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列题目。
赵壹字元叔,汉阳西县人也。体貌魁伟,身长九尺,美须豪眉,望之甚伟。而恃才倨傲,为乡党所摈,乃作《解摈》……
光和元年,举郡上计到京师①。是时司徒袁逢受计,计吏数百人皆拜伏庭中,莫敢仰视,壹独长揖而已。逢望而异之,令左右往让之,曰:“下郡计吏而揖三公,何也?”对曰:“昔郦食其长揖汉王②,何遽怪哉?’’逢则敛衽下堂,执其手,廷置上坐,因问西方事,大悦,顾谓坐中曰:“此人汉阳赵元叔也,朝臣莫有过之者,吾请为诸君分坐。”坐者皆属观。既出,往造河南尹羊陟,不得见。壹以公卿中非陟无足以托名者,乃日往到门,陟自强许通,尚卧未起,壹径入上堂,遂前临之,曰:“窃伏西州,承高风旧矣,乃今方遇而忽然③,奈何命也?”因举声哭,门下惊,皆奔入满侧。陟知其非常人,乃起,延入语,大奇之。谓曰:“子出矣。”陟明旦大从车骑奉谒造壹。时诸计吏多盛饰车马帷幕,而壹独柴车草屏,露宿其旁,廷陟前坐于车下,左右莫不叹愕。陟返与言谈,至熏夕④,极欢而去,执其手曰:“良璞不剖,必有泣血以相明者矣!”陟乃与袁逢共称荐之。名动京师,士大夫想望其风采。
……
州郡争致礼命,十辟公府,并不就,终于家。……
(选自《后汉书•赵壹列传》)
[注]①郡上计:向朝廷报告一郡税收会计的官员,也叫上计吏。②郦食其:秦汉之际的策士,后归汉王刘邦。他拜见刘邦,只作揖,不跪拜,刘邦知其不是平常的人,把他请到上座。③忽然:指死亡。④熏:通“曛”,黄昏。
(9).把文言文阅读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而恃才倨傲,为乡党所摈。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计吏数百人皆拜伏庭中,莫敢仰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壹以公卿中非陟无足以托名者,乃日往到门。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容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2.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列题目.
廉 吏 卢 钧 传
卢钧字子和,范阳人。元和四年进士擢第。开成元年,出为华州刺史、潼关防御、镇国军等使。其年冬,代李从易为广州刺史、御史大夫、岭南节度使。南海有蛮舶之利,珍货辐辏。旧帅作法兴利以致富,凡为南海者,靡不捆载而还。钧性仁恕,为政廉洁,请监军领市舶使,已一不干预。自贞元以来,衣冠得罪流放岭表者,因而物故,子孙贫悴,虽遇赦不能自还。凡在封境者,钧减俸钱为营槥椟①;其家疾病死丧,则为之医药殡殓;孤儿稚女,为之婚嫁,凡数百家。由是山越之俗,服其德义,令不严而人化。三年将代,华蛮数千人诣阙请立生祠,铭功颂德。先是,土人与蛮獠杂居,婚娶相通,吏或挠之,相诱为乱。钧至立法,俾华蛮异处,婚娶不通,蛮人不得立田宅。由是徼外肃清,而不相犯。
(会昌)四年,诛刘稹,以钧检校兵部尚书,兼潞州大都督府长史。是冬,诏钧出潞军五千戍代北,钧升城门饯送,其家设幄观之。潞卒素骄,因与家人诀别,乘醉倒戈攻城门。监军以州兵拒之,至晚抚劳方定。
诏钧入朝,拜户部侍郎、判度支,迁户部尚书。钧践历中外,事功益茂。后辈子弟,多至台司。至是急征,谓当辅弼,虽居端揆②,心殊失望。常移病不视事,与亲旧游城南别墅,或累日一归,十一年九月,以钧检校司徒、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兴元尹,充山南西道节度使。入为太子太师,卒.(节选自《旧唐书•卢钧列传》)
注:①槥椟:小棺材。②端揆:尚书省长官。
①三年将代,华蛮数千人诣阙请立生祠,铭功颂德。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监军以州兵拒之,至晚抚劳方定。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钧,事功益茂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列题目
放鹤亭记
苏轼
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
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暮则傃东山而归,故名之曰“放鹤亭”。
郡守苏轼,时从宾佐僚吏,往见山人,饮酒于斯亭而乐之。挹山人而告之曰:“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易》曰:‘鸣鹤在阴,其子和之。’《诗》曰‘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盖其为物,清远闲放,超然于尘埃之外,故《易》、《诗》人以比贤人君子。隐德之士,狎而玩之,宜若有益而无损者,然卫懿公好鹤则亡其国。周公作《酒诰》,卫武公作《抑》戒,以为荒惑败乱,无若酒者;而刘伶、阮籍之徒,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嗟夫!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于鹤乎?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山人欣然而笑曰:“有是哉!”乃作放鹤、招鹤之歌曰:
鹤飞去兮西山之缺,高翔而下览兮择所适。翻然敛翼,婉将集兮,忽何所见,矫然而复击。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
鹤归来兮,东山之阴。其下有人兮,黄冠草履,葛衣而鼓琴。躬耕而食兮,其余以汝饱。归来归来兮,西山不可以久留.
翻译下列语句.
(1). ①饮酒于斯亭而乐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12题。
李绅传
李绅者,本赵人,徙家吴中。元和元年,节度使宗臣锜在吴,绅以进士及第,还,过谒锜。锜舍之,与宴游昼夜。锜能其才,留执书记。明年,锜以骄闻,有诏召,称疾不欲行,宾客莫敢言。绅坚为言,不入,又不得去。会留后使王澹专职为锜具行,锜蓄怒始发于澹,阴教士食之。初,士卒当劳赐者皆会府中受赐与,中贵人临视,以至日中军士得赐者俱不散,齐呼曰:“澹逆可食!”既尽,即执中贵人胁曰:“尔宁遂众欲,宁饱众腹?”曰:“请所欲。”曰:“为我众书报天子,幸得复锜位。”贵人惧,伪诺之,召书记以疏闻。绅闻之,亡之锜内匿,众索不得。及中贵人至,促锜行,锜益怒,急召绅,授纸笔,令操书上牍。绅坐锜前,佯惴怖战,管摇纸下,札皆不能字,辄涂去,黑数十行,又如是几尽纸。持怒骂曰:“是何敢如此!汝欲下从而先人耶?”对曰:“绅不敢恶生,直以少养长儒家,未尝闻金革鸣,今暴及此,且不知精神在所,诚得死,若在前,幸耳!” 锜复制以兵刃,令易纸,复然。旁一人为锜言曰:“闻有许侍御纵者,尤能军中书,绅不足与等,请召纵。”纵至,锜锐自举授词,操书无不可锜意,遂幽绅于润之分狱,兵散,乃出。纵竟逆死。 ——《文苑英华·李绅传》
9.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锜舍之,与宴游昼夜  舍:留宿。
 B. 阴教士食之      阴:阴谋
 C.幸得复锜位 幸:希望。
 D.锜复制以兵刃 制:控制。
10.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语,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


