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张承业,字继元,唐僖宗时宦者也。晋王兵击王行瑜,承业数往来兵间,晋王喜其为人。及昭宗为李茂贞所迫,将出奔太原,乃先遣承业使晋以道意,因为以河东监军。晋王病且革,以庄宗属承业曰:“以亚子累公等!”庄宗常兄事承业。庄宗在魏与梁战河上十余年,军国之事,皆委承业,承业尽心不懈。凡所以蓄积金粟,收市兵马,劝课农桑,而成庄宗之业者,承业之功为多。自贞简太后、韩德妃、伊淑妃及诸公子在晋阳者,承业一切以法绳之,权贵皆敛手畏承业。庄宗岁时自魏归省亲,需钱蒲博,赏赐伶人,而承业主藏,钱不可得。庄宗乃至酒库中,酒酣,使子继岌为承业起舞,舞罢,承业出宝带、币、马为赠,庄宗指钱积呼继岌小字以语承业曰:“和哥乏钱,可与钱一积,何用带、马为也?”承业怒曰:“臣,老敕使,非为子孙计,惜此库钱,佐王成霸业尔!若欲用之,何必问臣?财尽兵散,岂独臣受祸也?”庄宗顾元行钦曰:“取剑来!”承业起,持庄宗衣而泣,曰:“臣受先王顾托之命,誓雪家国之仇。今日为王惜库物而死,死不愧于先王矣!”阎宝从旁解承业手令去,承业奋拳殴宝踣,骂曰:“阎宝,朱温之贼,蒙晋厚恩,不能有一言之忠,而反谄谀自容邪!”太后闻之,使召庄宗。庄宗性至孝,闻太后召,甚惧,乃酌两卮谢承业曰:“吾杯酒之失,且得罪太后。愿公饮此,为吾分过!”承业不肯饮。庄宗入内, 太后使人谢承业曰:“小儿忤公,已笞之矣。”明日,太后与庄宗俱过承业第,慰劳之。卢质嗜酒傲忽,自庄宗及诸公子多见侮慢,庄宗深嫉之。张承业乘间请曰:“卢质嗜酒无礼,臣请为王杀之。”庄宗曰:“吾方招纳贤才以就功业,公何言之过也?”张承业起贺曰:“王能如此,天下不足平也!”质因此获免。
(《新五代史·张承业传》)
[注]蒲博:赌博。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①自贞简太后、韩德妃、伊淑妃及诸公子在晋阳者。
②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B.①公何言之过也。
②徐公何能及君也。
C.①乃先遣承业使晋以道意。
②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
D.①吾杯酒之失,且得罪太后。
②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9.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最能表现张承业尽忠报国的一组是( )
①承业一切以法绳之。 ②蓄积金粟,收市兵马,劝课农桑。
③而承业主藏,钱不可得。  ④承业奋拳殴宝踣。
⑤乃酌两卮谢承业曰。 ⑥军国之事,皆委承业。
A.①②④B.③④⑥C.①③⑤D.②③⑥
10.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庄宗与张承业争执的第二天,太后和庄宗一起到张府去赔罪慰问。
B.庄宗的父亲临死前把他托付给张承业等人,庄宗平时非常敬重张承业。
C.庄宗想从国库中拿钱支付赌资和赏赐伶人,让儿子取悦张承业以讨取国库里的钱。
D.阎宝为讨好庄宗,令张承业去钱库取钱,遭到张承业严厉斥责,痛骂他忘恩负义。
1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庄宗常兄事承业。(3分)
译文: 
(2)阎宝从旁解承业手令去,承业奋拳殴宝踣。(4分)
译文: 
(3)吾方招纳贤才以就功业,公何言之过也? (3分)
译文: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容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李密,字令伯,犍为武阳人也,一名虔。父早亡,母何氏醮。密时年数岁,感恋弥至,烝烝之性,遂以成疾。祖母刘氏,躬自抚养。密奉事以孝谨闻。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周门人方之游夏
  少仕蜀,郎。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蜀平,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密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遂不应命。乃上疏曰:“臣以险衅……臣生当陨身,死当结草。”帝览之曰:“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召。后刘终,服阕,复以洗马至洛。司空张华问之曰:“安乐公何如?”密曰:“可齐桓。”华问其故,对曰:“齐桓得管仲霸,用竖刁而虫流。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次问:“孔明言教何碎?”密曰:“昔舜、禹、皋陶相与语,故得简雅;《大诰》与凡人言,宜碎。孔明与言者无己敌,言教以碎耳。”华之。
  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自以失分怀怨。及赐饯东堂,诏密令赋诗,末章曰:“人亦有言,有因有缘。官无中人,不如归田。明明在上,斯语岂然!”武帝忿之,于是都官从事奏免密官。后卒于家。
〔注〕①醮:改嫁。 ②烝烝:热切的样子,形容李密对母亲思念之深。 ③游夏:指孔子的学生子游和子夏,他们在文学上皆很有才华。 ④虫流:齐桓公任用竖刁,专权乱政。桓公死,诸子争立,陈尸三月不收,尸虫流出户外。⑤安公乐:刘备之子刘禅。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祖母刘氏,躬自抚养。躬自:亲自
B.服阕,复以洗马至洛。征:被征召
C.密曰:“可齐桓。”次:次于,比……差
D.华之。善:认为……好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感恋弥至,烝烝之性,遂成疾。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游无穷者
B.孔明与言者无己敌,言教以碎耳。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溟
C.少仕蜀,郎。奚以之九万里而南
D.齐桓得管仲霸,用竖刁而虫流且举世誉之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下列句子表现李密有才华的一组是()
①而师事谯周,周门人方之游夏。
②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
③密曰:“昔舜、禹、皋陶相与语,故得简雅;《大诰》与凡人言,宜碎。”
④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
⑤密有才能,常望内转
⑥及赐饯东堂,诏密令赋诗

