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英国政府1802年颁发一项学校法案,要求工厂主负责对工厂学徒进行读写算方面的教育。1870年颁发“初等教育法”,更明确地规定国家拨款扶助教育,划分学区,实施五至十二岁儿童的强迫教育。1872年把初等学校修业年限由6年变成7年,广泛应用学年制和班级授课制。
材料二:
![]() |
15世纪巴黎大学下设的四个系 19世纪柏林工业大学下设的四个系
材料三:朝廷建立学校,选取生员,免其丁粮,厚以廪膳,……全要养成贤才以供朝廷之用。诸生当上报国恩,下立人品,……学为忠臣清官。
——1652年清政府颁全国学校“卧碑”序文
材料四: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由于在外交活动中语言文字方面存在障碍,加之《天津条约》规定动作中外条约均用英文书写,并以外文为准。这迫使清政府作出了开办外国语学堂的决定。
材料五:维新派代表康有为、梁启超主张“开民智”、“变科举”、“兴学校”、设“师范”、“倡女学”。1898年光绪帝发布上谕开办京师大学堂,1902年以后,大学增设进士馆、师范馆、译学馆、医学馆、博物实业科等,到1910年成为设有经科、文科、法政科、商科、农科、格致科、工程科等七科的综合性大学。
(1)据材料一、二指出欧洲在教育方面发生的变化,并简要分析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三和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朝前期教育的特点及洋务运动期间清政府开办的新式学堂目的。
(3)依据材料指出进入19世纪后,中国在教育方面与欧洲相比存在的主要差距。
(4)结合史实指出晚清政府办新式学堂对中国社会进步有哪些影响?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下列为战国时期魏国李悝变法的部分内容:
主张“务尽地力”:在百里见方的范围内有九万顷土地,“除山泽邑居,参分去一”,还有“六百万亩”。如果农民“治田勤谨,则亩益三升(斗);不勤,则损亦如之”。一进一出,就要相差“粟百八十万石”(《汉书·食货志上》)
主张“平籴法”:就是“上熟,其收自四(四倍,收六百石),余四百石;中熟自三(三倍,收四百五十石),余三百石;下熟,自倍(收三百石),余百石。小饥,则收百石;中饥,七十石;大饥,三十石。故大熟,则上籴三而舍一;中熟,则籴二;下熟,则籴一,使民适足,贾(价)平则止。小饥则发小熟之所敛,中饥则发中熟之所敛,大饥则发大熟之所敛,而籴之。故虽遇饥馑水旱,籴不贵而民不散,取有余以补不足也”(《汉书·食货志上》)。
主张禁“技巧之民”:“雕文刻镂,害农事者也:锦绣纂组,伤女工者也。农事害,则饥之本也;女工伤,则寒之原也……故上不禁技巧,则国贫民侈”(《说苑·反质》)。
李悝还主张“夺淫民之禄,以来四方之士”,实行“食有劳而禄有功”(《说苑·政理》)。
材料二下列为古代雅典梭伦改革的部分内容:
颁布“解负令”,拔除立在债务人份地上的记债碑,作为债务抵押品的土地无偿归还原主,保障小块农地的水源;禁止人身奴役和买卖奴隶。
颁布限制谷物输出,鼓励橄榄油出口的政策。
确立财产等级制度,把公民(不包括奴隶、妇女和不足年龄的男子)按财产多寡分为四个等级,对应不同的政治权利。建立“400人会议”,实际上掌握最高统治权。
请回答:
(1)综合材料一,说明李悝变法的作用。
(2)结合材料二和结合所学知识,从从雅典民主政治确立的过程看,说明梭伦改革的作用。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代西北屯田戍边实行“永不起科”的政策,明初洪武末年,河西屯田1.63万顷,到神宗万历初年已增加到4.6万顷。清代为了鼓励移民人川垦殖,宣布三至五年不起科、山地六至十年不起科、有些地方甚至“永免升科”,官府还发给牛种、口粮等。大量向西部移民,且广修水利。充足的农业劳动力、卓有成效的水利建设,再加上清中期较为开明的政治,西部的农业生产得以迅速的恢复并有所发展,手工业和商业也逐渐繁荣起来。
明代执行“每年榷茶中马,各厅员实掌其事”,由王朝官员负责“于陕甘易番马”之有关事宜,加强了中原与西部少数民族之间的往来。清王朝基本上沿用了这一制度,在西北地区进行着规模巨大的茶马互市,如仅甘肃一地参与互市的茶叶就有130多万斤,在全国茶引28766道中,甘肃五茶马司就占了其中的95%。……但这些并不能阻碍东西部经济差距的进一步扩大。
——齐涛主编《中国经济史》
材料二 在北美殖民者到达北美之前,印第安人占有大量的土地,即称为“自由土地”。但是在殖民者到达后,大量地掠夺了印第安人的土地。……独立战争以后,“联邦政府在最后西部土地的分配中起了特别重要的作用,因为几乎所有土地都是公共领地,这些公共领地是通过战争、购买、或条约的签定取得的。”……1815年以前,美国西部还没有水路航运和公路网, 到20世纪初叶,广袤的大陆已经被纵横交错的铁路网连成一体。在移民西进和开发的过程中,边疆线像波涛似地西移,19世纪60年代停留在堪萨斯、内布拉斯加东部一带,70年代急速西进,80年代抵达半干旱平原的西部,90年代则“长久以来熟悉的边疆已经消逝……很难说还存在一条边界线”。 ……西部采矿业兴起之初,矿区所需的物品均需依赖外地,很难及时而充分地满足当地人们的需要。于是各个城镇纷纷创办制造业、食品加工业及其他工业,并逐步形成了有一定覆盖面的商业网络,在采矿业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往往很短时间内就形成了新城镇。
美国人从欧洲接受了个人主义思想,在新世界把这种思想发展得更全面、更完备。美国历史学家弗雷得列克·特纳把这种特点概括成“好动”,并认为“除非这种素养对于一个民族不再产生影响,否则美国人的这股劲头总是要找一处空旷的场所来施展一番”。——[美]卡罗尔·卡尔金斯:《美国扩张与发展史话》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政府集中财力将西部开发提到议事日程并有效地付诸了实施,西部开发也随之进入了一个新纪元。……1964一1978年实施的“三线建设”是中国经济建设史上的一次具有战略意义的大规模会战,跨越川、黔、滇、陕、甘、宁、青、豫、湘、鄂、晋等11省之广,投资高达2000亿元,占全国基本建设投资的50%。 “三线建设”对于促进西部经济发展、改善经济布局所起的作用是显而易见酌。不过从经济学的意义上来看,投资的回报是非常低的,不仅没有给西部的工业结构优化带来明显的效益,也没有改善西部经济落后的格局。它是准战时经济形势下一种高投入低收益的国家经济决策。——《中国经济史研究》
