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当狼吃掉一只兔子时,就获得了兔子的全部能量 |
B.当狼捕食兔子并经同化合成了自身的有机物时,能量就从第一营养级流人了第二营养级 |
C.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制造了有机物时,能量就由非生物环境流人了生物群落 |
D.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循环往复的 |
下列有关促胰液素发现史的叙述,正确的是()
A.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是由胰腺分泌的 |
B.斯他林和贝利斯的实验证明了胰液的分泌不受神经调节控制 |
C.沃泰默实验其中一组实验组排除盐酸的影响 |
D.促胰液素的作用是促进胰腺分泌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素 |
生活中存在以下现象:(1)婴幼儿经常尿床,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现象会明显减少;(2)成年人由于极度惊恐而出现无意识排尿。以下解释错误的是()
A.人体排尿是一种反射活动 | B.婴幼儿排尿不受神经调节 |
C.脊髓中有排尿反射的神经中枢 | D.脊髓的生理活动受大脑皮层的调节 |
α-银环蛇毒能与突触后膜上的乙酰胆碱受体牢固结合;有机磷农药能抑制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而乙酰胆碱酯酶的作用是清除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的乙酰胆碱。因此,α-银环蛇毒与有机磷农药中毒的症状分别是()
A.肌肉松弛、肌肉僵直 | B.肌肉僵直、肌肉松弛 |
C.肌肉松弛、肌肉松弛 | D.肌肉僵直、肌肉僵直 |
下图为某反射弧的部分模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A端与效应器相连接,B端与感受器相连接 |
B.C处的液体是组织液,其理化性质的改变影响兴奋的传递 |
C.刺激D点,在E处测到电位变化,说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方向的 |
D.把某药物放在C处,刺激E点,D处没电位变化,说明该药物对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有阻断作用 |
神经冲动在两个神经元之间传递时,以下生理活动不会发生的是( )
A.生物膜的融合和转化 | B.离子通道的开放和关闭 |
C.ATP的合成和水解 | D.信号分子与突触前膜上受体的识别和结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