A.①②③ B.②④⑤ C.③④⑥ D.①⑤⑥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李密几岁大的时候,就成了孤儿,是祖母刘把他抚养成人。刘氏一有病,他就哭泣,侍候在祖母身旁,夜里未曾脱衣,为祖母端饭菜、端汤药,他总要尝过后才让祖母用。
B.李密因为孝敬祖母而闻名,也因祖母年老,无人奉养,上疏《陈情表》,“辞不就职”;皇帝看后,停止征召他为太子洗马。
C.李密在祖母去世以后,被迫到晋朝廷任洗马的官职,实现了“先尽孝,后尽忠”忠孝两全的夙愿。
D.李密有才能,常盼望转回朝廷做官,可是朝廷中无人做后盾,于是被调到汉中升做太守,他自己因为不如意而心怀怨恨。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周门人方之游夏。
(2)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李通,字次元,南阳宛人也。父守,身长九尺,为人严毅。初事刘歆,为王莽宗卿师。通亦为五威将军从事,出补巫丞①,有能名。莽末,百姓愁怨,通素闻守说谶云“刘氏复兴,李氏为辅”,私常怀之。且居家富逸,闾里雄,以此不乐为吏,自免归。
及下江、新市兵起,南阳骚动,通弟轶,亦素好事,乃共计议。会光武避吏②在宛,通闻之,即遣轶往迎光武。光武初以通士君子相慕也,故往答之。及相见,共语移日,握手极欢。时守在长安,通因具言其计。光武既深知通意,遂相约结,定谋议,以材官都试骑士日,欲劫前队大夫及属正,因以号令大众。乃使光武与轶归舂陵,举兵以相应。遣从兄子季长安,以事报守。
季于道病死,守密知之,欲亡归。会事发觉,通得亡走,莽闻之,乃守于狱。会前队复上通起兵之状,莽怒,守家在长安者尽杀之。南阳亦诛通兄弟、门宗六十四人,皆焚尸宛市。时,汉兵亦已大合。通与光武、李轶相遇棘阳,遂共破前队,杀甄阜、梁丘赐。
更始立,使通持节还镇荆州。通因娶光武女弟伯姬,是为宁平公主。光武即位,征通卫尉。建武二年,封固始侯,拜大司农。帝每征讨四方,常令通居守京师,镇百姓,修宫室,起学宫。五年春,代王梁为前将军。六年夏,领破奸将军侯进、捕虏将军王霸等十营击汉中贼。公孙述遣兵赴救,通等与战于西城,破之,还,屯田顺阳。时天下略定,通思欲避荣宠,以病上书乞身。诏下公卿群臣议。大司徒侯霸等曰:“通怀伊、吕、萧、曹之谋,忘身奉主,有扶危存亡义。功德最高,海内所闻。通以天下平定,谦让辞位。夫安不忘危,宜令通居职疗疾。欲就诸侯,不可听。”于是诏通勉致医药,时视事。其夏,引拜为大司空。
通布衣唱义,助成大业,重宁平公主故,特见亲重。然性谦恭,常欲避权势。素有消③疾自为宰相谢病不视事连年乞骸骨帝每优宠之。令以公位归第养疾,通复固辞。积二岁,乃听上大司空印绶,以特进④奉朝请。十八年卒,谥曰恭侯。帝及皇后亲临吊,送葬。
(节选自《后汉书·李王邓列传》)
[注]①巫县(今重庆巫县北)县丞。②避吏:逃避狱吏的追捕。③消:病名,即糖尿病。④特进:官名。授予列侯中有特殊地位的人,位在三公下。
(原创题)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通弟轶,亦素好事从:堂房(亲属)
B.以材官都试骑士日期:约定时日
C.乃守于狱系:联系
D.以病下上书乞身乞身:请求辞官回家

