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月,阙也   张晓风
“月,阙也。”这是一本两千年前的文字学专著的解释,阙,就是缺的意思。那解释使我着迷。
曾国藩把自己的住所题做“求阙斋”,求缺?为什么?为什么不求完美?
那斋名也使我着迷。
“阙”有什么好呢?“阙”有点像古中国性格中的一部分,我渐渐爱上了“阙”的境界。我不再爱花好月圆了吗?不是的,我只是开始了解花开是一种偶然,但我同时学会了爱它们月不圆花不开的“常态”。
在中国的传统里,“天残地缺”的说法几乎毫无疑问的被一般人所接受,也许由于长期的患难困顿,中国神话对天地的解释常是令人惊讶的。
在《淮南子》里,我们发现中国的天空和中国的大地都是曾经受伤的,女娲以其柔和的慈手补缀抚平了一切残破。当时,天穿了,女娲炼五色石补了天,地摇了,女娲折断了神鳌的脚爪垫稳了四极。她又像一个能干的主妇,扫了一堆芦灰。止住了洪水。
中国人一直相信天地也有其残缺。
我非常喜欢中国西南部一个少数民族的神话。他们说,天地是男神女神合造的。当时男神负责造天,女神负责造地。等他们各自分头完成了天地而打算合在一起的时候,可怕事发生了:女神太勤快,把地造得太大,以至于跟天没办法合得起来了。但是,他们终于想到了一个好办法,他们把地折叠了起来,形成高山低谷,然后,天地才结合起来了。
是不是西南的崇山峻岭给他们灵感,使他们想起这则神话呢?
天地是有缺陷的,但缺陷造成了褶皱,褶皱造成了奇峰幽谷之美,月亮是不能常圆的,人生不如意事十八九,当我们心平气和地承认这一切缺陷的时候,我们忽然发觉没有什么是不可以接受的。
在另一则汉民族的神话里,说到大地曾被共工氏撞不周山时撞歪了——从此“地陷东南”,长江黄何便一路浩浩淼淼的向东流去,流出几千里的惊心动魄的风景。而天空也在当时被一起撞歪了,不过歪的方向相反,是歪向西北,据说日月星辰因此哗啦一声大部分都倒到那个方向去了。如果某个夏夜我们抬头而看,忽然发现群星灼灼的方向,就让我们相信,属于中国的天空是“天倾西北”的吧!
五千年来,汉民族便在这歪倒倾斜的天地之间挺直脊骨生活着,只因我们相信残缺不但是可以接受的,而且是美丽的。
而月亮,到底曾经真正圆过吗?人生世上其实也没有看过真正圆东西,即使是圆规划的圆,如果用高度显微镜来看也不可能圆得很完美。
真正的圆存在于理念之中,而不在现实世界里。
所有的天体远看都呈球形,但不是绝对的圆,地球是约略近于椭圆形。
就算我们承认月亮约略的圆也算圆,那也是“方其圆时,即其缺时”。有如十二点整的钟声,当你听到钟声时?已经不是十二点了。
花朝月夕,固然是好的,只是真正看花人哪一刻不能赏花?在出生的绿芽嫩嫩怯怯地探头出土时,花已暗藏在那里;当蓓蕾悄然结胎时,花在那里;当花瓣怒张时,花在那里;当一场雨后只见满丛绿肥的时候,花还在那里;当果实成熟时,花恒在那里。
或见或不见,花总在那里。或盈或缺,月总在那里,不要做一朝的看花人吧!不要做一夕的赏月人吧!人生在世哪一刻不美好圆满?哪一刹那不该顶礼膜拜感激欢欣呢?因为我们爱过圆月,让我们也爱缺月吧——他们原是同一个月亮啊!
1.第2段说“那解释使我着迷”?请概述作者“着迷”的原因。
答:                                                                      
                                                           
2.第5段中说:“我渐渐爱上了‘阙’的境界。”请根据文意,分两点概括作者“渐渐爱上了‘阙’的境界“的原因。
答:(1)                                                                   
(2)                                                            
3.文章结尾说:“因为我们爱过圆月,让我们也爱缺月吧!”请简要写出这些话中所要表达的观点。
答:                                                                      
                                                           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或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  (    )

