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题
深情的祝福 弥尔德莱德•莫丽丝
很多年以前,那是在二十世纪初,我还很小的时候,我父亲是小城艾特顿的一个小教堂里的一个授洗牧师。我们热爱艾特顿和那里的人们,但是爸爸每月100美元的薪水很难维持家用,要不是爸爸的弟弟罗伯特每年12月1日总会寄来500美元的支票,我们的日子会更难混的。而实际上,我们整年都在期待着那笔额外的收入。
家里的每个人在圣诞节那天都能从这笔钱里分到一小部分,我们会花上好几个星期来计划如何用分到的这笔钱去买自己最想要的东西。
我7岁那年的圣诞节是我最难以忘怀的。罗伯特叔叔的信准时到了。跟往常一样,爸爸拆信时,妈妈和我们这些孩子们围在厨房里爸爸的椅子周围。可是这一次,一切都不是我们所期待的那样。爸爸急促地喘着气,然后用微微发颤的声音念道:“亲爱的乔治:对我来说,圣诞节只给你们寄支票似乎显得太冷漠一点了。因此,今年我准备给你们寄礼物,希望你们会喜欢(它们)。爱你们的罗伯特。”
爸爸没有表露出他的失望,而妈妈却哭出声来。爸爸对上帝给他的赐予怀有一个孩子气的信念;而从来,上帝的赐物就是妈妈。正是她前思后虑却又心灵手巧的操持使得他的祈祷得以实现。现在,甚至她都帮不上忙了。
装着罗伯特叔叔的礼物的盒子到了。我们没有启封就把它带进了起居间。好几天来,我们都在谈论着我们的礼物会是什么,大家都有自己的希望。我们决定在圣诞节的早晨打开礼盒。
圣诞节的早晨,爸爸当着全家人打开了礼盒。呵,天,我们的希望全部破灭了!那些昂贵、漂亮的礼物没有一件是我们想要的。
我是个有点男孩子气的小姑娘,我希望我能够得到一双运动鞋,但是给我的礼物却是一个洋娃娃;我哥哥罗伯得到了一副望远镜,而他想要的是一盒精制的玻璃弹子。爸爸一心想要一双洗礼时穿的靴子,可是他的礼物却是一件闲暇时穿的夹克衫——那是令人难过的,因为他虽然缺钱,但更缺少闲暇。
妈妈憧憬的东西令我们大家吃惊。她想要一个缝纫机的新式电动马达,那样她就不必用脚去踩缝纫机了。她的礼物是一只漂亮的,闪闪发光的大手提包。这种手提包由银行家的妻子提着才合适,妈妈如果提着它去教堂,就连我看着都觉得古怪。
当最后的一个礼物被打开后,我们坐了下来,礼物放在我们的膝盖上,周围是漂漂亮亮的包装纸。大家鸦雀无声,谁也不知该说些什么,最后,爸爸站了起来。
“芳妮娅,孩子们,”他温和地说道,“我相信我们大家都觉得今年罗伯特叔叔没有理解我们的需求和希望,他使我们失望了。但恐怕是我们没能理解他。大家都知道,我弟弟是个没有结过婚的人。每年圣诞节,我们跟妈妈祝福,互相祝福,而他没有能像我们那样被祝福。我肯定他在这种时候一定很孤独,可他今年为我们买了礼物。想一想如果他是一个像格雷斯那样无忧无虑的10岁小孩或者像我这样的中年父亲会要什么,他给了我们一片心意呵!”
“假如我们发现收到的礼物与我们通常喜欢的有些距离的话,我们也能发现它们为我们开辟了新的天地,”说着,他把夹克衫披在他那褪了色的毛衣外面,“我的这件夹克会激励我从繁忙的工作中多抽一些时间出来。”
他向我们一个一个地提示这些礼物将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怎样的变化。“我们希望弥尔德莱德的洋娃娃会在她结束孩提时代时,引起她对家务的兴趣;罗伯的望远镜则会使他不时地把视线从操场转向天上的星星。”
然后,他转向妈妈,“芳妮娅,亲爱的。我相信你会发现你的这只漂亮的手提包会给我们沉闷呆板的服装带来优雅的变化。”
我们大家都开始带着新的眼光来看我们的礼物和送礼的人。爱充盈了整个房间,似乎摸得到,看得见。
妈妈开始翻看手提包,描述它的奇妙之处。
“里面是绿颜色的山羊皮里子,和一把琥珀色的小梳子。还有一个带按钮的小暗袋哩!”
