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54年,当他(美国海军准将马修·佩里)再次来到日本时……日本人被迫让步,于3月31日签订了《神奈川条约》……并于1856年签订了《通商条约》……这一系列条约 在西方世界并没有引起极大的关注。但对日本来说,它们却是其历史的巨大分界线。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改革的动力是西化。……英国模式自然作为铁路、 电信、公共建筑和市政工程、纺织工业以及许多商业方面的模范;法国模式用来改革法制、改革军事(后来采用普鲁士模式),海军当然还是学习英国,大学则归功于美国。日本聘请的外国专家——在日本人的监督下——从1875~1876年的五六百人,上升到1890年的3 000人左右。然而政治和意识形态方面的选择就困难了。……于是不到20年便出现一股反对极端西化、极端自由化的势力。……(他们)实际上是想制造一个新的以崇拜天皇为核心的国教,即神道崇拜。
——艾瑞克·霍布斯鲍姆《资本的年代》
材料三 学术界一般认为,日本明治维新是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但是,在最近一次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有些学者主张明治维新应理解为一次“明治革命”;而另一些学者则提出“明治中兴”的解释。
请回答:
(1)为什么说“这一系列条约”“对日本来说……却是其历史的巨大分界线”?
(2)根据材料二,分析日本向西方学习过程中体现出的特点。
(3)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三中一种观点的理解。
(4)从明治维新成功中,你得到哪些重要启示?
19世纪中期起,欧美诸国分别走上了建设现代化国家的道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开始形成。但是,由于各国历史条件和具体国情的差异,取得政治和科学技术诸方面优势的先后不同等原因,各国经济发展的历程各不相同,速度不一、各具特点。同时随着资本主义在欧美取得全面的胜利,资本主义征服全世界的活动也空前加剧。
请阅读下面两个表格,通过数据的分析,结合所学过的历史知识,用史实来说明和回答问题。
四国工业生产在资本主义世界所占的比重
年份 |
英国 |
美国 |
法国 |
德国 |
1840 |
45% |
11% |
18% |
12% |
1860 |
36% |
17% |
12% |
13% |
1870 |
32% |
23% |
10% |
13% |
1890 |
18% |
31% |
7% |
16% |
1910 |
14% |
35% |
7% |
16% |
回答问题:
(1)19世纪上半期,英国工业生产的比重突现一个怎样的特殊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2)19世纪后期,美国工业生产突飞猛进。试分析其原因。
(3)19世纪40年代、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分别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上元灯词
间年外域有人来,宁可求全关不开。
人事天时诚极盛,盈虚默念惧增哉。
———— 节选自《乾隆御制诗》
问题:
(1)间年“外域”有什么人曾来到中国?
(2)“关不开”体现的是清政府的什么做法?
(3)“人事天时诚极盛”体现了当时统治者的什么心态?
(4)这种做法给当时的社会带来哪些深远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古代希腊的民主与今天西方的民主不能完全相提并论。在雅典,城邦的所有公民都有可能亲自参加选举和表决……
在现代社会中,无论是哪一个统治阶级,只要实行民主政治,都普遍采取代议制的形式,只是具体方式有所不同。在代议机构的设置上,有的资本主义国家实行两院制,有的实行一院制。——《欧洲历史》
(1)依据材料一指出,与西方现代民主相比,古代希腊民主的特点是什么?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
材料二防止把某些权力逐渐集中于同一部门的最可靠办法,就是给予各部门的主管人抵制其他部门的必要法定手段和个人的主动。……野心必须用野心来对抗。
1787年宪法规定了横向的立法、行政、司法三个机关之间的权力的分立和纵向的联邦与州之间的权力的分立。
……政府结构使权力为公众福利和正义的目的有效行使其管理职能,同时又保持对权力的优良控制,实现公共权力与公民权利的平衡,管理与控权的动态平衡,这是分权和制约的归宿。……“行使政治权时,必须把权力分开并分配给各个不同的受托人以便互相制约,并指定受托人为公众福利的保护人以防他人侵犯。这种相互制约的必要性早已在古代的和现代的试验中显示出来。”
——《华盛顿的宪政思想》
(2)材料二体现了怎样的原则? 根据材料说明其目的是什么?
材料三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宪法指出:“我国人民在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伟大斗争中已经结成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各民主阶级、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的广泛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新中国的法制建设》
(3)材料三体现了新中国哪些政治制度?
(4)综合上述内容,谈谈你对民主政治建设的认识。
鸦片战争后,作为第一批开埠通商城市的福州及其周边农村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清末,马铃薯开始引进福建,种植面积很快扩大,主要销往国外市场。《闽海关十年报告(1892—1901年)》载:“福州周围农村生产很多马铃薯,运往香港和新加坡售卖。但是在35年前,当地很难买到马铃薯,外国人餐桌上的马铃薯要从澳门或者汕头运进来。” 到20世纪20年代,“栽种马铃薯已经越来越普遍了,并且获利颇佳”。
材料二建立原料基地,设立农产品加工工厂也是农业生产结构性变动的一个表现。福建沿海平原盛产蔗糖……商人施景辉等人集股20万元,在……闽侯尚干乡办起了“华兴机器制糖公司”。该公司以高价采购甘蔗,“各乡闻风而起,遂多种蔗,即以新洲而论,所种视往年增三分之一,各乡略同”。
材料三 19世纪末,以福州为中心的机坊为数约500家,散布在福州市内及附近各村,……大机坊备有布机30部,年产量1万匹;小机坊也备有数部,年产量500匹。他们接受布庄行的委托而织制,庄行将原料棉纱分送给各机场织制,制成的布再由染场收回,贴上本庄招牌出卖。这些新兴的农家手工业从属于近代工商业资本的厂商、行号。农民或自置织机,或从厂商处租机,并领取原料,织成后交给厂商,论件给资。
——以上材料均选自林星:《近代东南沿海通商口岸城市城乡关系的透视》
请问题:
⑴、依据材料,概括开埠通商后福州周边农村经济呈现的新特点。
⑵、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引起以上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⑶、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如何认识上述变化。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1:1947年杜鲁门在国会发表咨文图2:经济援助欧洲宣传画图3:北约华约对峙图
(1)材料一是在历史研究课上,某同学搜集的历史图片,请你判断他研究的主题应是什么? 并请你对以上图片反映的历史事实逐一作简要说明。
材料二当我发表就职演说的时候,我提到一个需要谈判时代,而不是对抗时代。我们一
直在进行谈判。我们在谈判中取得了一些进展。重要的事情上,我们在世界上许多地区正在进行谈判而不是正在对抗,在这些地区,对抗可能导致爆炸性的局面……现在,当我们环顾我们所处的世界时,我们发现美国已经不再处于十分突出的地位或者完全支配的地位了。
——1971年7月6日《尼克松在堪萨斯城的讲话》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尼克松为什么认为需要谈判而不是对抗?
材料三冷战结束后的国际关系格局漫画。
(3)概括材料三所反映的国际关系格局的特征,并指出这一国际关系特点对世界历史发展产生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