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 ~ 9题。
遂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举兵以逆军吏,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之头,及献燕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唯大王命之。”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舞阳奉地图柙,以次进。至陛,秦舞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舞阳,前谢曰:“北蕃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慴。願大王少假借之,使得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取舞阳所持地图。”轲既取图奏之。秦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袖绝。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惶急,剑坚,故不可立拔。荆轲逐秦王,秦王环柱而走。群臣皆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寸之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召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乃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以手共搏之。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荆轲也,秦王方环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以擿秦王,不中,中桐柱。秦王复击轲,轲被八创。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以欲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于是左右既前杀轲,秦王不怡者良久。已而论功,赏群臣及当坐者各有差,而赐夏无且黄金二百溢,曰:“无且爱我,乃以药囊提荆轲也。”
(选自《史记?刺客列传》)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愿大王少假借之,使得毕使于前 假借:宽容
B.至陛,秦舞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 怪:责怪
C.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 比:排列,比照
D.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振怖:内心惊悸,害怕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的判断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①不敢举兵以逆军吏 ②使使以闻大王
③燕王拜送于庭 ④嘉为先言于秦王
A.两个“以”相同,两个“于”不同
B.两个“以”不同;两个“于”相同
C.两个“以”不同,两个“于”也不同
D.两个“以”相同,两个“于”也相同
8.下列对所选文段内容所作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所选部分描绘了荆轲与秦王正面交锋,可谓波澜迭起,荆轲的性格也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一部分的情节依次可概括为:“厚遗蒙嘉——图穷匕见——顾笑舞阳——倚桂笑骂”等四个场面。
B.献图时,年十二就杀人的秦舞阳竞“色变振恐”,眼看事情就要败露。在这猝然生变的节骨眼儿上,荆轲面不改色心不跳,几句话,既遮掩了秦舞阳失常的表情,又颂扬了秦王的威风,语意圆转,滴水不漏,使秦君臣上下疑窦冰释。
C.“图穷而匕首见”,矛盾冲突达到白刃相见的地步。毫无精神准备的秦王“惊——起——绝——拔——操——急”,慌得连剑也“不可立拔”。与此同时,荆轲“取——奉——发——把——持——擿”,双方展开了一场你死我活的搏斗。
D.这一部分多用急促短语,突出地渲染了千钧一发的紧张形势。在这惊心动魄的搏斗中,作者以群臣的惊愕,秦王的惶急,左右的惊呼,衬托了荆轲的英雄虎胆。“倚柱笑骂”,绘形传神,突出了荆轲的视死如归。
9.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举兵以逆军吏,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群臣皆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事所以不成者,以欲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童心说
(明)李贽
童子者,人之初也;童心者,心之初也。夫心之初,曷可失也!然童心胡然而遽失也?盖方其始也,有闻见从耳目而入,其长也,有道理从闻见而入,而皆以为主于其内而童心失。其久也,道理闻见日以益多,则所知所觉日以益广,于是焉又知美名之可好也,而务欲以扬之而童心失。知不美之名之可丑也,而务欲以掩之而童心失。夫道理闻见,皆自多读书识义理而来也。古之圣人曷尝不读书哉然纵不读书童心固自在也纵多读书亦以护此童心而使之勿失焉耳非若学者反以多读书识义理而反障之也。童心既障,于是发而为言语,则言语不由衷;见而为政事①,则政事无根柢;著而为文辞,则文辞不能达。非内合于章美也,非笃实生辉光也,欲求一句有德之言,卒不可得,所以者何?以童心既障,而以从外入者闻见道理为之心也。
夫既以闻见道理为心矣,则所言者皆闻见道理之言,非童心自出之言也,言虽工,于我何与?岂非以假人言假言,而事假事、文假文乎!盖其人既假,则无所不假矣。由是而以假言与假人言,则假人喜;以假事与假人道,则假人喜;以假文与假人谈,则假人喜。无所不假,则无所不喜。满场是假,矮人何辩也②。然则虽有天下之至文,其湮灭于假人而不尽见于后世者,又岂少哉!何也?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苟童心常存,则道理不行,闻见不立,无时不文,无人不文,无一样创制体格文字而非文者。诗何必古《选》③,文何必先秦。
夫六经、《语》、《孟》,非其史官过为褒崇之词,则其臣子极为赞美之语,又不然,则其迂阔门徒、懵懂弟子,记忆师说,有头无尾,得后遗前,随其所见,笔之于书。后学不察,便谓出自圣人之口也,目之为经矣,孰知其大半非圣人之言乎?纵出自圣人,要亦有为而发,不过因病发药,随时处方,以救此一等懵懂弟子、迂阔门徒云耳。医药假病,方难定执,是岂可遽以为万世之至论乎?然则六经、《语》、《孟》,乃道学之口实,假人之渊薮也,断断乎其不可以语于童心之明矣。呜呼!吾又安得真正大圣人童心未曾失者而与之一言文哉!
