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巨大氢气云4000万年后将撞击银河系
刘妍
在美国德克萨斯举行的美国天文学会年会上,美国天文研究小组负责人、美国国家射电天文台的研究人员费利克里—洛克曼公布了他的这项最新观测成果。费利克里—洛克曼称,他和自己的同事们利用世界上最大的“绿湾”射电天文望远镜,对这团巨型氢气云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他说:“这团氢气云的前沿已经接触到了银河系边缘的气体。”研究小组的观测包括了近4万张个别巨型望远镜的影像,其灵敏程度和解析程度之高前所未有。其实,在银河系周围此前已经发现过中性原子态的氢气云,但是它们的运动方向和速度清楚地表明,这些氢气云并不急于加入银河系,因此它们还不是银河系的“构建部件”。
这团氢气云是天文学家史密斯在1963年发现的,后来就命名为“史密斯云”。它包括大量氢气足以形成一百万个类似太阳大小的恒星。这团氢气云长11000光年,宽2500光年,距离银河系盘约8000光年,目前正以每秒150英里的速度向银河系倾斜,可能以45度角撞击银河系盘。史密斯云在发现之初以及以后数十年内,科学家并未能获得有关细致的图像,显示这团云到底是银河系的一部分,还是银河系喷出的某种物质,抑或是别的落入银河系的物体。这个天体呈现出一种非常复杂的云团结构,主要是由氢气构成,会不时地释放出大量高能伽玛射线流。观测显示,在氢气云的中心还隐藏着一个巨大的不明结构。科学家们推测,此次发现的氢气云很可能是大约一万年前一颗超新星发生爆炸后的遗迹,或是银河系腹地的一个超级黑洞的抛出物。
费力克斯—洛克曼说:“如果你用眼睛观察这团云,将看到夜空中的壮丽景观,它从头到尾几乎覆盖了猎户座大小的一片天空。然而,从始至终就我们所知,它的组成部分中只有气体,从未从中发现一颗恒星。这团氢气云极有可能是银河系在形成过程中留下的,或者是从邻近星系剥离出来的。当它与银河系撞击后,会迸发出巨大的恒星烟火,其中大多数恒星的质量都非常巨大,飞速地掠过生命终点,最后像超新星一样爆炸。在几百万年后,这团气体云将如天空中举行新年庆典一样,在与银河系撞击的地方爆发出如鞭炮一样的巨响。”“绿湾”射电望远镜的精确研究急剧地改变了天文学家们对这团氢气云的看法,它的速度显示其正在坠入银河系。洛克曼说:“它的形状有点类似彗星的形状,这表明它已经撞上了银河系外围的气体了,并有可能在银河系的重力作用下四分五裂,然后向银河系洒落一阵气体雨。大约在2000万到4000万年内,这团云的内核将碎成粉末,落入银河系平面。” (摘自《新浪科技》)
6.下面对“史密斯云”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史密斯云即一团巨型氢气云,是天文学家史密斯在1963年发现的,后来就以他的名字来命名。
B.史密斯云的前沿已经接触到了银河系边缘的气体,但并不急于加入银河系。
C.史密斯云目前正以每秒150英里的速度向银河系倾斜,以45度角撞击银河系盘。
D.史密斯云在发现之初以及以后数十年内,科学家并未能获得有关细致的图像,显示这团云到底是不是银河系的一部分。
7.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天文学家史密斯在1963年发现史密斯云时用了最大的“绿湾”射电望远镜。
B.史密斯云包含大量氢气足以形成一百万个类似太阳大小的恒星,它长11000光年,宽2500光年,距银河系盘约8000光年。
C.史密斯云的运动方向和速度清楚地表明,它还不是银河系的“构建部件”。
D.费力克斯—洛克曼公布了他的观测成果,这团巨型氢云是银河系的一部分,或者是银河系喷出的某种物质,也可能是别的落入银河系的物体。
8.根据原文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史密斯云是一种非常复杂的云团状结构,主要由氢气构成,会不时地释放出大量高能伽玛射线流
B.这团巨型氢气云是大约一万年前一颗超新星发生爆炸后的遗迹或是银河系腹地的一个超级黑洞的抛出物。
C.这团氢云从头到尾几乎覆盖了猎户座大小的一片天空,它的成分中只有气体,没有一颗恒星。
D.洛克曼认为史密斯云与银河系撞击后会迸发出巨大的恒星烟火。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题目。
蚂蚁
张乙早晨七点半刚刚赶到单位,手机就响了。电话是妻子打给他的,让他赶紧回去,说是儿子张铮离家出走了。张乙一听,头“轰”地一下大了起来。儿子正在上高中三年级,学习成绩不好,老师不喜欢,张乙两口子也没少训斥儿子。但是,儿子一向老老实实,性格内向,公开场合话语不多,不是那种任性的人,咋一下子干出了如此叛逆的事呢?