她将手指伸进去抽出一张绿颜色的折起来的纸,纸已经皱巴巴的了。这是一张500美元的支票!
这时,爸爸的声音在房间里响了起来,好像他早就想到会有这样的奇迹似的。
“感谢上帝赐福予我们。”我们大家都跟着他祷告起来。
这是最美好的圣诞节。文章的结尾说:“这是最美好的圣诞节。”联系全文,这个圣诞节“美好”在哪里?
纵观全文,找出与结尾划横线的句子相照应的句子,并举例分析本文在情节的设计方面有什么特色。
作品回忆的是许多年前的一件往事,它究竟给故事的主人公留下了什么值得回忆的东西?故事又给你带来了什么启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大凡动物都有自己的发声方式,不管声高声低,悦耳恶耳,都有一种“此间不可无我声”的自然态。人是自然之物,只不过后来社会化了,有思想,善筹划,也就比自然界鸟兽有了更丰富的表现才能。书法是个人情怀的表现方式之一,即便不倦于以古为范,结果还是要脱胎换骨,离古出新。创作是个性的突出表现,每一个人都在创作中罄露了个人的情怀、脾性、技法。如果评说一个人的书法创作类似颜真卿、柳公权,作者未必会满意。在许多人看来,个性的体现才是有价值的,由此,追求与众不同的面目成了迫切,希望自己早日有个人风格,发出与众不同的声响。
鸣声和鸣声是有高下之分的。如蝉鸣,千年如一地单调嘶哑且无进化,这样的鸣声只能称为低下者。而黄鹂之鸣则婉转嘹亮,有人还专门写了对黄鹂鸣声的赞美文字,甚至,黄鹂就成了好嗓音的象征。可见各鸣各的,还是有高下之分优劣之别的。有了自己的特点,未必就是好声音。书法史上优秀作品就是那么多,无数人学二王、颜柳,没有谁可以超越。于是面目有所相似,也是必然。每个人都会花很大心思,考量如何与他人异,独立而起。最常见的就是走极端,写常人之不敢写,变常人不敢变之形,使自己的创作与常规审美拉开距离。这种常见的方法很邪乎。从过程上来讲,很短时间内达到的所谓个性,是违背生长规律的。大凡不自然的生长,就如一棵树长歪了,会让人觉得奇怪,也由奇怪引起了人的注意。就如龚自珍的《病梅馆记》中的病梅被人为、残害而成了病梅、怪梅,就是 “以求重价”,为利所趋而致。有病梅,就有病书。病态的创作心理、病态的审美心理使然。病态不芟除,病书不已。
声之有别,然而都需要尚雅、崇高、求美。这是任何追求个性者不可脱离的主旨。书法艺术,天下之公器,安敢私焉?也就有其主旨、境界、格调、法则在内,越是守此正途,也就离书法本质愈近。米南宫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研习前人之作可至乱真。如果这种行为出于今日,理当视为“书奴”,认为死守不知变。然而正是这样一种实在的功夫追求,使一个人深刻地汲取了前人之精华,以至有后面的衔华佩实,自成一家。退一步说,即使一个人最终发不了自己的声音,而是二王、颜柳面目,也是会让人庆幸的。明人徐师曾说过:“行歧路者不至。”因为行歧路者离了正常,越走越逼仄,以至于无路可走。无从通向大道,也就离审美要求越来越远,甚至无美可言。清人叶燮也谈到心声与人的关系:“功名之士,决不能为泉石淡泊之音;轻浮之子,必不能为敦庞大雅之响。”叶燮认为作品要有“日月之光”,因为作品是用来欣赏的、鉴定的,因此,“欺人欺世之语,能欺一人一时,决不能欺天下后世”。
(摘自2014年9月19日《光明日报》)下列关于“声”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文中所说的“声”,既指各种各样的声音,也指个人情怀、脾性、技法和个人风格。 | B.人的声音比自然界鸟兽的声音更悦耳动听,在于人有思想善筹划,且比鸟兽更进化。 |