A.这篇散文以“月”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所用的素材之间在内容上看似联系不大,但由于始终紧扣“月”来选材和组材,所以主题仍旧非常突出。
B.本文开篇先由古文献对月的独特解释谈起,接着宕开一笔,引出曾国藩住所的题名,紧接又引述有关中国神话传说,从而为下文阐释有关“月圆”的哲理做了充分铺垫。
C.本文以独特的观察视角,从“天残地缺”的中国神话传说中,发现了月亮没有真正圆过的真象,并从中悟出了“人生世上其实也没有看过真正圆东西”这一道理。
D.文章在主体部分引用了汉民族和少数民族三则神话传说,主要是为了直接阐述“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道理。

E.本文语言非常富有感染力,如“不要做一朝的看花人吧!不要做一夕的赏月人吧!人生在世哪一刻不美好完满?“这些句子的抒情色彩都很浓,很容易引起读者共鸣。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下题(每小题3分,共9分)
作为恐龙的一类,角龙,一这类外形有些像犀牛的植食性恐龙是非鸟恐龙当中分异度最大并且最后见证白垩纪生物大灭绝的恐龙类群之一。作为角龙类的“代表人物”,三角龙是恐龙史上知名度仅次于霸王龙的一种奇特恐龙,长着怪异的角和长长的颈盾,粗壮的身体使得霸王龙也对它产生三分畏惧。
角龙类恐龙的研究吸引了许多古生物学家,角龙的研究不仅在系统学方面,也在恐龙的生物学以及古生物地理区系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但由于化石材料的缺乏,人们对于这一类群的早期演化理解甚少。
最近,由我国恐龙学者徐星领导的一个由中美学者参加的研究小组报道了发现于我国辽西的一个新的原始的角龙类恐龙,这种被命名为辽宁角龙的动物在分类上属于新角龙类。传统上,角龙类恐龙被划分为两个类群:长有类似鹦鹉的喙部的鹦鹉龙类和长着颈盾的新角龙类。系统发育分析表明辽宁角龙属于最为原始的一种新角龙,它具有的过渡形态,填补了鹦鹉龙类和新角龙类之间的形态差距。辽宁角龙是目前为止世界上已知最早的新角龙类。
徐星说,辽宁角龙生于大约13亿年前的早白垩纪,大小接近于体形较大的狗,是一种四足行走的动物,以植物为食。和发育有长长颈盾的三角龙不同,辽宁角龙的颈盾短,颧角微弱。
科学家还发现角龙类的一系列重要特征。比如炫耀性的颈盾和特化的咀嚼构造的进化经历了一个缓慢、渐进的过程。更有趣的是,辽宁角龙的发现揭示了角龙类早期演化过程中的镶嵌进化现象,表明角龙类的演化过程要比科学家想像的复杂。辽宁角龙改变了角龙类的“进化树”。
最近几年来,著名的《自然》杂志连续报道了来自我国辽西的一系列重要的恐龙发现,在世界上引起了很大的轰动。过去发现所涉及的类群都是和鸟类起源有关的猎食性恐龙;这次是《自然》杂志首次报道来自辽西的“以植物为主食”的恐龙,表明辽西恐龙研究在向更广的范围发展,辽西作为世界恐龙研究热点和中心地区之一的地位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记者从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获悉,作为恐龙研究领域的后起之秀,徐星博士近年来在虚骨龙类恐龙和角龙研究上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前者和鸟类起源有关,后者是恐龙当中多样性最高的类群。
徐星等人的有关论文,发表在英国、美国、加拿大、德国等国外著名学术刊物上。他的研究促进了人类对于鸟类恐龙起源说的理解,有关早期角龙类化石的研究也成为这一领域最重要的成果之一。
2001年,徐星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鉴于他近年来在恐龙研究领域的突出贡献,
美国国家地理学会推选他进入“丰田计划”,成为全球11位入选科学家之一,也是来自亚洲的惟一学者。到目前为止他已发现和命名了1 2种恐龙,有9篇论文发表于《自然》。
目前,徐星正在新疆准噶尔盆地戈壁沙漠地区开展一项大型恐龙发掘研究项目,寻找时代更早的虚骨龙类,为研究恐龙向鸟类演化这一过程收集更直接的证据。这一研究也是目前国际恐龙学界最重要的方向之一。
下列不是人类研究角龙原因的一项是:

A.角龙是植食恐龙之一,它在非鸟恐龙当中分异度最大。
B.角龙是白垩纪生物大灭绝的恐龙类群之一的见证。
C.角龙的研究在系统学和恐龙生物学及古生物地理区系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D.角龙的研究为促进人类对这一类群的早期演化的理解提供了材料。

徐星在恐龙研究上做出了突出贡献。下列为此列举的事实,不确切的一项是:

A.他近年来在虚骨龙类恐龙和角龙研究上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
B.他对恐龙的研究促进了人类对于鸟类恐龙起源说的理解。
C.他不仅已经发现和命名了12种恐龙,而且在《自然》上发表了9篇论文。
D.他为研究恐龙向鸟类演化这一过程收集更直接的证据,确定了国际恐龙界的重要方向。

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辽宁角龙是世界上最原始的新角龙类。
B.对恐龙的研究是为了研究鸟类的起源。
C.植食性恐龙和猎食性恐龙都属虚骨龙类。
D.角龙“分异度最大”说明它是多样性最高的类群。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另类研究:科学家从名画中研读大气变化
另类研究
由希腊气象局科学家赫里斯托斯·泽雷弗斯带领的科研小组,主要研究与温室效应相对的冷却效应。他们认为,由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造成的大气中粉尘含量上升,会阻碍阳光进入大气层,导致全球暗化。与此同时,地球表面接收到的热量减少,从而产生冷却效应。
泽雷弗斯说:“科学家始终认为,世界上主要火山喷发是导致全球暗化的自然原因。为证明这一观点,科学家做了大量研究。”
与其他科研项目不同,泽雷弗斯科研小组的灵感竟然来源于世界名画。他们已将研究成果发表在《大气化学和大气物理学》季刊中。
为提高研究的准确性,泽雷弗斯领导的研究小组搜集了554幅日落油画和水彩画。这些画作分别出自181位著名画家之手,其中包括法国印象主义画家德加、奥地利画家克里姆特、荷兰画家勃姆朗、德国宫廷画师鲁本斯等。
他们最终选定了透纳等5位画家的作品做进一步研究,因为这5位画家多幅日落作品的创作时间,正好与历史上主要火山爆发年代相同,能反映出火山爆发前后和爆发过程中大气情况的变化。
晚霞渐深
泽雷弗斯相信,这是世界上第一次以艺术作品为线索,对气候变化展开科学研究。
他告诉记者,最初欣赏透纳画作时,研究人员只是感到作品中晚霞的颜色浅深不一。参考作品创作的时间,他们发现晚霞颜色的变化与历史上主要火山爆发的年代惊人相似。尤其是1883年印度尼西亚喀拉喀托火山爆发前后,相关画作中晚霞的颜色发生显著变化。
“之所以着重研究透纳的作品,是因为他的创作时代经历了三次重要的火山爆发,”泽雷弗斯说,“1815年印度尼西亚坦博拉火山爆发,喷出的滚滚浓烟遮蔽了天空,此后大气冷却效应导致了农作物歉收,全球饥荒。另外两次火山爆发分别为1831年菲律宾巴布延克拉罗火山爆发,以及1835年尼加拉瓜科斯圭纳火山爆发。按照常理,大气粉尘含量越高,晚霞红色越深。这三次火山爆发后,透纳作品中晚霞的颜色突然加深。”
扩大样本
泽雷弗斯说:“我们选择这些画家的作品,就是看中他们在创作时对自然景象的真实描绘。比如,透纳曾经说过‘我的作品是自然的真实再现’。每位画家风格不同,但他们作品中颜色的使用都代表了真实的自然景象。这些作品记录了气候变化的过程。”
事实上,科学界有利用艺术作品分析气候变化的先例。伯明翰大学气象学家约翰·托宁介绍说,科学家曾经用莫奈对于伦敦大雾的描绘证明过工业革命对大气的污染,也使用过梵高名画《星夜》分析过夜空星相。
但是,托宁也表示:“有些画家刻画真实的自然景物,有些画家则在作品中融入了自己的感情。为确保科学研究的准确性,科学家应该参考同一时期多位艺术家的作品,而不能以某一位画家为准。”
针对各方意见,泽雷弗斯研究小组正与伦敦一家博物馆交涉,希望对馆藏的40部20世纪日落画作进行研究,以扩大研究范围。(2007年11月30日新华网,有删节)
下列对文中“另类研究”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另类研究”的研究对象是“冷却效应”;
B.“另类研究”之所以“另类”是因为它采取了非常规的研究手段;
C.“另类研究”之所以“另类”是因为它的研究手段没有在科学界达成共识;
D.“另类研究”之所以“另类”是因为它研究的是一些“另类画家”的“另类作品”。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泽雷弗斯等科学家始终认为,世界上主要火山喷发是导致全球暗化的自然原因。
B.科学家们认为透纳等5位画家的多幅日落作品能反映出火山爆发前后和爆发过程中大气情况的变化。
C.泽雷弗斯是世界上第一位以艺术作品为线索,对气候变化展开科学研究的科学家。
D.1815年、1831年、1835年的三次火山爆发,都曾导致全球暗化。