张乙匆匆忙忙的赶同去,妻子正惊慌火措地在家里团团转。妻子告诉他,是在给张铮整理房间的时候,发现张铮留在枕头下边的字条的。张乙看完后把字条交给妻子,简单的安慰了妻子儿句,让妻子不要离开家,受好家里的电话。然后,张乙就打的去了火车站。
张乙到了火车站,刚走到售票厅门口,正巧看到张铮从售票大厅出来。张乙的心一下子放松下来。这时候,张铮也看到了张乙,但他仿佛不认识张乙似的,径直往候车室走。张乙紧走几步。追上张铮,一把拉住了他。张铮挣了两下,没有挣脱,就站在了那里,朝一边别着头,不理张乙。这时候,附近已有人注意到父子俩的举动。张乙小声对儿子说,铮铮,你想干什么,爸爸不拦你,但走之前你总得跟爸爸说会儿话吧。张铮依旧倔犟地站在那里不说话,但态度明显缓和下来。张乙朝火车站广场中间的小石桌一指说,走,到那边坐会儿,保证不耽搁你上火车。张铮听爸爸如此说,才跟着张乙到了小石桌边,两个人就着石凳坐了下来。
张乙说,铮铮,能告诉爸爸为什么要这么做吗?
张铮不说话。
张乙说,是老师批评你了?
张铮不说话。
张乙说,跟同学闹矛盾了?
张铮依旧不说话。
于是,下面,就成了张乙一个人的内心独自。
张乙说,铮铮,这几年,你妈下岗了,总也找不到一个稳定的工作,她心里着急,脾气不好,你别在意。
张乙说,我呢,工作也忙,再说,单位里竞争也非常激烈,整天忙得焦头烂额的,有时候难免对你发火,爸对不住你。
“吧嗒”,一滴眼泪掉到了张铮白色的牛仔裤上。
张乙心里也有些酸酸的。
停了一下,张乙说,走,铮铮,跟爸爸一块儿回去,妈妈都快急疯了。
张铮坚定的摇了摇头。
一列火车“轰轰轰”地从车站里边通过,震得脚下的大地都有些发颤。
一只蚂蚁沿着张铮的白色牛仔裤往上爬,张乙伸手要去把它捏掉,被张铮用手挡住了。
那只蚂蚁沿着张铮的白色牛仔裤往上爬,已经爬到张铮的大腿上了。
直到这时,张铮才轻轻地说了一句:爸,我就是一只蚂蚁。
张乙愣了一下,不知道张铮这话什么意思。
停了一下,张铮又补充了一句,爸,我不是火车。
这下,张乙知道儿子的话是什么意思了。张乙大声地说,儿子,你不是蚂蚁,总有一天,你会跑的像火车一样快的。
张铮说,爸,你错了,你别抱那样的幻想,蚂蚁就是蚂蚁,蚂蚁永远不会跑得得像火车一样快。
张乙长长的舒了口气说,蚂蚁也不赖,我看蚂蚁也活得怪自在的。说着话,张乙捏下那只已经爬到张铮夹克上的蚂蚁,将它轻轻放到地上。
这时,车站的广播响了,招呼候车的乘客准备进站。
张铮站起来说,爸,我走了。
张乙很痛快地说,行,你多保重。说着,突然想起什么似的,从身上掏出所有的钱,连同手机一起,要塞给张铮,张铮坚决的拒绝了。张乙呆呆的站在那里,一直目送着儿子走进候车室。
张乙走出火车站,感到自己的心里有一种从未有过的轻松。(选自《百花园》有删改)
儿子最终还是没有听从父亲的劝阻出走了,但是为什么父亲还会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轻松”呢?(4分)
一个艺术形象,如果能对生活现象做出概括,并对社会有积极意义或引起读者的思考,我们就说这形象具有艺术价值。你认为,作品中“父亲”这一形象是否具有这样的艺术价值?为什么?(6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题目。
中华文化的跨文化阐释与传播
李庆本
①近代以来,由于历史的原因,在中外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外来文化的输入远远高于中华文化的输出,文化贸易的逆差现象非常明显。近年来,我们在国外设立中国文化中心,使之成为中华文化传播的一个重要窗口。相关高校向来自世界各地的留学生和分布在世界各地的汉语学习者传播优秀的中华文化,都大大促进了中华文化的世界传播。
②中华文化中有许多精华的价值理念,像“和而不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完全可以作为人类的普遍价值。对外传播不能只依靠政府,民间的传播渠道也非常重要。国外有一个专门的行当,叫议会游说者,就是向议会议员游说,说明自己的政策,争取他们的支持。我们在这些方面有大量工作可做。当然,有许多时候,单靠宣传是不够的。影视、动漫、音乐、戏曲等文化产品可以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你请人家来看免费电影,人家不见得愿意来看,但好的电影就是让他花钱买票他也会不请自来。我们中华文化有许多可资利用的资源,可以做成文化产品。