C.声有高下之分,蝉鸣单调嘶哑,听之恶耳,而黄鹂之声婉转嘹亮,是好声音的象征。 | D.声要有自己的特点,但有特点未必就是好声音,如蝉鸣虽特点鲜明,但仍不算好声音。 |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艺术需要体现作者的个性,被认为类似于名家,是对其创作缺乏个人风格的批评,作者不会满意。 |
B.艺术需要创新,米南宫学习前人,充分汲取前人的精华,已达到可乱真的地步,最终自成一家。 |
C.艺术需要心静,以艺术来谋求功名利禄的轻浮之子,不可能发出泉石淡泊之音和敦庞大雅之响。 |
D.艺术要追求堂正,要有“日月之光”,欺世盗名者,或许能获一时之利,决不能欺天下后世。 |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书法是个人情怀的表现方式之一,学习者如果能够做到以古为范,最终就会脱胎换骨,离古出新。 |
B.书法史上的优秀作品并不很多,大家都学二王还有颜柳或者欧苏等,导致有很多人的作品面目相似。 |
C.每个人都会花心思去形成自己的风格,最常见最容易成功的方式是走极端,拉开与大众的审美距离。 |
D.书法艺术有其自身的主旨、境界、格调、法则在内,越是能够坚守这些正途,就越加接近书法本质。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东坡居士林语堂
苏东坡由现在起,由情势所迫,要一变而为农夫,由气质和自然的爱好所促使,要变成一个隐士。社会,文化,学问,读历史的教训,外在的本分责任,只能隐藏人的本来面目。若把一个人由时间和传统所赋予他的那些虚饰剥除净尽,此人的本相便呈现于你之前了。苏东坡若回到民众之间,那他就犹如在水中的海豹。在陆地上拖着鳍和尾巴走的海豹,只能算是半个海豹。苏东坡最可爱,是在他身为独立自由的农人自谋生活的时候。中国人由心里就赞美头戴斗笠、手扶犁耙、立在山边田间的农人——倘若他也能作好诗,击牛角而吟咏。他偶尔喝醉,甚至常常喝醉而月夜登城徘徊。这时他成了自然中伟大的顽童——也许造物主根本就希望人是这副面貌吧。
在元丰三年(1080)正月初一,苏东坡已和长子迈离开京都,起程前往幽居之地黄州。黄州是长江边上一个穷苦的小镇,在汉口下面约六十里地。
苏东坡幸而死里逃生,至少是个惊心动魄的经验。他开始深思人生的意义。在六月他写的别弟诗里,他说他的生命犹如爬在旋转中的磨盘上的蝼蚁,又如旋风中的羽毛。他开始沉思自己的个性,而考虑如何才能得到心情的真正安宁。他转向了宗教。
在元丰四年(1081),苏东坡真正务农了。他开始在东坡一片田地里工作,自称“东坡居士”。他过去原想弃官为农,没料到在这种情形之下被迫而成了农夫。在他那《东坡八首》前面的小序中说:“地既久荒,为茨棘瓦砾之场,而岁又大旱,垦辟之劳,筋力殆尽。释耒而叹,乃作是诗,自愍其勤。庶几来岁之入,忽忘其劳焉。”
他看着稻茎立得挺直,在微风中摇曳,或是望着沾满露滴的茎在月光之下闪动,如串串的明珠,他感到得意而满足。他过去是用官家的俸禄养家糊口;现在他才真正知道五谷的香味。
苏东坡的邻人和朋友是潘酒监、郭药师、庞大夫、农夫古某;还有一个说话大嗓门跋扈霸道的婆娘,常和丈夫吵嘴,夜里像猪一般啼叫。黄州太守徐大受、武昌太守朱寿昌,也是对苏东坡佩服得五体投地的人。再一个是马梦得(字正卿),始终陪伴着苏东坡,而且非常忠实可靠.过去已经追随苏东坡二十年。苏东坡曾说,他的朋友跟随他而想发财致富,那如同龟背上采毛织毯子。
那时苏东坡又吸引了一些古怪的人物,其中两个是道士。因为苏东坡对长生的奥秘甚感兴趣,子由特别介绍其中一个去见苏东坡,此人据说已经一百二十岁,后来这位道长就成了苏家的常客。
