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
黄安年教授指出:“本世纪(20世纪)有两位伟大的改革家,一位是富兰克林·罗斯福,在一定程度上挽救了现代资本主义国家;一位是邓小平,在一定程度上挽救了现代社会主义国家。”
请回答:
结合史实论证上述观点的正确性,并总结两次改革给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启示。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2024年11月18日,为庆祝中法建交60周年,我国在法国吉美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举办了一场重要展览,主题是“中国·唐——一个多元开放的朝代(7-10世纪)”。展览分为“乐居长安”“海纳百川”“文人世界”“技臻于美”“大唐丝路”“扬帆出海,联通世界”等单元,展现了辉煌灿烂、自信开放的盛唐气象及其深远的历史影响。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中国古代任一或多个朝代为对象策划一场展览,展现其深远的历史影响。(要求:展览须有主题、至少三个单元设计及相应说明,观点正确、阐述充分、史实准确、逻辑清晰,不得照抄材料。)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4世纪末,古埃及文明消亡,象形文字被弃用,不为人所识。18世纪末,法国入侵埃及,随军学者发现了以象形文字和希腊字母两种文字书写的古埃及铭文。此后,欧洲学者开始尝试以各种方法释读象形文字。1802年,瑞典人通过与希腊文的比较,勘定了象形文字中的部分单词。1822年,法国学者通过对比古埃及铭文中的希腊文和象形文字,并参照象形文字的其他书写形式,辩识出象形文字有表音字符和表意字符,成功释读了象形文字。
——据刘文鹏《古代埃及史》等
材料二:19世纪后半期,我国传统学术中的金石学实际上已发展为古物学,晚清学者借助乾坤嘉以来极度发达的文字、声韵、训诂之学,利用各类古物铭文研究文字和古代历史。石印术和照相术的传入,也大大增加了研究和刊印的方便。1899年,王懿荣等首次发现甲骨上的文字。孙诒让继承乾嘉学术,以古文字字形比较和偏旁分析法释读甲骨文字。罗振玉则使用逆推法,自《说文解宇》经金文返诸辞例,考释甲骨文字。此后,甲骨文字研究进入了不断发展和日益提高阶段,至今犹方兴未艾。
——摘编自王宇信、杨升南主编《甲骨学一百年》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埃及象形文字释读的背景及特点,并分析其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我国学者得以成功释读甲骨文字的历史条件。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汉字对于中华文明的意义。
从急递到快递
材料一:急递铺是中国古代政府信息传递机构,又有急脚递、斥堠铺、摆铺之称。宋朝战事频繁,以之“递军书与他文书之最急者”。金朝规定“非军期、河防”不用急递。元朝规定,急递铺“以达四方文书之往来,其所系至重”,不得夹带私货。明朝急递铺“接送公文”,铺兵“昼夜须行三百里,稽留三刻笞二十”。清末铁路出现,“各省已设有电报,各处亦已畅行轮船”,依赖人力、畜力的急递铺、驿站等走向衰落。
材料二:我国经营快递业务的国营、民营企业由邮政管理部门监督管理。“情系万家,信达天下”“人民邮政为人民”等是企业经营的重要理念。据统计,2006年中国快递企业业务量为10.6亿件,2012年增至56.9亿件,到2021年达1083亿件。
(1)结合上述材料,说明急递与快递的区别。
(2)依据材料二,指出中国快递业务量的发展趋势并分析其原因。
区域·东亚
材料一:韩国高中自2012年开始实施东亚史教育,在其教科书中,将古代东亚确定为文化圈,这是与日本学者提出的“东亚世界论”相似的观点。东亚的文化要素包括了汉字、儒学、佛教、律令等。
材料二: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后,走上了“脱亚入欧”的道路。1885年,日本著名媒体《时事新报》上发表的《脱亚论》一文写道:“国中朝野无别,万事皆独采西洋近时之文明,不唯脱日本之旧套而已;在亚细亚全洲之中,新立一机轴,所以为主义者,唯在脱亚二字。为今日之谋,我国不可犹豫,以待邻国(指中国、朝鲜)之开明而共兴亚细亚;宁脱其伍,与西洋之文明国共进退。”
材料三:中日韩三国共同编写的《东亚三国的近现代史》(2005年)中写道:“东亚有悠久的友好交流的传统,出现过许多为了光明的未来而跨越国境努力的人们。我们应当继承过去时代的积极面,而彻底反省以前的错误。应当在我们美丽的地球上建设更加和平与光明的未来。为了和平与发展,我们通过学习东亚的历史能够得到什么样的经验与教训?”
2024年5月《第九次中日韩领导人会议联合宣言》指出:“文化是连接三国人民的桥梁。”阅读上述材料,从历史变迁的角度,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点评AI(人工智能)
1903年江西乡试有一道考题如下:
保商之法,阻来货、奖外输,务令出口之货常多于进口。乃征诸英吉利自行平税之政,而商务大兴,其进出之差为负,而商利自厚,其故何欤?然则塞漏卮之说,果非计欤?试权其利害,以维商政策。
某AI平台作答:这道1903年乡试题反映了晚清面对西方经济冲击的探索。英国通过“平税”(自由贸易)实现商业繁荣,本质是以工业革命技术优势为基础,用开放倒逼产业升级,形成出口>进口的良性循环。而中国“阻来货、奖外输”的保商政策,因缺乏现代工业支撑,仅靠限制进口追求顺差,反而抑制本土产业竞争力(如土布难敌洋布),导致“塞漏卮”沦为被动防御。考题揭示经济政策需匹配生产力水平:英国以实力换优势,中国则陷入“管制依赖”。它体现了晚清知识分子对传统经济治理的反思,试图借鉴西方经验推动“商战自强”,但受限于体制僵化与工业基础薄弱,终未能突破“中体西用”框架,成为近代化转型困境的缩影。
结合所学,对AI的作答加以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