根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大气中粉尘含量上升,会导致全球暗化;植树造林,防止沙尘暴将会有效遏制全球暗化。
B.透纳等印象主义画家看重创作时对自然景象的真实描绘。
C.莫奈曾在工业革命时期创作过都市风景油画。
D.泽雷弗斯的研究将为火山喷发周期的研究提供重要的依据。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题
宋代文人的拐杖
中国古代文人经常写到自己用的拐杖,宋人尤喜如此。在他们的笔下,拐杖寓含着丰富的中国文化信息。
人们早就使杖这个原本简单的生活用品人格化了。人们从它身上引申出了品德等喻义,从它身上获得启示;这些品德之类的喻义,正是中国古人爱杖以及“杖文学”众多的基本原因之一。
汉代文人言杖,常把杖比作君子、圣贤,杖被附加上了戒慎、克制、节欲以及认真助人、忘我助人的德行,以此强调其扶持、辅佐的作用,提示人们应当从用杖中体会到任用贤人之重要。魏晋唐人除了继续将杖与扶持、辅佐之类相联系外,又将劲直、高节、逍遥和杖联系了起来。
到宋代,有的人继续申说杖的扶持作用,而另一些人则在魏晋唐人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其含义。张九成、黄庭坚强调了忠信笃恭、内圣、廉、直、节。最能典型地体现宋人观念的,则是蔡戡的《邛竹杖歌》,其后半首曰:“孤根端有岁寒操,劲节肯染京城红。飘然飞去不可执,西山南浦聊从容。放行天地无障碍,倚观宇宙皆虚空。横挑斜倚任所适,去来无定如飞鸿。”赋杖以节操、脱俗、闲适、飘逸的个性,正是宋人写杖的最大特色。
在中国文化史上,宋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各种观念整合、沉淀、定型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普遍的内敛倾向使各种纷扰的观念、骚动的心理被普遍的宁静之美、逍遥之求所代替。程颢的诗《秋日偶成》最具典型:“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这种有别于唐人专重功名富贵的“男儿观”,代表了宋代文人人生态度的新内容。
宋人这种人生态度,也体现在对杖的品德等喻义的解说上。在宋人笔下,杖的戒慎启示、扶持、辅佐功能、贤人之喻明显淡出,它从一个侧面显示了宋代文人的入世意识、政治主人翁意识的淡化。宋人的杖主要是用来显示一种脱俗、逍遥、闲适的情怀。
与这种人生态度和情怀相应的,是他们的审美情趣。宋代文人喜爱之杖,在材质上都偏爱来自山野自然的植物。他们还非常喜欢给杖加上枯、曲、瘦、短、轻等形容词。可见,宋人爱写杖,正是其人生态度、审美心理的外化表现,他们使杖有了丰富的文化附着。
所以,宋人常可通过杖来获得一些人生感悟,或借助它去表达人生感悟。如苏轼的“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在竹杖芒鞋与马的比较中,作者体会到不受宦事羁绊的轻松自由。
由此可见,宋人对杖及写杖的偏爱是在中国文化富有连贯性的演化中,随着整个封建社会的兴衰变化,随着文人心态、旨趣的变迁而逐渐形成的。
(取材于《新华文摘》2007年第10期,有删改)
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3分)

A.中国古人之所以爱“杖”,是因为从“杖”身上引申出来的喻义给人以启示。
B.宋代文人对“杖”的含义的创新是在对前人否定的基础上完成的。
C.宋代文人喜爱选择山野自然植物做“杖”的材质是源于他们的审美情趣。
D.苏轼借笔下的“竹杖”“芒鞋”表达了自己不受宦事束缚后轻松、潇洒的心境。

