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题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本特征的经济模式;低碳消费方式是其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在环境资源日益稀缺的今天更好地提高生活质量的一种消费方式。低碳消费方式的核心是消费者以对社会和后代负责的态度,在消费过程中积极实现低能耗、低污染和低排放,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浪费。这是一种基于文明、科学、健康的生态化消费方式。环境就是系统,低碳消费方式着力于解决人类生存环境危机,其实质是以“低碳”为导向的一种共生型消费方式,使人类社会这一系统工程的各单元能够和谐共生、共同发展,实现代际公平与代内公平,均衡物质消费、精神消费和生态消费。低碳消费方式特别关注如何在保证实现气候目标的同时维护个人基本需要获得满足的权利;提倡把有限的资源用于满足人们的基本需要,限制奢侈浪费。
由于“低碳程度”不同,涉及的具体内容也各异。在目前我国社会条件下,广义的低碳消费方式含义包括五个层次:一是“恒温消费”,消费过程中温室气体排放量最低;二是“经济消费”,即对资源和能源的消耗量最小、最经济;三是“安全消费”,即消费结果对消费主体和人类的生存环境的健康危害最小;四是“可持续消费”,对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危害最小;五是“新领域消费”,转向消费新能源,鼓励开发低碳技术,研发低碳产品,拓展新的消费领域,形成生产力发展新趋势。在二氧化碳减排的过程中,普通民众拥有改变未来的力量。就日常生活而言,转向低碳消费观的主要途径有戒除以高耗能源为代价的“便利消费”、“一次性消费”,戒除以大量消耗能源、大量排放温室气体为代价的“面子消费”、“奢侈消费”,全面加强以低碳饮食为主导的科学膳食平衡等。
从经济学上讲,消费包括生产消费和非生产消费。生产消费是指生产过程中工具、原料和燃料等生产资料和生产劳动的消耗。非生产消费的主要部分是个人消费,是指人们为满足个人生活需要而消费的各种物质资料和精神产品;另一部分是非生产部门如机关、团体、事业单位,在日常工作中对物质资料的消耗。因此,推动“高碳消费方式”向“低碳消费方式”的转变应该是全社会的共同职责,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实现国家利益、企业利益和公民利益的最大化。
下列关于“低碳消费方式”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低碳消费方式”倡导文明、科学、健康的生态化消费理念,主张消费要有益于生态环境的保护,着力于解决人类生存环境危机。
B.“低碳消费方式”有助于均衡物质消费、精神消费和生态消费,但却不利于公民充分享受现代物质文明的成果,对公民的社会福利和生活质量会造成一些影响。
C.“低碳消费方式”是一种共生型消费方式,可以使人类社会这一系统工程的各单元和谐共生、共同发展,实现代际公平与代内公平。
D.“低碳消费方式”涉及生产消费和非生产消费两个方面,“生产消费”过程中的“低碳消费方式”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尽量减少工具、原料和燃料等生产资料和生产劳动的消耗。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低碳消费方式旨在实现消费过程中的低能耗、低污染和低排放,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因此倡导低碳消费对实现全球气候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
B.普通民众应该在二氧化碳减排中发挥自己的作用,在生活中戒除“便利消费”、“一次性消费”、“面子消费”、“奢侈消费”等不良淌费倾向。
C.在低碳消费方式的五个层面中,“恒温消费”和“经济消费”重在节约能源,“安全消费”和“可持续消费”重在降低消费的危害,“新领域消费”重在开发、使用新能源新技术等。
D.非生产消费是指个人和非生产部门如机关、团体、事业单位等为满足个人生活需要和日常工作需要而产生的物质资料消耗。