③说到文化传播,我国有一门“跨文化阐释学”。我们都熟悉这样一个故事,1954年4月,周恩来总理率代表团参加日内瓦的五国外长会议。会后周总理邀请外国客人观看我国第一部彩色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但在如何向外国人解说这部电影的问题上出现了问题。工作人员写了15页的说明书呈总理审阅,总理说这是对牛弹琴,最后他提议只要标以“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就可以了。这是“跨文化阐释学”的一个成功例证。实践证明,总是那些与本士文化相近的外来文化和理论最容易被本土文化所接受,对中国人是如此,对外国人也是如此。
④在采用跨文化阐释的方法来阐释中国文本方面,我们的学术前辈像严复、梁启超、王国维、蔡元培、钱钟书等给我们做出了榜样。他们的研究成果完全可以成为我们向世界解说中国文化的理论资源。我们怎么对外讲中国的仁、义、恕这样的文化核心价值?蔡元培在1919年的《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中指出:“孔子曰:匹夫不可夺志,孟子曰:大丈夫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自由之谓也。古者盖谓之义。”“孔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平等之谓也。古者盖谓之恕。”“孔子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亲爱之谓也。古者盖谓之仁。”蔡元培的这种以自由释义、以平等释恕、以博爱释仁,不见得非常确切,当然也不是唯一正确的答案,但这种方法无疑会易于外国人的接受。
⑤我们过去有一种看法,就是把解释看成是通达真实本体的一个途径,一种手段。但现代阐释学却认为,阐释本身就是本体。这种看法很值得我们研究。而所谓跨文化阐释在这个过程中,意义肯定会发生变迁。问题是,任何词语都是与其他词语发生关联的时候才有意义,这就构成了意义的不可确定性,也为解释预留了空间。对意义的解释不仅由作者和文本决定,同时也由读者决定。所以意义的变迁是解释的内在机制,属于正常现象。解释当然有解释的范围,不能是无效的解释,也不能是过度解释。但这不能成为否定跨文化阐释的理由。
⑥总之,在我们向世界传播和解释中华文化的时候,“跨文化阐释学”是一门值得我们好好研究的学问。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和《人间词话》,采用“取外来之观念与中国固有之材料互相参证”的方法,其实就是一种“跨文化阐释法”,钱钟书的《管锥编》也属于跨文化阐释。我们还有很多这方面的研究成果,而所有这些成果都可以成为我们向世界解释中华文化时可资借用的重要资源。
(选自《人民日报》2008年6月,有删节)
根据原文,以下说法正确的一项是(4分)
A.中华文化的世界传播十分必要,因为中华文化中有许多精华的价值理念,像已成为人类普遍价值“和而不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 |
B.周总理提议在说明书上把《梁山伯与祝英台》标为“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这是“跨文化阐释学”上最早的一个成功例证。 |
C.中国文化中心的设立,相关高校向留学生和分布在世界各地的汉语学习者传播优秀的中华文化,这将迅速改变中国文化贸易逆差现象。 |
D.跨文化阐释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解释,因为在这个过程中,意义肯定会发生变迁,具有不可确定性,也为解释预留了空间。 |
根据前面四段的论述,在第五自然段空缺处给“跨文化阐释”下一个定义。(4分)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生成论”的文学观,把文学的价值取向指向全人类的利益,认为“文学发展知识意味着文学家在新的时代面前,不断地重新面对‘存在’——这个人类共同的本体问题,为人类寻找新的共同心灵家园,提供共同的审美慰籍”。这样一种文学观点显然超越了民族、国家、文化、意识形态等樊篱,是一种崭新的文学观,显示论者深厚而宽广的的人类本体关怀。过去我们过于强调民族、国家、阶级、意识形态的差异,而忽略了人类的共通性。当然共通性必然是差异性基础上的共通性,差异性也必然是共通性基础上的差异性。
过去的文学观多强调差异性,因此强文学为本民族、国家服务。生成论文学观在承认差异性的基础上,也承认人类的共通性,因此强文学为人类根本利益服务。当然,由于民族、国家等依然并将长期占据主导地位,因此这样一种具有普世关怀精神的的文学观不免带有一定理想色彩。论者也意识到实践这样一种文学观的难度:“建设一种既不走‘西方化’路子又不走‘民族化’路子的‘世界文学’的难度远非我们所能想象”。当然如何实践这样一种文学观不是本文需要讨论的问题。但是,在这里,我们该更加清醒意识到了民族、国家等在给文学带来力量和生机时,本身也可能成为一种无意识的桎梏。