下面各句诗词中最能反映文中所说的宋代文人的情怀的一项是( ) (3分)

A.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
B.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苏轼)
C.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辛弃疾)
D.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陆游)

结合文本,分析说明宋代文人喜爱写杖的原因。(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电子纸(电子纸张)”是一种新型平面监视器。其外观像纸或像投影片通用超薄型监视器,厚度多半小于1mm,在各种场合(尤其是户外)的文字辨认性上,优于常规的LCD,能与报纸相比拟;在材质特性方面,部分厂商推出可挠、可卷曲的电子纸产品。
电子纸可分液晶型、非液晶型两大类。液晶型产品多半是由LCD厂商所开发出,以不使用偏光片或彩色滤光片方式降低监视器厚度,或采用特殊的液晶材料及显示方式达到目标。非液晶型领域较知名的是E-Ink公司的电子墨水监视器,SONY的电解析出型电子监视器。
当前的电子纸产品特性主要有:较轻、较薄,比当前通用TFT LCD、STN LCD模块为薄;大多数具有资料保存性,只有画面异动时(如由黑转到白)才耗电,电源关闭后信息仍可留存在监视器上,较为省电;反射率高于反射式LCD,更接近报纸水平,甚至能达到影印用纸水平(肉眼更易辨识其显示的文字内容);对比度优于一般报纸;初期以黑白方式显示文字内容为主,较缺乏全彩或动画功能,应答速度普遍较TFT LCD、STN LCD慢;部分电子纸监视器具可挠性、可卷曲性。
电子纸监视器的发展趋势,可从液晶型、非液晶型两种不同技术方向来分析。最早展示且具有知名度的电子纸,是E-Ink公司所开发的电子墨水监视器,此种电子纸由电子墨水与2片基板所组成。电子墨水,是指让电荷在嵌入纸张中的栅极中流动,使得微小的黑白粒子上下移动,“书写”出文本和图像。从直观视觉来看,电子墨水产生的文本和图像与纸质内容一样具备高清晰度,阅读起来清晰舒适。而电子墨水的独特优势在于,它的耗电量极低,且又轻又薄。电子墨水技术在许多工业应用方面都堪称“理想”的更新替代技术,如手持设备、腕表、钟表、公共信息显示屏、广告牌等。
从技术层面上讲,一旦实现彩色显示,并能够播放视频,目前流行的液晶显示(LCD)技术将会被取代,电子墨水技术将会彻底变革我们生活中的各种各样的显示屏,可以让显示屏无处不在。
依照各厂商产品发展计划,电子纸将可创造全新市场,不但会有随身携带的电子报纸、电子书、电子速记本,而且电子纸可能成为捷运、公车或一般商家的平面广告载具。以电子书为例,过去的电子书是采用黑白STN LCD屏幕,当前则发展到多彩的STN LCD、非晶硅TFT LCD以及低温多晶硅TFT LCD,未来E-Ink、SONY、Fuji Xerox、Canon等公司研发的新兴电子纸显示技术,将试图拓展市场。
下列对“电子纸”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电子纸是外观像纸或像投影片通用超薄型监视器的一种新型平面监视器。
B.电子纸是厚度多半小于1mm,文字辨认性优于常规的LCD,可挠、可卷曲的电子产品。
C.电子纸分液晶型、非液晶型两类,其中液晶型电子纸以不使用偏光片或彩色滤光片方式或采用特殊的液晶材料及显示方式降低监视器厚度。
D.最早展示且具有知名度的电子纸,是E-Ink公司所开发的电子墨水监视器,此种非液晶型电子纸由电子墨水与2片基板所组成。