根据原文内容,F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舍弃中高档大排量的豪华轿车,选用小型汽车、小排量汽车;少用塑料袋,多用可以重复使用的布袋:这些都符合低碳消费的理念。
B.低碳消费方式作为一种新的经济生活方式。将会给企业经营带来新的机遇,促使企业通过技术创新降低能源消耗量和二氧化碳排放量。
C.人们渴望更多更好地享受电气化、自动化提供的便利舒适,这种心理必将会导致日常生活越来越依赖于高能耗的动力技术系统,越来越远离低碳消费方式。
D.我国当前尚处在“高碳消费方式”盛行的时期,“低碳消费”时代的早口到来,尚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艺术上的“变形”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从广义上说,任何种类和流派的艺术,不论其创作思想和手法多么不同,它所塑造的形象较之原形都会有某些强调、选择、集中乃至改变。从这个意义上说,变形乃是艺术反映生活的一种普遍现象。不过一般地说,艺术上关于“变形”的观念是指狭义的“变形”,它表现为客观物象的几何图形所发生的改变。例如杜甫的《古柏行》:“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宋代科学家沈括(字存中)分析道:“四十围乃是径七尺,无乃大细长乎?此亦文章病也。”沈括生得太早一些,他不懂得艺术变形的美学意义。比沈括稍晚的王观国有所不同,他:“‘四十围’、‘二千尺’者,姑言其大且高也。诗人之言当如此,而存中乃拘拘然以尺寸较之,则过矣。”其实,古代诗歌中这类“变形”甚多,诸如“黄河之水天上来”、“飞流直下三千尺”、“白发三千丈”等等都是。当然古代诗人很懂得运用夸张的手法,可是未必有自觉的“变形”观念。
宋元以来,“变形”的美学观念已经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到明清戏曲中,舞曲程式和脸谱等都是对生活常形的改变。如脸谱中用红表忠诚,白表奸诈,舞蹈动作鸣冤叫屈时甩发,生离死别时跪步等,这些“变形”大大丰富和增强了戏曲艺术的表现手法和表现力。
艺术作品中的“变形”是创作者主观感受的一种强化,因此艺术家们常用“变形”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例如清初八大山人的《鸣鱼图卷》,鱼、鸭的眼眶变成了圆形,眸子有的画成绿豆小点,有的画成圆弧线,传达出“白眼看天”的蔑视情绪。这种“变形”美学的本质,是对于传统道德,特别是对于理学的反叛,是人性的高标,个性的张扬。
(摘编自曾祖荫、曾新《怪异:明清启蒙美学之特征》)
请简要概括作者提到了哪些艺术的“变形”?
根据文意概括艺术的“变形”有何作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关于侠的起源,历来争议颇多。我认为,侠作为一种社会历史文化现象,毕竟存在于历史文献典籍的时代性叙述和文学艺术作品的想象性建构之中,活跃于不同时代追求公道、正义、自由的人们的思想观念中,难免带有一定的功利倾向与主观色彩。因此,用武士、平民、游民、诸子乃至原始氏族遗风、神话原型等标准来加以规约,其阐释的罅漏和矛盾是不言自明的。可以说,每一个社会团体或学派都有可能产生侠,但说它源自某一个社会团体或学派,就未免以偏概全了。所以,与其说侠的思想来源于儒、墨、道等种种学说,不如将之视为一种行动哲学,一种基于道德体认与人格风范的个性实践,章炳麟《儒侠》篇中“侠者无书,不得附九流”一语便道尽了侠的底蕴。
从社会基础而言,中国的侠从一开始就不限于贵族,而包括了许多平民在内,这也反映了侠之超越阶级的特点。太史公以“布衣之侠”“闾巷之侠”“匹夫之侠”等词来勾勒侠之平民性,并将之与战国四公子相比照。在他的观念中,战国时代的侠可以分为两类:贵族之侠(或曰卿相之侠)和平民之侠,而后者尤为可贵。此一时期,侠的思想和行为中包含着极大的复杂性,而其潜在的破坏性也是显而易见的。无论是贵族中孟尝君之流或平民中朱家、郭解之辈,都为大批武士提供财力支持和政治庇护,而这些武士往往是违法犯禁的亡命之徒。难怪《韩非子·五蠹》云:“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而人主皆礼之,此所以乱也。”在韩非子眼中,侠这一群体以武犯禁,对国家的稳定构成极大的威胁,对侠进行了全盘否定。尽管这一论点有着明显的偏颇,但却提醒我们一个重要的事实:早期的侠并不是普通大众所熟悉的孤独的、形单影只的潇洒剑客,而是豢养着一大批武士的组织领袖和霸主。
