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0题。
送何太虚北游序
[元]吴澄
士可以游乎?“不出户,知天下”,何以游为哉!士可以不游乎?男子生而射六矢,示有志乎上下四方也,而何可以不游也?
夫子,上智也,适周而问礼,在齐而闻韶,自卫复归于鲁,而后雅、颂各得其所也。夫子而不周、不齐、不卫也,则犹有未问之礼,未闻之韶,未得所之雅、颂也。上智且然,而况其下者乎?士何可以不游也!
然则彼谓不出户而能知者,非欤?曰:彼老氏意也。老氏之学,治身心而外天下国家者也,而吾圣人之学不如是。圣人生而知也,然其所知者,降衷秉彝之善①而已。若夫山川风土、民情世故、名物度数、前言往行,非博其闻见于外,虽上智亦何能悉知也。故寡闻寡见,不免孤陋之讥。取友者,一乡未足,而之一国;一国未足,而之天下;犹以天下为未足,而尚友古之人焉。陶渊明所以欲寻圣贤遗迹于中都也。然则士何可以不游也?
而后之游者,或异乎是。方其出而游乎上国也,奔趋乎爵禄之府,伺候乎权势之门,摇尾而乞怜,胁肩而取媚,以侥幸于寸进。及其既得之,而游于四方也,岂有意于行吾志哉!岂有意于称吾职哉!苟可以夺攘其人,盈厌吾欲,囊橐既充,则阳阳而去尔。是故昔之游者为道,后之游者为利。游则同,而所以游者不同。
余于何弟太虚之游,恶得无言乎哉!太虚以颖敏之资,刻厉之学,善书工诗,缀文研经,修于己,不求知于人,三十余年矣。口未尝谈爵禄,目未尝睹权势,一旦而忽有万里之游,此人之所怪而余独知其心也。世之士,操笔仅记姓名,则曰:“吾能书!”属辞稍协声韵,则曰:“吾能诗!”言语布置,粗如往时所谓举子业,则曰:“吾能文!”阖门称雄,矜己自大,坎井之蛙,盖不知瓮外之天、井外之海为何如,挟其所已能,自谓足以终吾身没吾世而无憾。夫如是又焉用游!太虚肯如是哉?书必钟、王,诗必陶、韦,文不柳、韩、班、马不止也。此太虚今日之所以游也。澄所速事之祖母,太虚之从祖姑也。故谓余为兄,余谓之为弟云。
——选自《四部丛刊》本《国朝文类》巷三十四(有删节)
[注释]①衷:善。彝:常,即规律、本性。“降衷秉彝之善”指上天赐予的好善的本性。
8.下列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智也,适周而问礼适:到……去
B岂有意于称吾职哉称:符合
C盈厌吾欲,囊橐既充 厌:通“餍”,满足
D阖门称雄,矜己自大 矜:庄重
10.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是一篇劝游赠序。作者借何太虚出游一事阐释了游与学的关系,强调了
开拓见闻扩大生活领域对于人的认识的积极作用。
B.作者虽然肯定了“治身心而外天下国家”的老氏之学,但明确指出读书人要
行万里路,“博其闻见于外”,才能开拓视野,广其学识。
C作者猛烈批评了在游历上的两种错误倾向:一是游于权门,求取官职;二是
得官后以在官场之名出游,以搜刮钱财为目的。
D本文观点鲜明,运用对比论证手法,论理详尽,意义深远,具有很强的说服
力,至今不乏劝勉忠诫作用,值得借鉴学习。
11.把第I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取友者,一乡未足,而之一国;一国未足,而之天下;犹以天下为未足,而
尚友古之人焉。(5分)
译文:
(2)挟其所已能,自谓足以终吾身没吾世而无憾。(5分)
译文:
拓展阅读
蔺相如完璧归赵论
蔺相如之完璧,人皆称之,予未敢以为信也。夫秦以十五城之空名,诈赵而胁其璧。是时言取璧者,情也,非欲以窥赵也。赵得其情则弗予,不得其情则予;得其情而畏之则予,得其情而弗畏之则弗予:此两言决耳,奈之何既畏而复挑其怒也?