①见:通“现”。②矮人何辩:这里以演戏为喻,矮人根本看不到,就无法分辨了。③《选》:指萧统编的《文选》,又称《昭明文选》。
(选自《明清文选》,有删改)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辞不能达达:畅达 |
B.诗何必古《选》古:古老 |
C.欲求一句有德之言,卒不可得卒:最终 |
D.非其史官过为褒崇之词过:过分 |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及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以假事与假人道,则假人喜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
B.因病发药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
C.乃道学之口实,假人之渊薮也乃使人复葺南阁子。 |
D.苟童心常存,则道理不行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在当时不扫除‘道理闻见”的污染,恢复人的本性,就不可能有任何真正的文艺创作。文学都必须真实坦率地表露作者内心的情感和人生的欲望。 |
B.作者指出,“童心”就是赤子之心,实际上只是表达个体的真实感受与真实愿望的“私心”,是真心与真人得以成立的依据。后天得来的感性和理性易使童心失落。他告诫读书人不要多读书识理而壅塞童心。 |
C.作者通过“存童心”和“失童心”的对比,揭示了封建专制主义对人的个性和情感的残酷压制。在作者看来,要保持“童心”,使文学存真去假,就必须割断与道学的联系;将那些儒学经典大胆斥为与“童心之言”相对立的伪道学的文章。 |
D.作者认为,如果想从一个人的嘴里听到一句有道德修养的真话,那么这个人必须胸怀美质而溢于言表,具有真才实学而又能够自然流露真性情。这在当时的环境中有它的进步性与深刻性。 |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古 之 圣 人 曷 尝 不 读 书 哉 然 纵 不 读 书 童 心 固 自 在 也 纵 多 读 书 亦 以 护 此 童 心 而 使 之 勿 失 焉 耳 非 若 学 者 反 以 多 读 书 识 义 理 而 反 障 之 也。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则虽有天下之至文,其湮灭于假人而不尽见于后世者,又岂少哉!
(2)吾又安得真正大圣人童心未曾失者而与之一言文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12分,每小题3分)
战国策目录序曾巩
刘向所定《战国策》三十三篇,《崇文总目》称第十一篇者阙。臣访之士大夫家,始尽得其书,正其误谬,而疑其不可考者,然后《战国策》三十三篇复完。
叙曰:向叙此书,言“周之先,明教化,修法度,所以大治;及其后,谋诈用,而仁义之路塞,所以大乱”;其说既美矣。卒以谓“此书战国之谋士,度时君之所能行,不得不然”;则可谓惑于流俗,而不笃于自信者也。
夫孔、孟之时,去周之初已数百岁,其旧法已亡,旧俗已熄久矣;二子乃独明先王之道,以谓不可改者,岂将强天下之主后世之所不可为哉?亦将因其所遇之时,所遭之变,而为当世之法,使不失乎先王之意而已。
二帝、三王之治,其变固殊,其法固异,而其为国家天下之意,本末先后,未尝不同也。二子之道如是而已。盖法者,所以适变也,不必尽同;道者,所以立本也,不可不一;此理之不易者也。故二子者守此,岂好为异论哉?能勿苟而已矣。可谓不惑于流俗而笃于自信者也。
战国之游士则不然。不知道之可信,而乐于说之易合。其设心,注意,偷为一切之计而已。故论诈之便而讳其败,言战之善而蔽其患。其相率而为之者,莫不有利焉,而不胜其害也;有得焉,而不胜其失也。卒至苏秦、商鞅、孙膑、吴起、李斯之徒,以亡其身;而诸侯及秦用之者,亦灭其国。其为世之大祸明矣;而俗犹莫之寤也。惟先王之道,因时适变,为法不同,而考之无疵,用之无弊。故古之圣贤,未有以此而易彼也。
或曰:“邪说之害正也,宜放而绝之。此书之不泯,其可乎?”对曰:“君子之禁邪说也,固将明其说于天下,使当世之人皆知其说之不可从,然后以禁,则齐;使后世之人皆知其说之不可为,然后以戒,则明;岂必灭其籍哉?放而绝之,莫善于是。是以孟子之书,有为神农之言者,有为墨子之言者,皆着而非之。至此书之作,则上继春秋,下至楚 之起,二百四十五年之间,载其行事,固不可得而废也。”