要而言之,侠从一开始就以两种面目示人——贵族之侠与平民之侠,但都代表着一种独特的文化人格的外化,一种无形的精神气概的践行,既超越阶级的局限,也没有形式化的礼的约束,有着极高的独立性,而这些正构成了中国之侠与西方骑士的关键差异,使侠这一群体从一开始就带有迥异于西方文化的中国性。西方中古的骑士必然是贵族,骑士资格的取得须经过一系列繁复的礼仪,包括庄严的授爵典礼和各种定期的武艺比试,严格的家世背景和繁复的礼制仪式构成了西方骑士这一正式组织的核心特点。相较之下,侠自始即包括了贵族和平民两种社会成员,且平民的成分渐次高涨,有道是“礼不下庶人”,所以中国侠并没有发展出一套礼制的规约,而更多的是以一种独特的文化人格的风范和气概而绵延后世。
下列关于“侠”的起源的说法,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

A.由豢养着一大批武士的组织领袖和霸主,到如今人们所熟悉的孤独的、形单影只的潇洒剑客,侠有一个逐渐演变的过程。
B.中国的侠从诞生起就包含着“布衣之侠”“闾巷之侠”“匹夫之侠”等平民之侠,具有超越阶级的特点。
C.侠是一种行动哲学,是一种基于道德体认与人格风范的个性实践,所谓“侠者无书,不得附九流”即体现其底蕴。
D.武士、平民、游民、诸子乃至原始氏族遗风、神话原型等标准的规约,阐释证明了侠必然源自某一社会团体或学派。

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侠这一历史文化现象,体现了不同时代人们追求公道、正义、自由的思想观念,因此带有极强的功利倾向与主观色彩。
B.战国时代的侠的思想和行为中包含着极大的复杂性,他们常常为违法犯禁的武士提供财力支持和政治庇护。
C.“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可见侠这一群体对国家的稳定构成极大的威胁,是社会混乱的根源。
D.体现西方侠文化的中古骑士必然是贵族,严格的家世背景和繁复的礼制仪式构成了西方骑士这一非正式组织的核心特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追寻现代美丽中国
5年前,中共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生态文明”;5年后的今天,十八大报告再次论述“生态文明”,并将之独立成篇。由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形成了“五位一体”的总布局。
胡锦涛在报告中强调,“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美丽中国”,一个古老而又崭新的名字。
从“诗骚”而下,美丽中国呈现在一代代中国人的文字里。“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这是陶渊明描绘的田园之美;“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这是李白挥洒的旅途之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是王维目睹的边塞之美……农业社会的自然和人文相交织,古典世界的风景和诗性相融洽,浸润着一代代中国人的心灵。
近代以来,中国面临现代化课题。美丽中国于是有了两张面孔:一张因袭乡土中国的冲淡;一张洋溢工业社会的热烈。就像开国领袖毛泽东的诗句,既珍惜“风起绿洲吹浪去,雨从青野上山来”的山川自然之美,也礼赞“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的建设之美。
历经60多年建设发展,中国日益走向繁荣富强。但毋庸讳言,许多发达国家工业化时期的问题也摆在了当代中国人的面前。作为当今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让人们意识到,不尊重自然、不顺应自然、不保护自然,必将伤及人民福祉、危及民族未来。
因此,“美丽中国”在十八大报告中应时而生,有着崭新的时代意义,蕴藏着丰富的时代内涵。
首先,“美丽中国”要有山川河海的自然之美。“一座座青山紧相连,一朵朵白云绕山间,一片片梯田一层层绿,一阵阵歌声随风传。”美丽风景不能只存在于历史的想象和悦耳的歌声中。要唱出“谁不说俺家乡好”的底气,必须加大生态保护力度、提高生态治理水平。
