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书·百官志》载:"两京诸市署:令一人,从六品上;丞二人,正八品上。掌财货交易,度量器物,辨其真伪轻重……凡市,日中击鼓三百以会众,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而散。"这段材料主要说明
| A.唐政府限制城市商业的发展 |
| B.唐政府重视城市商业的发展 |
| C.唐政府重视商品的质量 |
| D.唐代城市实行严格的等级管理 |
德国宰相俾斯麦说:“《德意志帝国宪法》的制定不仅是参照了英国的立宪制度,更重要的一点还是得益于美国。”《德意志帝国宪法》对英国立宪制度的参照主要体现在()
| A.皇帝权力受到制约 | B.实行联邦制 |
| C.设立责任内阁 | D.议会拥有立法权 |
下表反映了英国部分年份经济主要部门的收入变化(单位:万英镑),这一变化带来的影响是()
| 部门 年份 |
农林渔牧业 |
工矿建筑业 |
商业运输业 |
地产房租业 |
| 1801 |
7550 |
5430 |
4050 |
1220 |
| 1831 |
7950 |
11710 |
5900 |
2200 |
A.工业革命完成,阶级矛盾趋于缓和
B.地主阶级消亡,王权开始受到削弱
C.资产阶级壮大,责任内阁制度出现
D.社会结构变动,议会改革势在必行
在改革的某个阶段,人们在理论上认识到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是可以分开的,在保持国家所有权的前提下,可以将企业的经营权下放给企业,正是沿着这样的改革思路,我们开始探索多种形式的经营责任制。据此可知,这个阶段()
| A.农村承包制在改革中全面推行 |
| B.中国经济改革重心从农村转向城市 |
| C.一批国有企业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 |
| D.中国经济实现了与世界经济全面接轨 |
苏格拉底提出“美德即知识”,认为德性的根据在于知识,有知识就有德性。王阳明提出“致良知”,认为德性的根据在于“良知”,良知是是非善恶的标准。以下评述准确的是()
| A.都强调知识在美德形成中的主导性 |
| B.都坚持德性在政治活动中的关键性 |
| C.都遵循逻辑在理论体系中的建构性 |
| D.都重视道德在个人修养中的重要性 |
在罗马法规定的财产转移方式中,要求当事人(主要是罗马市民)必须亲自到场,并由已达婚龄的市民五人出场作证,另由一已达婚龄的市民为司秤人。买卖时,由司秤人持秤,买受人一手持标的物或其象征物,一手持铜块说:“依照罗马法律,此物应归我所有,我是以此铜块和秤买来的”。说毕,以铜块击秤,随即交给出卖人,买卖就告成立,买受人立即取得所有权。材料表明,罗马法的特征是( )
| A.保护私有财产 | B.最早的成文法 |
| C.注重形式规则 | D.保护贵族利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