此书有高诱注者二十一篇,或曰三十二篇,《崇文总目》存者八篇,今存者十篇云。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崇文总目》称第十一篇者阙阙:损伤 |
B.岂将强天下之主以后世之所不可为哉强:强迫 |
C.偷为一切之计而已偷:苟且 |
D.然后以禁,则齐齐:一致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二子乃独明先王之道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
B.亦将因其所遇之时、所遭之变而为当世之法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
C.盖法者所以适变也,不必尽同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D.则此书之不泯,其可乎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
下列各组句子能分别表明作者“崇先王之道”“抑谋诈之术”观点的是
A.①故二子者守此,岂好为异论哉? ②及其后,谋诈用,而仁义之路塞,所以大乱 |
B.①道者所以立本也,不可不一 ②故论作之便而讳其败,言战之善而蔽其患 |
C.①是以孟子之书,有为神农之言者,有为墨子之言者,皆著而非之 ②其相率而为之者,莫不有利焉,而不胜其害也 |
D.①惟先王之道,因时适变,为法不同,而考之无疵,用之无弊 |
②而诸侯及秦用之者亦灭其国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第二段可以看出,刘向认识到了“谋诈”之害,但是他又为战国时的谋士们开脱,认为在当时形势下,他们不能不那么做。而作者不同意刘向的后一观点。 |
B.第三段以孔孟为例,有力地否定了刘向“不得不然”的观点。孔孟与策士们生活于相同的年代,却能阐明先王的治国之道,看来并不是非用“谋诈”之术不可。 |
C.作者认为《战国策》宣扬“谋诈”之术,而邪说会危害正道,所以应该把它废弃禁绝;但考虑到它的史料非常丰富,又认为不能毁掉。 |
D.作者尽管与刘向意见相左,但依然能客观地肯定刘向的长处,遣词十分委婉,充分表现了对前代学者的尊重。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能勿苟而已矣。可谓不惑于流俗而笃于自信者也。
译文:
②其为世之大祸明矣;而俗犹莫之寤也。
译文:
③放而绝之,莫善于是。
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每小题3分)
乞者赵生传苏 辙
高安丐者赵生,敝衣蓬发,未尝沐洗,好饮酒,醉辄殴詈其市人。虽有好事时召与语,生亦慢骂,斥其过恶。故高安之人皆谓之狂人,不敢近也。然其与人遇,虽未尝识,皆能道其宿疾与其平生善恶。以此,或曰:“此非有道者耶?”
元丰三年,予谪居高安,时见之于途,亦畏其狂,不敢问。是岁岁莫,生来见予。予诘之曰:“生未尝求人,今谒我,何也?”生曰:“吾意欲见君耳。”既而曰:“吾知君好道而不得要,故肉多而浮,面赤而疮。吾将教君挽水以溉百骸,经旬诸疾可去。”予用其说,信然。
生尝告予:“吾将与君夜宿于此。”予许之。既而不至,问其故,曰:“吾将与君游于他所,度君不能无惊,惊或伤神,故不敢。”予曰:“生游何至?”曰:“吾常至太山下,所见与世说地狱同,君若见此,归当不愿仕矣。”予曰:“何故?”生曰:“彼多僧与官吏。僧逾分,吏暴物故耳。”予曰:“生能至彼,彼人亦知相敬耶?”生曰:“不然,吾则见彼,彼不吾见也。”因叹曰:“此亦邪术,非正道也。君能自养使气与性俱全,则出入之际,将不学而能,然后为正也。”予曰:“养气请从生说为之,至于养性奈何?”生不答。一日遽问曰:“君亦尝梦乎?亦尝梦先公乎?”予曰:“然。”“方其梦也,亦有存没忧乐之知乎?”予曰:“是不可常也。”生笑曰:“尝问我养性,今有梦觉之异,则性不全矣。”予矍然异其言,自此知生非特挟术,亦知道者也。
生两目皆翳①,视物不明。然时能脱翳见瞳子,碧色。尝自言生于甲寅,今一百二十七年矣。家本代州,名吉。事五台僧,不能终,弃之,游四方。少年无行,所为多不法,与扬州蒋君俱学。蒋恶之,以药毒其目,遂翳。