下列不属于电子纸产品特性的一项是()
A.较轻、较薄,比当前通用TFT LCD、STN LCD模块为薄。
B.大多数具有资料保存性,只有画面异动时(如由黑转到白)才耗电,电源关闭后信息仍可留存在监视器上,较为省电。
C.能让电荷在嵌入纸张中的栅极中流动,使得微小的黑白粒子上下移动,“书写”出文本和图像。
D.反射率高于反射式LCD,更接近报纸水平,部分电子纸监视器具可挠性、可卷曲性。
依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电子墨水的应用将使电子纸具有全彩或动画功能。
B.电子纸的应用将极大地降低各类广告的制作成本。
C.电子墨水技术的应用将逐步淘汰传统的广告手段,促使未来的广告成本走低。
D.随着彩色显示技术的研发使用,人们生活中无处不有各种各样的清晰度高、阅读舒适的显示屏。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题。
化学制剂
地球上生命的历史也就是生物与它们的环境相互作用的历史。动植物的形体和习性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环境造成的,而反向作用,即生物对其所在环境的实际影响则相对较小。只有到了20世纪,作为物种之一的人类才获得了足够的力量,有效地改变他所在的世界——大自然。
在过去的四分之一世纪里,这种力量不仅增大到令人不安的程度,而且性质也发生了变化。人类对环境最可怕的破坏,是那些有害甚至致命的物质对空气、土地、河流、海洋造成的污染。在当今对环境的普遍污染中,化学药品和辐射线共同改变着生物的根本性质。喷洒在农田、森林或花园里的化学药品长期留在土壤中,进入活的生物体内,在一种毒害和死亡的连锁反应中从一个生物体传到另一个生物体。有时候,这些化学药品会随着地下溪流神秘地流淌,直到冒出地表,通过空气和阳光的化合作用构成新形式。植物毒死了,牲畜得病了,曾经一度纯净的井水,也给饮用它的人群造成了危害。
适应这些化学药品所需要的时间应该用大自然的尺度来衡量——人的一生太短暂,而它所要求的是若干个世纪。但即使经过漫长的时间,人们能够奇迹般地适应了它们,也无济于事,因为各个实验室还在源源不断地冒出新的化学药品,并投入使用。这些药品的数字实在令人震惊:每年有500种新的化学药品需要人和动物的身体以某种方式与之适应。其后果还不容易被我们所预料,因为它完全超出了我们对生物学的理解和经验。
40年代中期以来,为了杀死老鼠等啮齿动物以及害虫、杂草而研制出来的基本化学药品就超过200种。这些粉末、喷雾液、烟雾剂在农场、花园、森林和家庭中都普遍使用。它们不加选择地杀死任何昆虫,不管它是“好”是“坏”。这种剧毒物质覆盖在叶片表面上,或者滞留在土壤中,能使鸟儿不再歌唱,鱼儿不再邀游。可是,人们使用这些药品,其目的仅仅是消灭屈指可数的几种害虫、杂草或老鼠等。
药物喷洒的发展过程似乎卷入了一个永无终点的螺旋。自从滴滴涕被允许民用以后,杀虫剂便逐步升级。因为有的昆虫已演化出对某一杀虫药具有抗药性的新品种,于是,人们又发明一种更毒的药剂,接着,再发明一种比这种药剂还要毒的药剂。然而,难道有人会相信,可以向地球表面倾泻这么多毒物而又适宜于一切生物生长吗?
下列不属于人类对环境的直接影响的一项是()

A.动植物的形体和习性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环境造成的,而生物对其所在环境的实际影响则相对较小。
B.自40年代中期以来,逾200种基本化学药品被研制出来,用于杀死老鼠等啮齿动物以及害虫、杂草。
C.喷雾液、花粉、烟雾剂等化学药品的普遍使用,能够不加选择地杀死任何昆虫,不管它是“好”是“坏”。
D.那些药品中的剧毒物质覆盖在叶片表面上,或者长期滞留在土壤中,能使鸟儿不再歌唱,鱼儿不再遨游。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地球上生命的历史也就是包括人类在内的生物与它们所在的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历史。
B.化学药品中那些有害甚至致命的物质严重污染了空气、土地、河流、海洋,这是对环境最可怕的破坏。
C.适应化学药品需要若干个世纪,而人生太短暂,所以人类能够适应化学药品的想法是根本行不通的。
D.无论化学药品的毒性有多大,有些害虫总有办法演化出具有抗药性的超级品种。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动植物的形体和习性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环境造成的,人类也就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提高动植物的质量。
B.化学药品和辐射线能够改变生物的根本性质,所以治理环境污染的首要任务就是控制化学药品和辐射线。
C.仅仅为了消灭屈指可数的几种害虫、杂草、老鼠等,可见人类研制化学药品是得不偿失。
D.药物喷洒的发展过程卷入了一个永无终点的螺旋,所以化学药品也将会永无止境地研制下去。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