且夫秦欲璧,赵弗予璧,两无所曲直也。入璧而秦弗予城,曲在秦;秦出城而璧归,曲在赵。欲使曲在秦,则莫如弃璧;畏弃璧,则莫如弗予。夫秦王既按图以予城,又设九宾,斋而受璧,其势不得不予城。璧入而城弗予,相如则前请曰:“臣固知大王之弗予城也。夫璧,非赵宝也;而十五城,秦宝也。今使大王以璧故而亡其十五城,十五城之子弟,皆厚怨大王以弃我如草芥也。大王弗予城,而绐赵璧,以一璧之故而失信于天下;臣请就死于国,以明大王之失信。”秦王未必不返璧也。今奈何使舍人怀而逃之,而归直于秦?是时秦意未欲与赵绝耳。令秦王怒,而僇相如于市,武安君十万众压邯郸,而责璧与信,一胜而相如族,再胜而璧终入秦矣!吾故曰:“蔺相如之获全于璧也,天也。”若其劲渑池,柔廉颇,则愈出而愈妙于用;所以能完赵者,天固曲全之哉!(作者:明代·王世贞)下列句子中划线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诈赵而胁其璧胁:威逼 |
B.大王弗予城,而绐赵璧绐:欺骗 |
C.令秦王怒,而僇相如于市僇:通“戮”,杀 |
D.臣请就死于国就:接受 |
下列句子中,划线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蔺相如之完璧,人皆称之 ②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
B.①入璧而秦弗予城 ②毕礼而归之 |
C.①以一璧之故而失信于天下 ②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
D.①若其劲渑池 |
②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下列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作者“直”在赵国的一组是()
①入璧而秦弗予城②秦出城而璧归③璧入而城弗予
④大王弗予城,而绐赵璧⑤臣请就死于国,以明大王之失信
⑥使舍人怀而逃之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④⑤⑥ | D.①③④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于蔺相如完璧归赵,人人都称赞他,但作者却不赞同这一看法。 |
B.作者认为秦国最初要得到和氏璧是虚情,借此来窥视赵国是实情。 |
C.作者认为蔺相如派手下的人怀揣和氏璧逃离,从而使理直的一方在秦国。 |
D.蔺相如之所以能保全玉璧,那是天意。他在渑池与秦国的强硬较量,柔韧使廉颇惭悟,就显出了他过人的才能。 |
把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
文言文阅读
愈少时则闻江南多临观之美,而滕王阁独为第一,有瑰伟绝特之称;及得三王①所为序、赋、记等,壮其文辞,益欲往一观而读之,以忘吾忧。系官于朝,愿莫之遂。十四年,以言事斥守揭阳,便道取疾以至海上,又不得过南昌而观所谓滕王阁者。其冬,以天子进大号,加恩区内,移刺袁州。袁于南昌为属邑,私喜幸自语,以为当得躬诣大府,受约束于下执事,及其无事且还,傥得一至其处,窃寄目偿所愿焉。至州之七月,诏以中书舍人太原王公②为御史中丞,观察江南西道;洪、江、饶、虔、吉、信、抚、袁悉属治所。八州之人,前所不便及所愿欲而不得者,公至之日,皆罢行之。大者驿闻,小者立变,春生秋杀,阳开阴闭。令修于庭户数日之间,而人自得于湖山千里之外。吾虽欲出意见,论利害,听命于幕下,而吾州乃无一事可假而行者,又安得舍己所事以勤馆人?则滕王阁又无因而至焉矣!