其次,“美丽中国”要有资源节约的朴素之美。看似寻常的土地、水、能源、矿藏,正变得日益稀缺。科学发展,并非追求浮华的表象,而是坚守朴素的本真。面对历史和未来,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提高效率,降低能耗,是中国的必然选择。
第三,“美丽中国”要有人文风化的制度之美。哲人有云,与制度结合的自由方是唯一的自由。同样,与制度结合的监管才是有效的监管。增强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摒弃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的种种行为,归根到底要靠制度建设的力量。
最后,“美丽中国”要有科学发展的格局之美。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态空间山清水秀,因此,中国未来将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只有合理规划、科学发展,才能“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几十年努力不懈、孜孜以求的,是一个现代中国,也是一个“美丽中国”,站在十八大这个新的起点放眼望去,天高云淡,生机勃勃,中国正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2012年11月10日]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几十年来努力不懈、孜孜以求的,是一个现代中国,也是一个“美丽中国”。
B.“美丽中国”,一个古老而又崭新的名字。从“诗骚”而下,美丽中国呈现在一代代中国人的文字里。而今“美丽中国”在十八大报告中应时而生,有着崭新的时代意义,蕴藏着丰富的时代内涵。
C.“美丽中国”要有山川河海的自然之美,要有资源节约的朴素之美,要有人文风化的制度之美,要有科学发展的格局之美。
D.只要合理规划,科学发展,就能“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下列推断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美丽中国”在十八大报告中应时而生,有着崭新的时代意义,蕴藏着丰富的时代内涵。文中提到的“四美”是有序的,不能颠倒。
B.胡锦涛在报告中强调,“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可见,现阶段的任务是以生态文明建设为中心,努力建设“美丽中国”。
C.科学发展,并非追求奢华的表象,而是坚守朴素的本真。表明追求浮华的表象也无可厚非。
D.增强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摒弃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的种种行为,归根到底要靠制度建设的力量,这说明制度是唯一的力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①研究人员怀疑H7N9型禽流感病毒可能就“潜伏”在活禽市场,原因在于人类感染病例快速增多。两周前,中国出现首例人感染H7N9病毒病例。病毒学家并不清楚这种病毒是否会快速蔓延扩散,在动物宿主体内扎根,导致未来出现人类感染暴发,或者变异成一种易于在人与人之间传播的病毒,从而引发一场致命瘟疫。
②为了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科学家从多个角度对H7N9病毒进行研究。他们正对野生鸟类和数以千计的家禽进行检测,分析他们发现的病毒,同时对曾与感染者身上有过接触的人群进行监视。中国卫生部门表示中国目前有400家实验室正对这种病毒进行研究,寻找和分析可能出现的基因变异。
③科学家迫切希望找到H7N9病毒的源头。H7N9病毒导致感染者出现类似流感的症状,绝大多数报告的感染者出现重度肺炎。迄今为止,对感染病例进行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并不具有决定性,一些患者在患病前不久曾与家禽或者其他动物接触,其他一些患者并不存在这种现象。上周末,H7N9病毒在上海和杭州活禽市场的鸡、鸽子和鸭子身上发现,这些市场也因此成为病毒源头的主要怀疑对象。在此之后,政府已经屠杀了数万只活禽,关闭上海、南京和杭州的活禽市场。
