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有人对蝾螈的卵细胞的染色体作分析,发现用DNA酶才能破坏染色体的长度,即破坏染色体的完整性,使它断成碎片。若改用蛋白酶则不能破坏染色体的长度,以上事实可以说明
A.染色体的基本结构是由蛋白质构成 | B.染色体的基本结构是由DNA组成 |
C.染色体是由DNA和蛋白质组成 | D.染色体中的DNA和蛋白酶镶嵌排列 |
高等生物细胞中的nuc—l基因编码的蛋白质能使DNA降解,进而导致细胞死亡。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细胞凋亡可能是nuc—l基因表达的结果 |
B.癌细胞中不可能存在nuc—l基因 |
C.胚胎发育过程中所有细胞内的nuc—l基因始终处于休眠状态 |
D.正常机体细胞中的nuc—l基因只有在特定条件下才能成功表达 |
下列有关胚胎工程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试管动物的培育离不开核移植技术 |
B.受精卵经卵裂形成的卵裂球细胞的体积不断增大 |
C.通过胚胎分割技术可获得遗传特性相同的后代 |
D.利用某一胚胎的干细胞进行多组核移植,理论上产生子代的雌雄个体的比例为1∶1 |
下列有关生物变异原理的叙述,正确的是
A.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属于基因重组 |
B.对青霉菌进行X射线照射后,培育成高产菌株属于基因突变 |
C.将转基因的四倍体与二倍体杂交,产生的三倍体属于染色体变异 |
D.一对表现型正常的夫妇,生下一个既白化又色盲的儿子属于基因重组 |
下表中表示的活性物质与其作用的细胞及其作用的结果均相符的是
组别 |
活性物质 |
相应细胞 |
结果 |
① |
甲状腺激素 |
几乎所有的体细胞 |
物质分解代谢增强 |
② |
胰高血糖素 |
肌肉细胞、肝脏细胞 |
细胞内糖原水解 |
③ |
抗原分子 |
B细胞或记忆细胞 |
细胞增殖分化 |
④ |
神经递质 |
神经细胞、肌肉细胞 |
细胞兴奋 |
A. ①B. ②C. ③D. ④
某致病基因h位于X染色体上,该基因和正常基因H中的某一特定序列经BclI酶切后,可产生大小不同的片段(如图1,bp表示碱基对),据此可进行基因诊断。图2为某家庭该病的遗传系谱。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h基因特定序列中BclI酶切位点的消失是碱基序列改变的结果 |
B.II-1的基因诊断中只出现142bp片段,其致病基因来自母亲 |
C.II-2的基因诊断中出现142bp,99bp和43bp三个片段,其基因型为XHXh |
D.II-3的丈夫表现型正常,其儿子的基因诊断中出现142bp片段的概率为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