其岁九月,人吏浃和③,公与监军使燕于此阁,文武宾士皆与在席。酒半,合辞言曰:“此屋不修,且坏。前公为从事此邦,适理新之,公所为文,实书在壁;今三十年而公来为邦伯,适及期月,公又来燕于此,公乌得无情哉?”公应曰:“诺。”于是栋楹梁桷板槛之腐黑挠折者,盖瓦级砖之破缺者,赤白之漫漶不鲜者,治之则已;无侈前人,无废后观。
工既讫功,公以众饮,而以书命愈曰:“子其为我记之!”愈既以未得造观为叹,窃喜载名其上,词列三王之次,有荣耀焉;乃不辞而承公命。其江山之好,登望之乐,虽老矣,如获从公游,尚能为公赋之。
元和十五年十月某日,袁州刺史韩愈记。
【注释】①三王:写《滕王阁序》的王勃,写《滕王阁赋》的王绪,写《重修滕王阁记》的王仲舒。②中书舍人太原王公:王仲舒。③浃和:和睦。对下列句中加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A.词列三王之次次:次序、行列 |
B.移刺袁州刺:担任刺史 |
C.窃寄目偿所愿焉偿:满足 |
D.愈既以未得造观为叹造:制造 |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说明作者没有游滕王阁原因的一组是()
①系官于朝,愿莫之遂②袁于南昌为属邑③便道取疾以至海上④前所不便及所愿欲而不得者⑤吾州乃无一事可假而行者⑥窃喜载名其上
A.①②④ | B.④⑤⑥ | C.②④⑥ | D.①③⑤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愈极力倡导古文,却称赞王勃的《滕王阁序》而“壮其文辞”,以能“词列三王之秋”为荣,韩愈还是认为古文不如骈文的。 |
B.本文仅用数语记叙重修滕王阁之事,其余几乎均围绕向往滕王阁而不得来抒写,既抒写自己向往之情,也颂扬了王仲舒的政绩。 |
C.文章三次写自己没有游滕王阁的原因,其中写前两次不得游是第三次不得游的衬笔。 |
D.作者写第三次不得游滕王阁,实际上又是叙王仲舒政绩的衬笔,将王仲舒的政绩不经意中叙人。 |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每小题5分,共10分)
(1)及得三王所为序、赋、记等,壮其文辞,益欲往一观而读之,以忘吾忧。
译:
(2)今三十年而公来为邦伯,适及期月,公又来燕于此,公乌得无情哉?
译:
把下列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蒙罪者众,刑戮相望于道。
阅读下面三段文言文,完成小题。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苏洵《六国论》)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杜牧《阿房宫赋》)
秦王怀贪鄙之心,不信功臣,不亲士民,以暴虐为天下始。今秦二世立,天下莫不引领而观其亡。夫寒者利短褐,而饥者甘糟糠;天下嗷嗷(众多的愁怨声),新主之资也,此言劳民之易为仁也。向使二世有庸主之行,而任忠贤,以礼天下,天下集矣。二世不行此术,而重之以无道,更始作阿房宫,繁刑严诛,吏治刻深,赏罚不当,赋敛无度。然后奸伪并起,而上下相遁,蒙罪者众,刑戮相望于道,而天下苦之。
野谚曰:“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是以君子为国,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之人事。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去就有序,变化应时,故旷日长久,而社稷安矣。
(贾谊《过秦论》)下列各句中画线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判:判断 |
B.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当:同“倘”,如果 |
C.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族:使……灭族 |
D.夫寒者利短褐,而饥者甘糟糠甘:认为甘美 |
下列各组中画线的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天下莫不引领而观其亡 |
B.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
C.向使三国各爱其地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 |
D.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
下列各句括号内对画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奉之(指秦)弥繁,侵之(指六国)愈急 |
B.刺客(指荆轲)不行,良将(指李牧)犹在 |
C.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①哀之;后人②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③而复哀后人④也(其中①②③之“后人”指代对象相同) |
D.刑戮相望于道,而天下苦之(指秦之暴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