④浙江省医学科学院郭潮潭表示,在活禽身上发现的H7N9病毒的基因序列与在人类感染者身上发现的病毒高度相似。香港大学流感病毒学家马里克佩里斯指出,虽然H7N9病毒可能存在其他源头——例如哺乳动物,但短时间内在面积巨大的地区出现很多人类感染病例只能由“病毒来自活禽市场”进行解释,因为来自一个地点或者多个地点的活禽会进入多个市场。
⑤不过,多种被感染的活禽可能并不是最初的源头,因为活禽市场会发生大面积交叉感染。佩里斯表示研究人员必须追踪到这些活禽的农场和批发商,对涉及这些活禽的整个供应链进行检测。H7型禽流感病毒主要感染鸭子、大雁、涉禽和海鸥等野生鸟类,偶尔感染家禽。香港大学传染病专家袁国勇指出,已报告的人类感染者生活在长江三角洲和上海崇明岛附近,前者是很多野生鸟类的栖息地,后者是一个观鸟胜地。他说:“野鸭和大雁可能携带这种病毒。”然而,研究人员并未在这一地区的野鸟身上检测到H7N9病毒。
⑥不管H7N9病毒的源头来自何处,科学家都要解答一个关键疑问,即这种病毒是否已在家禽体内扎根,形成储存宿主,进而有可能导致持续的不定时发生的人类传染病。中国卫生部门正试图了解当前的疫情达到怎样的程度。联合国粮农组织跨界动植物病虫害紧急预防系统代理负责人文森特马丁表示,对中国的60亿只家禽中的患病个体进行例行监视,以发现H7N9病毒几乎是不可能的。世界卫生组织位于东京的流感病毒研究所的病毒学家田代真人表示:“这也就意味着阻止病毒从动物扩散到人几乎无法做到。”
⑦每一次感染新的宿主,病毒便有了一个进行繁殖并在人群中间传播的新机会。不过,目前尚未发现这种病毒能够在人之间传播的证据。专家们指出确认并跟踪新出现的可疑重症肺炎病例以及他们的密切接触者至关重要,必要的时候还需对他们进行隔离。
⑧研究H7N9病毒分子生物学特征的科学家表示,H7N9的基因材料似乎来自于至少3种已知的禽流感病毒。这种病毒的关键成分——表面的血凝素(H)蛋白发生变异,导致病毒的攻击偏好从鸟类细胞转移到哺乳动物细胞。科学家正在密切关注这种变化。这种变化意味着病毒可能变成更容易在人与人之间传播的形态。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迄今为止,对感染病例进行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并不具有决定性,因为有的患者在患病前不久曾与家禽或者其他动物接触过,有的患者却没有这种行为。
B.政府已经屠杀了数万只活禽,关闭上海、南京和杭州的活禽市场,是因为H7N9病毒在上海和杭州活禽市场的鸡、鸽子和鸭子身上发现,几乎可以确定这些市场就是病毒源头。
C.浙江省医学科学院郭潮潭表示,在活禽身上发现的H7N9病毒的基因序列与在人类感染者身上发现的病毒高度相似。香港大学流感病毒学家马里克佩里斯也倾向于“病毒来自活禽市场”的判断。
D.每一次感染新的宿主,H7N9病毒便有了一个进行繁殖并在人群中间传播的新机会。不过,目前尚未发现这种病毒能够在人之间传播的证据。

下列对原文的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H7N9型禽流感疫情出现后,目前包括中国在内有400家实验室正对这种病毒进行研究,寻找和分析可能出现的基因变异。
B.佩里斯表示研究人员必须追踪这些被感染的活禽的农场和批发商,检测这些活禽的供应链,例如这些活禽所处的环境卫生状况以及它们的饮食等。
C.研究人员并未在长江三角洲和上海崇明岛的野鸟身上检测到H7N9病毒,排除了香港大学传染病专家袁国勇关于这一地区“野鸭和大雁可能携带这种病毒”的说法。
D.研究H7N9病毒分子生物学特征的科学家表示,H7N9的基因材料似乎来自于至少3种已知的禽流感病毒,这意味着这种病毒的传播能力非常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湖南精神
在华夏五千年文明进程中,三湘儿女承前启后,不断开拓,不仅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湖湘文化,而且孕育了独树一帜的湖南精神。这种精神,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激励着无数湖湘子弟奋勇前行,谱写出文明进步的华彩篇章。
湖南精神,是湖南省经过广泛征集后提炼的能代表湖南人民精神面貌的表述语。2012年12月11日,“湖南精神”表述语发布,即“忠诚、担当、求是、图强”。这8个字表述的“湖南精神”内涵博大丰富,其中,“忠诚”铸就湖湘之魂,是“湖南精神”的核心;“担当”彰显湖湘之责,是“湖南精神”的特质;“求是”体现湖湘之风,是“湖南精神”的精髓;“图强”昭示湖湘之路,是“湖南精神”的追求。