从人类社会发展现实看,“生成论文学发展观”适应了全球化时代人类不断走向对话、理解、融合这一必然趋势。虽然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不同国家民族间仍会存在不同的利益诉求,不同文明文化间仍会存在差异和冲突,但是“世界社会比以往任何时期都错综复杂地连接在一起。”快速的交通和便捷的通讯大大缩短了不同国家地区交往的时空障碍,地球已经成了“地球村”。人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全球利益也日益突现,许多问题,如环境保护,打击恐怖主义等既关乎整个人类的根本利益,也需要许多国家、地区合作才有可能完成。显然,全球化时代,人类社会走向对话、理解、融合是一种必然趋势。面对这一主流趋势,文学何为?“生成论”文学发展观正是文学面对这一问题作出的理论回应。它所要建立的世界文学:“既不是强势文化吃掉弱势文化的文学,也不是弱势文化反抗强势文化的文学”“从终极上讲,只有那种有利于人类从整体上变得更为团结的文学才是世界的文学”。虽然这样一种文学观发展还远未成熟,其文学实践也将困难重重,但是它必然紧随全球化趋势而不断扩大自己的疆域和领地。因此,在我看来,面对时代,论者确实显示了非同寻常的敏锐感。他敏锐的察觉到了时代的变化及其对于文学所意味的新的可能性。
(节选自肖青峰《也谈文学发展观》)下列关于“共通性”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承认“共通性”有利于超越民族、国家、文化、意识形态等藩篱来认识文学。 |
B.“共通性”是“生成论”文学观把文学的价值取向指向全人类利益的认识基础。 |
C.“共通性”是一个与强调文学为本民族、国家服务的差异性相对的概念。 |
D.强调了文学为本民族、国家服务,“共通性”就很难在创作中得到充分体现。 |
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生成论”的文学观从对人类的本体关怀上讲,超越了传统的民族、国家、文化、意识形态等。 |
B.“生成论”的文学观所关注的核心问题是文学家在新的时代面前应该跟上时代的 潮流,与时代发展同步。 |
C.“生成论”文学观的提出,从社会发展上看,适应了全球化时代人类走向对话、理 解、融合的必然趋势。 |
D.文学在为人类寻找共同的心灵家园,提供共同的审美慰藉,这有利于人类从整体 |
上更为团结。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生成论”的文学观虽然适应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趋势,但在具体的艺术创作上还面 临许多难题。 |
B.时空障碍的缩短,国家、地区间合作的日益密切,是“生成论”文学发展观产生的 社会基础。 |
C.“生成论”文学发展观要改变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现状,使之成为彼此互补共存的 世界文学。 |
D.从“生成论”文学观的提出上看,论者是在敏锐地察觉到时代变化对文学的需求后 |
而提出的。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文后各题。
南方落雨北方落雪
黑 白
①南方落雨,北方落雪。
②雨总是落在秧青色的南方,落在姑苏寒山寺、徽州西递村,落在秦淮河的灯影里、富春江的柔波上。打湿了鱼鳞瓦风火墙草顶屋吊脚楼,打湿了衡山庐山峨眉山雁荡山,打湿了太湖洪湖洞庭湖鄱阳湖,打湿了白娘子的断桥、李煜的雕栏、唐伯虎的桃花、湿庭筠的青衫。梅子黄时雨,黄梅时节家家雨,寒雨连江夜入吴,巴山夜雨涨秋池—这是南方的雨啊。在江南三月杏花村一蓑纷飞的细雨中,我们看见严凤英赤脚在青草池塘畔“打猪草”,那清甜婉转的黄梅调让人想起南方的故乡的炊烟牧歌与青梅竹马。
③雪总是落在赭黄色的北方,落在长安马嵬坡、黄河风陵渡,落在乾陵黄土塬下、边关熢火台上。覆盖着平遥老宅草原敖包黄土窑洞四合大院,覆盖着天山阴山昆仑山祁连山,覆盖着渭河黄河塔里木河绥芬河,覆盖着蔡文姬的斗篷、穆桂英的战袍、苏武的额发、成吉思汗的墓草。大雪满弓刀,燕山雪花大如席,雪落黄河静无声,飞雪连天射白鹿——这是北方的雪啊。在胡天八月即飞雪的天空下,秦腔总是如狼烟般冲天而起,那是苦难生命的呐喊,如暴风雪般抽打得我的脸与心像刀割一般痛。
④温暖湿润风调雨顺的气候让南方人民种稻植桑,酿酒水纺丝绸,富足的生活又让南方的才子佳人多如鸳鸯蝴蝶。南方文人显得轻薄小气无病呻吟,总是和秦淮八艳红楼裙钗之类的红粉佳人藕断丝连。那李煜做了一国之君,把所有的心思全花在吟风弄月捏弄三寸金莲上,这样的国岂有不亡不破之理?
