家没有什么用处。

(5)本文第一段体现了相反相成的思想,即相互对立的事物之间也有相互依赖、相互促成的一面。请结合本段相关语句,用自己的话谈谈作者是如何阐明这一思想的。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 14 题。

初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薄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 及渡江,左丞相睿以为军咨祭酒,逖居 京口 ,纠合骁健,言于睿曰:"晋室之乱非上无道而下怨叛也,由宗室争权,自相鱼肉,遂使戎狄乘隙,毒流中土。今 遗民 既遭残贼,人思自奋,大王诚能命将出师,使如逖者统之以复中原,郡国豪杰必有望风响应者矣。"睿素无北伐之志,以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给千人廪,布三千疋,不给铠仗,使自召募。秋八月,逖将其 部曲 百余家渡江,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遂屯淮阴,起冶铸兵,募得二千余人而后进。逖既入谯城,石勒遣石虎围谯,桓宣救之,虎解去。晋王 传檄 天下,称:"石虎敢帅犬羊,渡河纵毒,今遣九军,锐卒三万,水陆四道,径造贼场,受祖逖节度。"大兴三年,逖镇雍丘,数遣兵邀击后赵兵,后赵镇戍归逖者甚多,境土渐蹙。秋七月,诏加逖镇西将军。逖在军,与将士同甘苦,约己务施,劝课农桑,抚纳新附,虽疏贱者皆结以恩礼。逖练兵积谷,为取河北之计。后赵王勒患之,乃下幽州为逖修祖、父墓,置守冢二家,因与逖书,求通使及互市。 逖不报书,而听其互市,收利十倍 。禁诸将不使侵暴后赵之民,边境之间,稍得休息。四年,秋七月,以尚书仆射戴渊为征西将军,镇合肥。逖以已翦荆棘收河南地,而渊一旦来统之,意甚怏怏,又闻王敦与刘、刁构隙,将有内难, 知大功不遂,感激发病 。九月,卒于雍丘。豫州士女若丧父母,谯、梁间皆为立祠。祖逖既卒,后赵屡寇河南,拔襄城、城父,围谯。豫州刺史祖约不能御,退屯寿春。后赵遂取陈留,梁、郑之间复骚然矣。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 · 祖逖北伐》)

10.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初/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

B.

初/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

C.

初/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

D.

初/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京口,古城名,在今江苏省镇江市,是古代长江下游军事重镇,为兵家所重。

B.

遗民,指改朝换代后仍然忠于前朝的人,也泛指沦陷区的人民,文中指后者。

C.

部曲,原指古代豪门大族和将领招募的私人军队,文中是指部队的编制单位。

D.

传檄,檄指檄文,是古代官府用以征召、晓谕、声讨的文书,传檄即传布檄文。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祖逖力请北伐,时任左丞相的司马睿虽无北伐之志,但仍然尽力支持,这坚定了祖逖的斗志,祖逖指江发誓:若不能收复中原,就不再渡江返回江南。

B.

祖逖北伐,先在谯城遭石虎围攻,幸得桓宣解救;后镇雍丘,屡次派兵邀击后赵军队,使后赵疆土日益缩小;又为攻取河北而练兵积谷,与后赵相持。

C.

大兴三年秋,朝廷任命祖逖为镇西将军,祖逖与将士同甘共苦,严于律己,广施恩惠,勉励督促农桑,安抚接纳新来归附的人,不论贵贱都加以礼遇。

D.

祖逖死后,后赵频频侵犯河南地区,攻陷襄城、城父,包围谯城,豫州刺史祖约抵挡不住,退驻寿春,后赵攻取陈留,梁、郑之间又重新陷入了骚乱。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逖不报书,而听其互市,收利十倍。

(2)知大功不遂,感激发病。

14.文中说到"边境之间,稍得休息",具体原因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