但是东坡最好的朋友是陈慥。今天中文里有“季常之癖”一个典故,季常是陈慥的号。陈季常这个朋友,苏东坡是可以随便和他开玩笑的。苏东坡在一首诗里,开陈季常的玩笑说:“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地心茫然。”因为这首诗,在文言里用“河东狮吼”就表示惧内,而陈季常是怕老婆的丈夫.这个名字也就千古流传了。
苏东坡自己善于做菜,也乐意自己做菜吃,他太太一定颇为高兴。根据记载,苏东坡认为在黄州猪肉极贱,可惜“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他颇引为憾事。他告诉人一个炖猪肉的方法,极为简单。就是用很少的水煮开之后,用文火炖上数小时,当然要放酱油。
他又发明了一种青菜汤,就叫做东坡汤。这根本是穷人吃的,他推荐给和尚吃。方法就是用两层锅,米饭在菜汤上蒸,同时饭菜全熟。下面的汤里有白菜、萝卜、油菜根、芥菜,下锅之前要仔细洗好,放点儿姜。
在这种农村气氛里,他觉得自己的生活越来越像田园诗人陶潜的生活,他对陶潜极其佩服。苏东坡写过一首诗,说陶潜一定是他的前身。这种说法若出诸一个小诗人之口,未免狂妄自大,若苏东坡说出来,只觉得妥当自然。他越读陶诗,越觉得陶诗正好表现自己的情思和生活。
苏东坡很容易接受哲学达观思想的安慰。在雪堂的墙上门上,他写了三十二个字给自己昼夜观看,也向人提出四种警告:
出舆入辇,蹶痿之机。洞房清宫,寒热之媒。
皓齿蛾眉,伐性之斧。甘脆肥浓,腐肠之药。
失去人间美好的东西之人,才有福气!苏东坡能够到处快乐满足,就是因为他持这种幽默的看法。后来他被贬谪到中国本土之外的琼崖海岛,当地无医无药,他告诉朋友说:“每念京师无数人丧生于医师之手,予颇自庆幸。”
苏东坡现在衣食足堪自给,心满意足。他今日之使我们感到亲切自然之处,是那一片仁爱心。当年在他所住地区溺死初生婴儿的野蛮风俗,最使他痛心。苏东坡自己成立了一个救儿会,请心肠慈悲为人正直的邻居读书人古某担任会长。救儿会请富人捐钱,每年捐助十缗,多捐随意,用此钱买米,买布,买棉被。古某掌管此钱,安国寺一个和尚当会计,主管账目。这些人到各乡村调查贫苦的孕妇,她们若应允养育婴儿,则赠予金钱、食物、衣裳。苏东坡说,如果一年能救一百个婴儿,该是心头一大喜事。他自行每年捐出十缗钱。他行的才是最上乘的佛教教义。
我总以为,不管何处,只要人道精神在,宗教即可再兴;人道精神一死,宗教也随之腐烂了。
(摘自《苏东坡传》第十五章《东坡居士》,有删节)
(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A.头戴斗笠、手扶犁耙、立在山边田间并且能作好诗、击牛角而吟咏的农人是中国人由心里就赞美的形象。由此可见,造物主一定希望人以这副面貌出现。 |
B.被迫成为农夫的苏东坡,深深地体验到了田间劳作的艰辛。这对一个毫无经验又要以此为生的士大夫来讲,应是一种压力和折磨,但苏东坡却从中感到得意和满足。 |
C.陶渊明是一个隐士,他的诗表现了苏东坡的情思和生活,因而苏东坡仰慕陶渊明,要追寻陶明,做一个真隐士。 |
D.苏东坡用三十二个字警醒自己,不要贪图享乐。我们从中可以真切感受到,他之所以能够到处快乐满足,是因为他拥有豁达的心胸和正确的得失观。 |
E.传记引用了苏东坡的诗文,使得传记更具有真实性,更能突出传主的思想品格。另外,本文视角独特,思路清晰,手法新颖,选材精当,可于平淡中见深长。
(2)本文题目为《东坡居士》,联系全文,说说苏轼为什么要自称“东坡居士”?