锜以骄闻


则思无以怒而滥刑


B.


及中贵人至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C.


汝欲下从而先人耶


就之而不见所畏焉


D.


兵散,乃出


是乃仁术也

11.下列语句编为四组,全都说明李绅坚持操守、临危不惧的一组是()
①绅以进士及第,还,过谒锜
②亡入锜内匿
③锜益怒,急召绅
④又如是,几尽纸
⑤诚得死,若在前,幸耳
⑥令易纸,复然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②③⑤ D.①④⑥
12.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李绅中进士后还吴地,拜访李锜,受到隆重礼遇,后被李锜留下担任书记之职。
B.李锜骄纵一方,皇帝下令召他回朝廷,他称病不去,李绅坚决劝说他不听,而自己又不能离开。
C.当留后使王澹想代替李锜回朝廷时,李锜竞教唆军士杀了他而吃了他的肉,后军士又逼迫中贵人答应奏告皇帝恢复李锜官位。
D.李绅坚决不肯为作乱的李锜写奏章,并不怕为此而死,李锜后来找来了许纵,许纵完全照李锜的心意写了奏章。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贵人惧,伪诺之,召书记以疏闻。
(2)汝欲下从而先人耶?”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17题。(共22分)
樊叔略,陈留人也。父欢,仕魏为南兗州刺史、阿阳侯。属高氏专权,将谋兴复之计,为高氏所诛。叔略时在髫龀①,遂被腐刑,给使殿省。身长九尺,志气不凡,颇为高氏所忌。内不自安,遂奔关西。
周太祖见而器之,引置左右。寻授都督,袭爵为侯。大冢宰宇文护执政,引为中尉。叔略多计数,晓习时事,护渐委信之,兼督内外。累迁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护诛后,齐王宪引为园苑监。时宪素有吞关东之志,叔略因事数进兵谋,宪甚奇之。建德五年,从武帝伐齐,叔略部率精锐,每战身先士卒。以功加上开府,进封清乡县公,邑千四百户。拜汴州刺史,号为明决。宣帝时,于洛阳营建东京,以叔略有巧思,拜营构监,宫室制度,皆叔略所定。功未就而帝崩。
尉迥之乱,高祖令叔略镇大梁。迥将宇文威来寇,叔略击走之。以功拜大将军,复为汴州刺史。高祖受禅,加位上大将军,进爵安定郡公。在州数年,甚有声誉。邺都俗薄,号曰难化,朝廷以叔略所在著称,迁相州刺史,政为当时第一。上降玺书褒美之,赐物三百段,粟五百石,班示天下。百姓为之语曰:“智无穷,清乡公。上下正,樊安定。”征拜司农卿,吏人莫不流涕,相与立碑颂其德政。自为司农,凡种植,叔略别为条制,皆出人意表。朝廷有疑滞,公卿所未能决者,叔略辄为评理。虽无学术,有所依据,然师心独见,暗与理合。甚为上所亲委,高颎、杨素亦礼遇之。性颇豪侈,每食必方丈,备水陆。
十四年,从祠太山,行至洛阳,上令录囚徒。具状将奏,晨起,至狱门,于马上暴卒,时年五十九。上悼惜久之,赠亳州刺史,谥曰襄。 (《隋书 循吏》)
[注]①髫龀(tiáochèn),儿童时期。
1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遂腐刑,给使殿省 被:遭受
B、 以叔略有巧思,营构监 拜:授予官职
C、邺都俗薄,号曰难化:造化
D、高颗、杨素亦遇之礼:用礼节来……
1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周太祖见器之 功未就帝崩
B、高氏所诛 拜汴州刺史,号明决
C、上降玺书褒美 上悼惜久
D、叔略有巧思 朝廷叔略所在著称
15、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樊叔略为官政绩出色的一组是( )
①身长九尺,志气不凡 ②叔略部率精悦,每战身先士卒
③拜汴州刺史,号为明决 ④宫室制度,皆叔略所定
⑤迁相州刺史,政为当时第一 ⑥吏人莫不流涕,相与立碑颂其德政
A、②③⑥B、③⑤⑥ C、②④⑥D、①③⑤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樊叔略在孩童时就因为父亲的案件被牵累,遭受残酷的刑罚,后被派作官府的杂役,就这样还是被疑忌,只好逃走。
