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实施的"纳绢代役"和王安石变法中的"募役法",皆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其共同原因是
| A.保证了农民的劳动时间 | B.增加了政府的收入 |
| C.限制了官僚地主的特权 | D.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
有学者指出:“一部中国近代史,便是一部中国文明转型史,而这个转型运动是有其明显的‘阶段性’的。‘甲午战争’便是一极重要的阶段——它标志着一个阶段的结束和另一阶段的开始。……那便是由‘四化’进入‘五化’。没有‘五化’,则‘四化’往往是徒劳。”这里多出的“一化”是指
| A.经济工业化 | B.政治民主化 |
| C.国防现代化 | D.科技现代化 |
近代中国人慨叹:“泰西公法,于平等之国设领事官,不过保护其民之商务,如有词讼及科罪,仍由各国之地方官照例科断。惟于中国、土耳其、……不以平等之例相待。”这种现象
| A.说明中国政府丧失了部分官吏任免权 |
| B.反映了中国的司法主权已不完整 |
| C.在《马关条约》签订后开始出现 |
| D.客观上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
某中学历史老师确定了一个研究性学习课题是“中国古代少数民族开创的全国性统一政权”,你认为下列地图中能为这一课题所用的材料是
雅典梭伦改革、秦朝郡县制和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在历史上发挥的共同作用是
| A.缓和了社会矛盾 | B.加强了中央集权 |
| C.奠定了民主政治基础 | D.打破了世袭特权 |
孟德斯鸠说:“中国是一个专制的国家。它的原则是恐怖。在最初的那些朝代,政府的专制精神也许稍微差些;但是,今天的情况却正好相反。”下列不能够反映材料中“今天的情况却正好相反”含义的史实是
| A.唐朝完善了三省六部制 | B.明朝废除宰相制度 |
| C.清朝延续明朝的内阁制度 | D.清朝设置军机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