(原创题)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以此不乐为吏,自免归光武既深知通意,遂相约结
B.遣从兄子季长安有扶危存亡
C.时视事重宁平公主故
D.且居家富逸,闾里雄光武即位,征通卫尉

(原创题)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素有消疾/自为宰相谢病不视/事连年/乞骸骨/帝每优宠之
B.素有消疾自/为宰相/谢病不视事/连年乞骸骨/帝每优宠之
C.素有消疾/自为宰相谢病/不视事/连年乞骸骨/帝每优宠之
D.素有消疾/自为宰相/谢病不视事/连年乞骸骨/帝每优宠之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通心怀鸿鹄之志。他虽然先后为刘歆、王莽做事,后因谶语“刘氏复兴,李氏为辅”而辞去王莽授予的官职,等待日后恢复刘姓汉室的机会。
B.李通极力支持在外逃亡的光武帝(后称帝的刘秀)。在下江、新市起兵后,李通与堂弟李轶共议迎接光武帝,并与光武帝谋划起兵之事。
C.李通功高位显。他为光武帝建功立业,而且又迎娶了光武帝的妹妹宁平公主,所以备受光武帝器重,也被大臣认可。
D.李通能审时度势,不重权位。虽有朝臣赞誉,官位显赫,但在天下太平之后常以病请求辞官退养。

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7分)
①光武初以通士君子相慕也,故往答之。
②会前队复上通起兵之状,莽怒,守家在长安者尽杀之。
(原创题)从文章中找出最能表现出李通能审时度势的两个事例。 (可自己概括,也可引用原文)(3分)

文言文阅读
李嗣昭,本姓韩氏,汾州太谷县民家子也。太祖出猎,至其家,见其林中郁郁有气,甚异之,召其父问焉。父言家适生儿,太祖因遗以金帛而取之,命其弟克柔养以为子。嗣昭为人短小,而胆勇过人。初喜嗜酒,太祖尝微戒之,遂终身不饮。太祖爱其谨厚,常从用兵,为衙内指挥使。
天复元年,梁军西犯京师,围凤翔,嗣昭乘间攻梁晋、绛,战平阳,执梁将一人。梁军遂围太原,而慈、隰、汾州复入于梁。太祖大恐,谋走云州,李存信等劝太祖奔于契丹,嗣昭力争以为不可,赖刘太妃亦言之,乃止。嗣昭昼夜出奇兵击梁军,梁军解去,嗣昭复取汾、慈、隰。是岁,镇、定皆已绝晋而附梁。晋外失大国之援,内亡诸州,仍岁之间,孤城被围者再。于此时,嗣昭力战之功为多。
天祐三年,梁遣李思安将兵十万攻潞,筑夹城以围之。梁太祖遣人招降嗣昭,嗣昭斩其使者,闭城拒守,逾年,庄宗始攻破夹城。梁、晋战胡柳,晋军败,周德威战死。庄宗惧,欲收兵还临濮,嗣昭曰:“梁军已胜,旦暮思归。吾若收军,使彼休息,整而复出,何以当之?宜以精骑挠之,因其劳乏,可以胜也。”庄宗然之。是时,梁军已登无石山,庄宗遣嗣昭转击山北,而自以银枪军趋而曰:“今日之战,得山者胜!”晋军皆争登山,梁军遽下,阵于山西,晋军从上急击,大败之。周德威死,嗣昭权知幽州,居数月,嗣昭将去,幽州人皆号哭闭关遮留之,嗣昭夜遁,乃得去。
十九年,契丹三十万奄至,嗣昭从庄宗击之,敌骑围之数十重,良久不解。 七月二十四日,嗣昭设伏于故营,贼至,伏发,击之殆尽;余三人匿于墙墟间,嗣昭环马射之,为贼矢中脑,嗣昭顾箙中矢尽,拔贼矢于脑射贼,一发而殪之。嗣昭日暮还营,所伤血流不止,是夜卒。
嗣昭诸子,继俦长而懦,其弟继韬囚之以自立,李存渥数诋责之,继韬怀不自安,复赂宦官、伶人求归镇,庄宗不许。继韬阴使人告继远,令起变于军中,冀天子遣己往安缉之,事泄,斩于天津桥。
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父言家生儿适:刚刚 B.太祖尝微之戒:戒除
C.嗣昭知幽州权:暂且 D.契丹三十万至奄:突然