(1)根据材料一,评述明清时期西部开发的方略。
(2)根据材料二,概括美国开发西部的成功经验,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性看待美国的西部开发。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我国“三线建设”决策的相关因素。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西部开发”过程中应当具有的历史意识。
【近代民主思想与社会实践】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绘制于19世纪初期的英国工人劳动状况图
图1 矿道里的工人图2运煤的童工
材料二 1837年《人民宪章》条文:(1)凡年满21岁、身体健康而未被处过徒刑的男子,都有选举权。(2)无记名秘密投票。(3)议会议员不应有财产资格或其他任何限制,以保障各选区选举他们爱戴的人,不论贫富。(4)议员应领取薪金。(5)按照各地区选民的人数平均分配选举区。(6)议会每年改选一次。
材料三 (英国宪章运动中的)工人们认为,贫困是没有代表权的结果,而不是原因”,“很如工人有选举权,就会有一个比现在的议会更愿促进工人利益的立法机构-一就会采取一些措施来保证更平等地分配他们创造的对害”,因此,“普选权的问题是饭碗的问题,是每日三餐粗茶淡饭的问题”。
请回答:
⑴观察材料一中的图1和图2,你从中获取到哪些历史信息?(4分)
⑵根据材料二,概括《人民宪章》的主要内容。(3分)
⑶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宪章派是如何理解普选权与改善经济状况之间的关系的?(4分)
⑷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指出宪章运动中工人阶级的斗争目标。(4分)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俄国财政大臣塞奇·维特伯爵在写给沙皇的信中说:“国际竞争并不等待我们。如果我们不采取有力的、决定性的措施,使我们能在以后十年间满足俄国以及俄国影响之下——或者应该在俄国的影响之下——的亚洲国家的需要,那么正在迅速发展中的外国工业就会冲破我们的关税壁垒,在我们的祖国和以上提到的亚洲国家中立足,并深深地扎根我们的经济。——我们的经济上的落后也可能会导致政治和文化上的落后。”
——《塞奇·维特伯爵致沙皇的信》
材料二日本政府派出使团出访欧美
材料三梁启超说:“戊戌维新,虽时日极短,现效极少,而实为二十世纪中国史开明宗义第一章也。”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回答:俄国、日本、中国近代改革所受的共同国际环境的影响是什么?分别列举导致俄国、日本,中国近代进行变革的具体外部原因。(8分)
(2)日本派使团出访欧美的目的是什么?这一举措体现出日本近代化的突出特点是什么?对日本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5分)
(3)结合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概括维新运动的宝贵精神遗产。(2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随着美洲和通往东印度的航线的发现,交往扩大了,工场手工业和整个生产运动有了巨大的发展。从那里输入的新产品,特别是进入流通的大量金银完全改变了阶级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且沉重地打击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劳动者;冒险的远征,殖民地的开拓,首先是当时市场已经可能扩大为而且日益扩大为世界市场,——所有这一切产生了一个历史发展的新阶段……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10页
材料二自18世纪下半叶,蒸汽机吐着白气推开现代化大门以来,人类文明发生了深刻的嬗变。在现代化进程的大舞台上,新老大国次第亮相,演绎了各具特色的发展篇章,这当中有一条堪称规律的结论:一个国家要保持充满活力、持续向上的发展态势,关键是让经济发展方式始终与时俱进,找到符合时代潮流、契合自身发展阶段的现代化路径……正是依靠工业革命,转向工业立国,才使英国这个孤悬一隅的小岛,孕育了超凡的能量,成为跨越两个世纪世界发展的领头羊。正是重视科技发明、信奉“专利制度就是将利益的燃料添加到天才之火上”,才使美国这个原本照搬欧洲技术的学生,成为一个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国家,抓住机遇跃居世界第一经济强国。
——任仲平《决定现代化命运的重大抉择》
材料三 20世纪以来,中国曾有两次决定现代化命运的重要转型。60年前新中国的成立,完成了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历史性转变,彻底扫清了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制度障碍,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30年前,我们以“摸着石头过河”的勇气、“杀出一条血路”的决心。拉开了改革开放的恢弘巨幕,开始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到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使我们这个曾占据人类文明中心地位的古老民族,在落后世界现代化进程一个多世纪后,赶上了现代化的最新浪潮。
——任仲平《决定现代化命运的重大抉择》
(1)材料一中马克思、恩格斯分析了新航路开辟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是什么?他们所预言的历史发展新阶段是指怎样的阶段?
(2)根据材料二,概括分析英国和美国成为世界经济强国的原因。(8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20世纪中后期中国经历了哪两次决定现代化命运的重大转型? (6分)根据上述三则材料,谈谈我们应怎样赶上现代化的最新浪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