“忠诚”铸就湖湘之魂。这种博大情怀体现在岳麓书院镌刻的“忠、孝、廉、节”四个大字中,它充分吸纳了湖湘文化中“先天下之忧而忧”“血诚”“拙而诚”和“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等格言警句的养分,代表着一种家国情怀,是“心忧天下”的另一种表述形式,符合当今和未来对民族、国家、人民、社会、事业、家乡、家庭均应忠心诚信的永恒要求。
“担当”彰显湖湘之责。这种特质体现在王夫之“六经责我开生面,七尺从天乞活埋”、杨度“若道中华国果亡,除非湖南人尽死”、毛泽东“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等名人经典里,也是对湖南人“吃得苦、霸得蛮、耐得烦”等性格特征的概括。蔡元培曾在《论湖南的人才》中评价:“湖南人敢负责任。”“担当”,亦符合当今对民族、对人民、对党高度负责的要求。
“求是”体现湖湘之风。湖南人自古就有实事求是、经世致用、知行一致的务实传统和优良学风。岳麓书院将“实事求是”作为学训,毛泽东将“实事求是”进一步发扬光大,用来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还将其上升为党的思想路线。“求是”所体现的坚韧务实、崇尚科学、追求真理、探索规律的精神,正是湖湘文化的精髓,也是三湘崇学兴业的精髓。
“图强”昭示湖湘之路。这种美好憧憬,是湖南人敢为人先、开拓进取、勇于创新、奋发图强的共同追求。魏源“睁眼看世界”,曾国藩、左宗棠开启洋务运动,谭嗣同变法,黄兴、宋教仁不惜流血搞民主宪政,特别是毛泽东等湖南老一辈革命家浴血奋战建党建军建国,以及袁隆平“一粒种子改变世界”,都是图强精神的生动体现。省委省政府提出“四化两型”“两个加快”战略任务,贯穿其中的正是图强精神。
“湖南精神”所表现的“四位一体”的表述,既是对湖南人民共同精神气质的高度概括,也是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颇为凝练的“湖南表达”,完全符合党的十八大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倡导”的要求。
“湖南精神”的正式确定,标志着征集提炼活动圆满结束。按照湖南省委要求,下一步,湖南全省各地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大力弘扬“湖南精神”,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推进“四化两型”建设、实现富民强省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下列选项对“湖南精神”的内涵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湖南精神”是在华夏五千年文明进程中,三湘儿女承前启后,不断开拓,孕育出来的独树一帜的精神,也是湖南省经过广泛征集后提炼的能代表湖南人民精神面貌的表述语。
B.“湖南精神”内涵博大丰富。其中,“忠诚”铸就湖湘之魂,是“湖南精神”的核心和精髓。
C.“担当”彰显湖湘之责。这种特质体现在王夫之、杨度、毛泽东、蔡元培等名人经典里。
D.“图强”是“湖南精神”的内涵之一,是湖南人敢为人先、开拓进取、勇于创新、奋发图强的共同追求,省委省政府提出“四化两型”“两个加快”战略任务,贯穿其中的正是这种精神。

下列推断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

A.湖南精神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激励着无数湖湘子弟奋勇前行,谱写出文明进步的华彩篇章。
B.“忠诚”铸就湖湘之魂。这种博大情怀代表着一种家国情怀,是“心忧天下”的另一种表述形式。
C.“实事求是”作为岳麓书院学训,毛泽东将它进一步发扬光大,用来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还将其上升为党的思想路线。
D.“湖南精神”所表现的“四位一体”的表述,是对湖南人民共同精神气质的高度概括,总体上符合党的十八大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倡导”的要求。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