(3)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分析苏东坡转向宗教的原因以及划线语句“我总以为,不管何处,只要人道精神在,宗教即可再兴。人道精神一死,宗教也随之腐烂了”的含义。
(4)身处逆境的苏东坡有充分的理由不快乐,但他却能事事处处体会到快乐甚至创造快乐。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苏东坡的快乐,并谈谈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发。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高手刘学林
孔老四十岁当上处长,六十岁还是处长。自觉政绩不错。孔老不吸烟,不喝酒,不钓鱼,不养花,惟一的癖好是饭后茶余到街心花园观棋。观而不弈,无胜无败,无喜无怒,修养成鹤发童颜,仙风道骨。时间久了,棋盘上的各种高招绝技、阴谋杀机、圈套陷阱,尽皆谙熟。有时看双方棋艺悬殊太大,便给失利者指点几步,失利者无不茅塞顿开,反败为胜。于是会聚在这里的棋迷们都尊他为高手。
一天晚饭后,日光斜照,余热未散,晚霞未成。孔老摇一把雁翎扇,悠悠然来到街心花园。一群人重重叠叠围成浑厚的一圈,伸长脖子如长颈鹿一般。孔老凑上,目光如锥,可怎么也插不进人群去。他拍拍一小伙子肩膀,问:“谁和谁?”小伙子扭头一看,大喜,松出一口气,说:“这下好了,孔老来了。”众人一听,都如释重负一般,忙两边让开。孔老趋前,见是本土棋王老钟正和一面生的中年汉子对弈。老钟执红子,中年汉子执绿子。红帅已被兵困皇城,虽非一招即死,却也命在旦夕。故老钟眉头锁紧,目光凝结棋盘;中年汉子坦然自若,左手心玩健身球一样玩着两枚棋子,极熟练。孔老手摇羽扇,观透棋局,说:“舍炮杀士。”老钟看了一会儿,犹犹豫豫照办了。中年汉子落士杀炮干脆利索。孔老说:“进马。”老钟不再犹豫,因为他已看出对方如果不撤车逼马,就有一步高调马死棋。中年汉子果然撤车看马。红帅遂解围。之后过程中孔老又点拨两步,老钟竟然赢了中年汉子。
中年汉子手中依然玩着两枚棋子,对孔老挑战地一笑,说:“我想向这位老同志请教一局。”“是我多嘴了。”孔老歉意一笑,又谦虚说,“对不起,我向来不下棋。”中年汉子说:“您刚才几步够绝的,怎么说向来不下棋呢?”孔老说:“我是向来不下棋。”中年汉子咄咄逼人:“那就请老同志破例赐教了。”孔老执意谦让,众人早已不平,纷纷怂恿:“孔老,你就和他下一局。”孔老说:“不下不下。”然而众人早已替他摆好棋子,不由分说簇拥他坐在中年汉子对面。“晚辈就先走了。”中年汉子说着已架起当头炮。孔老迫不得已,只好上马为应。才走几步,已觉局促如辕中驹,继之破绽屡出,先丢一炮,再折一车,不到十分钟,红帅已受靖康之辱。众人还以为孔老欲擒故纵,先礼后兵,就有人说:“好汉不赢前三局。”可是孔老此时却已面如死灰,汗进如豆,艰难一笑如哭,起身踉跄就走。
回到家中,孔老很是沮丧。心想:我观那人棋艺并不算高明,我略加指点老钟,老钟便赢了他,可我亲自下场怎么会惨败如此呢?夜不成眠,静卧繁思,忽然大彻大悟,心明如镜。转天毅然写了退休报告。然后离开闹市,搬到市郊上街镇居住。
依然爱观棋,不论在什么场合见到有人下棋必驻足观之。不觉十年。孔老越加出神入化,目光一扫便宏览全局,细察秋毫,棋观十步之外。偶尔给人点拨几步,对方不论是怎样高手,必败无疑。但绝不与人对弈。上街镇的象棋爱好者都把他奉为棋仙。这日,省青年象棋冠军到镇俱乐部辅导象棋,孔老自然前去观看。冠军名叫寇克,年轻有为又虚心好学。寇克和一青年表演赛时,孔老拈须站在青年身后。当青年处于困境时,孔老只说了一步棋就令寇克惊羡佩服之至,忙恭聆尊姓大名。孔老含笑不答,飘然而去。寇克问那青年,青年说大家都称老人棋仙,并不知老人名字。寇克怎肯放过这样好的机遇,打听到孔老住处,备下厚礼,登门请求赐教一局。孔老笑容可掬地一口回绝。寇克不肯罢休,学技心切,长跪不起。孔老无奈,叹一口气说:“你若心诚,三日后再来。”