以下各种句子中,直接表明李嗣昭善于用兵的一组是(  )
①嗣昭乘间攻梁晋、绛,战平阳,执梁将一人②嗣昭力战之功为多
③嗣昭昼夜出奇兵击梁军 ,梁军解去④嗣昭斩其使者,闭城拒守
⑤嗣昭设伏于故营,贼至,伏发,击之殆尽⑥嗣昭夜遁,乃得去
A①③⑤ B ②③⑤ C ②④⑥ D①④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嗣昭,本是汾州太谷县百姓家的孩子。因刚出生时。林中香气太盛,太祖便拿黄金和丝绸换取了这个刚出生的婴儿·,并命令自己的弟弟收他做义子。
B.天佑三年,梁派李思安率领十万大军前来夺取潞州,建筑夹城包围,梁太祖派人劝降李嗣昭,李嗣昭刚直中正,守城一年多,庄宗解围攻破了夹城。
C.梁军占领无石山,庄宗派遣嗣昭到山的北面率领银枪军向山顶冲击,银枪军争先恐后的登山,梁军慌忙出动,到山的西侧布阵,没有抵抗快攻,梁军大败。
D.在与契丹作战时,李嗣昭跟从庄宗攻击敌人,先是被困,后又设伏,在骑马环绕射击时,被敌人射中脑部,流血不止,当夜死去。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若收军,使彼休息,整而复出,何以当之?宜以精骑挠之,因其劳乏,可以胜也。
(2) 继韬阴使人告继远,令起变于军中,冀天子遣己往安缉之,事泄,斩于天津桥。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郑侠,字介夫,福州福清人。治平中,随父官江宁,闭户苦学。王安石知其名,邀与相见,称奖之。进士高第,调光州司法参军。安石居政府,凡所施行,民间不以为便。光有疑狱,侠谳议传奏,安石悉如其请。侠感为知己,思欲尽忠。
秩满,径入都。时初行试法之令,选人中式者超京官,安石欲使以是进,侠以未尝习法辞。侠三往见之,问以所闻,对曰:“青苗、免役数事,与边鄙用兵,在侠心不能无区区也。”安石不答。侠退不复见,但数以书言法之为民害者。安石虽不悦,犹使其子雱来,语以试法。方置修经局,又欲辟为检讨,更命其客黎东美谕意。侠曰:“读书无几,不足以辱检讨。所以来,求执经相君门下耳。而相君发言持论,无非以官爵为先,所以待士者亦浅矣。果欲援侠而成就之,取其所献利民便物之事,行其一二,使进而无愧,不亦善乎?”
是时,自熙宁六年七月不雨,至于七年之三月,人无生意。东北流民,扶携塞道,羸瘠愁苦,身无完衣。城民至负瓦楬木,卖以偿官,累累不绝。侠知安石不可谏,悉绘所见为图,奏疏诣阁门,不纳。乃假称密急,发马递上之银台司。疏奏,神宗反覆观图,长吁数四,袖以入。是夕,寝不能寐。翌日,命开封体放免行钱,司农发常平仓。青苗、免役权息追呼,方田、保甲并罢,凡十有八事,民间欢叫相贺。
安石去,惠卿执政,侠又上疏论之。在位之臣,各以其类,复为书献之。惠卿奏为谤讪,编管汀州。御史台吏杨忠信谒之,惠卿暴其事,嗾御史张琥并劾为党与。侠行至太康,还对狱,狱成,惠卿议致之死。帝曰:“侠所言非为身也,忠诚亦可嘉,岂宜深罪?”但徙英州。既至,得僧屋将压者居之,英人无贫富贵贱皆加敬,争遣子弟从学,为筑室以迁。
(删节自《宋史•郑侠传》)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安石悉其请如:遵从
B.更命其客黎东美意谕:明白
C.青苗、免役权追呼息:停止
D.忠诚亦可嘉,岂宜深罪:加罪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明郑侠耿介不阿的一组是
①感为知己,思欲尽忠②在侠心不能无区区也
③但数以书言法之为民害者④所以待士者亦浅矣
⑤命开封体放免行钱⑥所言非为身也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⑤⑥ D.②③④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郑侠忠于职守,屡遭弹劾。吕惠卿执政,他上疏抨击,并把朝臣分类,被以朋党之罪编管汀州,神宗皇帝认为他忠诚可嘉,只将他流放到英州。
B.郑侠深知 时弊,数次谏言。他多次谒见王安石,表达对新法的看法,得不到回应后,又屡次寄信给王安石,直陈新法施行给人民造成的扰害。
C.郑侠生性忠耿,百折不回。郑侠把新法实施后的情形绘成图上奏,不被接纳,便假称紧急密报直送银台司,神宗览图,废除部分新法,百姓欢呼。
D.郑侠才华出众,深受赏识。凡郑侠审讯上报的疑案,王安石都按其要求给予批复;郑侠也把王安石当作知己,欲竭智尽忠,报答知遇之恩。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侠知安石不可谏,悉绘所见为图,奏疏诣阁门,不纳。
(2)英人无贫富贵贱皆加敬,争遣子弟从学,为筑室以迁。