生喜禽鸟六畜,常以一物自随,寝食与之同。居兴国,畜骏骡,为骡所伤而死。予闻有道者恶人知之,多以恶言秽行自晦,然亦不能尽掩,故德顺时见于外。今余观赵生,鄙拙忿隘,非专自晦者也,而其言时有合于道。(选自《栾城集》,有删改)
【注】 ①翳:长在眼角膜上遮蔽视线影响视力的白斑。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生亦慢骂,斥其过恶慢:骂 |
B.生未尝求人,今谒我,何也谒:拜见 |
C.度君不能无惊,惊或伤神,故不敢度:料想,考虑 |
D.今有梦觉之异,则性不全矣觉:睡觉 |
选出加点字的用法相同的一项
A.不然,吾则见彼,彼不吾见也輮使之然也 |
B.则出入之际,将不学而能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
C.养气请从生说为之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
D.而其言时有合于道君幸于赵王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将教君挽水以溉百骸,经旬诸疾可去。”予用其说,信然。
(2)予矍然异其言,自此知生非特挟术,亦知道者也。 苏辙笔下的赵生具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概括。
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画波浪线部分断句。(限8处)
古 之 君 子,其 责 己 也 重 以 周 其 待 人 也 轻 以 约 重 以 周 故 不 怠 轻 以 约 故 人乐 为 善 闻 古 之人 有 舜 者 其 为 人 也 仁 义 人 也。求其所以为舜者,责于己曰:“彼,人也;予,人也。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早夜以思,去其不如舜者,就其如舜者。(节选自韩愈《原毁》)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陈与义字去非,其先居京兆,自曾祖希亮始迁洛,故为洛人。与义天资卓伟,为儿时已能作文,致名誉,流辈敛衽,莫敢与抗。登政和三年上舍甲科①,授开德府教授。累迁太学博士,擢符宝郎②,寻谪监陈留酒税。
及金人入汴,高宗南迁,遂避乱襄汉,转湖湘,逾岭峤。久之,召为兵部员外郎。绍兴元年夏,至行在。迁中书舍人,兼掌内制。拜吏部侍郎,寻以徽猷阁直学士知湖州。召为给事中,驳议详雅。又以显谟阁直学士提举③江州太平观,被召,会宰相有不乐与义者,复用为中书舍人、直学士院。六年九月,高宗如平江,十一月,拜翰林学士、知制诰。
七年正月,参知政事,唯师用道德以辅朝廷,务尊主威而振纲纪。时丞相赵鼎言:“人多谓中原有可图之势,宜便进兵,恐他时咎今日之失机。”上曰:“今梓宫④与太后、渊圣皆未还,若不与金议和,则无可还之理。”与义曰:“若和议成,岂不贤于用兵;万一无成,则用兵必不免。”上曰:“然。”三月,从帝如建康。明年,扈跸还临安。以疾请,复以资政殿学士知湖州,陛辞。帝劳问甚渥,遂请闲提举临安洞霄宫。十一月,卒,年四十九。
与义容状俨恪,不妄笑言,平居虽谦以接物,然内刚不可犯。其荐士于朝,退未尝以语人,士以是多之。尤长于诗,体物寓兴,清邃纡馀,高举横厉,上下陶、谢、韦、柳之间。尝赋《墨梅》,徽宗嘉赏之,以是受知于上云。
【注】:①上舍甲科:宋代太学分外舍、内舍和上舍,学生可按一定的年限和条件依次而升。甲科,唐宋科举考试中进士分甲乙科。②符宝郎:官名,掌管玉玺、金银等牌。③提举:掌管。④梓宫:皇帝、皇后的棺材。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义天资卓伟,为儿时已能作文卓:优秀 |
B.致名誉,流辈敛衽致:获得 |
C.会宰相有不乐与义者乐:愿意 |
D.以是受知于上云知:赏识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又以显谟阁直学士提举江州太平观 | B.则无可还之理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
C.其荐士于朝 | D.尤长于诗 |
吾其还也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下列句子中,全都能直接表现陈与义品行才学的一组是()