⑤寒冷干旱让北方多风光,常常是荒沙千里寸草不生。风不调雨不顺的气候给人类的生存雪上加霜,恶劣的生存条件造成了强硬的民魂。只有狂风才吹得起猎猎大纛,只有苦难才塑得出坚毅筋骨。北方的男人站起来顶天立地更多的是硬汉,那些在血河里沉浮在沙场上的拼杀的男儿出人头地成了杀人如麻的一代枭雄,发生在北方冰天雪里的故事哪一个不令人荡气回肠,南方的才子北方的将,一部中华民族史就是北方游牧民族与南方农耕民族纷争与融合的历史。
⑥在北方的餐桌上,北方男人的好胃口又一次让我目瞪口呆,手抓肉扯羊腿地饕餮之后,一个个还端起比脑袋还大的家伙再吞两碗羊肉泡馍,然后拍拍手走向风雪迷漫的大漠,去对抗风沙一样粗粝的生存。而男方的男子吃什么呢?米饭,豆浆、牛奶——我身边那些离开空调、私家车、银行卡就没活的上海小男人更是吃巧克力甜点,品法国干红,然后用纸巾拭净嘴角,挽着衣香鬓影的漂亮美眉去看《花样年华》。
⑦南方落雨北方落雪是地理不同的结果,西高东低的地势造成南北温差。当西伯利亚冷空气横雪中国大陆便是北国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南方落红殆尽黄叶萧萧,这便是冬天。立春以后南方沿海湿润季风以持久的恒心一点一滴地向北方反攻,进入盛夏。但紧接着北方寒流开始频繁活动,一阵阵清凉秋风是它们打入南方的“先遣部队”,紧跟着的是一股又一股无情冷漠的“百万大兵”,不久又将占领南方。
⑧北方的雪融进黄河里,黄河岸边走着骆驼与牦牛;南方的雨流进长江里,长江岸边腾飞起孔雀与凤凰。北方黄河像男人,是龙的子孙;南方的长江像女儿,是凤的传人。黄河长江最终在茫茫的大海上热烈拥抱,那一片无垠的蔚蓝色是北方和南方所共同向往的——因为,南方北方都在同一片国土之上。
(选自《散文 海外版》,有改动)
1. 第②、③段分别描述了落雨的南方和落雪的北方,请简要归纳这两段从哪几个方面对南北方进行比较,并请据此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南方和北方的特点。
2、第五段中,作者说“南方的才子北方的将”,请根据文章分析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3、文章最后一段划线句“黄河长江最终在茫茫的大海上热烈拥抱,那一片无垠的蔚蓝色是北方和南方所共同向往的” 含义是什么?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样表达有什么好处?
4、本文作者在谈及“江南才子”和“北方男人”时,有明显的褒贬,你是否同意作者的态度?请作简要阐述。
请根据下列文字概括出“锦里古街”的主要特点,不超过45字。
走进锦里大门,右侧第一家就是大名鼎鼎的“三顾园”。“三顾园”的正对面,就是“三国茶园”,在这里与朋友相聚,仿佛是现代版的“茶园”三结义。漫步古色古香的锦里古街,一个个三国英雄纷至沓来,令人沉醉。锦里的建筑色彩总体上以青黑、灰白、木黄为主色,带有典型的明清时期的建筑风格。顺着古朴的青石街巷,蜀绣、蜀锦、竹帘画、剪纸、泥塑等川西传统手工制品一一映入眼帘;赶庙会、贴门神、黄包车等远去的老成都场景再现古街……鳞次栉比的店铺,随风飘动的招幌,茶楼酒肆的喧嚣热闹,明月映照下的歌舞升平,呈现出一种闲适、从容的生活状态。锦里,已经成为外地游客和成都市民流连之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