好不容易熬过三日,寇克急急登门。大门紧锁,久叩不开。问邻居,说孔老已经搬家。问搬到了何处,邻居摇头一笑,关上房门。寇克怅然痛惜,连说:“异人,异人!”孔老隔窗看寇克走远,拈须而笑。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主要写了两件事:一是孔老为老钟下棋点步赢了中年汉子,而自己又被中年汉子赢了;一是搬到市郊居住后棋艺大长,被奉为棋仙,却绝不与人对弈。 |
B.小说的表层虽然写的都是棋事,但在深层里,棋事可以寓指人事和世事,孔老是点步高手,偶尔下棋却输了,输后彻悟,绝不与人对弈,都令人深思。 |
C.小说以“高手”为题,既点明孔老是棋坛高手,也暗示出围绕在“棋仙”孔老周围的一群人——本土棋王老钟,中年汉子,省青年象棋冠军寇克等都是高手。 |
D.面对一片真诚的省青年冠军寇克的请求,孔老就是不肯赐教,欺骗寇克说自己搬家,连邻居也蒙在鼓里,这使寇克更觉得孔老不同凡响,是棋界“异人”。 |
E.小说语言简洁精练,诙谐幽默,常常反话正说,令人深思,如二十几年职位不变,却“自觉政绩不错”,输棋“面如死灰,汗进如豆”,却被尊为“高手”。
(2)小说第二段开头部分画线的句子中景物、人物的描写具有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
(3)中年汉子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孔老输棋后“夜不成眠,静卧繁思,忽然大彻大悟,心明如镜”,你怎样看这里的“大彻大悟”,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用人文音乐滋润心灵
音乐对人的道德情操、精神面貌具有独特的影响:人文音乐更是蕴涵着丰富的生命哲理、深厚的文化底蕴,能在潜移默化中激励人、鼓舞人,还与社会发展相互产生积极的影响。
人文音乐有助于凝聚社会精神。音乐活动实际上是一种社会活动,人文音乐本质上是一种社会精神文化。人在劳动中总结、概括、创造了音乐,使音乐艺术从原始萌芽状态不断发展成为人类精神文化产品。人文音乐的民族性体现了音乐来自民族的生活和历史,脱离不了民族的精神特点。特别是民歌,更是鲜明地反映了各个民族的历史文化和思想感情等。从根本上说,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决定了人文音乐的发展,但人文音乐的发展也会反过对社会生产力发展产生促进作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人文音乐文化活动贴近人们的实际生活,能够对人们产生一系列的影响,并在一定范围内形成特定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群体意识,在不知不觉中增强民族凝聚力。
人文音乐有利于培育健康人格。音乐教育是美育的重要途径。人文音乐教育既利于传承民族精神文化,又有助于健康人格的形成。在我国古代社会,音乐教育占有重要地位。孔子认为音乐具有极强的教化功能,在《论语》中有“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说法。一个人通过学习诗,在内心修养、情感意象等方面得到培养和陶冶,通过学习礼,使行为修养、人际交流等方面得到培养和陶冶,然后再通过“乐”的教化,将前面的学习有机融合,使人外在修养与内在修养融为一体。人通过“乐”的教化功能,修养成一个彬彬有礼的谦谦君子。