①累迁太学博士,擢符宝郎②召为给事中,驳议详雅③宜便进兵,恐他时咎今日之失机④平居虽谦以接物,然内刚不可犯⑤三月,从帝如建康⑥尝赋《墨梅》,徽宗嘉赏之
A.①③⑤ | B.②④⑥ | C.③④⑤ | D.①②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与义的先祖居住在京兆郡,从他的曾祖父陈希亮才开始迁到洛阳,故陈与义是洛阳人。 |
B.金人攻入汴京之后,高宗南迁,陈与义到襄汉一带躲避战乱,辗转湖湘等地,过了岭峤。 |
C.陈与义的诗歌清幽深远,曲折有致,高远超迈,纵横凌厉,成就高于陶、谢、韦、柳。 |
D.陈与义容貌庄严恭敬,不苟言笑,他曾向朝廷举荐贤才却不声张,很受读书人的赞誉。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七年正月,参知政事,唯师用道德以辅朝廷,务尊主威而振纲纪。
(2)若和议成,岂不贤于用兵;万一无成,则用兵必不免。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陈与义字去非,其先居京兆,自曾祖希亮始迁洛,故为洛人。与义天资卓伟,为儿时已能作文,致名誉,流辈敛衽,莫敢与抗。登政和三年上舍甲科①,授开德府教授。累迁太学博士,擢符宝郎②,寻谪监陈留酒税。
及金人入汴,高宗南迁,遂避乱襄汉,转湖湘,逾岭峤。久之,召为兵部员外郎。绍兴元年夏,至行在。迁中书舍人,兼掌内制。拜吏部侍郎,寻以徽猷阁直学士知湖州。召为给事中,驳议详雅。又以显谟阁直学士提举③江州太平观,被召,会宰相有不乐与义者,复用为中书舍人、直学士院。六年九月,高宗如平江,十一月,拜翰林学士、知制诰。
七年正月,参知政事,唯师用道德以辅朝廷,务尊主威而振纲纪。时丞相赵鼎言:“人多谓中原有可图之势,宜便进兵,恐他时咎今日之失机。”上曰:“今梓宫④与太后、渊圣皆未还,若不与金议和,则无可还之理。”与义曰:“若和议成,岂不贤于用兵;万一无成,则用兵必不免。”上曰:“然。”三月,从帝如建康。明年,扈跸还临安。以疾请,复以资政殿学士知湖州,陛辞。帝劳问甚渥,遂请闲提举临安洞霄宫。十一月,卒,年四十九。
与义容状俨恪,不妄笑言,平居虽谦以接物,然内刚不可犯。其荐士于朝,退未尝以语人,士以是多之。尤长于诗,体物寓兴,清邃纡馀,高举横厉,上下陶、谢、韦、柳之间。尝赋《墨梅》,徽宗嘉赏之,以是受知于上云。
【注】:①上舍甲科:宋代太学分外舍、内舍和上舍,学生可按一定的年限和条件依次而升。甲科,唐宋科举考试中进士分甲乙科。②符宝郎:官名,掌管玉玺、金银等牌。③提举:掌管。④梓宫:皇帝、皇后的棺材。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义天资卓伟,为儿时已能作文卓:优秀 |
B.致名誉,流辈敛衽致:获得 |
C.会宰相有不乐与义者乐:愿意 |
D.以是受知于上云知:赏识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又以显谟阁直学士提举江州太平观 | B.则无可还之理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
C.其荐士于朝 | D.尤长于诗 |
吾其还也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下列句子中,全都能直接表现陈与义品行才学的一组是()
①累迁太学博士,擢符宝郎②召为给事中,驳议详雅③宜便进兵,恐他时咎今日之失机④平居虽谦以接物,然内刚不可犯⑤三月,从帝如建康⑥尝赋《墨梅》,徽宗嘉赏之
A.①③⑤ | B.②④⑥ | C.③④⑤ | D.①②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与义的先祖居住在京兆郡,从他的曾祖父陈希亮才开始迁到洛阳,故陈与义是洛阳人。 |
B.金人攻入汴京之后,高宗南迁,陈与义到襄汉一带躲避战乱,辗转湖湘等地,过了岭峤。 |
C.陈与义的诗歌清幽深远,曲折有致,高远超迈,纵横凌厉,成就高于陶、谢、韦、柳。 |
D.陈与义容貌庄严恭敬,不苟言笑,他曾向朝廷举荐贤才却不声张,很受读书人的赞誉。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七年正月,参知政事,唯师用道德以辅朝廷,务尊主威而振纲纪。
(2)若和议成,岂不贤于用兵;万一无成,则用兵必不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