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校高二年级研究性学习小组调查了人的高度近视的遗传情况,他们以年级为单位,对班级的统计进行汇总和整理,见下表:
双亲性状 |
调查的家庭个数 |
子女总人数 |
子女高度近视人数 |
|
男 |
女 |
|||
①双亲均正常 |
71 |
197 |
36 |
32 |
②一方正常,一方高度近视 |
9 |
26 |
6 |
8 |
③双方高度近视 |
4 |
12 |
4 |
7 |
总计 |
84 |
235 |
46 |
47 |
据表分析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根据表中第①种婚配情况能判断高度近视是由常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控制的 |
B.双亲均患病的家庭中出现正常个体的原因可能是基因突变 |
C.表中第①种婚配中正常与高度近视129∶68这个实际数值为何与理论假设有较大误差是由于实际调查的群体小或可能未按统计学的原理进行抽样调查 |
D.双亲均正常,家庭中双亲基因只有Aa×Aa |
如图a、b、c、d为不同的生物学含义,M代表相关指标的相对值。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若M表示基因多样性,a—d表示不同种类植物,则在剧烈变化环境中最容易被淘汰的是b |
B.若M表示物种的丰富度,a—d表示不同生态系统,则a生态系统抵抗力的稳定性最弱 |
C.若M表示种群密度,a—d表示同种生物的四个种群,则a种群的种内斗争最激烈 |
D.若M表示生物所含能量,a—d表示同一条食物链中的四个物种,则a是最低营养级 |
某岛屿引入外来物种野兔,研究人员调查了30年间野兔种群数量的变化,并据此绘制了λ值变化曲线。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A.第1年至第5年间野兔种群数量保持相对稳定 |
B.第5年起野兔种群数量开始下降 |
C.第15年至第20年间野兔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 |
D.第20年至第30年间野兔种群数量增长率为0 |
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动物种群的密度,所得的估算值往往比实际值偏小 |
B.性别比例可预测未来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
C.蝗虫和蚜虫与农作物的关系都是捕食关系 |
D.用记名计算法统计土壤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时,应直接数出一定面积的样地中各种群的个体数目 |
下列各组生物中,种间关系属于竞争的是
A.玉米和杂草 | B.狼和羊 |
C.青蛙和昆虫 | D.豆科植物和根瘤菌 |
下列生物群体中,属于种群的是
A.一个湖泊里的全部鱼 | B.一片草地上的所有蒲公英 |
C.一片森林中的所有生物 | D.一块农田里的全部绿色植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