人文音乐可以协调人际关系。音乐是最具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由于人文音乐与人的生活有着直接的、密切的联系,对人的情绪有着强烈的激发作用,可以提供给人有教养的娱乐、有文化的休息,对人的生理、感情以及行为举止等方面产生有益的影响,因而音乐可以对人进行道德、情操、精神品质方面的潜移默化地熏陶,发挥对人的启迪感化作用。人文音乐中美妙的旋律、轻松的节奏、悦耳的音色可以让人身心愉悦、心境良好。人们在音乐活动中容易产生情感上的沟通和联系,最终在契合中增进友谊。所以,优美的人文音乐可以有效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合作。
人文音乐体现时代精神。音乐如同其他社会意识形态一样,是社会现实生活的反映,又反作用于社会现实。人文音乐的形式和内涵都必然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而发展变化。实际上,每一个时代都要求音乐体现这个时代的精神,适应社会的需要,并且对社会生活起积极作用。优秀的音乐作品在创作中都体现了所处时代的精神,比如贝多芬的交响乐,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等。作为现代社会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文音乐与社会发展应保持契合,让生活在这一时代的人们得到音乐的潜移默化的启示。当今时代,人类文明快速发展,音乐元素也复杂多样。这就需要我们正确地观察、审视,有意识地让音乐体现出积极的社会价值观念。要把生活融入音乐,用音乐去表达生活、反映生活,又要让音乐引导社会思潮,为社会向着更健康的方向发展发挥作用。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下列有关人文音乐的作用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人文音乐不仅对个体产生潜移默化的积极作用,还与社会发展相互产生积极的影响。 |
B.人文音乐是人类的精神文化产品,来自民族的生活和历史,具有民族的精神特点。 |
C.人文音乐具有极强的教化功能,使人的外在修养与内在修养融为一体,有利于培育健康人格。 |
D.人文音乐的美妙旋律、轻松节奏、悦耳音色,容易让人产生情感上的沟通和联系,从而增进友谊。 |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民歌是人文音乐的一个典型代表,它能鲜明地反映各个民族的历史文化和思想感情等,具有增强民族凝聚力的作用。 |
B.“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表现了孔子对音乐的教化功能的深刻认识,同时也说明人文音乐有利于培育健康人格。 |
C.人文音乐对人的情绪有着强烈的激发作用,因而可以直接对人进行道德、情操、精神品质方面的教育。 |
D.贝多芬的交响乐、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等优秀的音乐作品都是时代的产物,都体现了它们所处的时代的精神。 |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人文音乐能增强民族凝聚力,所以,人文音乐能在一定范围内形成特定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群体意识。 |
B.我国古代就重视音乐教育,古人认为,音乐能将“诗”与“礼”的学习有机融合在一起,使人的外在修养与内在修养融为一体。 |