B.樊叔略为人多智,经常为上级出谋划策,从而得到他们的信任和赏识;而且他作战勇敢,多次获得军功,被封高官。
C.樊叔略为官清明果决,奉命营建宫殿,规划设计都出于他的精巧构思,百姓称赞他智慧无穷,品行端正。
D.樊叔略虽然不擅长书本学问,不会引经据典,但是因为能够深入思考,所以得出的独到的见解往往与道理相契合。
1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叔略多计数,晓习时事,护渐委信之,兼督内外。(4分)
②时宪素有吞关东之志,叔略因事数进兵谋,宪甚奇之。(4分)
③迥将宇文威来寇,叔略击走之。(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齐王使使②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收成)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使者不说,曰:“臣奉使使④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威后曰:“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有君?故有问,舍本而问末者耶?”
乃进而问之曰:“齐有处士(有才能而隐居不出来做官的人)曰钟离子,无恙耶?是其为人也,有粮者亦食,无粮者亦食;有衣者亦衣,无衣者亦衣。是助王养其民也,何以至今不业(用做动词,成就功业)也?叶阳子无恙乎?是其为人,哀鳏(年老无妻的人)寡,恤孤独,振困穷,补不足。是助王息(繁殖)其民者也,何以至今不业也?北宫之女婴儿子无恙耶?彻(取下)其环(做耳饰的玉),至老不嫁,以养父母。是皆率民而出于孝情者也,胡为至今不朝(上朝。古代妇女有封号的才能上朝,所以这里的“不朝”是指未加封号)也?此二士弗业,一女不朝,何以王齐国、子万民乎?於陵子仲(子仲,齐国的隐士)尚存乎?是其为人也,上不臣于王(不向王称臣,就是不做官),下不治其家,中不索(求)交诸侯。此率民而出于无用者,何为至今不杀乎?”
(《战国策·齐策四》)
12. 对下面两句中四个加点的“使”字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1)齐王使使②者问赵威后
(2)臣奉使使④威后
A. 使①与使③相同,使②与使④相同
B. 使①与使③不同,使②与使④相同
C. 使①与使③不同,使②与使④不同
D. 使①与使③相同,使②与使④不同
13.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以”字和例句中加点的“以”字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愿令得补黑衣之数,卫王宫。
A. 苟无民,何有君? B. 是众议举宠为督。
C. 楚战士无不一当十。 D. 至老不嫁,养父母。
14. 对“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 难道把卑贱的放在前面,而把尊贵的放在后面吗?
B. 难道把卑贱的百姓放在前面,而把我们国君放在后面吗?
C. 难道是先轻视我们国王而后再尊重他吗?
D. 难道是把你们国君放在前面而后再尊重我们国君吗?
15. 对“北宫之女婴儿子无恙耶”翻译正确的一句是()
A. 北宫的女婴和儿子平安无事吧?
B. 北宫的女儿婴儿子平安无事吧?
C. 北宫的女儿婴儿子没有生病吧?
D. 北宫的女婴和儿子没有生病吧?
16. 下列对本文内容分析得正确的是()(多项选择)
A. 本文反映了赵威后看重农业(收成)和人民生活而轻视齐王的态度。
B. 本文反映了赵威后把农业(收成)和人民生活看得比国君还重要的民本思想。
C. 本文表达了赵威后认为要治理好国家,就必须任用贤能、提倡孝道的治国主张。
D. 赵威后认为齐国之所以没有治理好,是因为齐王不重视农业(收成)和人民生活,不能举贤任能,不在齐国提倡孝道。
E. 赵威后认为,只有收成好了,人民生活才能安定;人民生活安定了,国王的统治才能巩固;贤能的隐士被任用了,老百姓都孝顺父母,国家才能治理好。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