文言文阅读
陈公弼传苏 轼
公讳希亮,字公弼。天圣八年进士第。始为长沙县。浮屠有海印国师者,交通权贵人,肆为奸利,人莫敢正视。公捕置诸法,一县大耸。去为雩都。老吏曾腆侮法鬻狱,以公少年易之。公视事之日,首得其重罪,腆扣头出血,愿自新。公戒而舍之。巫觋岁敛民财祭鬼,谓之春斋,否则有火灾。公禁之,民不敢犯,火亦不作。毁淫祠数百区,勒巫为农者七十余家。
盗起,知房州。州素无兵备,民凛凛欲亡去。公以牢城卒杂山河户得数百人,日夜部勒,声震山南。民恃以安,盗不敢入境。而殿侍雷甲以兵百余人,逐盗至竹山,甲不能戢士,所至为暴。或告有大盗入境且及门,公自勒兵阻水拒之。身居前行,命士持满无得发。士皆植立如偶人,甲射之不动,乃下马拜,请死,曰:“初不知公官军也。”吏士请斩甲以徇。公不可,独治为暴者十余人,使甲以捕盗自赎。
淮南饥,安抚、转运使皆言寿春守王正民不任职,正民坐免。诏公乘传往代之。转运使调里胥米而蠲其役,凡十三万石,谓之折役米。米翔贵,民益饥。公至则除之,且表其事,又言正民无罪,职事办治。诏复以正民为鄂州。
徙知庐州。虎翼军士屯寿春者以谋反诛,而迁其余不反者数百人于庐。士方自疑不安。一日,有窃入府舍将为不利者。公笑曰:“此必醉耳。”贷而流之,尽以其余给左右使令,且以守仓库。
为京西转运使。石塘河役兵叛,其首周元,震动汝洛间。公闻之,即日轻骑出按。斩元以徇,其余悉遣赴役如初。致仕卒,享年六十四。为人仁恕,故严而不残。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吏士请斩甲以徇:示众 B.甲不能士戢:约束
C.以公少年之易:更换 D.转运使调里胥米而其役蠲:免除

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陈公弼治事“严而不残”的一组是 (  )
①公戒而舍之②公禁之,民不敢犯
③民恃以安,盗不敢入境④独治为暴者十余人,使甲以捕盗自赎
⑤虎翼军士屯寿春者以谋反诛,而迁其余不反者数百人于庐
⑥斩元以徇,其余悉遣赴役如初

A.①④⑥ B.②④⑥ C.②③⑤ D.①③⑤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陈公弼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曾经逮捕法办为非作歹的海印国师,严惩危害百姓的雷甲部下,后来又平息了周元的叛乱。
B.雩都当地的巫师,每年春天的时候,都以祭鬼免除火灾为借口,大肆搜刮百姓财物,陈公弼到任后,严令禁止。
C.陈公弼到房州后,面对盗贼横行、缺乏兵备、百姓惶恐的情况,组织了数百人,昼夜布防,声威赫赫,终于保得一方安宁。
D.淮南发生饥荒,安抚、转运使指责寿春太守王正民救灾不力,王被免职。继任者陈公弼认为王正民无罪,安排他到鄂州做官。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每小题4分)
(1) 浮屠有海印国师者,交通权贵人,肆为奸利
(2)贷而流之,尽以其余给左右使令,且以守仓库。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