C.由于人们在音乐活动中容易产生情感上的沟通和联系,所以,在一些社交场合演奏或播放一些优美的人文音乐,能让人在契合中增进友谊。 |
D.音乐是社会现实生活的反映,又反作用于社会现实。为了引导社会向着更健康的方向发展,就应该多创作一些美的音乐作品。 |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剪不断的乡愁崔明秋
①我依然记得多年前我出走的那个四月,硕大的朝阳一直紧紧跟随在我的身后,温暖着我的身心。春日的田野,泥土深处的梦正在复苏,一棵小草悄悄探出头来,为我送行。我没有离愁,眼里充满对于远方的渴望。当绿皮火车拉响汽笛,载着我慢慢驶离这古老的小镇,我没有与故乡温厚的背影告别。
②出走,从来都没有一条笔直的路可走。在异乡的夜空,我只看到一颗颗哭泣的星星,散发着微弱的光芒。当风从我的双肩掠过,我听到来自故乡的低语。我依稀觉得我的双肩还保留着四月的温度,那是故乡的手掌的温度,多少年来从来没有冷却过。是它抚慰着我,让我在远走他乡的日子里,走得端正而夯实。
③一个人无论走到哪里,都走不出故乡的凝视,无论到了什么年纪,故乡的山水都一如既往地守望着游子的回归。故乡,如果说我爱你,为什么又一次次地离开你?在渴望逃避的瞬间,故乡那爿小站,絮叨着叮嘱与不舍。时间的手指无论怎样坚硬,都扯不断满腹绿意的祖先的遗嘱。在人生不停顿的迁徙和别离中,依然保留着这块土地的方言,那是历史的血脉,总不干涸。
④远离故乡的日子,我夜夜怀抱旧日的回忆入梦。当我置身故乡的怀抱,寻找着旧日足迹的时候,扑面而来的风,却牵引着我去领略故乡全新的风貌。贯穿小镇南北的通江路,已由尘土飞扬的土路变为柏油路。成长的记忆点点滴滴浮现在脑海,路边高大的杨树亲切地看着我,仿佛在问我:这些年,你都去了哪里?我已寻不到那些错落在低矮平房中弯曲的小巷,那棵长在房檐的小草只有在我的记忆里碧绿着。在小巷里玩耍的孩子们都已长大成人,他们继承了父辈的朴实与勤劳,在这块土地上支撑起一个新的时代。一幢幢拔地而起的高楼,让我有不知身在何处的感觉。街市上车水马龙,商铺林立,人们的脸上依旧挂着我熟悉的朴实的微笑。而更让我眼前一亮的是那条在小镇东边修建的大路与大桥。那一带原来是稀稀落落的破旧平房与废弃的厂区,一直都冷清萧条。如今人们搬进了现代化的住宅小区,在废弃的厂区上建起了休闲娱乐广场。一条宽阔笔直的大路与气派的新桥连接,成为小镇里的一条运输动脉。每天清晨,一颗颗还带着露珠的蔬菜与瓜果从这里运送出去,丰富着城市的餐桌。人们带着心中的理想蓝图从这条路离开小镇,又从这条路回到小镇,带回了山外先进的理念与思想。日子就在这条路上一天天忙碌并富裕起来。
⑤远处的田野,庄稼的面孔在阳光下晶莹闪亮。我寻根的目光在燃烧,乡音在我的耳畔感情纯正。清澈明亮的江水,滋润着两岸,水草肥美,绿树成荫,那一片片叶子上有父亲的体温,母亲的体温。站在故乡的土地上,心是那样的安宁,踏实,跋涉的思想不再疼痛。不知是谁在喊我的乳名,我回过头去,竟遇见了多年不见的老同学。她刚刚从广州回来,探望父母。
⑥一阵鞭炮声打断了我们的交谈,一排迎亲的车队停在了我们身后,人们纷纷围拢过来,询问着是谁家的喜事。岁数大的人慨叹现在的年轻人赶上了好时代,小孩子不停地拍着巴掌,蹦蹦跳跳……我们也随着人流,感染着喜气,默默地为这对新人祝福。
⑦转眼间,又要离开故乡了,心里说不清是什么滋味。凝望故乡,我收藏起故乡的宽厚与沉实,这里是我永远眷恋的港湾。
⑧在告别的时候,我看到故乡潮湿的背影。而我从今后的漂泊,无论多远、多久,我的乡愁都是岁月的剪刀无法剪断的一根棉线……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请简要分析文章第①段中的划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请将文章的行文思路补充完整。
离故乡()()再次离故乡
文章最后一段有何作用?